发展理论的演变(一)_依附理论论文

发展理论的演变(一)_依附理论论文

发展理论的演变(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理论及其演变

现代化学派是二战后三大事件的产物,这三大事件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世界上的出现;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以及一些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摆脱殖民地的统治作为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诞生。战后,美国的政治家们鼓励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去研究如何使第三世界的民族国家从落后的传统社会变为先进的现代社会,促使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防止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倒向前苏联的阵营。在美国政府和一些私营机构的慷慨资助下,新一代的美国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们出版了大批的有关第三世界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可以说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现代化研究形成了一种“增长的工业”。

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进化论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由于进化论解释了19世纪欧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因此,许多现代化研究者认为能用进化论来指导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同时,由于许多第一流的现代化研究者如M.列维、N.斯密尔塞、S.艾森斯塔德等都受过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打上结构功能主义的烙印。社会学家研究现代化着重强调特征变量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分化〔1〕。

列维分析了现代化的伴随现象和结果。他提出了区分“现代化社会”和“非现代化社会”的社会结构标准。根据列维的观点,“非现代化社会”具有下列特征:各种社会组织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专业化程度低;由于专业化程度低,各组织之间有极少的依附性,因而整个社会呈较强的自主性;在相互关系方面,所遵循的是传统的道德规范、特殊主义和功能分化无限的原则;国家的权力表现为分散而专制;各类市场发育不健全,货币、物质的流通不畅;科层组织建立在个别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家庭道德以裙带关系为主;城乡之间是单向的,即农村的物品和服务流向城市,而城市的物品和服务不能流向农村。与之相反,“现代化社会”具有的特征即: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诸单位的专业化程度高;诸单位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社会关系中强调的是理性的文化规范,普遍主义原则,功能专一有限的原则;国家的权力是集权而不是专制;发达的市场机制等,货物和物品流通便利;高度发达的科层制组织;城乡间的物品和服务双向流通等等。

研究现代化的学者有很多,但其研究的理论假设不外乎两套,一套理论假设是取自欧洲进化论的一些观点,进化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单方向的、进步的、渐进的、不可逆转的,把原始的落后的传统社会引向高级的现代社会。基于这种假设,现代化理论家们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现代化特征在于:现代化是一个阶段性(phased)的过程,根据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社会显然从原始的、简单的、未分化的传统阶段开始,最后结束于高级的、复杂的、分化的现代阶段。列维也指出可以根据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程度比较社会和区分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均匀化的(homogenizing)过程,现代化研究者认为,现代化的最终结果是世界大同;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irreversible)过程,一旦现代化开始,那么现代化将不会停止;同时,现代化也是一个进步的(progressive )但是长期的(lengthly)过程。现代化研究者共享的另一套理论假设来自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制度的相互依附性,强调文化层面的特性变量的重要性,强调通过社会自动平衡系统变迁的内在过程的重要性。受帕森斯的影响,现代化研究者认为现代化的概念具有以下特征:现代化是一个系统(systematic)的过程,现代性包括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集中化、结构分化、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等等;现代化是一个转化(transformative)的过程,为了使社会变迁为现代性社会,社会的传统结构和价值必须完全由一套新的现代社会结构和价值来替代。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学派认为“现代性”和“传统性”是两个不对称的概念,虽然现代性的特征一目了然,但传统性的特征不清楚。为了方便起见,把不是现代的东西一律标为传统。由此而来,传统的东西不起作用,应该完全抛弃;现代化是一个内在(immanent)的过程,由此,现代化研究者倾向于注意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资源的变化。

现代化研究者除了享有相同的进化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理论假设外,他们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共同之处,一是现代化研究者的讨论是在比较抽象的和一般意义的层面上进行的,因为他们的目的旨在解释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一般模式,一般的发展趋势和共性的方面。因此他们没有集中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个案。为了具有抽象性,现代化研究者采用了帕森斯的理想型结构模式(如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去概括他们的关键要点。二是在分析的单位上,一般停留在一个国家的分析上,因此,现代化理论基本上是民族国家的转变理论。

在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中,有许多现代化研究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麦斯克列兰德、英格尔斯和李普塞特。麦斯克列兰德考察了哪一个群体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负责的问题,根据麦斯克列兰德的观点,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中,是国内的企业家而不是政治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按照麦氏的观点,企业活动的目的不是利益的大小,利益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成就动机。麦氏的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明确的,为了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就必须注重第三世界国家中企业家的成就动机。〔2 〕英格尔斯进行了大量的跨国研究试图考察是什么影响着现代化个人的态度、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通过比较研究,英格尔斯发现现代人的标准,即对新技术观念持开放态度,不迷信权威,相信科学,社会流动的价值取向,做事的长期计划,参与社区的社会活动,等等。那么如何变为现代化的人?英格尔斯认为关键是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教育。 〔3〕李普塞特(Lipset)研究了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李普塞特通过比较研究提出结论:一个国家愈富裕,其民主程度愈高,而稳定的民主政治也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过于迅猛的经济发展却会带来社会压力,导致社会动荡,助长政治上的极端主义倾向。因此,政治体制的改革如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相适应,是实现政治现代化、民主化的一个关键问题。〔4〕

六十年代,现代化学派受到了来自学术界的批评。批评的要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1)单方向发展问题。 批评者首先对现代化学派的单向性发展的进化理论假设提出了异议,他们质问为什么第三世界必须走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批评家认为这是由于大多数现代化研究者是欧美学者或者出身于欧美所致,是欧美中心主义的表现,是冷战期间意识形态的反映;然后,批评家指出单方向发展导致现代化研究者忽略了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其他模式,因为他们认为后来者必须走西方的发展道路。例如,由于美国标榜他们是民主制度,所以,现代化研究者假定民主是现代化的主要要素。然而,经济发展必须要民主吗?第三世界国家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他们能否走韩国那种集权的发展道路?他们能否创造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批评家认为现代化研究者过于乐观。现代化研究者错误地认为因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已经取得了成就,第三世界国家也一定会取得成功。许多批评家指出,现在有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境况正在变得越来越坏,事实似乎说明现代化过程已经停止,这与现代化研究者的声称不一致。2)抛弃传统价值观的问题。 批评者还攻击了现代化学派现代性与传统性不协调的结构功能主义假设。首先,批评者发问:什么是真正的传统?难道在第三世界国家真有一套同质的协调的传统价值观念?根据批评家的观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有异质的价值系统。其次,批评家问: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相互排斥吗?批评家声称即使在传统社会现代价值观念依然存在,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传统的价值观念。由此可以说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现代的价值观念可共存。第三,传统的价值观念总是阻碍现代化吗?需要完全抛弃传统的价值观念吗?批评者引用日本的情况说明有些传统的东西对实现现代化是有帮助的,如“忠诚皇帝”可转化为“忠于公司”。最后,现代化能完全替换传统吗?他们指出,根据文化滞后理论,尽管传统观念存在的原始条件已经消失,但传统的东西仍然会存在好长一段时期,因此,传统的价值总是出现在现代化过程中。3)方法论问题。 批评者指出现代化研究者在高度抽象的层面上研究问题很难知道他们讨论的是什么国家什么历史时期。例如,在讨论特殊性、天赋、集体性、和情感价值等特征变量时,不清楚现代化学派讨论的是哪一个国家,也不清楚现代化学派描述的是哪一个时期。除来自学术界的指责外,现代化学派受到来自意识形态的批评,批评现代化学派忽略外国势力对其的影响,如殖民主义的历史,跨国公司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控制,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国际系统的特征等等。

六十年代后期的理论争辩高峰过后的一段时期,现代化理论研究者对其批评者采取冷漠的态度。然而到七十年代后期,对现代化学派持批评态度的学者兴趣索然,批评大减。现代化研究者也开始认真考虑批评者的意见,修正其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经过修正后的这些研究被称为“新现代化研究”。

修正后的“新现代化研究”较之以前“经典的现代化研究”有以下不同之处:首先,“新现代化研究”抛弃了把传统与现代视为一对排斥性的概念的作法,在“新现代化研究”中,传统与现代不仅可以共存,而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此外,“新现代化研究”不认为传统对现代化的进程是一种阻力,而认为传统对现代是有益的。换句话说,“新现代化研究”对传统持比较客观的态度。第二,“新现代化研究”者在方法上有所改进。不象“经典的现代化研究”那样,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并把讨论限定在高度抽象的层次,“新现代化研究”者着重具体的个案研究。“新现代化研究者”认为历史常常能说明在一个特定的国家发展的特殊范式,研究深入的案例常常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支撑。第三,对历史和具体研究格外关注,所以,“新现代化研究”不作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走西方的发展道路这一单向性的假设,相反,“新现代化研究”理所当然地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能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第四,“新现代化研究”关注外部因素(如国际)对当地现代化的影响。虽然他们仍然着重内部因素的关键原因,但他们不忽略外部因素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影响作用。

概括讲来,“新现代化研究”至少在三个方面比“经典现代化研究”有进步,一是“新现代化研究”把传统又带回到现代化研究之中;二是把历史分析引进现代化研究之中;三是“新现代化研究”的方法更复杂、更全面。经过修正后的现代化理论在九十年代的研究中更富有生机。

依附理论及其演变

如果说现代化理论是来自欧美研究发展的观点,那么依附理论则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研究发展的心声,是来自边缘的声音,是对美国现代化学派霸权地位的挑战。依附学派在拉丁美洲的诞生是六十年代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the U.N.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America简称ECLA)的拉丁美洲经济复苏计划的破产的反映。 早在五十年代,拉丁美洲的一些民粹主义国家试图通过进口替代从而实施ECLA的保护主义和工业化发展战略,许多拉丁美洲的研究者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民主充满极高的希望。然而,五十年代短暂的经济复苏后,拉美经济立即陷入停止状态,拉美国家被失业、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贸易滑坡和其他的经济问题所折磨。随之而来的是政局不断替代,社会动荡,显然,拉美的研究者对此十分失望。他们当即从ECLA计划和美国现代化学派的幻想中醒悟过来,实践证明这两者都不能解释拉美国家的经济停顿、政治反叛和贫富之间差距的扩大。同时中国革命、古巴革命的经验也使得拉美国家许多激进的学者考虑是否在他们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以佛朗克(Frank )为首的拉美依附学派应运而生。

首先,佛朗克认为现代化学派的不足在于现代化理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内部解释。现代化学派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本身有毛病,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原因在于自身的传统文化、人口过多、生产性投资过少、缺乏成就动机等等。现代化学派忽略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主义历史,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现在正处于西方国家的早期发展阶段,为了实现现代化,第三世界国家必须以欧美国家为楷模,走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佛朗克提出了与现代化学派相反的观点,即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原因在于外部,而不在于内部的封建主义和传统主义。如果认为“原始”、“封建”、“传统”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特征,那么这是不正确的,如殖民主义以前的十八世纪的中国和印度是相当“高级的”和发达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欠发达的发展”这一理论来解释第三世界国家的欠发达状况不是自然条件的产物,而是长期殖民主义的结果。其次,佛朗克提出了一种所谓“都会—卫星”模式来解释欠发达是如何导致的。他认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心与边缘之间构成“都会—卫星”的连锁,审视这种“都会—卫星”结构,佛朗克提出了有关发展与欠发达著名的三个假设:1)在世界性的“都会—卫星”结构内关系密切, 都会得以发展,而卫星只能低度发展。卫星国家依附都会国家;2 )“都会—卫星”结构中,两者关系淡化,卫星国家一旦减弱它们与中心都会的连结,它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传统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反而能够快速发展;3)“都会—卫星”结构中,今日最不发达的、 最为封建的地区,昔日它们与都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多斯·桑托斯在研究了依附的结构后,给出了依附的定义。他指出,一个欠发达的国家,在根据外国需要确定其经济结构的时候,就变成依附性了。同时,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依附发展:1 )殖民主义的依附国家经济受殖民政府的决定,称为依附殖民主义;2 )金融与工业的依附,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可靠外来投资,造成了对中心国家依附性大;3)科技与工业的依附, 这种依附指在技术上跟着人家走,包括科学基础和应用技术。尽管依附学派的成员分布在不同的学科,研究拉丁美洲的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取向和不同的政治承诺。然而,依附学派的成员享有相同的基本假设:1)依附是一般的、抽象的过程,适用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2)理解依附关键在于理解其外在条件,一个国家发展的障碍不是缺少资本、企业管理技术、民主制度,相反,在于一个国家经济外部控制;3 )分析依附多数以经济条件为主。依附是经济剩余从第三世界国家流到发达国家的结果;4)把依附看作全球经济区域极化的结构;5)依附与发展是不相容的。基于上述假设,依附学派采取了与现代学派相反的战略,即第三世界国家必须与西方发达国家脱钩、断链,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依附学派与“经典现代化”学派在三点上是相同的,第一,两者的研究兴趣都在于找寻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因素;第二,两者都采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即高度的抽象;第三,具有类似的理论范式,“传统的现代化”学派采用“传统与现代”,而依附学派采用“核心与边缘”或者“都会与卫星”。不同点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理论背景不一样。“经典现代化”观点受欧洲进化论和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的强烈影响;而依附观点受ECLA项目和所谓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烈影响。第二,对造成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原因的看法不一样,“经典现代化”学派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诸如传统的文化、缺少生产性投资、缺乏成就动机等等;而依附学派则持与现代化学派相反的观点,认为原因是外部的,是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落后。第三,“经典现代化”学派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国家保持接触有益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根据这一观点,西方国家应该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去发展;依附学派的观点与其相反,认为两者之间联系有害于第三世界国家,西方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第四,在预测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前景时,“经典现代化”学派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最终会赶上西方国家从而实现现代化。依附学派却持悲观态度,认为如果现在这种剥削的联系不打破,第三世界国家将愈来愈依附于西方国家,最后导致欠发达甚至完全被挤垮。

以上讨论的依附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力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阻碍卫星国发展的内部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普遍归纳法,高度抽象地概括了依附模式;在对外开放的态度上,持关门不接触的态度。这种依附理论被称为“经典依附理论”,由于上述特征而常常受到其他依附学者的指责。

巴西著名的社会学家F.H.卡多佐通常被视为新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工作为新一代的激进派学者从事研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卡多佐对“经典依附理论”进行了修正,被修正了的依附理论称为“新依附理论”,卡多佐的“新依附理论”与“古典依附理论”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卡多佐所采用的是“历史—结构”方法论,不同于古典依附理论的普遍归纳法。卡多佐的新依附理论以考察历史为基础,在卡多佐的理论中“依附”这一术语并不是作为一种归纳“不发达”的普遍模式的理论,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来分析第三世界的具体情况。卡多佐的目标是对依附的特定新情况之不同与多样性作一历史的分析。所以,他所研究的主要课题为:研究者如何才能对一个给定的依附情况发现其历史性的独特之处?一个特定的依附情况与以前的情况有何不同?一个特定依附情况的历史根源是什么?这种特定依附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发生变化?现存的依附结果自身如何产生转变的可能性?依附情况的一个变化对第三世界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其次,和经典依附理论学者那种注重依附外部情况的作法不同,卡多佐更倾向于强调依附的内在结构,而对依附的政治方法很感兴趣,尤其对阶级斗争、群体冲突以及政治运动感兴趣。然而,在卡多佐对依附情况中内在的政治斗争的作用作出卓有成效的再认识时,很明显,他也在设想:“形成了一种复杂整体的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的关系,这种整体的结构联系是基于当地的以及外国的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同时,这种整体又被当地的被统治阶级和群体所威胁。”例如,外在的统治通过当地的群体和阶级的社会运动而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些群体和阶级的努力加强了外国的利益,因为他们可以籍此来与人们所假设是固有的那种价值观、利益等相契和。因此,卡多佐呼吁对“外在利益国际化”进行分析。

再其次,卡多佐将依附作为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不同于经典依附理论那种强调依附的结构性决定论。在依附的相似结构中,有一系列取决于内在政治联盟和运动的可能反应。所以,如果依附结构划定了摇摆变化的界线,那么政府、阶级、群体的政治斗争能够重视并改变这些结构甚至可能用一些没有预先决定的结构取代它们。所以,和经典依附理论那种预言第三世界国家的欠发展无明确的方向的作法不同,卡多佐认为有依附联系的发展是可能的,“发展和依附是存在的,而且比那种以被占领及半殖民的情况更有活力的依附形式存在。”总之,许多经典依附理论的基本假设在卡多佐的研究中被修正,这种方向上的改变在结构理论的研究上开辟了新领地。

另一新依附理论的学者奥多拉尔认为,依附这一术语充分诠释了那么多的内容,若追问它和那些与依附无关的因素是怎样联系的则显得毫无意义。奥多拉尔对传统的依附理论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研究者必须应用卡多佐的“历史—结构”方法对资本主义和它的政治统治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奥多拉尔的贡献在于他描述并定义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统治类型的特征、产生、发展及灭亡,他把这种政治统治类型统治的国家称为“官僚—独裁”(BA)国家。

整个依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分析的基础之上,但该理论并不在于提供一个拉丁美洲的经济史,而是提供一种观点去分析其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历史的观点,一种社会历史的模式。所有用来支持这些理论假设的实验证据可以说并不充足,此种理论给人一种印象,以为只要除去帝国主义的影响,就能自动地提高国家的福利与大众生活水平,也是由于对帝国主义与全球依附现象的谴责,使得学者忽略了各个国家依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忽略了国内发展动力的分析,没考虑国内力量的自主性与它们在变迁过程中的潜在力量。总之,依附理论的这种研究法对弄清低度发展的历史根源有相当的贡献,但它不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摆脱低度发展的过程。(待续)

注释:

〔1〕不同的学科研究现代化的侧重点不一样, 经济学家强调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重要性,如罗斯托的经济增长六阶段论;政治学家注重现代需要提高政治系统的容量,如科尔曼的分化—平等—容量模式,等等。

〔2〕McClelland,D.(1966).The Achievement Motive in Economic Growth.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ciety.New York:Moutoand UNSCO.

〔3〕.[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 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4〕.Lipset,S.M.,(1960) Political Man:the Social Basesof Politics.New York:Doubleday & Company.

标签:;  ;  ;  ;  ;  ;  

发展理论的演变(一)_依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