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首次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在30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到2000年实现了总体小康。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党的十七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社会思想
“小康”一词极富中国色彩,它来源于中国民间和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提出了“大同”和“小康”两种社会模式。“大同”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和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指的是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反映了人们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平等生活与和谐状态的怀念和向往。“小康”则比“大同”低一个层次,是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但社会生活稳定,治理有方,国泰民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儒家思想家认为,夏商周三代中禹、汤、文、武、周公做到了这一点,而夏商周之后社会混乱,失去了这种状态。
儒家的上述政治理想和社会模式,对后来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近代史上,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把“大同”作为中国理想社会。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和《天朝田亩制度》中,引述了《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思想,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并将其具体化,企望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天国式的理想社会,具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康有为历经十八年之久,“上览古昔,下考当今,近观中国,远揽全地”,写出了贯通古今中外的代表作《大同书》。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在阐述他的民族主义时,不仅反对一个民族“宰割于上”的民族压迫,主张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同心协力,“使中国进入世界第一文明大国”,而且进一步提出世界人类各民族共“致”大同,说“我五大族种……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之主义于世界人类,则大同盛轨,岂难致乎?”孙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和旧中国,由于社会制度所决定,不仅无法实现“大同”世界,甚至“小康”社会也未达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发展阶段的小康社会
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就为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在1949年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共产党人则找到了这条路,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消灭阶级和世界大同。
实现“小康”和大同的目标要在探索中一步一步探索。1964年,我们党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到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从本世纪5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新论断。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推迟了半个世纪,使之更加切合中国实际。他还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和设计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第二步,是邓小平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康”概念,古为今用。1979年12月6日和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先后在会见日本两位首相大平正芳和中曾根康弘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4页)邓小平还说,小康社会的特点就是不穷不富,日子好过。这样,邓小平就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含义。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到2000年已胜利实现“三步走”的前两步战略,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小康社会也有一个发展和建设过程。江泽民同志提出,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他认为,小康社会既是发展战略,也是发展阶段。这就是说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现在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和经过20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全面小康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是低标准的小康,人均800—1000美元,属于世界中下等国家收入的水平,后者是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3000美元,属于世界中上等国家的收入水平;前者是偏重物质消费的小康,后者是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全面发展的小康;前者是不均衡的小康,在城乡、地区和各阶层之间很不均衡,后者是比较均衡的小康。从消费学的消费类型来说,总体小康是生存型消费,主要是衣食住的生活消费,而全面小康是发展型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险、旅游休闲、社会保障等消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尤其是偏僻落后的农村。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艰难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六大目标,江泽民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建设政治文明,并且把这三大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三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经济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是推动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悠悠万事,惟发展经济为大。这方面的主要任务是:(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已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篇大文章;(4)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调节差额过大的收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那时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情况将成为过去,城乡差别日益缩小。上述几项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民主都是一个大潮。因为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不仅要求有宽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还要有平等和谐的民主政治生活。特别是我国过去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失误,就更增加了它的紧迫性。没有搞好民主政治建设,这几乎是以前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接受这个教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推进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但是,无论是人民民主还是党内民主,都存在不少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点有下面三个问题:(1)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从基层入手,扩大基础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还要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政治的四个环节,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要有新的进展。(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步子不够大,和经济体制改革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必须改革权力结构,使权力不要过分集中,并借鉴世界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怎么搞?最重要的是按法律办事,使其制度化、法制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抛弃“人治”,实行“法治”,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使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人治”转变为“法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上述几项,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越向前发展,文化的作用越大。国外学者把这种渗透到经济政治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称之为“文化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战争年代所建立的革命文化和光荣传统,创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人才,而人才是建设之本。必须全面贯彻十六大报告所概括的党的教育方针,即“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成为代表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全局出发,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而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要依据毛泽东“统筹兼顾”的思想,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过去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量的增长,轻视质的提高。这样做的结果,有得有失,负面的作用很大,我们不能再走这条道路,如果继续走这条路,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有可能完成,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难以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好字当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政治建设的新要求:(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对于能否长期执政至关重要。原苏东各国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固然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出台的重大决策失误,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满意,最后被群众所抛弃。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执政党的党风,决定政风、民风,党风好坏关系民心向背,而民心向背决定党的命运。廉政就是政治廉洁,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题中应有之义。实现政治廉洁,必须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讲的腐败,是和权力相联系的腐败,权力本身不是腐败,但权力能够滋生和诱发腐败,对权力的滥用,以权谋私就是腐败。
文化建设的新要求:(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2)建设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全面促进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结合。
社会建设的要求:(1)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2)党中央立足现实,面向长远,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上述两项,前一项是属于与国家、公民相对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小社会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实质性内容;后一项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大社会建设,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所谓生态文明,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合理开发自然中保护自然,在征服自然界的同时回馈自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括上述,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小康思想到邓小平同志的小康发展战略,再到江泽民同志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胡锦涛同志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内容一次比一次更充实、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大同社会论文; 全面小康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