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名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探究性学习,经过长时间的实施总结,我感觉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颇为有效。
1.必须存在探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即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创设)。因为许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应该力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时,有一节课是“台球桌面上的角”。从名称上来看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加上学生也很喜欢台球这项体育活动,为了更好地让他们经历这一过程,我提前带领学生试一试如何打台球。通过实际操作,男学生发现了打台球的许多技巧都与角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对角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女学生多是几人一组通过观察别人的活动,加上空间想像,也得到了有关于角的一些知识,同时也真切地感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用于生活。又如在学习“概率”这一内容时,我模拟了一个摸奖的活动,发动全体学生,进行多次的试验、统计、数据处理,最终使他们了解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体会到了概率的意义。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我已彻底地融入到了学生中去,与他们一同猜测、试验、分析、验证,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还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加强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也显得积极了。
2.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还要针对知识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再现。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课本上设计了木工师傅钉木条的情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的第一方案是让学生观察图形,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为此我又让学生拿来准备好的小木板和小木条,真正来演示。学生对这一情况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有几位学生举起手,他们认为,倘若木条a与墙壁所成的角不是90度,而是一个任意角,木条b只要与墙壁的角度与那个任意角一样大,木条a与木条b就是平行的。这本来是下面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我看学生对这一结论开始低声议论了,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是否正确……最后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得出了直线平行的三种条件,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说明,并且用准备好的学具进行了操作演示(虽然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虽然这些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课时),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竟然说通过他们的研究可得出“倘若两条直线平行,相对应的一些角就会有一定的关系”的结论。我把这一问题留作思索作业,启发学生在课外时间探索。作为教师课堂上如果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如果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那么,就会时时看到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感受到学生自主探索的那种迫切的心理。这样,学生也罢,教师也罢,都可以在这种互动的和谐的气氛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3.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做数学”和“用数学”。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平方差公式”时,我采用了“比一比谁做得快”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下列各题:(1)(x+2)(x-2),(2)(1+3a)(1-3a),(3)(x+5y)(x-5y),(4)(y+3z)(y-3z)。观察这些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试着计算(5+6x)(5-6x),(x-2y)(x+2y),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可否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怎样进行表示?学生随着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展开相应的学习,最终自己总结得出平方差公式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说明。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做得快”,这一次学生小手都高高地举了起来……学生在谈本节课的收获时说了许多,有一句话我深为感动,是这样说的:“这一节课是我学数学以来精神最集中的一次,因为老师布置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可以做,我也发现利用平方差公式可以使计算简捷。”这是一个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的回答,全体同学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4.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有一定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这三种方式。在要求学生进行个人独立探究时,需要注意这样一些小的细节:(1)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要有问题意识。(2)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3)教师要耳聪目明,注意在学生活动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思维走向。如在教七年级数学“整式的除法”第二课时,探索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时,一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可以利用“除法分配律”运算,针对这个想法,我要学生评判是否正确,许多学生一口否决,原因是我们仅仅学过“乘法分配律”,没有学过也没有见过“除法分配律”,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女生站起来说:“但是我们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就可以用分配律计算了。”他们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不但让其他的学生接受了自己的想法,还带动大家感悟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由此继续研究,发现了利用逆运算也可以得到(ad+bd)÷d=a+b。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首先要对小组的成员合理分配,因为曾经为了方便,我以学生的座位来分组活动,发现弊病特多。学习优秀的学生喜欢包办,长时间下去学困生一方面愈来愈没有自信,另一方面就更不愿思考、发言,成为小组活动中的盲区,从而也易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故此我采用“同色分组法”,即把相类思维水平的学生组成一组,这样反应快的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就会更激烈,反应一般的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慢慢思考,避免出现一些弊病。在这种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也可以得到彼此的认同,他们经过协作、协商、交流、归纳,可以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通过其他组员积极态度的影响,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非常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师生合作探究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引导、组织、参与,带领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如教学八年级数学第二章中活动课“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可这样组织教学:(1)教师应引导学生准备活动工具(皮尺、标杆、镜子)、设计活动方案(根据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及判定条件)、设计活动步骤(小组分工、数据记录统计、测量步骤)。(2)启发学生进行实际测。(3)分析数据,研究出现较大误差的主要原因并协商找出改进的方案,优选出最合理的测量方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就会渐渐明确了探究的目的(要做什么,寻找什么,发现什么,用怎样的方法、过程),掌握和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的体验。
实践表明,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最终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