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了,大班的小朋友欢呼雀跃地飞出教室,有的在滑梯上爬上滑下,有的你追我赶做游戏,有的爬蘑菇山,还有的围在我身边拉扯着我陪他们玩。好不容易上课铃响了,各班的小朋友进教室后,院子里总算安静下来了。我倒了杯水,坐在教室外边的靠椅上准备休息一下。
幼儿园两位教师外出培训,教师本来人少,安排我过来临时负责幼儿园工作并协助大班上课。每天上两节室内课,一节户外游戏课,习惯了带高年级,每天听着他们吵吵嚷嚷,刚开始有点不适应,还真有点累。坐着休息了会儿,望着院子里小朋友玩过的轮胎,很有情趣地或搭着倒一起,或重叠在一块,或孤立地靠在墙角。再看脚边排的小动物木马,色彩鲜艳,让人忍不住想要骑上摇一摇。咦!仔细一看,有好几个木马握手的手柄没有了,木马的眼睛居然成了两个洞,小朋友骑在上边,没有握手的手柄,也很不安全了,这些木马的眼睛哪儿去了?我随手提着身边离的最近的没有手柄的木马,摇晃了一下,只听到空心塑料木马体内“咣咣咣”的响声,从手柄处的小洞往里看,两个手柄都掉木马体内了。这木马是厚重的硬塑料,不是人为破坏,手柄不会掉的,看来要给小朋友强调一下爱护玩具的重要性了。
下节课是幼儿大班健康活动课,内容是保护眼睛。上课前,我出了一则谜语“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伴我入梦乡”,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嚷起来,过了一会,有小朋友高高举着小手,迫不及待地喊叫“我猜到啦!”
“我猜到了!”
揭示谜底后,看着他们猜到谜底兴奋的笑脸,我不失机地表扬了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引入课题后,我问小朋友,你们喜欢自己的眼睛吗?他能帮你做什么?你有哪些爱护眼睛的好习惯?小朋友交流汇报后,我又问他们,有没有看到过眼睛受伤或失明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几个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你的身体受伤了,有什么感觉?
“会流血”
“会疼”
“要上医院治疗”……
别人受伤了,你会怎么做?
小孩子的善良的天性使然,他们都说愿意帮助受伤的人,有愿意给吃的,有愿意陪着玩的,有愿意送他去医院的,还有人说,如果家里没人照顾她,可以接到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照顾他……
你会有意地做伤害别人的事吗?如果无意中弄伤了小朋友,你会怎么做?听着他们的汇报,我及时评价激励了他们的想法。上课有20多分钟,有小朋友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听乐曲休息两分钟。利用这个时间,我把活动室门外受伤的木马拉进门,摆在活动室的中间,小朋友惊喜地叫着“我要玩木马 ”“我要玩木马 ”
我又拉进来一个完好无损的木马,让小朋友先观察两个木马有什么不同点?他们小声说:颜色不一样,还有一个是公鸡头,一个是小马头。
还有呢?
终于有小朋友举手说“公鸡木马没有眼睛了”
“王……”
还没等我问大家异口同声地叫起来。
看来有小朋友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制止了小朋友的喊叫,对他们说,木马眼睛受伤了,变得难看了,也不能更好地陪你们玩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一节课结束了,下课了,王一飞不像平时跳着去操场玩了,他焦急地望着我说,老师,我会把木马的眼睛修好,是因为他们不跟我玩,我才把手柄取下来的……我耐心地拉着他的手说,我们修好木马,再跟他们玩,他高兴地笑了。这以后,手柄再也没掉过,如果有中班小班的小朋友拧手柄,大班的小朋友会提醒他们,别把木马的眼睛弄伤了。
孩子破坏玩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强,他对身边的玩具充满了新鲜感,玩得开心后,就想探求一些秘密,看玩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能不能拆开?另一种情况就是像上边的孩子,因为心理上的某种愿望未得到满足,为了发泄不满,就进行报复性的破坏。后来与其他教师交流,进一步了解到:王一飞父母不在家,长期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他们平时就照顾孩子的吃穿,很少与孩子交流,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渴望被人关注,才在小朋友不和他玩时有这样的过激行为。
当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冷静地对待,争取与孩子沟通,并通过观察和倾听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孩子的行为,并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孩子正确参与活动,将破坏性行为转化为积极的探索行为。
同时,老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考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努力让他认识所作所为对集体、对他人的消极影响,引导其认识有益的行为是合作,而不是破坏。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支持和欢迎,而破坏只能受到大家的厌恶和唾弃,使自己孤立。幼儿之间由于遗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影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教师要针对幼儿不同的特点,多了解,多观察,倾听他们的想法,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黄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小朋友论文; 木马论文; 手柄论文; 孩子论文; 眼睛论文; 他们的论文; 大班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