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戏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_戏剧论文

加强戏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_戏剧论文

加强戏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剧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语文课里的6篇戏剧课文均属戏剧文学作品。初中两篇、高中四篇,全是节选。其中有话剧、元杂剧、历史剧,很有代表性。篇数虽少,但其教学意义甚大。戏剧教学应当得到重视。

随着传播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影视艺术日益普及,学生经常看电视、电影,看戏、读剧本,甚至参加文艺演出,而且看影视节目已成为学生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因此,重视和加强戏剧教学,通过戏剧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就显得特别迫切和必要了。可见,加强戏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这一需要出发,国家教委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通过文学作品教学来培养。戏剧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也同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一样担负着这一重任,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这一点。

为了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掌握剧本的基本特点,为他们顺利阅读文学剧本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评论戏剧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为了通过戏剧生动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艺术形象,优美的个性化语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为了通过剧本的阅读、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语文教师要在认清加强戏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戏剧教学的艺术水平。

下面以《雷雨》为例,介绍几种戏剧教学的模式,旨在探讨戏剧教学的规律,提高戏剧教学的质量。

(一)兴趣式阅读——鉴赏式阅读——评价式阅读模式

1.兴趣式阅读:主要了解剧本的基本结构及人物。

①教师简介剧情梗概。

②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A让学生注意关键的字、词、句;

B让学生分析剧本的结构;

C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鉴赏式阅读:主要研究戏剧冲突及人物性格。

①让学生研讨戏剧冲突。

A这两场戏是围绕怎样的中心思想展开矛盾冲突的?

B这两场戏是围绕哪些冲突安排人物关系的?

C你认为这两场戏最引人入胜的“戏”在哪里?

②让学生研讨人物性格。

A通过对话研究周朴园的性格。

B通过对话研究侍萍的性格。

3.评价式阅读:主要评价剧情、人物及写作技巧。

①教师作引导性谈话:这场戏人物典型,结构紧凑,思想深刻,既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又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价。

②让学生对剧情和人物进行评价。

A让学生从爱情角度进行评价:作者用插叙回忆,揭示了周朴园与侍萍的性爱关系,用来控诉旧社会的罪恶。

B让学生从亲情关系进行评价:四种亲情关系(父子、母子、兄弟及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在一个集中的场面中,使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不相亲却相恨,使父与子相见不相认却相仇,使母与子相见不相识却相怨,使兄与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血缘变成无缘,亲情变为仇恨。

C让学生从阶级关系进行评价:剧本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揭露了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对受奴役的使女的迫害;周朴园与鲁大海相遇,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迫害,揭示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母子相遇,但不能相认,说明由于阶级的对立,撕碎了家庭关系的脉脉含情的面纱;兄弟相逢,但形同仇人,说明由于阶级的利害冲突,分割了同室血缘的关系。

③让学生对写作技巧进行研究评论。

A课文用什么方法使时间、空间、人物矛盾都达到高度集中的?

B试评论用“雷雨”为题的作用。(在环境气氛上起烘托作用;在人物性格上起暗示作用;在主题思想上起象征作用。)

4.教师归纳总结。

5.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心得短文。

(二)分角色朗读——质疑讨论——读写训练模式

1.分角色朗读: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分角色朗读。

要求学生边读、边听、边欣赏,分析、沉思、遐想,受到美感教育;教师从中了解情况,决定讲什么,怎么讲。

2.质疑讨论。在课前预习和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提问题,教师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讨论的方向,最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做归纳总结。

3.读写训练。

A读原作品,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节选部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戏剧的能力。

B指导学生编写情节发展提纲、人物性格提纲;将剧本改写成小故事或记叙文;写人物对话等。

C为了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学完后,指导学生写小评论。

(三)读读、听听、看看、议议、评评教学模式

1.读读:学习戏剧课文,首先布置学生阅读单元知识的“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的知识短文,从中了解剧本,戏剧文学的有关知识,然后自读课文。

2.听听:听分角色配乐朗读录音,欣赏戏剧情节及人物性格。

3.看看:观看由剧本拍成的电影、电视剧,让学生将剧本与影视相比较,了解剧本与影视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4.议议:在教师指导下,研究讨论剧本的戏剧冲突及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戏剧的能力。

5.评评:在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戏剧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戏剧知识辨别戏剧、影视的香花、毒草。高年级可写评论文章。

(四)单元教学模式

如高中语文等四册有四篇戏剧课文,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老舍的《茶馆》。讲授此四篇戏剧作品,可采取单元教学模式。从整体上设计,融戏剧欣赏、戏剧知识、戏剧评论以及戏剧小品创作演出于一炉,打破单篇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单元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单元教学目的、要点,分配各课时知识点。其次,通过自学“单元知识短文”,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戏剧的特点。再次,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①元杂剧的特点;②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③戏剧人物的鲜明性格;④戏剧语言的特点,并把这些教学重点分别安排到四篇作品教学中加以落实。教学步骤可作如下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元杂剧产生的背景及有关知识:

(一)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

(二)元杂剧的组成要素是唱、科、白。所谓“唱”就是按一定的官调和曲牌写成的韵文,作用主要是抒情;“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程式、武打、舞蹈;“白”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带白,主要起交待事件起因、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介绍元杂剧各类角色的称谓。

(四)读课文,理解元杂剧上述基础知识。

(五)结合关汉卿《窦娥冤》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元杂剧的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

让学生先查出戏剧的结构段,然后在每段中划出哪些部分是“唱”,是什么宫调,用的什么曲牌,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哪些是对白、旁白、独白,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哪些部分描写是“科”。

(六)教师简析主人公。

第二、三课时讲授曹禺的《雷雨》,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人物对话在戏剧中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其目的:引导学生学习对话艺术,指导学生写好话剧片断,学写小型戏剧评论。

第四课时:学习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本课重点学习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抒情性、含蓄性的特点。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是该剧的高潮,把诗人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以诗化语言加以表现,是戏剧语言抒情性、含蓄性、动作性的集中表现。

第五课时:话剧片断演出。这是戏剧单元的最后一节课。课后布置自读老舍的《茶馆》,组织观看由该剧本改编的电影并对照课文进行讨论。

总之,戏剧教学艺术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充分发挥戏剧的特点,讲求戏剧教学艺术性的同时,仍然要上成语文课,而不要教成纯文学课。

标签:;  ;  ;  ;  ;  

加强戏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