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京剧艺术辉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剧论文,辉煌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去年12月20日至今年1月10日,我们举办大型纪念活动,隆重纪念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周信芳(麒麟童)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召开的学术讨论会,是这次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缅怀两位大师,颂扬他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崇高品德,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探求京剧艺术发展之新路,凝聚京剧艺术繁荣之内力,再造京剧艺术之辉煌。
一
京剧是中华民族之艺术瑰宝,在世界剧苑独树一帜。京剧艺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更有着光芒四射的时代辉煌。在京剧艺术的伟大篇章中,梅兰芳、周信芳出类拔萃,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梅兰芳、周信芳是彪炳剧史、耸立艺坛的两座丰碑。梅兰芳、周信芳是两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他们以精湛的艺术表演、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后人树立了两座德艺双馨的丰碑;他们丰富的艺术经验、独到的理论见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巨大精神财富;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堪称典范的优秀剧目和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霸王别姬》、《宇宙锋》、《贵妃醉酒》、《追韩信》、《徐策跑城》、《四进士》等一批优秀剧目家喻户晓;虞姬、赵艳容、杨贵妃、萧何、徐策、宋士杰及杜丽娘、白娘子、穆桂英、梁红玉、洛神、海瑞、宋江、文天祥、张元秀、邹应龙等一系列典型艺术形象魅力永存。
梅兰芳、周信芳是真善美的化身,是镌刻着时代气息与人格力量的丰碑,是镌刻是民族精神和艺术个性的丰碑。
梅兰芳、周信芳是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两面旗帜。以程长庚为代表的一代京剧奠基人的历史功绩,是使新兴的京剧艺术雄居于京师艺坛,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之,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艺术家们承前启后,大胆革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京剧艺术,把京剧推向成熟,扩大了京剧艺术的影响。而梅兰芳、周信芳的卓越贡献则在于:他们继往开来,创造性地、全面地丰富了京剧的表演手段,增强了京剧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充实了京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京剧的表现领域,他们以浓厚的艺术功底,出色地将唱、念、做、打、舞以及音乐、舞美加以更巧妙、和谐与新颖的综合,使京剧艺术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和艺术规范,并深深地影响着全国地方戏曲,成为了戏曲艺术的龙头。他们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余叔岩、马连良、盖叫天等同时代的京剧艺术家们一起,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京剧艺术,使之更为成熟、完整、精致、优美,把京剧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梅兰芳、周信芳在努力继承前辈艺术传统的同时,紧随时代发展,革故鼎新。特别是在京剧与时代、京剧与观众等重大问题上,梅兰芳、周信芳都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梅兰芳曾说:“深切了解了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我不愿意站在这旧圈子里不动,再受它的拘束。”周信芳认为,作为一个演员必须“知道世事潮流,合乎观众的心理”,要“更好的继承,更多的创造。”因此,梅兰芳在早期选择《宇宙锋》作为革新对象时,就决心冲破旧的艺术樊篱,“钻研出一条新的途径,来打开这个无尽的艺术宝藏”。周信芳面对有人视他为“邪教异端”时,毫不退缩,发誓决不“宗定那派不变化”,而要“努力革新”,“创造新戏”。他们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将自身的艺术实践纳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努力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从而使京剧艺术舞台成为了展示时代风云的社会舞台。
梅兰芳、周信芳是独创流派、弘扬国粹的两颗巨星。他们一生一旦,一南一北,两颗巨星,相映成辉。两人同庚(都生于夏历甲午年,同属马),几乎同时从艺,还在少年、中年、晚年时期三度同台献艺。正可谓:梅周二师恰同年,习艺同窗在一班;花开两朵分南北,各领风骚别有天。他们相互敬重,友谊笃深。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为我国戏剧艺术增添了风采,成为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艺术家。
梅兰芳、周信芳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一直注重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分别创立了“梅派”和“麒派”,在京剧艺坛中独树一帜。梅兰芳和周信芳的艺术道路不尽相同,这与两位大师的个人经历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有关。梅兰芳崇尚戏剧表现情操以陶冶性情;周信芳信奉戏剧表现意志以鼓动观客。梅先生和周先生的艺术实践都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在民族风格、艺术规范上也有相同的美学追求。同时,梅兰芳、周信芳又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艺术的理解、对时代的感受,选择了合乎自身艺术条件、发挥个人艺术优长的正确艺术道路,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含蓄、典雅,一个比较激越、豪放的艺术特色。
在梅兰芳、周信芳的艺术生涯中,也曾遇到宣扬民族虚无主义乃至全盘否定民族文化艺术等错误思潮。他们则以坚定的信念,大胆的创造,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梅兰芳、周信芳的实践和成就,证明了民族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时,正是由于梅兰芳、周信芳以及一批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使京剧艺术这一国粹得到保护与弘扬。他们的艺术之光不仅使京剧艺术光芒四射,还辐射到了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其它民族艺术之中;不仅辐射在中国的舞台上,而且辐射到世界的舞台上,使我国的民族艺术享誉世界剧苑。梅兰芳先生早在20年代前后,就以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惊人的艺术勇气,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国演出,其别开生面的艺术表演引起了异国观众和艺术家理论家们的浓厚兴趣,使中国戏曲更多地为世界人民所了解、所喜爱。
梅兰芳、周信芳是深明大义,忠贞爱国的两位勇士。早在五四运动前,梅兰芳就排演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邓霞姑》等,揭示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1913年,年仅19岁的周信芳演出了时装新戏《宋教仁遇害》,宣扬民主革命。袁世凯窃国称帝,他演出了《大汉奸篡位》,鞭笞了封建复辟势力。他还创演了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学拳打金刚》等时装戏。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欺辱。梅兰芳、周信芳将舞台艺术与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心声联系在一起,将舞台化作战场,激发人们的抗敌救国之志,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表明了他们忠贞爱国的决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梅兰芳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倾注了抗日爱国热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屈服,毅然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周信芳也是一位爱国志士,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先后改编演出了《明末遗恨》、《洪承畴》、《董小宛》等剧目,激励观众的抗日爱国热情。梅兰芳、周信芳爱祖国爱民族的铮铮傲骨正是我们民族艺术的风骨。任何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的成长,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滋养,都需要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京剧艺术要发展,也需要我们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需要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在这方面,梅兰芳、周信芳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梅兰芳、周信芳是献身艺术、为人师表的两位楷模。梅兰芳、周信芳都是自幼投身于京剧艺术,勤学苦练,备受艰辛,百折不回,勇往直前。数九寒冬,在门前的小冰场上,幼小的梅兰芳总是闻鸡起舞练跷功。在艺术道路上,他一丝不苟,奋力攀登艺术高峰。周信芳6岁学戏,7岁登台,超负荷的演出重压,使得他倒仓噪败,声音喑哑,但他并没因此而气馁,而是以惊人的毅力,结合自身的条件,创造出独具穿透力的麟派声腔艺术。在后来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周信芳视艺术如生命,兢兢业业,苦苦追求,精益求精。新中国建立后,两位大师不顾高龄,不辞辛劳,深入工矿、农村、部队、街头、学校演出,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梅兰芳在他最后一次病倒的前夕,还在思考整理加工《龙女牧羊》。在病榻上,他还在与许姬传先生商讨如何培养京剧演员、如何提高京剧艺术水平等事宜。周信芳直至江青及其代表人剥夺了他的演出权利之时,才被迫离开他热恋的舞台。在他受到残酷迫害、弥留之际,仍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两位大师为京剧艺术可谓竭尽忠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辛勤一生。
梅兰芳、周信芳有着以国家民族为重的政治抱负,有着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刚毅性格,有着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以艺为重、团结友善的崇高品德。梅兰芳、周信芳经常带头参加赈灾救济、支持同仁的义演,热情帮助贫苦同行解决生活危难。他们在艺术上从无门户之见和地域观念,从不囿于“京派”、“海派”的圈子,而是学人所长,补己之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他们真正做到了搞“流派”而不搞宗派。周信芳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当一个流派发展到宗派的时候,他就给自己关上了大门。”“四大名旦”会串,马(连良)周联袂演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诚合作的佳话。对待同行与合作者,两位大师都是和蔼可亲,体贴入微。每当发生演出事故,梅兰芳总是责己严,待人宽;周信芳经常甘当配角,提携后学。他们的荣誉越高,越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这些在京剧界有口皆碑。
梅兰芳、周信芳是底蕴深厚、内藏丰富的两座宝库。梅兰芳、周信芳有如京剧艺术的两座宝库,蕴藏着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对于京剧的艺术特征,梅兰芳、周信芳有着透彻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他们认为,京剧与古典戏曲一脉相承,它“是建筑在歌舞上面的”艺术,其艺术精髓是“真、善、美”,“真”应被“美”摄取,再由“美”释放。两位大师在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时,总是注重“以歌舞演故事”,总是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悠扬的独特唱腔使京剧艺术更加“好看”、“耐听”、“动人”。《贵妃醉酒》、《徐策跑城》这样两出冷戏经过两位大师创造性的改造,成为了载歌载舞、光彩照人、常演不衰的流派代表剧目。梅兰芳、周信芳将京剧艺术推进到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两者和谐交融的审美境界。《梅兰芳文集》、《舞台生活四十年》、《周信芳文集》、《周信芳舞台艺术》,既是两位大师戏剧观的集中反映和丰富艺术经验的集萃,也是我国戏剧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总之,梅兰芳、周信芳是两位忠贞的爱国者,是敢于向旧时代进行挑战的战斗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紧随时代发展,敢于超越前人的创新者。
研究他们、学习他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京剧艺术的内在规律,找到京剧艺术发展的正确途径,增长我们的信心和勇气,促进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
当然,我们在今天纪念梅、周,学习梅、周,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发展要求。梅先生、周先生创造了辉煌于世的伟大艺术。当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局限性。梅兰芳先生曾说:“你们都在说我的优点,而我所希望的是想知道自己的一些缺点。同志们,不要以为我是个老演员,就不好意思指出我的缺点,不对我提意见。要知道,艺术是无止境的……”周信芳先生曾表示:“听到了对于我的演出的诚恳的、中肯的批评,使我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学习梅、周二师,就是要学其精髓,而不是照抄照传。纪念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继承,学习更是为了超越。
二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对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交流,我国京剧艺术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在各个方面的有力配合下,在京剧界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下,京剧艺术事业还是获得了新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其具体表现在:
党中央、国务院对振兴京剧给予了直接的关怀和具体的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京剧艺术工作者,使京剧艺术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有力支持。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京剧演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在京剧著名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必将对京剧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李瑞环同志在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学术讨论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京剧艺术的价值、地位,提出了振兴京剧的方针、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党中央的关怀与指导,是京剧艺术发展与繁荣的根本保障。
几年来实施的一些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举行的全国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是新时期以来京剧振兴过程中的第一大转机。那次纪念活动提出了振兴京剧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京剧创始人程长庚诞辰180周年纪念活动则掀起了又一个高潮。近两年的梅兰芳金奖大赛,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全国青年京剧团(队)新剧目汇演、中国京剧之星推荐演出、全国新苗杯少儿京剧邀请赛、北京国际京剧票友大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办,一浪接一浪地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这次举办的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的活动,更是一次声势浩大的京剧艺术盛会。它将掀起更大的波澜,促进京剧艺术的繁荣。
近年来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为京剧艺术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和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设立,为京剧艺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和物质条件。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的“文华奖”、“群星奖”,中国剧协的“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也为京剧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助力。中直院团和部分省市京剧院(团)的体制改革获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改善了京剧艺术发展的内部环境和运作机制,艺术生产和经营演出开始步入正轨。《中国京剧》杂志的创刊,开拓了京剧艺术的宣传阵地。
近年来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新剧目,涌现了一批很有前途的京剧艺术新秀,京剧艺术在新的形势下又有所普及。《蝶恋花》、《徐九经升官记》、《曹操与杨修》、《高高的炼塔》、《画龙点睛》、《法门众生相》等富有新意的优秀剧目使京剧艺术绽出了新花。在这次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活动中,又涌现出了像《狸猫换太子》、《岳云》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一批京剧新苗破土而出,一批中青年京剧艺术人才涌现出来,在舞台实践中正在走向成熟;京剧艺术理论又有新的发展;广播电视等传播更加有力;北京大学等一批大、中、小学设立了京剧艺术讲座或组织京剧演出,使京剧走进了部分学校的课堂;京剧在青少年中的观众面有所拓宽。
总之,京剧艺术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日趋繁荣的好势头。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京剧艺术现实仍面临着许多困难、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京剧艺术怎样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京剧艺术在人们的现实文化生活和艺术鉴赏中的地位和份量与它的特殊地位与份量不相符合;京剧艺术在新的时代、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新的审美需求等方面还不够有力和不尽适应。
——京剧艺术怎样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群?近年来京剧新秀、新苗、新星时有发现。但是,如何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成龙配套的优秀人才群?在这方面尚感匮乏。新的大手笔、大导演、大艺术家还鲜有出现,京剧艺术的编剧和一些行当还显得后继乏人。有相当一些京剧院团没有形成一个齐全配套的优秀人才群。
——京剧艺术怎样推出历演不衰的精品?京剧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一个个出类拔萃、历演不衰的精品为其新的里程碑。当前,那种从内容到形式上富有时代气息、为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而历演不衰的精品仍然不多,甚至可以说太少。如何推出精品,是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
——京剧艺术怎样才能有效地争取青少年观众?京剧艺术的生命蕴含于观众之中,京剧艺术的未来则蕴含于青少年观众之中。当前,京剧艺术怎样争取青少年观众的问题还是没能很好地解决,青少年观众减少的状况还远远没有得到改观。这是一个关系到京剧能否振兴的重大问题。
——京剧艺术院团怎样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京剧艺术院团是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基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家和社会予以必要扶植的前提下,京剧艺术要发展,也要注重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之路。这就要求京剧院团深化改革,搞活生产和经营机制,建立起既符合京剧艺术发展规律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运作机制。当前,计划体制的影响还严重束缚着剧院团搞好经营管理,京剧艺术还没有很好地按照观众的需要来进行艺术生产。这恐怕是影响京剧更广阔地走向民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京剧艺术怎样迈出自身改革的新步伐?京剧表演艺术的手段之丰富、技术之高超、组合之精巧、运用之灵活,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和优势之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情况下,京剧艺术应该积极、审慎、稳步地进行改革。目前,京剧艺术改革的步伐还迈得不够大,实践的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京剧艺术界怎样进一步振奋精神、加强团结?振奋精神、团结合作,这是一些出色剧团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而如今一些京剧院团的精神不振,纪律松散,特别是“角儿”不团结,各自为战,形不成一个优化组合、阵容整齐的合作团体,这是造成不能创演更多优秀剧目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振兴京剧、繁荣民族戏曲艺术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京剧艺术生产怎样保证稳定的经费来源?当前,京剧院团普遍感到经费紧缺,物质条件不足。这是困扰京剧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逐步加以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京剧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既是有着良好机遇、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又是一个能否再创京剧艺术辉煌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我们要励精图治,团结奋斗,推陈出新,重振雄风,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要求的京剧艺术。
三
当前,振兴和繁荣京剧艺术正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形势,面临着非常良好的机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2月27日在中南海与京剧、戏曲艺术家和专家的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又发表了《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讲话,为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策基础;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活动以来京剧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的出台与逐步落实,海内外炎黄子孙对振兴京剧事业给予的热情支持和极大关注,为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工作基础。这些都表明,振兴京剧艺术的大环境已经形成。我们要团结起来,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再创京剧艺术辉煌,努力攀登京剧史上繁荣发展的第四座高峰。
江泽民总书记在《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我们:“坚定信念,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振兴和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按照这个要求,今后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探索出京剧艺术与时代生活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创作和加工整理出10部左右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整体水平足以赶上或超越前代的优秀剧目;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德艺双馨、行当齐全、阵容整齐的优秀人才群;重点办好一批京剧艺术院团;下力量培养青少年京剧观众,在京剧艺术普及上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培育人才
要把跨世纪的京剧艺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振兴京剧的头等战略措施。江泽民总书记说:“振兴京剧和民族艺术,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献身这一事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努力造就21世纪的京剧人才、民族艺术人才。”京剧发展史表明,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的京剧,它的前三次高峰都与表演和编创方面的杰出人才、尤其是各行当的大师级人才的出现密不可分。哪一个时期有优秀杰出的人才群体出现,哪一个时期的京剧就发展、繁荣。当前,我们要重视和加强编剧、表演、导演和音乐唱腔设计等高级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花大力气加强在职人员基本文化素质的提高。今后5年,我们在这方面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制定跨世纪人才培养规划。京剧人才的培育有其独具的行业特点,表演人才的培养特别讲究少小启蒙和系统训练,难度大而成功率较小;编导人才的培养则在掌握戏剧创作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京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具备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修养;其它如音乐唱腔及舞美设计人才,都须经过系统的专门训练。因此,各省、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戏曲院校、京剧艺术院团都要根据京剧发展的需要,制定京剧各类人才培育的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落实。
——办好戏曲艺术教育。戏曲艺术院校是我国京剧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党中央要求我们“要办好戏曲和艺术院校”。目前全国共有18所戏曲、戏剧院校,还有54所中等艺术学校设有戏曲专业。45年来,这些院校为国家输送了35000多名戏曲艺术人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京剧和地方剧种的骨干力量。当前,我们要下大力加强戏曲艺术院校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京剧和戏曲人才的教育体系;要选派京剧和戏曲院团的优秀艺术家去戏曲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优化戏曲教育师资结构,加强各级戏曲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认真总结戏曲教育的历史经验,大力改进和革新戏曲教育方法,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经费,让学生在更多的舞台艺术实践中提高自己刻画人物、创造角色的能力。
——建立“一条龙”的培养体系。天津市近些年来为培养京剧人才建立了从少儿京剧班到戏校再到青年京剧团的一条龙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广这一经验。
——构建行当齐整、结构合理的人才群。针对当前京剧院团表演人才行当不全、后继乏人的现状,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积极选好苗子,采取培训、进修、拜师、观摩、交流等多种方式,尽快完善和配齐京剧院团的表演行当。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京剧人才培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剧目建设
今后5年振兴京剧要以剧目建设为重点。要振兴京剧艺术,说一千,道一万,拿出好戏给人看。精品永远是观众的宠儿,是市场的宠儿,也是京剧院团生存发展的基石。精品剧目凝聚了京剧艺术综合创造的价值,体现了京剧院团编、导、音、舞美各部门的整体水平,因而是京剧繁荣的主要标志。
抓好精品剧目生产,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三并举”的剧目政策,既不忽视推陈出新的改编移植,也要重视新创作和再加工,我们要集中精力、人才和财力,为出10台好戏而努力奋斗,为出一批“好看”、“耐听”、“动人”的好戏而奋斗。这是今后5年剧目建设的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文化部拟成立剧目建设工作小组。我们建议,一些京剧艺术表演团体较多的省、市,如上海、北京、山东、河北、湖北、江苏,也成立剧目建设指导小组,集中编、导、演、音、舞美和专家学者的优秀力量,对有定评的新创作京剧剧目加工提炼,精益求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96年11月,在纪念京剧创始人程长庚诞辰185周年之际,将举行一次优秀剧目的荟萃演出。以检阅几年来的成果,总结交流经验,推进剧目建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重视京剧剧目的积累。各地要对这些年来编演的新剧目,认真进行一次筛选,将筛选出的优秀剧目,再进行深加工。各地文化主管部门要将优秀剧目的加工提高计划,在6个月内报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艺术局和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以便统筹规划。
(三)继承深厚传统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是一座珍贵而丰富的民族戏剧艺术宝库。虽然建国以来我们在抢救继承京剧遗产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相对于整个京剧遗产而言,还有大量好的东西仍未能得到整理、开掘和继承。要发展就必须继承,没有继承就无从发展。继承是提高的基础,继承是发展的基础,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在当前和今后几年中,要把继承抢救京剧艺术遗产的工作,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认真抓好。
——要抓紧从现在还健在的老艺术家手中挖掘和抢救“活”的舞台传统剧目,特别是要请老艺术家们亲自指导恢复尽可能多的京剧传统剧目范本。这方面,李瑞环同志、王光英同志已经在天津开始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摄录抢救百部传统剧目范本的工作。各地文化厅局要将这件事列入议事日程。
——鼓励和支持京剧院校、戏曲艺术院校的青年演员、青年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剧目,打好扎实而深厚的传统剧目基础。院团、院校要为他们继承传统创造相应的条件。同时,希望我们的老艺术家们毫无保留地、积极地支持这一工作。
(四)推进艺术改革
京剧艺术推陈出新的改革,是京剧保持活力向前发展的内动力。京剧的历史就是京剧的变革发展史。如果京剧不思变革,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就只能在僵化中走向衰落。改革之路是发展之路,繁荣之路,也是漫长的路,艰苦的路。当前的情况是:不改革青年观众不买帐,一改革老年观众不认帐。因此,京剧艺术改革,要渐变而不要突变,要有理论指导而不要胡变乱变,要掌握“厚积薄发”的艺术辩证法。要像梅先生、周先生那样,步子迈得很大,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改进、改善、改革的。正如梅兰芳先生所说的:一方面要从原有的传统技巧中,吸取那些可以运用的东西,加以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传统技巧的表现原则,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这是京剧艺术革新的正确途径。
当前京剧艺术的改革,要把重点放在表演程式、唱腔和念白的推陈出新上面。
京剧表演程式,是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天才创造的结晶,是中国戏剧塑造人物的独特艺术手段,特别是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技巧,更是戏曲宝贵的艺术遗产,因此,必须尽可能加以抢救和继承。与此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从地方戏曲中汲取一些营养,总结提炼一些新技法,进行新的综合;要以塑造人物为目的,改革一些不适应时代的旧程式,探索、提炼和创造一些新程式。适当时候,我们将举办京剧程式精华展演活动,举办这方面的专题研讨班,以此来推动京剧艺术程式的推陈出新。
京剧音乐唱腔的改革也是振兴京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戏曲艺术的要素是“唱、念、做、打”,“唱”居第一。京剧音乐唱腔在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从京剧史上看,任何一出名剧(文戏)都与优美的唱段同辉于世。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名唱段就没有名剧。因此,要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加快京剧音乐唱腔的改革步伐,要在设计百听不厌的优美唱腔上下功夫,这是振兴京剧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今后五年中,要把京剧音乐唱腔的推陈出新,作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组织优秀专门人才,合力攻关,要认真总结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以来京剧音乐推陈出新的经验教训,努力实现10台精品剧目音乐唱腔设计的新突破。为了推动京剧音乐的创作与繁荣,我们将在适当时机开展评选京剧“十大作曲家”和“百段金曲”活动,并组织演唱欣赏会和教唱活动。
京剧念白在京剧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京剧念白有其独特的韵味。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如何使观众能够听清、能够听懂的问题,在这方面也要迈出改革的步伐。
总之,京剧的程式、唱腔、念白,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三大支柱。我们如果能够在不失其京剧特色的前提下,在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推陈出新、强化个性,那么不仅将京剧艺术步入新的天地,也将推动整个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
为了推进京剧艺术的改革,文化部“京指委”、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拟设立改革实验专项经费,对经过论证、筛选的京剧实验剧目、项目及其进行实验的京剧院团,给以有力资助。
(五)培养新的观众
观众是京剧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培养新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是振兴京剧艺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新观众的工作,切实抓好以下几件实事:
——要使京剧走进学校和课堂。编选一套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中小学京剧教材是培养新观众的基础性措施。目前上海市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上海市教育局明确提出“让京剧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出版了京剧音乐教材,并已于1994年秋季实施了小学课堂教育。我们要组织力量,切实抓好京剧教材的编选工作。
——组织京剧小分队到学校宣传演出。各地要学习北京、上海的经验,建立京剧宣传演出小分队,定期深入学校为广大师生服务。每个京剧院、团都要与本地一所大学建立密切的联系。在高、中等学校中推广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京剧系列读本》。
——继续办好教唱京剧的专题电视节目,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及音像制品的作用。北京电视台在这方面开了好头,要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
——向观众提供图文并茂、优质精美的说明书。改进京剧演出说明书的设计,使“说明”能够简明易懂,成为普及京剧知识的“教科书”。明年将开展一次100种优秀说明书设计评奖活动。
——推行京剧演出念白打字幕的经验。在这方面上海、天津做得较好。要使这项工作规范化。
——办好京剧报刊。进一步办好《中国京剧》杂志;抓紧筹办《中国京剧周报》;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将编发《振兴京剧简讯》。
(六)建立激励机制
艺术生产必须建立有效竞争激励机制。振兴京剧也必须建立符合艺术规律与客观需要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并把这种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结合起来,以通过外部的激励来增强艺术生产的内动力。在这方面,今后5年的工作是:
——举办中国京剧艺术节。为了使京剧新剧目的创作能够不断得到展演、推广,为了能集中荟萃优秀剧目演出,便于观赏和评介,使京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计划从1995年开始,每3年举办一次中国京剧艺术节。京剧艺术节的主要内容有四项:①从展演的优秀剧目中,评选三台优秀剧目,剧目奖命名为程长庚奖,每个获奖剧目给予重奖;②推荐青年京剧之星;③召开研讨会;④表彰支持京剧事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京剧之友“双十佳”,以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凡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剧目,都要做到阵容整齐,优化组合。这是一项最基本的参演条件。
——办好“新苗奖”和“园丁奖”评奖活动。这项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1996年全国“新苗奖”大赛将在上海举行。
——继续举办“梅兰芳金奖”大赛。
——开展京剧“十大作曲家”、“十大琴师”、“十大鼓师”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要严格掌握条件,评比可以分年度进行。
要在建立和健全评奖机制、制定奖励政策上下功夫。评奖要坚持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坚持艺术质量与剧目内容并重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七)发展业余队伍
京剧的繁荣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珍惜、爱护和发展群众业余京剧爱好者队伍,大力发展海内外的京剧票友组织,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城乡业余京剧活动,是振兴京剧的重要措施。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好工作:
——要支持和发展业余少儿京昆剧团和学校。目前许多省、市都成立了若干个少儿京昆剧团和学校,这是“从娃娃抓起”、培养京昆新人的基地和摇篮。各地应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给业余少儿京昆剧团和学校以适当的物力支持。
——要倡导和鼓励民间兴办业余京剧团队。现在,北大、复旦、南开等大学都有自己的京剧团。广州等地的票友已提出要建立业余京剧团。对此应予以热心支持,对民间兴办的京剧团,在政策上也要予以扶持。
——要支持和发展京剧票房组织。据了解,京、津、沪和港、台都有一批相当活跃的京剧票房组织。仅北京市经常开展活动的京剧票房就达150多个。
——支持和引导“京剧之友联谊会”、“戏迷协会”等民间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振兴京剧活动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支持办好两年一次的中国京剧票友大赛。
京剧艺术的业余组织越发展、越红火,京剧的塔基就越宽厚、越结实,就能筑起高高的京剧艺术之塔。
(八)加强理论建设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科学的理论对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后5年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理论建设:
——加强京剧艺术基础理论建设。把科学地总结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表演体系、建立戏曲艺术学作为艺术科学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列入“九五”艺术科学研究规划并加以实施,早日实现梅兰芳、周信芳先生的遗愿。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京剧研究室,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编写《中国京剧百科全书》。
——加强京剧艺术应用理论的研究。在当前,特别要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和支持京剧艺术生活、艺术革新、演出机制方面的应用理论研究。结合实际需要适时开发振兴京剧专题论文评奖活动。召开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青少年观众的座谈会、调研会。
——加强戏曲评论工作。充分发挥文化系统和各级文联的文化艺术报刊的传媒导向和评介作用。倡导实事求是的评论风气。要发现和培养一批青年戏曲评论家,使他们成为戏曲评论的主力。设立中国戏曲评论奖。
——加强理论队伍建设。要在重视和依靠老专家的同时,大力巩固和培养中青年戏曲理论工作者队伍,特别要把培养建立一支思想正、功底好、锐气足的青年理论工作者队伍作为重要任务。中国艺术研究院要借鉴50年代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举办高层次的京剧或戏曲研修班,培养高水平的艺术理论人才。三所戏剧高等院校和各省艺术研究机构,也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九)争取社会支持
振兴京剧是人民的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我们要广泛争取社会的支持。李瑞环同志强调:“社会各界要对京剧给予大力支持。文化界、京剧界与经济实体可以挂钩,有钱的在别的方面节约一些,在这些方面给些支持。”
社会的支持,是京剧和民族艺术得以振兴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环境和条件。要着重抓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振兴京剧过程中狠抓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努力争取国家和地方计委、财政、税务、城建、交通、教育、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振兴京剧尽可能多地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继续争取海外热心人士对京剧事业的支持。近年来,海内外不少热心京剧的企业家和各界人士,对振兴京剧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计献计,各尽绵薄。香港陈廷骅先生、杨祥波先生,几年来资助京剧事业金额达1000万元之多。
——开展评选“京剧之友双十佳”活动。要多在热心京剧事业的企业家中做工作,争取他们对振兴京剧的实际支持。要通过“双十佳”评选表彰,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热爱京剧、支持京剧的好风气。
在京剧艺术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不少鼎力资助京剧的富商贤达,如北京喜(富)连成科班的主要资助者牛子厚先生就是一位很值得我们缅怀的突出人物。今年,我们将举办纪念活动,以记取和褒扬牛子厚先生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建立中央和地方的京剧艺术基金会。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两年来基金积累已达2000多万元,在振兴京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上海市已经建立了艺术教育基金会。各地要乘此次纪念活动的东风,建立起地方的艺术基金会,使振兴京剧的工作能获得长期可靠的经费保障。
(十)搞好设施建设
设施建设是振兴京剧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基本建设,是京剧艺术实践的场所,是京剧艺术工作者将艺术展现给观众的天地。上海“天蟾舞台”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活跃与繁荣。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现有的剧场、排练场未能充分地利用起来;二是院团、院校缺少演出排练场地,演出设施设备落后,甚至有的国家级院团、院校连排练场所和演出场所都没有。今年5年内,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争取政府支持,从经费、物质条件方面尽快改善京剧院团、院校的场地设施条件。希望各级政府像上海、北京、哈尔滨市政府那样,将京剧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尽力创造条件,改善、更新剧团进行艺术生产和演出场地的技术设施条件。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振兴京剧、振兴戏曲、振兴民族艺术的组织领导,是党中央赋予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使命。江泽民总书记去年12月27日在中南海与戏曲界艺术家专家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振兴京剧和民族艺术的工作,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要加强对振兴京剧的领导,就必须提高对这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京剧和其他民族艺术,是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产品,具有教育人、陶冶人、愉悦人的作用,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我们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使中央的指示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文化部设立振兴京剧办公室,拨给一定的编制和经费。我们要进一步充实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我们建议京剧院团较多的省市成立本省市的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建立剧目建设指导小组。只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才能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活跃起来。
(十二)精诚团结奋斗
振兴京剧,繁荣京剧,固然要仰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首先要靠广大京剧艺术工作者尽心尽力。京剧艺术工作者是振兴京剧的主体和主力。要振兴京剧,必须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必须在精神上振奋起来,在行动上振作起来。要有献身精神,活着是京剧的人,死了是京剧的鬼。我们要把精气神都集中到振兴京剧的大目标上来,要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精神不振和力量涣散是振兴京剧的主要障碍之一。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一障碍。要振兴京剧,首先要加强团结,力求人和。特别是京剧界的“角儿”要做加强团结的模范。团结就是吉利,团结就是顺利;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生产力。不团结生磨擦力,不团结生消耗力,不团结生对抗力。我们提倡要搞“流派”而不要搞宗派;要搞艺术而不要搞权术;要长志气而不要斗闲气;要相互补台而不要彼此拆台。江泽民总书记号召我们:紧密团结起来,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京剧界、戏曲界和整个民族艺术界激发历史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只要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就能出现一个团结、合作、奋进的新局面。
振兴京剧、繁荣京剧,需要一种杀出一条生路的苦斗精神。任何一项艺术事业都是艰辛备至、苦尽甘来的事业。今天,我们的环境和条件比起前辈京剧艺术家们不知好多少倍,但是,扪心自问,在我们身上还有多少前辈艺术家们的苦斗精神?京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是京剧艺术家们千辛万苦奋斗出来的。京剧的振兴与繁荣仍要依靠苦斗。靠天靠地,关键还靠我们自己。
京剧作为全国性剧种,在海内外被视为当代中国戏曲和民族戏剧文化的代表。它与地方戏的关系,既是龙头与龙身的关系,又是戏曲百花苑中一花与百花的关系。京剧的振兴,将会带动地方戏剧的繁荣;而地方戏剧的兴盛,又是京剧再创辉煌的基础和条件。京剧必须振兴,京剧艺术能够振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学习梅周,继承梅周,追赶梅周,超越梅周,再造京剧艺术的辉煌!
(本文是高占祥同志1995年1月9日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报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