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通过对建筑工程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对建筑工程安全、质量信息化监督管理进行了详细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监督;重要性
1工程质量和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相关概述
工程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以及工程合同中对于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工程质量所涉及的方面众多,包含工序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从功能和使用价值来看,工程项目质量又体现于适用性、可靠性、经济型、外观质量与环境协调能力等方面。由于工程项目是根据业主的需求而兴建的,不同的业主对于工程有着不同的功能性要求,所以,工程项目的功能与使用价值的质量是相对于业主的需求而言,并非是一个固定和统一的标准。在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人员的工作质量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工作质量是参与工程建设者,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工作质量包含了社会工作质量,即社会调查、市场预测、质量回访和保修维护服务等;生产过程工作质量,即整治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技术工作质量和后勤工作质量等。工作质量是工程实体质量的保障和基础,而工程项目实体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是当地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的监督机构,对当地所有工程的质量安全行为实施监督,且有一定的处分权力。监督的对象分别为建设方、勘察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主要精力在于施工方,其次在于监理方。开工、验收、竣工等程序、步骤是否合规合法;各方资质、岗位、证件是否齐全有效;质量管理资料、质量控制资料的完整、真实、有效性;对质量安全技术的违背规范违背当地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进行制止,甚至处罚。
2我国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缺陷
从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现状来看,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安全质量管理的不尽职和不到位。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是做好质量监管工作的基本保障。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发展的时间不长,仍然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其中仍然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法律法规上的漏洞为我国许多仅仅追求眼前利益的建筑企业提供可乘之机,过分强调追踪利益最大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安全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完成后的工程质量问题频发。因此,要想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就要从增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着手。
2.2 缺乏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质量管理理念
在我国工程建筑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许多建筑企业陷入一味求快的误区。而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就要积累更多的经济利益。这就导致许多建筑企业盲目追求利益,忽视了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这样也许可以收获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是一种致命的伤害。从根本上讲,这都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意识缺乏的原因。建筑企业质量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忽视质量监管的价值,甚至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一种表面化的形式。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建筑企业工程安全质量监管能力的发展。不仅导致产生一些质量不过关的建筑物,危害人们生命安全,还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增强工程质量监管法律体制建设
首先,要增强信息化产业的法制体系建设,让建筑企业进行的各项工程建筑工作都有法可依,在严格的法律管理下,实现高效的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建筑企业还要对自身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根据现代工程建筑的基本特点,注入更加现代化的内容,实现信息技术高度集中化管理的方式。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制定严格的监督体制。其次,我国政府要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人才在现代企业竞争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建筑行业得到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我国政府进行全力支持,加快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步伐。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人才聘用时,不仅要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素养,还要考察其职业道德的高低。在今后的岗前培训,以及后来的职业培训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其综合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监督机构也需要在日常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中加强信息化相关内容的宣贯和学习,促进监督人员整体信息化监督能力的提升。最后,要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使得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提到企业运作日程上来。还要对确定的施工方案进行严格审查,注重其中对于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内容的设置。在审查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现代信息化技术审查方式,对施工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3.2建立统一的标准化信息系统
我国政府要制定好全国范围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相关部门要做好具体的实施方案,对监督信息化工作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运作模式做出具体要求。防止出现监督形式流于表面的现象。建筑企业内部也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结构体系,增加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并执行相应的监管职能,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做好相互监督。专门设立的监督机构要按照基本的控制方案,以及详细的规划,开展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及时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监管。
3.3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
信息化推广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监督机构层面和企业层面。监督机构层面,市级监督机构要充分发挥带头、引领和标杆作用,率先进行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完善信息系统,建立符合临沂发展实际的信息系统,条件成熟时在全市推广。各县市区站也应进行积极探索,主动了解、应用信息化技术,与市站建立上下互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在企业层面,各质量监督机构和市级建设工程质量协会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下发信息化推广文件,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为行业硬性标准来要求,促使企业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为了加大推广力度,市站可牵头组织召开全市层面的信息化技术观摩会、宣贯会、培训会,提升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
3.4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实用性
针对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信息系统不健全、需要录入海量数据等问题,国家及企业应加大对综合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既熟悉安全管理,又掌握软件开发技术的新时代人才,结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实际,开发出一套信息化的建筑施工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实用性。另外,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数据涉及各单位、部门,其需要各单位、部门大量协调,任务量较大,所以领导应重视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的实施,鼓励、 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加深工作人员对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认识,促进信息化管理的迅速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是提升工程质量监管效率和能力的关键,在信息化建设中,容易受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对此,应该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政策和制度,建立统一的标准化信息系统,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多措并举解决资源欠缺问题,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实用性,这样才能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发挥关键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艳玲.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体系初探 [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7):421-421.
[2] 史敏磊.强化数据分析,提升质量安全监督能效——区域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升级方案浅析 [J].工程质量,2013,31(9):39-40.
论文作者:张晓春,杨卫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4
标签:质量论文; 建筑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工程论文; 工作论文; 企业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