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412000
【摘 要】目的 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对其感染原因进行针对性预防。方法 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的患者401例,对这401例患者按照血液透析治疗中导管置留的时间分为3组,A组患者导管置留时间<6个月,B组6.1—12个月,C组>12个月,对比分析3组患者发生的感染率,对其发生感染的因素进行预防措施。结果 主要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置管出口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两种;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发生率就越高。结论 在血透中心分析患者发生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对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率,对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透;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
随着医学水平的逐渐提高,插管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心静脉导管也在更新换代,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和静脉营养等方面,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操作是侵入性操作,而导管是患者血管内与外界连接的纽带,置留在患者体内的时间较长,导致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几率增加[1]。因此,我院特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的患者401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措施,整理材料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的患者401例,对这401例患者按照血液透析治疗中导管置留的时间分为3组,A组患者导管置留时间<6个月,B组6.1—12个月,C组>12个月;A组患者233例(58.10%,233/401),男患者124例(53.21%,124/233),女性患者109例(46.78%,109/233),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5.1±3.1)岁;B组患者103例(25.68%,103/401),男患者52例(50.48%,52/103),女性患者51例(49.51%,51/103),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6.3±2.9)岁;C组患者65例(16.20%,65/401),男患者29例(44.61%,29/65),女性患者36例(55.38%,36/65),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4.9±2.7)岁;所有患者中下静脉置管279例,颈内置管103例,股静脉置管19例;患者中置管时间最长14个月,最短13d,平均置管时间为(7.1±0.7)月;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置管的时间等临床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感染的临床症状,分为三种: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置管处出现轻度红肿,无发烧迹象,稍有疼痛感;中度:患者置管处有明显的红肿、硬结、体温略高伴有不同程度的液体渗出,细菌培养检测结果为阳性;重度:患者出现严重发热症状,导管间细菌培养检测结果为阳性,拔出中心静脉导管后经过抗均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本组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将各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3组发生相关性感染率以及感染的因素
通过对比3组发生相关性感染率以及感染的类型结果显示:主要感染的因素是置管出口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两种;发生感染率最高为C组患者置管出口部位感染发生22例,发生率为33.8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7例,发生率为10.76%;其次为B组患者置管出口部位感染发生13例,发生率为12.6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4例,发生率为3.88%;感染率最低为C组患者置管出口部位感染发生8例,发生率为3.4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2例,发生率为0.85%;所有患者发生置管出口部位感染发生43例,发生率为10.7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13例,发生率为3.24%;以上充分说明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发生率就越高,见表1。
2.2致病菌培养结果
所有患者共发生感染56例,进行细菌培养的次数为62次,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41次,阳性发生率为66.12%,共计培养出致病菌45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7株,占62.79%,革兰氏阴性菌16株,占37.20%;真菌3株。
3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
3.1导管滞留的时间
根据本次研究统计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发生率就越高,说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置管的时间长短有密切的关系,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导管长时间置留在患者的血管中,不停的来回移动,导致患者的内皮损伤,化疗治疗的过程中,大量的血流量不断的冲击损伤的位置,从而发生静脉炎,随着导管置入时间增长,导管表面会生成纤维蛋白鞘,细菌会延着皮肤穿刺的位置逐渐繁殖以及扩张在导管上,最终导致进入血液,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3.2患者的病情
部分患者患有糖尿病肾病以及心功能不全等病症,此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较低)、营养不良和身体免疫力低等症状;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内分泌紊乱、糖代谢异常,加重了微血管的病变,导致组织损伤,糖尿病患者损伤部位是病菌的培养基较容易引发感染;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中老年人也是导致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因为中老年人大多免疫力较低;危重患者的蛋白质分解增多,合成蛋白质却很少,导致患者负氮平衡,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2]。
3.3导管植入的部位
中心静脉置管其中股静脉插管位置会因为患者的尿液、粪便等分泌物引发感染,因此股静脉插管感染率发生为最高,其次为颈内静脉最后下静脉置管。
3.4无菌操作不严谨
在导管置入过程中,操作过程不规范,也是引发静脉导管性相关感染的发生。
4预防措施
4.1减少导管置留的时间[3]
(1)患者一旦不需要时,应立即将导管拔出;(2)在置入导管过程中不能保证无菌操作时,应尽快将导管拔出;(3)患者置管位置出现红肿的现象时,导管立即拔出;(4)怀疑患者出现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将导管立即拔出。
4.2选择导管的类型和合适的位置
置入导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化疗治疗的时间,选择适合患者的导管类型以及置入导管的位置,以尽量减少感染为基本原则。
4.3严格无菌操作[4]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确保在无菌的状态下进行,置入的位置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干后,在进行敷贴;根据使用的敷料选择更换的时间,减少导管位置发生感染;研究指出,选择准确、合适的封管方法是降低感染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使用生理盐水冲管后使用肝素封管,可以有效减少管内的残留血液,从而减少的管内细菌的繁殖,减低了置管感染的发生和血栓的形成。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无菌操作。
4.4血透中心定期消毒
定期对血透中心进行消毒,严格限制患者家属陪同,所有医护人员进出需要严格消毒,减少院内的细菌落数,防止交叉感染。
5讨论
在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选择导管的材质和置入的位置非常重要,导管因选择聚氨酯成份和硅胶成分以及抗菌的导管,置入的最佳的位置是颈内静脉置管,该种置管方式是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并且不受体位的影响、操作简单、固定稳妥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该种方法血流稳定、不影响患者日常的生活、穿刺部位清洗方便、血管的管腔较粗,适合置留时间较长的患者;股静脉官腔较粗、血流量较大,不容易固定,置管处清洁麻烦,容易发生感染[5]。本次研究中,主要感染的因素是置管出口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两种;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发生率就越高。
以上充分说明,在血透中心分析患者发生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对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率,对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俊,胡纨青,方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极及护理研究护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A):33.
[2]方园,李冬咏,谢少清.康惠尔敷帖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3):203~ 204.
[3]易如珍,伍艳玲.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4):145.
[4]王亚霞,刘亚新,沈培琼.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128例的临床分析和预防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680-682.
[5]杨屹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5-178.
论文作者:邓湘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2
标签: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静脉论文; 相关性论文; 时间论文; 中心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