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方言人称代词格研究_人称代词论文

江西境内赣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之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词论文,单数论文,江西论文,方言论文,人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4)06-0156-04

《江西铅山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在《中国语文》的1995年1期发表后,我们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其一,这是否是铅山方言孤立的现象,其他方言有无分布;其二,除了主格宾格的区分,“格”的变化是否仅限于主、宾语这一范围;其三,如何解释这一语法现象。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对全省全部县市的汉语方言,包括赣方言,也包括客家方言、江淮方言、吴方言、徽方言以及西南方言岛、闽语方言岛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前两个问题现已有结论,后一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我们愿意抛砖引玉,就教行家。

一 “格”的地理分布和类型

调查资料显示,江西境内客家方言、江淮方言、吴方言、徽方言等无此语法现象,人称代词单数有“格”的变化的限于赣方言区。下列表1、表2是具体方言点的调查材料。表中A表主格,B表宾格。

表1 主宾格严格区分的方言调查点

表2 主宾格不严格区分的方言调查点

表1中13个方言调查点,共9个县市;9个方言调查点,共7个县市,两项合计共22个方言点,16个县市。

表1是一种类型,主宾严格区分。句中处于主语位置一律用A组,处于宾语的位置一律用B组,兼语一般是A组B组两可。铅山、横峰、戈阳、贵溪4县表中各列出两个代表点,实际上每个县都调查了4-5个乡镇,都无例外地保持着A组B组的对立。余江县、彭泽县、东乡王桥乡的周边地区、南昌县黄马乡的周边地区未作进一步的调查,不排除还有一些乡镇也存在着A组B组的严格对立。

表2是另一种类型。9个调查点可分为两组,第一组3个调查点,第二组6个调查点。第一组都昌县城、南丰县城、余干县城的共同点是三称代词单数都A、B两式并存,已经没有“格”的对立,但在句中仍留有某些痕迹。三个方言点大同中有小异。都昌县城定语只用A式,例如:我只家家我的祖父你只叔得你的小叔子我只头绳暖得我的毛线衣渠只笔他的笔,主语、宾语一般只用B式(例子见后)。A式出现在主语、宾语上需要有特定语境——急促对话、短兵相接的对骂、吵架等。例如:“囗你打!囗你打!看囗你敢!”“就是渠!就是渠!”南丰主格可用A式、可用B式,以A式为常;宾格可用B式,可用A式,以B式为常。一个句子中可以只用A式,也可以只用B式或者AB两式兼用。充当定语,与都昌有同有异,表物、事的定语,A式加“个”:你个铅笔,渠个头绳毛线衣;表亲属称谓的,A式加“屋”组成A屋的合音:。余干A、B两式并存,无格的区别,用A式还是B式,主要是受语气、音节的调节。需凑足音节可加“郎”,要使语气和缓,也以加“郎”为常。第二组6个调查点的共同点是三称代词中,A、B两式不齐全,或者只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A式B式并存,或者只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中的一个A或B式并存。金溪县城、进贤张公乡、星子温泉乡的共同点是部分人称代词的A式B式并存且有格的对立。金溪县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都有A、B两式;星子县温泉乡只保留第二人称A式B式对立,宾语只用B式,主语一般用A式,在强调时也可用B式,进贤张公乡第二人称句首、句中、句未有不同词形且不相混,句首用。南昌市、南昌尤口乡只有第二人称保留A、B两式,已无“格”的对立。句首可用A式,可用B式,以A式为常见;句末宾语可用A式可用B式,以B式为常见。拿大批例句让当地人推敲,其结论都很一致:没有区别,可以任意替换;但如果对公共场所如公共汽车、步行街、超市、农贸市场、电影院门口……当地人不经意的对话作个量化分析就不难发现,南昌市和尤口乡第二人称单数也仍然有些“格”的痕迹:用于主语A式比例更大,用于句末宾语B式比例更大。下面是一些代表点的脱口而出的笔录,可与上述分析相互印证。

表3 口语例证

二 “格”的演化关系模式及分布的区域性特征

上述22个方言点的语料清晰地反映了赣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从严格区分到相混、到不分、到逐渐消失的轨迹。用Ⅰ代表第一人称,Ⅱ代表第二人称,Ⅲ代表第三人称,ABba表部分相混,ABBA表完全相混,其目前现状及其演化关系模式见图1。

图1 演化关系图

赣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全部或一部分有A、B两式的方言点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铅山、横峰、戈阳、贵溪、鹰潭市、余江、余干同属信江流域,自上蜿蜒而下,形成长带形板块。彭泽、星子、都昌、进贤张公乡、南昌黄马乡同处鄱阳湖区,前三个方言点在湖区北侧,后两个方言点在湖区南侧。南昌市、尤口乡不在湖区,但与张公乡、黄马乡同处湖区南侧。这样就在鄱阳湖两侧形成了不相连接的环行板块。东乡不属于上述两个板块,但与余江毗邻,特点与余江相似,可归入信江流域板块。金溪、南丰都在抚河上游,游离于上述板块之外。这两个方言点与上述板块的联系,可用词汇扩散理论解释;但抚河的源头在武夷山脉,信江的源头之一也是武夷山脉,这两个方言点与信江板块的联系用山川走势,河流源头来解释似乎更为直接。

上述两大板块第一人称的元音和三称代词的词缀都有明显的区别。信江流域板块第一人称声韵组合为阿:

三 目前的解释

最后尝试着来探讨文章开头提到的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解释这一语法现象。

最容易引起联想的是底层说:江西曾是百越住地。从现有资料看,与由百越演化而来的壮侗语族各族语言找不到联系,壮侗语各族语言没有留下“格”的痕迹。江西的地域特点是吴头楚尾,是不是吴楚的底层?楚可以排除,因为最可能保持古楚语特色的应是地处偏僻的古艾国旧域武宁和修水,特别是更闭塞的修水。“楚辞”的痕迹在江西其他县市难以寻觅,在修水却依稀可辨,然而修水与人称代词的“格”毫无联系。吴语呢?可以找到一些联系。金华吴语,第一人称今读为阿。但仅凭这一点证据不足,何况金华人称代词并无“格”的区分。

能否从自身的演化,发展找到解释?两个板块中最具有代表性,有明显“格”的对立有区域特色的词缀,在阿,囗你、渠之后增加后缀“仂”的确可以看成自身的演化。但是引发演化必须有前提条件,或者说,必须有引发演化的动因。动因是什么?我们很自然地会联系到中原先民的大规模南迁。历史上几次特大的中原先民南迁对江西方言有很大冲击。但这几次特大移民潮不可能引发这一演化,因为最早的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中古汉语已经没有“格”的范畴。这从各地客家方言不具备这一语法特点上可以得到印证。

但是,中原先民的南迁并不始于西晋。有史可查的,汉以后有这样几次:

西汉初设立豫章郡,建县18个。18个县的建立意味着大批中原人如官吏、眷属、随从、兵卒等的南下。西汉末期到东汉中期,全国人口普遍下降,江西却大幅度增长,其中有着北人南迁的因素。汉末灵帝中平年间分河南汝南郡,把上蔡百姓迁徙到建成县西部,立县仍名上蔡(初唐才改为上高县)……其实,秦汉以前江西与中原的往来一直都比较密切,中原文化对江西土著的渗透、影响源远流长,并不限于汉代。

而汉代,包括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单数已经存在着“格”的区别。王力先生指出:“‘吾’和‘我’的分别,就大多数的情况看来是这样:‘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住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1]漆权先生《〈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对《史记》人称代词使用的情况作了全面的考察和量化分析,得出的结论与王先生一致[2]。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单数格的典型用例,第一人称是“吾”、“我”,王先生的拟音分别为;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王先生的拟音同样同中有异,与第一人称相似。

赣方言上述方言点三称代词单数主格、宾格的区别,不在元音的前后而在词缀的有无,与上古汉语稍有区别。如何解释这一区别?我们认为也许与金华吴语类型阿有关。赣方言借用其词形,把前后元音的区别变成了有无词缀的区别。鄱阳湖板块原有“侬”这个词缀,而信江板块的常用词缀是“仂”,把“侬”改换成“仂”是顺理成章的事。

简言之,赣方言上述两大板块三称代词单数“格”的区别来自上古中原汉语,词形则受到吴方言词缀的影响和启发,信江扳块进一步本土化,演化为有别于上古汉语的更具“格”的形式的目前格局。

收稿日期:2003-12-15 修回日期:2004-04-12

标签:;  ;  ;  

江西方言人称代词格研究_人称代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