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_魏凤,黄林生,廖怡

江西省宁都县人民医院 江西宁都 342800

【摘 要】目的:观察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行以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超短波治疗机治疗,研究组行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行以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使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关键词】超短波治疗机;中频治疗仪;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瘫通常是因面部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伴有无法闭眼、无法鼓嘴等症状,西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但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效果一般[1]。对于此,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择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观察采用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所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最大为66岁,最小为40岁,平均年龄为(52.6±4.9)岁,病程最长为23个月,最短为2个月,平均病程为(12.3±1.8)个月;研究组42例患者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最大为65岁,最小为41岁,平均年龄为(52.7±4.8)岁,病程最长为23个月,最短为3个月,平均病程为(12.4±1.9)个月。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超短波治疗机治疗:通过DL-C-M脉冲式超短波电疗机进行治疗,在肩背部、患侧面部放置治疗电极,相距2cm,输出功率设置为200W,治疗10分钟,调节输出为2档,脉冲-密为波形,频率设定为350Hz,共振点为输出调谐,每天1次,5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行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超短波治疗机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通过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治疗,该仪器为两路输出,在A路额神经支-颧神经支以及B路下颌神经支-耳后乳突神经干放置电极板,每次20分钟,每天1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临床观察指标

根据临床症状及表现判定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均消失,可正常漏齿、鼓腮,双侧鼻唇沟对称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漏齿鼓腮均不可正常完成,双侧鼻唇沟并不完全对称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治愈+有效=总有效。对两组患者进行H-B面神经功能评分,按照评分分成Ⅰ-Ⅴ级,统计各级别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2.2两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30例Ⅰ级(71.43%)、8例Ⅱ级(19.05%)、2例Ⅲ级(4.76%)、1例Ⅳ级(2.38%)、1例Ⅴ级(2.38%);对照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22例Ⅰ级(52.38%)、3例Ⅱ级(7.14%)、5例Ⅲ级(11.90%)、5例Ⅳ级(11.90%)、7例Ⅴ级(16.67%)。研究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包括很多种,耳源性疾病、外伤、代谢障碍、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感染性病变、肿瘤、中毒、血管机能不全等均为发病原因。据临床研究指出,神经损伤是引发周围性面瘫的重要原因,而炎症或缺血也是引发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原因,使得神经功能障碍,导致面部肌肉瘫痪[2]。

超短波治疗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取得良好效果。面部神经受压部位始终处于超高频电场作用下,神经支得到间歇治疗,进而恢复受累面部神经。因超高频电场可起到消肿以及消炎的效果,使面部神经区血液循环增强,使神经肌肉组织得到改善[3]。因神经组织表面存在一层神经膜和髓鞘膜,其可以匹配电容电极和电容特性,使神经组织第一时间受到超高频作用,可以使将消肿、消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面部神经压迫症状得到缓解。超短波的应用可以使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降低神经传导性和兴奋性,因此可以起到解痉镇痛的效果[4]。

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使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过程中,其由两路输出,包括四块电极板,在A路额神经支-颧神经支以及B路下颌神经支-耳后乳突神经干放置电极板,使得各神经支受到综合治疗,包括中频治疗、低频治疗以及直流电治疗。同时,这些治疗功能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可以起到相互协同促进作用,可以让患者得到按压、震颤、推拿以及拍打等电流按摩。在治疗中,电脑中频的电流可以对人体深入肌肉组织产生作用,使患者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同时,低频电流可以促进神经兴奋,使得肌肉强烈收缩,进而达到面部恢复正常的目的。在中频治疗仪治疗中,应注意避免对面部产生强烈刺激。并注重面部保暖,避免受到凉风刺激。另外需要注意电脑中频剂量不应过强。

本次研究中,采用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而采用单独超短波治疗机治疗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1.43%,由此可见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的效果更佳。

结语:

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行以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使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曾扬桂,付建.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5):125-125.

[2]付俊华.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01(10):6-8.

[3]闫恩利.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J].临床研究,2016,24(12):84-85.

[4]赵风珍,钟陶.超短波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01(8):29-30.

论文作者:魏凤,黄林生,廖怡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  ;  ;  ;  ;  ;  ;  ;  

超短波治疗机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_魏凤,黄林生,廖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