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业研究的三个层次_创业论文

试论创业学研究的三个层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谐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这为创建创业型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宏观视野来观察、分析和指导我国目前的创业活动实践,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创业学是专门针对如何创建创业型社会而产生和存在的,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和经济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发展和学习创业学对于个人、组织、国家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展创业学和大力倡导在创业学指导下的创业实践,对于驾驭当前全球性创业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学理论研究框架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英文文献对创业学、创业、企业家精神等词的使用较为混乱,正如创业学博士John P.Breen(2004)所指出的那样,“entrepreneurship”在美国、 加拿大使用较为普遍,但同样的意思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却常用“enterprise”来表达,如Kearney(1996)对“enterprise”的定义就与Stevenson和Sahlman(1987)对“entrepreneurship”的定义高度一致。而且,英语国家经常交替使用这两个词,在澳大利亚“entrepreneur”有时甚至还被理解出负面含义。[2] 即使其中常用的“entrepreneurship”至今也没有公认的定义(Paul Reynolds等,2005)。[3] 因此,尽管西方创业学研究历史、水平遥遥领先于我国,但至今仍无统一的定义、理论框架。西方的管理学思想往往认为“魔鬼藏在细节里”,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而西方创业学的研究现状也是如此:发达的各支流、细节研究,如非常强的创业流程与实践研究、精深的具体问题研究(如创业机会等),使西方创业学研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非常有利于指导创业实践。但是,我们随机找一篇近年发表的关于“entrepreneurship”的理论探讨文章,就可以看到十余种或更多的关于该词的定义解释,如可被理解为“创业”、“创业学”、“企业家精神”、“创业行动系列”等,而这些中文名词含义非常明确且明显不同。以拙作《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1] 为例,在梳理国外企业家精神研究多年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企业家精神三层次——个体、组织和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可分别对应于英文的“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和“social entrepreneurship”。由于“entrepreneurship”的多义性,因此这三个英语词组在讨论创业活动分类时分别表示个体创业活动、企业内部创业活动和社会创业活动。这是因为除了中英文名词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之外,还应该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与西方文化比较,我们更擅长综合。在中国文化氛围和改革开放20多年创业的大背景下,在企业家精神三层次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参考西方的创业学研究成果,试图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学理论框架,力图对我国目前的创业学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力争让我国创业学研究的发展赶上我国创业实践的发展,并能对我国的创业实践起到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创业学研究三层次的划分

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所认为的那样,资本主义精神的终极价值是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终极价值在于推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创业型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企业家精神是当今世界最耀眼的时代精神。三个层次理论的实质就是一种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创业学研究方法,即以企业家精神作为创业学的核心概念对创业学进行解读。通过回顾和梳理西方创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西方创业学先后经历了早期由心理学主导的企业家个人特质论和行为科学主导的创业行为论[4] 等研究个体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阶段,以及二次创业活动之后从管理学的组织战略视角研究组织创业及企业家精神的阶段,最后发展到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创业及企业家精神的阶段,这其中又一直贯穿着经济学从经济增长角度对创业活动的研究。正如Ingrid Verheul等指出的那样,创业学理论是一种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5] 这说明创业学一直是在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学科领域。因此,创业学若能在此基础上创立自己的理论框架,那么对于今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图1中, 笔者将创业学划分为企业家精神层次、整体创业活动层次和局部创业实践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双向箭头表示三个层次之间的互动或相互影响,并表明以企业家精神为创业核心驱动力和创业学核心概念的创业学三个层次及三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图1 创业学研究范畴的三个层次

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为企业家精神层次,也称核心动力层次。 企业家精神层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创业活动,人都是主角,企业家精神这个核心动力要靠人来发挥其作用,因此认识到企业家精神是创业的核心动力所在,也就明确了创业教育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而企业家精神是创业的动力所在,因此必须依托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概念的创业学研究,有效组织创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企业家精神的扩散和社会化步伐。该层次是政府机构、学校、教育部门、创业学者和教师等发挥作用的层次,主要工作是实现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开发和社会化,使企业家精神深入人心,为创建创业型社会打下思想和文化基础。

第二个层次为整体创业活动层次,也称宏观监控层次。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源、方法、策略、认知模式和态度, 是一种精神资本(spiritual capital),[6] 主要通过创业活动来体现。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家精神,就要从分析社会无数个体创业者的总体性创业活动来研究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透过众多大中小型企业的内部二次(再)创业活动来分析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透过不同社区、区域和国家的社会创业活动来分析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整体层次的创业活动是企业家精神在整个社会扩散、发育程度的宏观反映。整体层次的创业活动研究应该重视对创业活动结果的统计研究,而不应该像局部层次创业实践研究那样去关注创业过程研究,即从整体上掌握企业家精神与大环境的交互作用和机理等。该层次的创业学研究按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将创业活动类型分别对应于个体创业活动、企业内部再创业活动和社会创业活动。该层次主要是政府或国家/社会创业研究中心等组织的工作层次。这些组织负责对全局性(地区、全国乃至全球)创业活动进行定性与定量监测,掌握全局性创业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视角下的创业活动分类研究,根据地区和行业发展状况对当前的创业活动提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政策性建议或与国家、地区层次的其他组织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控制整体创业活动的协调、稳定和高效发展。

第三个层次为局部创业实践或操作层次,也称创业行动层次。该层次的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创业过程和相应的创业技能等如图1所示的分项研究。 该层次的研究活动重视经验性实证研究,侧重于开发具体的测量、评价方法,重视实战经验,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局部创业操作层次的研究,对于指导个体层次创业、组织层次创业或社会层次具体创业活动取得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局部创业操作层次是众多管理专家、企业家、社会工作者、创业组织的工作层次。该层次是创业学成长的沃土和学科发展的根基所在,是创业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活力和动力所在,因为对创业学研究的需求基本上都来源于创业实践。该层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的创业个案研究来阐明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环境的综合作用机理和基本原理,以便掌握一般创业规律,提高创业的效率和成功率,并提升创业学在微观行动层次的实践指导价值和能力。

三、企业家精神层次

André Spicer博士于2005年10月底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创业学讲座发表演讲时指出,[7] 创业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企业家精神的功能解释,如个人特质或结构条件背景下的创业(即创业活动是体现社会结构或个人特质的一种功能),而是转向关注对创业活动本质的理解/解释,即侧重于解释方法的研究。基于此,并结合韦伯的社会学方法,笔者认为理解了企业家精神也就理解了创业的本质(参见图2),并在此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学核心概念的观点,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创业大潮就是企业家精神的全球化生长和扩散的结果,是企业家精神由个体层次向组织层次和社会层次交互扩散和影响的结果。创业的过程就是企业家精神发挥、生长和发展光大的过程,是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创业的主体是个人(企业家)、组织(创业型组织)和社会(创业型社会)。图2 说明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创业主体一旦发现合适的创业环境,就会实施创业活动。

图2 创业活动的本质:企业家精神和环境的有效结合

笔者进一步认为,企业家精神完全不同于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贝尔认为,韦伯所言的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起关键作用的资本主义精神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禁欲苦行主义与贪婪攫取的本性。[8] 而企业家精神是以创造力和领导力为核心,以创业主体发现或创造并抓住发展机会,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为创业切入点(即企业家精神开始与环境发生反应),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是以风险和不确定性预测能力为基本点,以组织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敢于承担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胆识为支撑,通过创业过程来释放(企业家个体、创业型组织和创业型社会的)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以张扬个性,以人为本,以面向未来和促进个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企业家精神除了体现在创业活动中以外,还表现为平时个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事行为风格、组织的文化和行为特征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制度设置等;而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功能。

正如韦伯所言,新教伦理给资本主义活动以伦理支持,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崛起,帮助它战胜了传统主义。而现代社会教育系统取代了以往宗教的神圣地位,所以必须借助教育的强大力量来开展全社会的、从小抓起的企业家精神灌输和创业教育,促进企业家精神的扩散与社会化教育,加速创业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和欧洲这方面的教育起步早、影响面广,在大学设立创业学课程,并开展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教研。A.Ward指出,大学在进行企业家精神、 创业教育时必须重视对受教育者企业家精神的量化测量,及时发现学生在某方面的不足,对症下药,开展相应的培训和教育;[9] 同时,从小学开始抓企业家精神教育,然后一直持续到大学的创业实践教育,即小时候培养创业观念,长大后采取创业行动。

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在逻辑上也对应于创业学研究的三个层次: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从大量的个体创业研究入手,着眼点在微观(micro-level),对应于创业学研究的第一层次;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从关注企业内部创业研究入手,着眼点在中观(meso-level),对应于创业学研究的第二层次;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从关注社会创业研究入手,着眼点在宏观(macro-level), 对应于创业学研究的第三层次。从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可清楚地看出企业家精神从个体层次的“星星之火”,扩散到组织层次再扩散到社会层次,已经呈现出“燎原之势”。实际情况是企业家精神的“星星之火”在个体层次点燃之后,其“熊熊大火”主要在组织层次燃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西方国家的商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研究大公司的创业活动,[10] 主要把研究的注意力投入到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这是由于当美国的商学院及商业研究工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熟起来的时候,大公司主宰着经济领域。但近些年来,个体创业活动如火如荼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个体层次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再次复兴,并迅速延伸至社会变迁领域的社会层次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和探讨。

企业家精神三层次是按照其能改变个体、组织和社会命运(社会运行质量)的功能来划分的。相对于创业主体而言,个体企业家精神是个体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是组织核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则是社会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个体和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通常是营利取向的,而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则以社会目标为取向。正如Johan Maes(2003)所认为的那样, 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其功能是使业已存在的企业“返老还童”,获得新生。因此,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往往会致力于组织层次企业家精神的可操作化转换,进而将其转变为发展业务、增加收入、提高利润、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和新流程的工具。[11] 个体和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更加内向型,关注个人和组织的利润、生存和发展;虽然社会层次的相关活动源自于个人或组织,如政府、非政府组织等,而且其创业活动也是通过自己在社会创业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来开展的,但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其作用则是外向型的,更加关注其下属组织之外的社会、社区发展和创业环境的塑造,如制定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法律、政策,或营造社会或国家层次的创业氛围等。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可用来讨论社会变迁问题。Ashoka认为,能导致世界变化的最强大力量是掌握在顶级社会型企业家手中的新理念。社会型企业家的使命就是识别社会运行不畅的环节,并设法使其运行畅通,同时努力对外传播新理念,并力争使全社会接受新的改革。识别和解决大范围/规模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型企业家,因为只有企业家才有效忠于未来远景和无穷尽的果敢来坚持努力,直到整个系统转型。学者表述完思想即完成任务,专业人士解决完客户的问题即完成工作,经理们只要能使他的组织成功即可,但是社会型企业家的使命远远超越这些,他们关注社区、社会乃至世界的基本变迁。他们从识别社会问题开始,从局部入手解决局部社会问题,成功后把经验推广至大规模的社会整个系统层次,完成社会改革。在过去的20多年里,社会部门的创业活动和竞争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美国目前有200万个社会部门性质的组织,其中70%成立于最近30年。由社会型企业家领导的社会变革正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组织本身和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12] 对社会型企业家的关注标志着创业学向社会学传统研究领域(如社会变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扩张。

进一步的研究应搞清企业家精神的组成部分、维度、核心本质、扩散方式、扩散渠道、扩散效率和企业家精神自身的历史发展变化等。我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时期,抓好三个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笔者之所以主张把“entrepreneurship”或“entrepreneurial spirit”译成“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创业精神”,是因为企业家精神的研究首先源起于个体企业家在创建企业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随着创业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这种精神扩散到非新创企业内部的(二次)创业活动。这时,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明显局限在创办和发展企业(营利性组织)的范围内。当企业家精神扩散到社会层次时,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社会型企业家明确意识到了要借用企业家精神在激发和引导企业创新或创业时的强大力量来指导作为自己目标取向(如Giulia Galera 2005年所述,社会型企业家追求的是目标,而不是利润[13])的社会创业活动,即用创办企业的精神解决社会问题。因此,笔者以为把“entrepreneurship”或“entrepreneurial spirit”译成“企业家精神”更加准确、贴切。

四、整体创业活动层次

该层次的主要工作是从宏观角度对创业活动进行精确、系统的测量,在全面掌握创业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使创业活动能朝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稳步、协调地发展。从整体创业活动层次上开展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测量、统计和研究个体层次的创业活动与企业内部的(二次)创业活动,来发现个体、组织层次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化程度及其主导的商业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测量、统计社会型企业家的创业活动来发现社会层次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化程度及其主导下的社会创业活动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关系。

整体创业活动层次是国家、政府、社区和高校等社会性组织大有作为的空间。通过这一层次的研究,我们可以用创业学的视角重新解读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创业历史,主要是政府在宏观创业活动层次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如从“摸着石头过河”和“发展就是硬道理”等深具企业家精神特征的论断来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就是企业家精神发挥、复兴的历史,这方面是我国本土创业学研究的最主要领域之一。因为我国的政府一方面为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又是主导创业改革的主体,高效、稳妥地推进方方面面的改革,包括经济快速高效增长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该层次可以借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宏观统计数据来发现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发现创业活动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和制度的深层次关系,总结本土创业具有规律性的知识,为建立我国本土化的创业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还可通过宏观创业政策(如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融资)研究来塑造适宜的创业环境。迄今为止,我国的创业活动总体呈现一种模仿式的赶超型创业模式,与学者林毅夫所讲的诱导式变迁相呼应,而目前和将来我们面临或将要面临的是真正的、深层次的立足自有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原创型创业,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提高我们的创业水平,使我国跃为一流强国。

值得一提的是,整体创业活动研究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经验,因为GEM 的工作层次和主要关注对象基本上集中在这一层次。如GEM 的相关组织对三种创业活动的研究是通过具体的数据测量和概率统计来考量个体层次的创业活动(用总体初期创业指数TEA- 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3]——来衡量)、组织层次的创业活动(用企业创业活动指数FEA—firm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4] ——来衡量)和社会层次创业活动(用社会创业活动指数SEA—social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15] ——来衡量)水平,以从宏观层次上综合反映全球或某一国家、地区全局性的总体创业活动水平,并以此作为衡量有关国家或地区企业家精神强度、扩散程度的依据。(目前只有TEA 测量是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接受和使用的,[16] FEA和SEA方法还在试行中发展。)有了这些依据,相应的国家或地区就可以采用相应的宏观措施来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GEM报告制定整体教育培训计划和政策, 相关地区或国家可通过教育和培训这一社会化手段来把企业家精神注人到社会团体、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体中,即提高创业主体的企业家精神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政策制定和实施以及创业环境的改善来营造创业氛围,力争清除不利于企业家精神发挥的一切障碍,创造条件让企业家精神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即改善企业家精神的生存环境和规范整体创业活动的发展方向。如Sibin Wu和Xuemei Su(2004)等在GEM的34个国家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国家文化与国家整体创业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个人主义与TEA呈反向关系, 即个人主义的文化取向对整个国家个体层次的创业活动产生弱化作用,而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对创业活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性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如买保险)对TEA和FEA指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17] 这些整体创业活动层次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成功创业的影响因素和制定创业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在宏观层次将三种创业类型进行细分并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如可将个体创业活动类型的划分按不同的企业家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因为个体层次的创业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家的类型,企业家对于创业活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如Charlie Cook(2006)将企业家分为技术型企业家和机会型企业家等。[18]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提出的社会层次企业家精神所对应的社会创业活动,不同于当前GEM的概念框架。这是因为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 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而我国目前还属于“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尽管我国各级政府正在退出某些领域,把它们还给社会。所以,西方定义上的社会创业更重视非营利性组织,而我国的社会创业活动更多是在政府的主导、号召和影响下进行的。举例来说,英国的2004GEM报告[15] 是这样定义社会型企业家的:从本质上讲,社会型企业家是那些能识别社会运行故障并能提供新的方法解决故障的企业家。他们是“社会部门变革的代表”,他们根据自己创造和支持社会价值的欲望来进行创新和行动,并认为自己应对自己所服务的群众负责。简而言之,他们是企业家的一种,是那种有社会使命感的企业家,他们受社会目标鼓舞,进而倡导新的活动形式或尝试。很明显,根据这个社会创业主体定义,在我国的大环境下,政府在社会创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五、局部创业操作层次

局部创业操作层次的研究成果很多,本文倾向于以David A.Sherman(2005)[19] 等总结的创业过程论(entrepreneurial process)(有的学者称创业管理学,有的学者则直接将这一层次称为创业学)为蓝本来发展能统一局部创业操作层次的理论。该理论将创业过程总结为从创业商机(即创业机会)的创造、识别、筛选和利用,到制订创业计划(含产品或服务计划、市场营销计划、组织设计计划和财务计划),制定创业策略,进行创业融资(包括利用创业投资或慈善基金等,以及确定创业融资战略、渠道、方式等)、成立创业组织、实施创业管理(确立公司的创业文化、创新机制、创业型管理风格以及不同创业阶段的不同经营管理策略),以及交易估价和谈判等,有关研究与论述具体清晰,可以说是创业过程理论在创业行动层次力图将当前和未来的创业者“武装到牙齿”。但深入到具体的创业过程研究,又可引申出很多对具体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的研究。如Patrick Firkin(2001)基于创业过程的资源依赖论研究,对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组成的创业资本进行了考察,研究创业资本在创业过程中的影响。[20] 该层次的研究主要围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

该层次的特征是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总结,并又在学习提高中创业。因此,学者专家在这一工作层次的任务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创业主体提供适合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制度和不同情况的具体可操作的高效创业实践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使各种创业活动都能尽快获得尽可能高的成功率。由于西方这一层次的研究已经非常发达,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加大引进力度的同时,尽快实现本土化并进一步加以提高,以建立自己的创业模式。目前,国内极少引进国外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层次创业的著作,多数译著局限于个体层次或公司层次创业。局部创业操作层次的研究目前国外遥遥领先于国内。我们必须收集本土成功的创业案例,充分考虑企业家精神在三个层次上表现的特殊性,进行三个层次的分类研究,总结出适应我国国情的三层次各自的创业流程指南。涉及局部创业操作层次的研究还有企业家类型研究、针对个体或公司的心理量表式的企业家精神量化测量(微观层次的测量)等。目前个体和组织创业研究的热点大多集中在这个层次,譬如说,如何从实际操作层次培养企业家,如何创建具有支持二次(内部)创业的企业文化和制度等诸多有关如何取得创业成功的大部分非宏观层次创业实践问题都属于这个层次。国内目前大部分与创业有关的译著和著述也都集中在这个层次。

但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机会问题。由西方学者(Shane和Venkataraman)提出的创业机会,在不少学者看来是创业学的核心概念。但笔者认为,创业机会只是整个创业活动的切入点而已,创造或发现创业机会仅仅是创业取得成功非常关键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创业机会利用和开发(需要创新能力)、创业环境考察、承担风险的胆识以及组织管理能力(需要领导能力)对创业成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此,尽管关于创业机会的研究是创业学所独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之一,但创业机会不是创业学的核心概念,而是局部创业操作层次的核心概念。

六、结束语

本文在进一步论述企业家精神的基础上,以研究企业家精神为切入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创业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研究出发点,并提出了创业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在三个层次的框架内,笔者将西方的大量微观实证研究归入第三层次——局部创业实践或操作层次(即创业行动层次,是企业家精神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微观创业行动的具体体现),创业机会是该研究层次的核心概念,而该层次则是创业学研究活力的源泉;将宏观实证研究归入第二层次——整体创业活动层次(即宏观监控层次,通过宏观测量研究企业家精神在宏观层面的规律性表现,制定国家中长期宏观创业政策或计划,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和控制创业活动的全面、高效、高水平和和谐发展),测量与控制是该层次的核心;将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理论研究归入第一层次——企业家精神层次(即核心动力层次,因为几乎所有创业活动的原动力都源于此),该层次的核心概念是创新力和领导力。创业学三层次理论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涵盖了创业主体、创业环境和创业行动等与创业有关的全部研究内容。创业学三层次理论同时也是创业学的三个视角、三个抓手和今后学术研究努力的三个方向。

本文通过对三层次的划分试图对创业学进行结构性的重新解读,并通过这一新的架构对创业学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建立本土化的创业学“大厦”。但是,关于创业学的三层次理论还处在探讨阶段,本文只是试图对创业学全貌进行框架性描述,还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如更精确地划分三层次的界限,深入界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框架下进一步确定创业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界限及关系,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研究三层次观创业学的方法论,揭示企业家精神如何通过创业主体与环境互动来发展的深层作用机理,更深入地探讨三层次企业家精神。另外,尽管本文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创业学的核心概念,突出企业家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企业家、组织和社会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要否定创业环境的本质性决定作用,因为所有创业活动都是基于环境和历史的,研究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学的目的就是要在当前和未来的环境大背景下取得创业成功。

对于我国而言,能否掌握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概念的创业学这支“长缨”来“缚住”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这条“苍龙”,是我们当前的紧迫课题,波澜壮阔的创业实践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标签:;  ;  ;  ;  

论创业研究的三个层次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