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党建工作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以及优秀的接班人,大学生涯正是一名青年进一步端正三观的重要时期,而对于青少年期缺少父母陪伴成长为主要生源的高职院校而言,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紧凑的学制,都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同时,高职学生就业工作充分体现了对于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与成效的检验,是学生党建工作的落脚点,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并存在可融合空间以及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但目前现状是两者在彼此的工作模块都存在发展不足的地方,本文通过研究两者之间协同作业的机制,来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都能够更好发展,以实现两者之间共同促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就业;协同
一、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融合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意义
高职院校是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涯正是一个青年进一步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职生源的复杂性,短学制,都对高职学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正是一名青年实现学生向社会人转型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各类一线实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落脚点,二者的目标都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如何协同发展、共同促进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融合的可行性
(一)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意识培养时间上的一致性
大学正是一个学生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机,高校党建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指引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青年的成长,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还包括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与此同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急需大批三观正,既有远大理想抱负,又有真才实干的大学生投身建设的浪潮中去,而大学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就业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准备期,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应以国家需求、自身需求出发,理性把握就业形势,正确面对就业市场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意识的培养在关键时节上是一致的,无论哪方面都要充分把握好学生大学生涯成长这段时间。
(二)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目标、主体一致性
高职院校党建目标是高职院校的党组织通过择优发展党员,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培养的学生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而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输送大量既有高的职业道德,又能面向基层的技能型人才,党建工作的目的是育人,就业工作的目的是将培育的人才回馈社会,反哺社会,就业工作一定程度上是对于育人工作的检验,二者相辅相成,究其根本,两者都是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共同作用在大学生身上,两者工作的目标以及主体都是高度一致的。
(三)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工作的互补性
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看似独立的两个工作模块,实则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互补性,第一,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学习、工作上都具有优于他人之处,可以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先进模范作用,向广大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看到学生党员身上的积极主动性,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做好职业规划,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就业中掌握择业的主动权,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第二,就业实践环节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可以跟学生党建工作相结合,弥补学生党建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同时,将学生党建与就业相结合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贴近学生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在彼此工作模块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就业中的现状
1.毕业生党员参与党建工作较少。大三时学生的状态由学习调整为就业,主要精力为投简历、面试等,且心理上承担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毕业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意识,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热情不高,纪律观念开始下滑,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高职学生在大三下学期进行校外实习,进一步影响毕业生党员对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参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生党建实践育人在就业环节较为乏力。部分高职院校的党员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采用单纯的政治理论学习或政治研讨,实践育人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于毕业党员而言更具有诸多特殊性:由于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进行实践育人,所以,学生到大三之后有半年时间在校外实习,且大部分企业为私营企业,没能将就业实践环节与学生党建相结合,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3.学生党员在就业中未较好体现先锋模范作用。由于部分工作、岗位呈现的市场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市场对于学生党员品质的认可度,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党员身份是竞聘某些行业、岗位的筹码,所以,部分学生在申请加入党组织时入党动机不够单纯,是为提高就业的可能性以及就业的层次而入党,而没有重视自身党员身份的意义,未能保持党员自身的先进性,进而削弱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奉献精神不足。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中思想行为上呈现的不足
1.自我认知不足。由于高职教育实现了从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移,培养的人才是需要面向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高的实践能力、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市场需要更多的高职生就职于更加大众化且相对较低的岗位层面就业,但高职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会出现期望值过高,没有找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不能较好的自我认知,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障碍。
2.就业主动性欠缺。市场就业除了学校的推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找准自身与市场的匹配点,得以高质量就业,然高职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主能动性,习惯推动式成长,无论是大一、大二准备期,还是大三就业期都是被动式成长,进而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思想上主动性更难以调动。
3.就业准备工作不够。一方面是思想上未做好准备工作,高职院校学制只有三年,充足在校时间只有两年,留给学生的成长时间较为紧迫,同时,较多的学生由于对于专业认可度不够、职业素养较差,未做好职业规划,导致学生在三年的高职生涯中无法很好的做出与就业工作相关的规划与成长。
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双协同机制的建立
(一)思想协同机制。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应该思想上保持一致,二者的目标都是立德树人,向社会输送有用之人。高职学生培养的中心是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使其适应环境,适应市场,所以要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大一、大二学生专业教育与专业素养养成时期,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和职业规划概念,将班级学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都应该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贡献力量。
(二)党员帮扶机制。充分调动党员老师、党员学生,在就业、学习困难学生中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机制,要体现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主动性、先进性,既有利于学生党员对于党组织的归属认同感,又能在实践中实现对于学生党员的育人作用,同时,又能先进带动后进,促进帮扶对象的成长,从容面对就业的到来。
(三)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为促进二者更好的协同发展,就业部门及时将优秀毕业生、校友推荐到学生党组织,创造优秀毕业生、校友与学生党员后备军的接触机会,增加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方式,丰富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进而树立优秀学生榜样,促进学生党员后备军的成长与培养,同时,学生党组织及时将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系列考察情况共享给就业部门,便于就业部门对于学生针对性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四)校企党建合作机制。可以在洽谈校企合作中要求,企业与学校双方都应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将企业对于学生的考核鉴定纳入到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项目中,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党员将优秀品质传递给实习企业的员工,为合作企业带去先进性与朝气,共同促进两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萍倩,徐基贵,张亚锋,张淑英.党建工作视角下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2]孙慧敏,田保状,张安涛.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两促进”“双提高”的工作新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3]李海平.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4]黄晓梅,孙英梅.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党史博采,2013(1).
论文作者:蒋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学生论文; 党建工作论文; 工作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学生党员论文; 党建论文; 高职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