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杨娜[1]2002年在《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本文从界定小城镇的科学内涵、分析我国城镇化的最佳途径入手,从战略角度阐述小城镇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分析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阻碍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并借鉴外国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力求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新模式。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小城镇的科学内涵的界定,明确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从战略角度分析小城镇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针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分析阻碍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叁部分:根据国际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特点,总结国外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四部分:借鉴国外经验,解决自身不足,提出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在如何借鉴国外不同类型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发展我国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重点强调小城镇发展要科学定位,注重小城镇的经济内容和社会综合效益,使小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闫恩诚[2]2002年在《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迅猛。众多的小城镇已发展成为发挥商品集散功能和人口逐渐集中的农村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小城镇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小城镇规划建设在小城镇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规划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促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充分利用有效投入的根本前提;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基本保证;是确保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说明,大力发展小城镇是缓解大城市过度膨胀的一条出路,因而不少国家采取了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政策,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国外在小城镇建设中强调叁点:一是小城镇要有适度规模,二是发展便捷、高速的交通网络,叁是建设有吸引力的生态环境。 国外一些专家指出:小城镇规划,在现代化条件下,已经成为政府调节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一些国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提出这样一些观点:(1)城市与乡村必须注意协调发展;(2)小城镇的规划应当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3)规划中应当十分重视交通条件和通讯技术发展的作用;(4)小城镇的规划,不宜过繁,以简明为好,但要注意突出个性;(5)小缄镇的规划,不仅是技术性的,同时也体现一种公共政策;(6)规划和建设意味着变迁,在变迁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增损;(7)规划工作的地位要进一步确立起来,才能真正起到规划引导建设的作用;(8)受欢迎的规划工作者,应当像社会学家那样熟悉社会生活,反映社会需求等。 国外这些年来,所以付出巨资,动用各种先进手段,规划未来,其原因是,他们看到规划是生产力布局优化的一种手段。规划不仅可以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贯通性,而且可以避免局部决策的局限性,因而规划也就成为提供整体效益的理想工具。 在国内,50年代初期,叶剑英同志科学地提出了墟镇建设理论,阐述 了小城镇建设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80年代初期,胡耀邦同志提出了要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中心,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大问题。费 孝通先生以社会学家的责任感和洞察力,抓住小城镇发展这个问题,深入 到城乡作调查研究,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观点。 这些都为我国小城镇迅速发展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五届叁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诀定指出:“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的发展确实是我国当前 扩大内需、深化改革,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战略,是推动和促进我 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李云才先生从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高度论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潘秀玲先 生则系统地研究我国小城镇体系及小城镇建设:水延凯先生的侧重点是从 社区角度系统地研究小城镇建设问题。 近些年,小城镇建设由复苏、振兴走向了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 现了制约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规模小,布局散,无序发展,没能 形成规模效益八2)“以点论点”,镇自为战,自成体系,盲目发展:(幻 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建设规划;(4)生态和环境意识淡薄,缺乏小城镇应有 的环保规划与环保投入;历)规划实施不到位:仰建成区管理不到位等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缺乏区域规划的控制和 引导;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人们心理准备不足产生矛盾;无法可依或有法难 依;规划管理的长效性和小城镇政府任期之间的矛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衔接不够等。 无论是新建一个小城镇,还是对己有小城镇的改造,都必须要有一个 科学的规划。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最迫切的问题也是规划问题。小城镇规 划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小城镇经 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作者认为小城镇规划建设应该遵守以下原则:(1) 树立整体发展的全局观念,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2)规模适 度,合理进行调控,扩大发展空间;③面向未来,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作指导,做好县(市)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④要按照城市社区的标 准,发展中心城镇,形成城镇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新格局;(5)在继承传 统的基础上形成小城镇应有的特色;(6)政策指导,加强规划决策的科学

谢刚[3]2008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风险预警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大中型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仅是解决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口急剧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叁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体”结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新的环境、经济、社会、资源等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我国尚未针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建立起全面诊断和有效的预警评价体系。建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风险预警评价系统,能够为城镇建设发展决策者提供明晰的战略指导,为宏观决策提供有效的工具,避免决策失误和规划失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城镇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规避方法,为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背景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管理学中风险的概念引入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用风险来衡量城镇化过程中消极因素,建立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风险预警评价模型。通过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全面识别分析,建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风险因素表,进而将这些风险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细化成可以定性、定量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对这些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防范风险,保障我国小城镇健康、稳健地发展谏言进策。

王丽洁[4]2008年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的深刻认识、国家一系列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城镇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背后,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原本紧张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后备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扩张严重,土地粗放利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势在必行,对其研究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在对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一般性问题分析的前提下,着重对个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在调查分析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阐述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理论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深层内因、小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动力、土地集约优化影响因素及技术指标等展开系统分析,进而构建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提出了利用片区规划、生态规划、动态规划等新的规划方法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的新思路。然后探讨了城市边缘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对策以及小城镇内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等各类用地的集约优化利用模式。同时在对天津、唐山、张家口市小城镇实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新方法与策略运用到实践中,提出叁地市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途径。最后,文章从保护生态环境景观、继承文化传统、加强城镇体系规划、提高公共参与程度以及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五个方面,探讨如何真正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开启了新的方向。

黄妍妍[5]2016年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至此,中国进入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期并把“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4月1日起,国家对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区的发展到了十字路口,林业发展方式也从原来的“重采伐”到“养生态”的根本转变。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林区林产工业、居民生计等一定时期内带来严重冲击。国有林区小城镇不但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现代林业事业发展,将林业作为肩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林业缓解国计民生需求等过程中绕不开的一项关键议题。本论文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期用生态文明全新视角找到影响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理,从而为国有林区小城镇后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首先,基于对国内外有关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成果的广泛查阅、收集,总结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和建设实践最新进展,总结出若干个小城镇建设类型,奠定本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对黑龙江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实地调研、探查,搜集了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相关基础数据,并依据调研数据深入分析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目标即经济健康发展、技术创新进步、社会和谐美好、生态环境友好、政府廉洁高效,可以看出,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需要用系统论的理论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应该先构建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复合生态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绿色科技系统、生态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生态政治系统。在此基础上,定性地分析了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运行机理及作用路径。第叁,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模型,包括小城镇建设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内部协同效应模型、发展趋势分析模型。从生态经济、绿色科技、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政治5个维度构建了13个标准层4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线性法、变异系数法、贝塔朗菲方程、灰色综合关联模型、二元回归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国有林区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结果显示,从2008至2014年,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总体运行效果不理想,各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互动耦合度差,存在竞争关系,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第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目标的角度出发,在对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城镇建设基本发展思路和“二叁四五”的发展模式。针对小城镇评价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低碳的生态经济系统、高效的绿色科技系统、和谐的生态社会系统、集约的生态环境系统、民主的生态政治系统“五位一体”新型国有林区小城镇的应对策略,为国有林区制定实施小城镇建设后续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许玲[6]2004年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学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研究方向:农村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博士研究生:许 玲 导 师:陈宗兴教授 在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的背景下,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中转站和联系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处在一定的经济区域中,受到大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周围农村腹地的双重影响,加之其自身的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它们的发展,对区域城镇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人口管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严重问题。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及城镇化理论对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及其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利用系统及区域的观点,将小城镇放进大城市——小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中,研究了这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策和途径。全文由八章主体内容构成。一、导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国际和国内的现实背景、理论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明确了研究的重点;最后,就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之处和文章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说明。二、相关概念界定首先对小城镇概念进行界定。在分析讨论小城镇的内涵、几种有关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的经济特征、地位与作用、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本文中小城镇概念界定为:小城镇包括四类,县城(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其他建制镇和有一定规模的集镇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然后进行了大城市周边地区的界定。探讨了大城市周边地区的概念、主要特点和地域范围。叁、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相关理论本章介绍了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学这两大对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影响较大的理论。在城镇化理论中阐述了城镇化的含义、进程与特点、主要形式和动力机制及相关因素,在对世界、中国城镇化发展分析基础上明确了中国重点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道路。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论述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前者包括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和空间近邻效应,后者包括区域增长极和点轴开发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郊区化的理论和发展模式进行了论述。四、小城镇的特点、发展模式、动力及其存在问题<WP=6>本章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发展特点、发展的类型(包括区位发展类型和基本职能类型)、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研究了我国小城镇的两个发展动力:外因和内因,总结了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五、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分析研究首先考察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背景、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特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进而分析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机制,包括外在因素(大城市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变化对这一区域内小城镇的影响)、内在因素(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自身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控制因素(相关政策、制度的影响)。然后,进行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区位分析,包括城乡网络区位分析、宏观经济区位、微观经济区位和市场区位分析、交通区位分析和生态位分析。六、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本章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是周边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分析,包括经济发展模式、小城镇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周边小城镇特色经济。第二是周边小城镇的职能研究,包括周边小城镇功能的形成和发展、职能演变的条件、职能的模式对比、职能变化带来的相应要求、功能定位分析。第叁是周边小城镇的性质分析,包括确定小城镇性质的依据、定小城镇性质的方法研究。第四是周边小城镇空间结构分析,介绍了城镇空间发展的结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和周边小城镇的空间层次整合。七、实例研究——西安都市圈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探讨了西安都市圈发展设想、西安都市圈周边城镇职能定位和西安中心城区与周边小城镇的功能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西安周边小城镇发展的实例研究(包括新丰镇、灞桥镇、东大镇、引镇)。八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对策讨论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思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政策建议。

郭灵[7]2007年在《小城镇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作指导。在国家“小城镇、大战略”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在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将得到较快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应有新的思路,不断总结和探索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思路与方法,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以指导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条件成熟的小城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小城镇的素质。农村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小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可产生规模效应,带动商业、金融、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普遍较弱。正确引导小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不断提升城镇的档次和品位,大力推进城镇现代化。一是要大力加强城镇建设与管理,逐步推进城镇建设、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城镇净化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亮化工程,努力促使小城镇向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的档次和品位,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力。二是要营造独特的文化内涵。要赋予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现代城市标志性景观的构筑,同时,切实增加投入,建设一批上档次的文化设施,繁荣群众文化,多出文化精品。叁是要推进人的现代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在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注重培养居民现代的思想意识、现代的行为道德、现代的知识技能、现代的生活方式,为小城镇走向现代化培育良好的主体因素。四是要坚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和谐协调,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治理环境污染,通过绿化造林、植树栽花种草、治理河道,进一步绿化、美化环境,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吸引投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统筹规划,建设道路通畅、设施配套、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也是建设管理小城镇的依据。小城镇发展重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体系,有序推进。在小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规划中,要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规划有序地进行城镇建设和管理,强化城镇的功能集聚、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外向化和高级化。按照超前性、科学性和本土性的原则,统筹规划,把小城镇建设与县城建设、开发区建设结合起来,与旧村改造结合起来,与农村一、二、叁产业的合理布局结合起来,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通盘考虑,建设道路通畅、设施配套、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城镇,实现城乡的一体化。

王建芬[8]2007年在《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正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叁农”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顺利实现的一大主要因素。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中指出:“叁农”问题的解决,除了农业方面的努力,从根本上说,要从“叁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找出路。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加快城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城镇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城镇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发展地域差异大、空间布局不合理、筹集资金渠道单一、城镇建设质量差、配套设施不齐全等,城镇发展不能更好的起到连接大中城市与农村的桥梁纽带作用,难以实现其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合理解决,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我国农村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农村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以共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城镇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城镇发展缓慢的原因,在借鉴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农村城镇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发展,合理规划;二是坚持以工业化为主要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叁是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四是坚持适度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五是坚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城镇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应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推进具体工作措施两大方面促进城镇化发展。就相关政策的制定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合理规划、协调城镇区域发展的制度体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叁是要改革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四是要深化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就具体工作措施而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加深对农村城镇建设的认识;二是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寻求城镇发展突破口;叁是以大城市的经营理念,发展农村城镇;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强化规划管理;五是壮大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这五个具体工作措施,是按照工作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的,对各级政府在促进城镇化发展中的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若瀚[9]2011年在《以云南省为例的小城镇供水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小城镇是处于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中间状态的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重要基地,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供水设施是小城镇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城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城市供水设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小城镇供水设施的发展过去一直受到忽视。随着各地贯彻落实“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小城镇供水设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急需研究相应的对策。本研究依托于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过开展针对云南省小城镇供水设施发展现状的调研,掌握该省小城镇的基本情况及小城镇供水设施的建设、投资、经营状况。在此基础上,以云南省为例,分析我国小城镇供水设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及其措施。本研究首先通过第一阶段的调研,统计了云南省小城镇的基本数据,包括小城镇范围的界定、小城镇数量、人口及面积、规划编制情况等,并将按职能类型将云南省的小城镇划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生态型、边境口岸型六种类型。第一阶段调研中还统计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成情况,在供水设施建成情况方面,1152个小城镇的水厂和供水管网的建成率分别仅为31.94%和33.33%.随后,本研究以小城镇供水设施的建成情况为基础,开展了第二阶段调研,重点统计和了解了现有小城镇供水设施的建设、投资和经营现状。建设方面,调研内容包括:水源及取水方式,其中水源以水库等地表水源为主,重力自流是主要的取水方式;水厂的供水能力、净水工艺等情况,其中149座小城镇水厂的实际日供水能力为14.42万m3/d,平均日供水能力不足1000m3/d,且净水工艺整体比较落后;供水管网的长度、服务人口及面积、管材等情况,其中98个小城镇的供水管网总长度为1465.888公里,铸铁管是主要的管材。投资方面,调研了小城镇供水设施的投资规模、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等内容,其中127个小城镇供水设施的总投资为5.665亿元,政府财政是主要的投资主体,比重在70%以上。经营方面,调研了经营主体、经营成本、水价、盈亏情况等内容,其中政府及政府背景的企业是主要的经营主体,96个小城镇的平均水价为1.09元/m3,小城镇供水设施的经营总体处于亏损状态。此外,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收集部分小城镇设施管理着、经营者的意见和建议,对问题的分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第二阶段调研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总结得出小城镇供水发展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即水资源保护措施缺乏、供水设施不足、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有限、经济效益不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五项对策,即加强水源保护、加快小城镇供水设施的建设、提升小城镇供水设施的建设水平,构建合理的小城镇供水设施投融资平台、推行先进的小城镇供水设施经营模式,以及各项对策的措施。

韩松岭[10]2004年在《森工林区小城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作为我国大农业中的一部分,它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林区小城镇建设,推进林区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当前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大力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要载体。本文通过对林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重新构造林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落后的林业生产关系、加快林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为林区经济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丰富和发展了小城镇建设理论;为国有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和理论指导。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 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的具体特点,从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背景入手,对我国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新林业战略背景下的林区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快林区小城镇建设是优化林区经济结构,促进林区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林区小城镇模式建立的原则及其指标体系;从构建林区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入手,提出林区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选取25项指标进行研究,进而为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判断和评估。 对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林业的发展是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动力、林区工业化是林区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动力、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是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后续动力。 指出制度创新是林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它将提高林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效率,促进林区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并且提出制度供给不足是林区小城镇建设中的一个深层约束;从林区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林区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林区小城镇就业制度的创新、林区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等方面,构建出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制度框架。 提出林区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原则,明确指出要把林区小城镇建设规划纳入林区经济和林区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保障林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运用城市经济学和林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系统阐述了林区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阶段经济分析论证的目的和内容,提出林区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内容结构以及对林区小城镇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和数学计量模型。 结合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现状及林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提出林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原则和基本框架;提出构建林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确定林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和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建立林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通过研究,提出林区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对策。 本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从新的视角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小城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概括了其特点,提出了森工林区小城镇模式建立的原则及其指标体系,创新了森工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构建了森工林区小城镇建设的制度框架,确定了森工林区小城镇建设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D]. 杨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闫恩诚.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3].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风险预警与对策研究[D]. 谢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4].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D]. 王丽洁. 天津大学. 2008

[5]. 生态文明视阈下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研究[D]. 黄妍妍. 东北林业大学. 2016

[6].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许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7]. 小城镇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郭灵. 四川大学. 2007

[8]. 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D]. 王建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9]. 以云南省为例的小城镇供水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若瀚.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10]. 森工林区小城镇建设研究[D]. 韩松岭.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