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制度论文,事业单位论文,机关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五大支柱之一,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制度改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更是紧迫的要求。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保持大局的稳定;而大局的稳定,首先需要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因此,我们需要从搞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来认识这项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国民经济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7%,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老化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二是老龄人口数量大;三是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尖锐。据测算,到二十一世纪20年代左右,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届时,我国的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比例将达到1∶2,也就是说两个在职人员就要负担一名退休人员,养老费用将占到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44%,这样的支出,国家、单位是难以承受的。1982年全国养老保险费用为50亿元,1992年为694亿元,十年增长了十几倍。去年,养老保险费用已增加到740亿元,其中仅机关事业单位就达222亿元。这么多老年人,这么大的开支,如果不提早预筹社会保险基金,将来“四二一”家庭的独生子女负担不起,国家也负担不起,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同时国家税收相当大的比例主要用于支付养老费用,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所以说,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是个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工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战略性措施。
第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保险是一次根本性的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两大系统:一个是动力系统,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解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解决效率和经济的增长;另一个是稳定系统,它包括了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险,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和政策,调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以缓解和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震动,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下,对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调整消费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单位和个人把一部分收入作为社会保险基金,使这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储备基金,既可引导消费,又可用于扩大再生产,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
第三,从人事制度的角度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决定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和发展。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社会保险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人事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将来几千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出路如何,就要看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情况。特别是人才市场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更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以及轮换、辞退的正常化,都需要解决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
第四,从勤政廉政建设的每度看,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承担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要求高,纪律严。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从事这项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尽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把保险机制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保障意识,促进他们勤奋工作,忠于职守,为公众服务。从而可直接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勤政廉政建设。
第五,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化服务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单位保障制度,一个人只要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也就有了养老、医疗、住房等各种保障和福利。就业之后,工作人员一般不能在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自主流动。使的一些老人员多的部门社会负担越来越重。为了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合理解决单位之间养老负担的不均衡,必须改革这种“单位保障”制度,逐步走向“社会保障”。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来由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委托银行代发养老金,建立以社会化管理体系,增强城镇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离退休人员与原工作单位分离,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效率,降低社会的管理成本。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开拓、创新、紧迫的重大改革,是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