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及涉农产业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政策效应——基于企业调查的描述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接投资论文,涉农论文,效应论文,因素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拓展农业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各投资主体的直接投资、银行或信用社发放贷款、股票或债券等证券发行,以及政府的支农支出(甚至税收减让)等。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简称“三资”(注:需要指出:“三资”企业通常是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与本文所称“三资”含义不同。本文中将港、澳、台商投资和外资统称为外商投资。))进入农业,是农业开发融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注:到2002年年底,江苏省当年投资30万元以上的种养、加工、批发三资农业企业已有3838个。2002年新增的74.82亿元“三资”等于江苏全省农户人均增投农业145元,相当于当年农户家庭农业支出的23.6%和全省财政支农资金的1.24倍(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所谓“三资”开发农业主要是指个人或企业等非农户投资主体,对农业及涉农产业进行直接投资,并以企业形式运作。民间资本流入农业就是自然人通过非家庭经营方式直接投资于农业,这与小规模的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投资是不同的。工商资本流入农业是指企业法人直接投资于当地农业企业及涉农企业。外商资本流入农业是指台港澳地区及外国的个人或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当地开发农业,也就是流入农业的FDI。
从招商引资角度,促进“三资”开发农业,更多地指引导、利用外地的跨地区投资、本地非农业资金直接投资来开发当地农业。这里所指的农业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不仅是指狭义的农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包括了种养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领域的相关产业。
总的来讲,目前“三资”进入农业的规模还不大。实际上,农业类乡镇企业数目和比重1997~2001年连续5年下降,只是2002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回升,达到了32.17万个,在整个乡镇企业的占比也达到了1.61%(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1999~2002年,我国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涉农工业企业单位数在全国工业总体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02年分别为5.74%、2.54%、1.81%。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比重都较小。2002年,我国农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1.95%,比发展中国家农业利用外资占GDP比重平均20%左右的水平小得多(申清,2003),与当年农林牧渔业对GDP的贡献率15.4%也不相称。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占所有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的比重分别为2.84%、2.06%、0.94%,总计为5.84%。这说明,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空间还比较大。
实际上,为了农业引资和促进农业企业发展,各地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措施。“三资”对目前的农业引资政策有何反应?“三资”进入农业的驱动力和决策因素有哪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农业引资政策的改善。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及理论背景简要分析基础上,基于42家农业企业的实地调查,对“三资”投资农业的决定因素与农业企业政策反映、政策要求、制约因素等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给出简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为何选择农业进行直接投资?目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我们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期从中获取一些启发。
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即“拉动”因素("pull" factors)和“推动”因素("push" factors)。“拉动”因素就是资本流入地吸引资本流入的因素,如汇率、利率、市场规模、政治环境、主权风险、国家信誉(country credit worthiness)等;“推动”因素就是流出地导致资本预期收益降低、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小的不利因素,如设置利率上限等。Fernandez—Arias(1996)提出了“拉力”与“推力”分析模型框架,解释导致20世纪90年代大量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但是,关于导致此间资本流动的因素,到底是“推力”为主,还是“拉力”为主,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总的来讲,“推力”对资本流动的时间选择和规模具有更大的解释力,而“拉力”对资本流动的地区分布即流入哪个国家(地区)则更具有说服力(参见Agenor and Montiel, 1999)。
Dunning(1996)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三方面因素:(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即投资商拥有有形与无形技术、专利、商标、管理与协调技巧等方面的特有资源和能力。(2)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即投资国的国内投资环境恶化(如土地取得困难、工资上涨、严格的环境规制等),导致企业在国内生产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而选择对外投资。流入国则需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原料容易获得且便宜、土地易于取得、对外资采取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3)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即投资商有能力结合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并将其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Dunning的理论被称为OLI理论、优势理论。Dunning把区位优势看成是决定国际投资在何处落脚的关键因素。
虽然有很多关于FDI决定因素的文献,但对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部门FDI影响因素的专门研究文献相对较少。陆云(2001)认为,Dunning的OLI理论除适用于制造业,也大致适用于农林牧渔业与食品工业,只是各个原因的重要性可能不同。流入国的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工资水平、利率水平、交通成本、税收、汇率及其稳定性、国内生产能力、现有市场布局、区域贸易格局、流入与流出国的文化联系等,对农业及食品加工领域的FDI也将具有重要影响。
总的来讲,投资商选择FDI方式投资,要么为了寻求新的市场优势,要么为了寻求降低成本的优势。市场规模与潜力是影响FDI的主要因素,市场规模越大,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销售机会越大,外商投资越多。K ∞& Uhm(2001)研究发现,流入国的收入水平和人口对美国对外的、向食品加工业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Mattson& K ∞ (2002a;2002b)也发现实际收入水平对FDI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Somwaru & Bolling(1999)发现许多国家的收入增长对美国FDI流入食品加工产业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Ning& Reed(1995)探讨了食品及相关领域FDI的决定因素,试图揭示FDI的变化与流入国GDP、实际汇率、劳动力成本指数、流入和流出国的利率差之间关系。他们发现流入国的GDP及其增长对美国的FDI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流入国与流出国之间文化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投资商往往更愿意向与本国具有文化关联或相似文化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因为在这样的国家投资经营感觉更舒适,顾客对产品的认同度更强、企业产品的销售机会更多。
流入国的汇率稳定反映了该国的经济稳定性。K ∞ & Uhm(2001)、Mattson& K ∞(2002b)发现流入国汇率的波动对美国FDI流入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性是吸引FDI的重要因素。但Mattson& K ∞(2002b)发现汇率本身对FDI流入的作用并不显著。Mattson& K ∞(2002a)发现通货膨胀率也对FDI具有负向影响。
流入国较低的工资水平、利率水平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将使外商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同时,政府对投资地区的规制、环境保护政策、劳动保护政策等,也是外商投资考虑的因素。但是,Ning & Reed(1995)的研究发现工资的差别对FDI的流入并不是很重要。Mattson & K ∞(2002b)也发现劳动成本对美国投资者向食品加工行业投资的影响并不重要,而且结果显示劳动成本与FDI呈现正相关,只是相关性不是很显著,这可能与食品加工业并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关。Mattson & K ∞(2002a)却发现劳动力成本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食品加工业FDI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然,工人的生产能力或素质、合格工人的可获得性也是影响外商投资决策的因素之一。K ∞ & Uhm(2001)发现,工人的生产能力(labor productivity)对美国FDI流入食品加工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Marchant,Saghaian,& Vickne(1999)运用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对1982~1997年间,美国对中国食品加工业的FDI和加工食品的贸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FDI与利率水平呈现负相关,与出口贸易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美国的FDI与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之间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注:对农业部门FDI的研究,多是讨论FDI与出口之间是替代还是互补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一致的结果。参见Marchant,Saghaian & Vickne(1999)、Gopinath(2000)、Mattson.and K ∞(2002a;2002b)等。)。
据陆云(2001)的调查研究,内地劳动力价廉充沛、台湾岛内投资环境恶化、内地市场发展潜力大,是包括农牧渔业与制造业在内的台湾各产业来大陆投资最主要原因。同时,农林牧渔业的厂商为有效利用专有技术,往往会选择来内地投资,这些厂商常拥有一些特殊的种植或养殖技术;内地原料的供应方便与价格便宜,以及内地政府各项奖励投资措施,也是台商来内地投资农业的重要原因。陆云(2003)还认为,投资风险的高低、相关信息的多寡、技术财产权以及土地使用权的保障等,也都是影响台商来内地投资农业的重要因素。
Agarwal(2002)采用通讯调查(mail survey)方法,对美国中西部7个州128家企业对中国农业及相关行业投资环境评价、商务交往意向进行了调查。市场潜力及规模、产品对顾客的吸引力、经济环境和开放环境可能是吸引美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农业的重要因素。而官僚、产权保护、法制、基础设施、分销服务、融资服务、当地投资伙伴可得性等方面的问题可能成为制约因素。关于商务交往方式,大多数企业愿意选择出口贸易,然后依次是合资方式的直接投资、许可证贸易、独资方式的直接投资。
实际上,“三资”直接投资农业特别是跨地区投资农业,也受到区位优势、产业差别优势的影响。可以采取如下的基本模型来反映“三资”进入农业的影响因素:
DI=F(X[,1],X[,2],X[,3],X[,4],X[,5],X[,6],X[,7],X[,8],X[,9])
其中:DI=进入农业的“三资”(企业数,或投资规模,或资产规模);X[,1]=土地可得性与基础设施状况,包括土地取得的难易程度、供水、供电、交通、通讯、市场配套设施等;X[,2]=政府服务、法制环境,包括政府服务质量(态度、效率等)、审批手续、法规健全状况、社会治安状况等;X[,3]=税费状况:税收优惠、行政性费用负担(收费、摊派)等;X[,4]=市场状况: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度、产品分销渠道等;X[,5]=原料及相关服务可得性:原料可得性、信贷可得性、营销中介服务可得性等;X[,6]=技术及人力资本可得性:技术可得性、合格职工的可得性等;X[,7]=社会资本(诚信、社会规范、社会网络等):当地投资伙伴的可得性、信息可得性;X[,8]=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文化障碍、企业责任、商业伦理、在当地投资经营舒适感等;X[,9]=环境规制压力。
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优势不同,对“三资”的吸引力也不同。一般地说,土地和必要的基础设施易于取得、政府服务效率高、法制健全、税费优惠、市场规模及潜力大、原料及相关服务易于获得、技术及人才易于获得、劳动力充裕且工资低廉、文化同源性强,外部直接投资易于流入。因此,这些因素的改善,将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和开发农业。
我们将利用实地调查资料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三资”进入农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地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通过农业企业对各个投资环境因素评价的分析,了解农业企业对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的看法和态度,寻求改善投资环境的着力点。(2)通过分析政府对农业企业扶持政策、农业企业对政策效果的看法、企业的政策要求,了解企业的政策反应,寻求改善农业企业扶持政策的切入点,以便提高农业引资政策的效率。(3)通过对农业企业投资经营过程中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了解企业投资运营的主要障碍,以便制定有效的农业企业扶持措施。
同时,分析过程中应考虑:①国内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在进入农业时可能面临不同的政策待遇,进入农业的具体决定因素也不尽相同。②国内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也有跨地区投资和在本地区投资之分。③“大农业”中的不同具体行业,对“三资”的“拉动力”不尽相同。不同产业优惠条件、收益—风险特征(注:虽然一般地认为,农业面临较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但是实地调查中,有一些原来从事其他行业如建筑业的投资商认为,农业风险相对较小,因为只要种上,没有特别大灾害,肯定有收成。因为他们觉得建筑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欠款难收已成为建筑业的一大特色,原行业对之失去了吸引力,同时,他们已在建筑领域完成资本积累,并有经营管理的丰富经验,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投资于农业开发。)的差别,可能决定投资者选择农业进行投资。这种选择或者由于原来经营的行业竞争性强,盈利潜力不大,或者出于多样化经营、分散风险的考虑。
三、样本企业基本情况说明
选择江苏省溧阳市12家、通州市15家和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5家(共42家)农业企业,于2003年12月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资本来源结构、投资者地缘结构、投资者的从业经历等基本情况如下:
(一)行业分布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如果仅考虑企业第一位的主营业务,种植业为26.3%,畜禽养殖业为4.8%,水产养殖业为7.1%,农产品加工为57.1%,农业服务(批发市场)为2.4%,旅游观光农业为2.4%。农产品加工企业最多,24家,种植业次之,11家。实际上,很多企业有多种业务,涉及多个领域。考虑这种情况,涉及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有27家,占样本总数的64.2%。
表1 农业企业的行业分布
考虑第一主营业务
考虑多项业务(复选)
频数(个)百分比(%)频数(个)百分比(%)
种植
1126.2 11 26.2
畜禽养殖2 4.8
4 9.6
水产养殖3 7.1
3 7.1
农产品加工 2457.1 27 64.2
农业服务1 2.4
2 4.8
旅游观光1 2.4
1 2.4
总计
42
100.0 —
—
(二)资本来源结构
样本企业的资本来源结构如表2所示。由于许多企业的资本来源有多种,既有自然人为主体的民间资本,也有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或其它形式的资本,所以资本构成是复选的结果。有民间投资的企业35家,占总数的83.3%。有工商资本的6家,有外商资本的7家,管理者持股及内部职工持股的企业5家。严格地讲,管理者持股和职工持股也应属于民间资本的范畴。所以,有民间资本的农业企业占绝大多数。
表2 农业企业的资本构成情况(可复选)
资本来源
频数(个) 百分比(%)
民间资本 35
83.3
工商资本 6
14.3
外商资本 7
16.7
科技入股 12.4
村集体组织股 37.1
管理者及内部职工持股
5
11.9
(三)投资者地缘结构与外资的组织形式
投资者的地缘结构、外商投资的组织形式如表3所示。民资、工商资本等内资企业,投资者为本地者居绝大多数。其中,有民间资本的35家企业,首要投资者为本地人的34家,占97.1%;有工商资本的6家企业中,来自本地的5家,占83.3%。看来,跨区进行农业投资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还是较少的。
表3 农业企业的地缘情况
民资第一投资人是否本地人 工商资本是否为本地的外商投资是否与内资合资
频数 有效百分频数
有效百分
频数 有效百分
(个) 比(%) (个) 比(%) (个) 比(%)
是 34
97.1583.35 71.4
否
12.9116.7 228.6
总计35 100.0 6
100.07
100.0
有外商资本的企业7家,其中采取独资方式的仅有2家,占28.6%;采取与内资合资的有5家,占71.4%。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多采取合资的形式。可以认为,由于外资对当地投资环境和管理模式还不十分熟悉,对投资风险、对在当地经营管理企业还不十分有把握,因而往往希望与本地资本联合,共同承担风险,因为本地投资者熟悉当地的文化,熟悉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处理各种利益相关关系可能更得心应手。
(四)投资者的农业从业经验结构
如表4所示,自然人投资农业,有农业及相关行业从业经验者占多数。股份最多的第一投资人,有农业从业经验者占65.7%;有第二投资人的企业14家,其中有农业从业经验者占42.9%;有第三投资人的企业6家,其中有农业从业经验者占66.7%。而且,没有从业经验者往往倾向与有从业经验者合资。
表4 民资投资人经营农业及涉农企业的经历状况
经营农业
投资者1
投资者2投资者3
或相关行 频数 有效百分 频数 有效百分 频数 有效百分
业经历
(个)比(%)
(个)
比(%) (个)
比(%)
有2365.7 6 42.9 4 66.7
无1234.3 8 57.1 2 33.3
总计 35
100.0 14100.0 6 100.0
而6家有工商资本投资的农业企业,7个企业投资主体中5个有经营农业或涉农企业经历,占71.43%。7家有外商资本的农业企业,10个投资主体中5个有农业或农业企业经历,占50%。
四、农业企业对投资经营环境评价与“拉力”优势分析
可以通过了解“三资”农业企业对投资经营环境的看法,来分析吸引农业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调查问卷中设置了27个指标,企业对每一指标按满意程度进行评分,1表示最满意,5表示最不满意。企业对各指标评分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三资”农业企业对当地投资合作及诚信环境、信贷融资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的行政性费用负担、市场秩序等评价相对较差,而对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认同度、产品的市场规模及潜力、技术可得性、合格职工的可得性等指标评价相对较好。
(一)得分较高的指标分析
得分最高的9项指标是(分值从高到低):(1)当地投资伙伴可得性,为2.92;(2)信贷融资可得性,为2.79;(3)营销中介服务组织发育状况,为2.71;(4)交通状况,为2.55;(5)行政性收费(摊派、罚款),为2.44;(6)供电,为2.38;(7)企业社会责任认同度,为2.36;(8)市场秩序与企业间竞争状况,为2.34;(9)审批手续,为2.33。
可见,第一,企业对投资合作和融资环境评价最差,说明股权融资和信贷融资都比较困难。实际上寻求投资合作伙伴也是融资的一种方式。企业对“当地投资伙伴可得性”这一指标评价最低,可能与投资者之间的信任、合作程度不高有关,说明应该加强诚信制度和社会资本建设,加强投资者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认同度”评价不高,也和诚信问题有关。企业对“信贷融资可得性”评价次之,所以应改善企业信贷融资环境。第二,企业对营销服务中介组织发育状况、交通状况、供电、市场秩序等指标评价也较差,说明硬件性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市场制度等还有待于改善。第三,企业对行政性收费(摊派、罚款)、审批手续指标反映也较差,这些方面的工作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二)得分较低的指标分析
得分最低的9项指标是(分值从低到高):(1)消费者对产品认同度,为1.61;(2)社会治安状况,为1.67;(3)产品市场增长潜力,为1.68;(4)通讯,为1.69;(5)语言障碍,为1.74;(6)市场配套设施,为1.78;(7)技术可得性,为1.88;(8)合格职工可得性,为1.89;(9)产品市场规模,为1.93。
可见,“三资”农业企业对本产品的消费者认同、市场增长潜力、市场规模评价都较好。说明产品市场规模及其潜力、消费者认同对“三资”进入农业还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潜力。同时,充沛的劳动力资源、技术可得性也对农业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得分居中的指标分析
得分居中的9项指标是(分值从高到低):(1)供水,为2.17;(2)法制环境,为2.12;(3)税收、税负,为2.11;(4)原材料可得性,为2.10;(5)政府部门服务质量,为2.07;(6)产品分销渠道,具体为2.05;(7)环境管制压力,为2.00;(8)在当地管理企业舒适感,为2.00;(9)文化障碍,为1.94。
可见,企业对目前税收评价要好于行政性的收费。另外,原料可得性、企业对政府服务质量、环境管制压力等方面,对“三资”进入农业的制约性不大。
(四)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环境评价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各项指标的评分略有差别。例如,外资企业评分较高的9项指标是(分值从高到底):交通状况、当地投资伙伴可得性、信贷融资可得性、行政性收费(摊派、罚款)、原材料可得性、审批手续、税收及税负、法制环境、产品分销渠道。可见,外资企业对交通、收费、原料可得性、税收、法制环境等指标评价比内资企业的评价更差。
表5 农业企业对投资经营环境的评价*
民资、工商资本外国资本总体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样本数
均值标准差样本数 均值标准差
供水
35
2.231.437
7 1.861.069 42 2.171.378
供电
35
2.491.401
7 1.861.215 42 2.381.378
交通状况
35
2.341.392
7 3.571.512 42 2.551.468
通讯
35
1.630.877
7 2.001.000 42 1.690.897
市场配套设施
34
1.740.828
6 2.000.632 40 1.780.800
社会治安状况
35
1.660.802
7 1.710.488 42 1.670.754
法制环境
35
2.061.162
7 2.431.397 42 2.121.194
审批手续
35
2.291.226
7 2.571.512 42 2.331.262
行政性收费、摊派、罚款 34
2.351.070
7 2.861.215 41 2.441.097
政府部门服务质量
35
2.090.951
7 2.001.414 42 2.071.022
税收负担
31
2.031.016
6 2.501.517 37 2.111.100
市场秩序与企业竞争状况 32
2.471.414
6 1.670.816 38 2.341.361
产品市场规模
34
1.940.952
7 1.861.069 41 1.930.959
产品市场增长潜力
34
1.740.963
7 1.430.535 41 1.680.907
消费者对产品认同度 32
1.590.665
6 1.670.516 38 1.610.638
产品分销渠道
34
2.000.921
6 2.331.033 40 2.050.932
原材料可得性
34
1.971.193
7 2.711.604 41 2.101.281
技术可得性 34
1.880.844
7 1.860.690 41 1.880.812
合格职工可得性 31
1.940.964
7 1.710.756 38 1.890.924
当地投资伙伴可得性 21
2.861.195
4 3.252.062 25 2.921.320
营销中介服务组织发育
27
2.811.210
4 2.000.816 31 2.711.189
信贷融资可得性 33
2.731.376
5 3.201.483 38 2.791.379
环境管制压力
26
2.040.916
6 1.830.753 32 2.000.880
语言障碍
12
1.670.651
7 1.860.900 19 1.740.733
文化障碍9
2.000.866
7 1.860.690 16 1.940.772
企业社会责任认同度 9
2.561.333
5 2.000.707 14 2.361.151
在当地管理企业舒适感6
2.170.753
6 1.830.753 12 2.000.739
注:*对每一指标按满意程度进行评分,1表示最满意,5表示最不满意。**对这一指标做出评价的企业数目。
外资企业评分较低的9项指标是(分值从低到高):产品市场增长潜力、市场秩序与企业间竞争状况、消费者对产品认同度、合格职工可得性、社会治安状况、环境管制压力、在当地管理企业舒适感、供电、供水。可见,市场潜力、消费者认同度、劳动力的可获得性、环境管制压力确实是吸引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
外资企业评分居中的9项指标是(分值从低到高):文化障碍、产品市场规模、技术可得性、语言障碍、营销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企业社会责任认同度、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市场配套设施、通讯。这说明,文化障碍、语言障碍并不是影响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的主要障碍因素。
五、农业企业扶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一)政府采取的扶持政策与企业的政策评价
每个农业企业目前享有的具体优惠、扶持政策不尽相同,企业对这些优惠、扶持措施有效性的评价也不同,如表6所示。
表6 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与企业的政策评价(可复选)
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措施 企业认为最有效的扶持措施
频数(个)百分比(%)频数(个)百分比(%)
土地取得
27 64.310 23.8
税收优惠
24 57.116 38.1
财政贴息
19 45.211 26.2
贷款担保
12 28.6 7 16.7
直接补贴或投资 4
9.6 2 4.8
帮助组织原料3
7.2 0
0
其它
12.4 3 7.2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对农业企业有哪些扶持措施”这一问题,42家样本企业中,除3家企业表示没有受到任何优惠,其余选答:“土地取得”27家,占总样本企业的64.3%;“税收优惠”24家,占到57.1%;“财政贴息”19家,占45.2%;“贷款担保”12家,占28.6%;“直接补贴或投资”4家,占9.6%;“帮助组织原料”3家,占7.2%;“其它”1家,占2.4%(注:江苏省农调局和农林厅调查的37家农业企业中,24家得到过政府协调用地的帮助,得到过解决纠纷帮助和“三通”服务的各是18、16家,得到过信贷支持的只有12家,接受过工商税务服务、产品营销、市场信息和新产品立项鉴定4项服务和帮助的分别为11、11、5、4家。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
在土地取得方面的扶持包括减收出让金、配套基础设施、协调农用土地流转等;税收优惠包括增值税、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财政贴息是针对某些项目(例如四荒开发、技改)等给予贴息;贷款担保是政府出资参与组建信用担保公司,为农业龙头企业等提供信用担保,便利企业的信贷融资;直接补贴主要是针对技术开发、试验经费、无公害食品开发等直接拨款补贴;帮助组织原料包括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关系,保证原料供应等;其它如政府对某棉花收购、棉纺企业,在棉花收购资格证书取得方面给予帮助。
对于“你认为目前哪种扶持措施最有效”,有22家企业应答。选答“土地取得”10家,占总样本企业的23.8%;“税收优惠”16家,占38.1%;“财政贴息”11家,占26.2%;“贷款担保”7家,占16.7%;“直接补贴或投资”2家,占4.8%;“其它”3家,其中2家认为是协助开拓市场(组织展销活动),另外1家认为是技术扶持。
可见,税收优惠仍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扶持措施。其次是财政贴息、用地优惠、信用担保。实际上,信用担保和财政贴息都与信贷融资有关,所以,协助解决融资的措施应是很有效的。
(二)企业对政府服务与扶持政策的需求
农业企业对政府服务和扶持措施提出的需求,见表7。“你认为政府为发展农业企业最需要做什么?”35家企业对此问题应答。选答:“土地取得”11家,占总样本的26.2%;“税收优惠”21家,占50.0%;“财政贴息”11家,占26.2%;“贷款担保”17家,占40.5%;“帮助组织原料”2家,占4.8%;“协助开拓市场”3家,占7.2%;“其它”2家,占4.8%,例如协助技术开发、引进等。可见,税收优惠、融资帮助、土地取得便利仍是扶持农业企业的重要措施。
表7 农业企业对政府扶持政策需要(可复选)
频数(个)百分比(%)
土地取得
11 26.2
税收优惠
21 50.0
财政贴息
11 26.2
贷款担保
17 40.5
直接补贴或投资 0 0
帮助组织原料2
4.8
协助开拓市场3
7.2
其它2
4.8
另外,为了更广泛地了解企业的政策需求,问卷中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即“对政府服务和扶持政策还有什么要求”,由被访人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填写书面答案。42家企业中,对该问题给出答案的37家,占88.1%。根据企业的回答,我们对答案进行了整理、分类,见表8。
表8 农业企业对政府服务和扶持政策的要求
频数(个) 百分比*(%)有效百分比**(%)
担保、融资帮助21
50.0 56.8
土地取得便利、用地优惠10
23.8 27.0
税收优惠
9
21.4 24.3
扶持技术引进、开发 9
21.4 24.3
减少行政性收费 6
14.3 16.2
协助开发市场
6
14.3 16.2
提高政府审批工作效率
49.5 10.8
基础设施、区域规划 49.5 10.8
帮助组织原料
37.1 8.1
财政贴息
24.8 5.4
提供信息服务
24.8 5.4
食品安全管制
24.8 5.4
规范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 24.8 5.4
发展农业保险
12.4 2.7
注:*占42家样本企业的百分比。**占对开放性问题回答的37家企业的百分比。
虽然前述关于企业政策要求的封闭型问题中,土地、税收、融资协助等政策已经涉及,但许多企业在对政府服务与政策要求的开放性问题回答中,仍然提出了关于这方面的要求。从表8中可以看出,要求政府提供担保、融资协助的企业最多,共21家,占42家总样本企业的一半,占37家对开放型问题回答的样本企业的56.8%。对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主要是希望政府提供信用担保、协调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增加信贷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简化信贷手续、提高信贷效率。另外还有2家要求政府提供贴息扶持。所以,要求政府提供融资帮助的企业占总样本企业的54.8%,占回答开放型问题37家企业的62.2%。
企业对政府服务及政策要求,涉及土地取得(包括土地取得便利、土地流转政策、稳定性等)的10家,涉及税收优惠的9家,减轻收费负担的6家。希望提供技术引进及技术开发扶持政策的9家,占总样本企业的21.4%,占回答开放性问题企业的24.3%。希望政府协助开发市场的企业6家,占总样本企业的14.3%,占回答开放性问题企业的16.2%。可见,希望政府在技术开发、市场开发方面提供帮助的企业也是很多的。希望提高政府审批工作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的各4家。希望帮助组织原料的3家,希望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强食品安全管制、规范市场秩序及市场环境的各2家(注:江苏省农调局和农林厅调查的37家农业企业中,有18家反映缺乏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有16个反映缺乏可信赖的咨询服务机构,另有6家反映缺少有效的业务培训机构。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加强食品安全管制与规范市场具有相关性,有的企业生产健康安全食品,但是由于市场秩序问题,优质不能优价,无法体现其竞争力,因而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度建设和管理。另外,还有1家企业提出应该发展农业保险,目前农业保险供给非常缺乏,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农业企业的发展。
六、农业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内部化”优势分析
在农业企业投资与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些问题来自企业的外部,例如政府的不当干预、与当地农民或其它企业的关系不和谐、市场问题等;有些问题则是出自企业内部,例如资金融通、技术、人才、管理问题等,这些内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Dunning(1996)所称的企业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优势状况。当然,企业内部问题也可能与外部环境、区位优势有关。
(一)农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了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政策帮助企业发展。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问题,“目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请被访谈人选择至多3个选项。表9列示了农业企业对目前面临最主要问题的回答情况。
从表9可以看出,面临资金问题的企业最多,有20家,占47.7%(注:江苏省农调局和农林厅调查的37家农业企业中,有23家反映缺流动资金,占62%。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其次,面临人才短缺问题的企业16家,占38.1%。有管理、技术问题的企业各11家,各占总体企业的26.2%。认为面临政策制约(如各种负担过重等)的企业6家(注:上述调查的37家企业中,反映社会负担重的有11家,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面临市场问题的企业3家(注:上述调查的37个企业中,反映竞争激烈销售困难的24个,占近2/3(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我们调查的42家企业中,对外出口产品的企业9家,有稳定的内销渠道的企业29家,利用一般销售渠道内销的14家。),面临原料问题的1家,与农民关系不顺的企业1家。可见,融资问题是困扰农业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其次就是人才问题,而后就是管理和技术问题。
表9 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可复选,至多3项)
频数(个) 百分比(%)
政府政策与税费负担制约 6 14.3
企业与农民的关系1 2.4
资金
20 47.7
管理
11 26.2
技术
11 26.2
人才
16 38.1
市场3 7.2
原料1 2.4
(二)融资困境
扩展融资渠道和增加农业投入规模是引导和利用“三资”进入农业最直接的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国内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可能相互促进,具有挤入(crowding in)效应。同时,“三资”进入农业,规模相对较大(注:2002年底江苏省三资农业企业租用的农户承包地达62.3万亩,相当于全省农户承包地的1.2%。2002年平均每个企业租用农地162亩,相当于全省农户户均经营规模30倍。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以企业形式运作,更容易符合金融部门发放贷款要求,因而也更容易获得信贷资金。但实际上,很多农业企业也面临着融资困境。
表10反映了农业企业近3年的资金紧张状况。请企业对近3年资金紧缺状况做出评价和打分,1表示很宽裕,5表示很紧张。如表10所示,42家企业资金紧缺状况的平均得分为3.38,表明资金总体是偏紧的。而且,民资、工商资本等内资企业的资金短缺程度更严重,说明内资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境更为严峻(注:述江苏省农调局调查的37家农业企业中,分别有74%的民资企业和62%工商资企业资金短缺,外资企业的这个比重为33%。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各级政府应关注和帮助农业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表10 农业企业近3年资金紧张状况
民资、工商资本
外国资本 总计
数目 均值 标准差
数目 均值标准差
数目 均值
标准差
353.43
1.14573.141.215423.38
1.147
注:按资金紧张程度打分,1表示很宽裕,5很紧张。
农业企业的信贷短缺,在很大程度可能是由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不愿或谨慎对企业发放贷款,出现所谓“信贷配给”现象,即在目前的利率下,借款人不能借到所需额度的贷款。实际上,大多企业认为目前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是可以接受的。总共有32家企业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高低发表了看法。其中,认为贷款利率太高而不能接受的有4家,占总样本企业的9.5%,占对贷款利率高低发表看法的32家企业的12.5%;认为可以勉强承担、刚好合适的各13家,合计占总样本企业的62.0%,占对利率发表看法企业的81.6%;还有2家企业认为利率比较低。另外,当问及“如果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贷款,贵企业是否愿意承担更高水平的利率?”时,有6家企业回答“非常愿意”,占总样本企业的14.3%,占回答问题的32家企业的18.8%。
可以认为,贷款利率目前不是导致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因素,缺乏抵押品、缺乏担保可能是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因而,提供信用担保可能是帮助农业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有效措施。
当问及“所获贷款是否与生产周期相匹配”时,有26家企业对此问题应答,其中10家企业回答“否”,占总样本企业的23.8%,占应答企业的38.5%。可见,很多企业的贷款额度不能满足,而且贷款期限也往往太短,不能满足生产要求。
(三)技术开发与获取问题
引进“三资”开发农业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希望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技术、设备,从而提高农业行业技术水平。而实际上,技术获得问题也是“三资”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实地调查中,很多企业反映适用的先进技术难以获得。尤其对于民间资本企业,大部分项目技术水平较低,这些企业对先进且适用的技术非常渴求。表11是被访的“三资”农业企业对本企业设备水平、技术水平自我评价。分5个级别,1表示“国际先进水平”,2表示“国内领先水平”,3表示“国内一般水平”,4表示“国内较落后水平”,5表示“基本没有现代设备(技术)”。共有38家企业(其中外资企业7家)对设备状况进行了评价,共有33家企业(其中外资企业6家)对技术状况进行了评价。
表11 农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与设备水平自我评价
民资、工商资本
外资总体
样本数均值标准差
样本数
均值标准差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设备水平31 2.35 0.6617
2.140.690 38 2.32 0.662
技术水平27 2.07 0.6166
2.000.632 33 2.06 0.609
容易看出,“三资”农业企业总体设备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内一般水平”之间,技术水平也是处在“国内领先水平”和“国内一般水平”之间,但对技术水平的自我评价好于设备水平。对于企业设备来源,分为“国外引进”、“国内引进”、“自制”等三种。如表12所示,38家应答的企业中,有32家采用的是国产设备,占应答企业数的84.2%。其中,在31家内资企业中,有27家采用国产设备,占应答企业的87.1%;有4家从国外进设备。7家外资企业中有5家采用国产设备,占71.4%。虽然外资企业从国外引进设备的比例高,但是绝对数不多,7家外资企业,只要2家从国外引进设备。说明,“三资”农业企业设备的国际化水平并不高。
表12 农业企业的设备来源
民资、工商资本外资
总体
频数(个) 有效百分比(%) 频数(个) 有效百分比(%) 频数(个) 有效百分比(%)
国外引进 412.9 2 28.6
6 15.8
国产2787.1 5 71.4 32 84.2
总计31
100.0 7 100.0 38100.0
对于“三资”企业技术来源,分为“国外引进”、“国内引进”、“自主知识产权”、“大众化传统工艺”等4种。如表13所示,34家应答企业的中,有18家采用的是国内引进技术,占应答企业数的52.9%;6家从国外引进,9家有自主产权。其中,在27家内资企业中,有16家采用国产技术,占应答企业的59.3%;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有3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家。7家外资企业中有3家从国外引进技术,另有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说明,目前“三资”农业企业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但总体来讲,“三资”企业还缺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技术,外资企业在技术水平提升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不突出(注:实际上,在利用外资技术水平提升方面问题是较普遍的。杨柳勇等(2002)对浙江省20家外资企业调查研究发现,外方提供设备的只有30%,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仅占30%。中方引资的首要目的是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事实上外方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中方的要求。据陆云(2001)的研究,100%台商农林牧渔业企业把“有效利用技术”看成是来内地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在内地的台商农业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仅占20%。)。
表13 农业企业的技术来源
民资、工商资本 外资总体
频数(个) 有效百分比(%) 频数(个) 有效百分比(%) 频数(个) 有效百分比(%)
国外引进 3 11.1
3 42.96 17.6
国内引进16 59.3
2 28.6
18 52.9
自主知识产权 7 25.9
2 28.69 26.5
大众化传统工艺
1 3.7
0
0 1 2.9
总计27100.0
7 100.0 34100.0
这说明:一方面“三资”企业特别是民资企业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他们从外部获取技术比较困难,缺乏相应的信息和服务,因而在农业技术扩散方面的作用还不大。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也对引进“三资”、促进技术扩散、提升农业及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作用效果大打折扣。
(四)人才问题
许多企业都遇到人才问题。其实,人才问题与管理、技术问题是相关的,就是指企业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注:上述江苏省农调局调查的37家企业中,有23家表示缺较高层次的推销、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见周虎城、邱素芳(2003)。)和技术专家。由于许多农业企业业主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别是中小型民资企业),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3.4%(见表14),往往靠传统的经验进行经营管理,他们迫切需要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而大部分大学生又不愿到基层、农村。专门设立、聘任总经理职位的企业只有15家,占总样本企业的35.7%,显然外聘总经理的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董事长(业主)。另外,42家农业企业中,全部员工中没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有8家,占总样本企业的19%,占对该问题应答的38家企业的21.1%。可见,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资企业的高层次人才是相当缺乏的。
表14 企业董事长(业主)和总经理受教育情况
董事长 总经理(与董事长分设)
频数(个) 百分比(%) 频数(个)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小学未毕业 12.4
小学12.4 1 2.46.7
初中
12
28.6
高中
11
26.23
7.1
20.0
大专7
16.76 14.3
40.0
本科及以上 10
23.85 11.9
33.3
总计
42
100.0 15 35.7 100.0
七、简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农产品市场规模及其潜力、消费者对产品认同度、充沛的劳动力资源是促使“三资”进入农业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诚信制度及信任问题导致的当地投资伙伴获得困难、融资困难、行政性收费过重、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可能抑制“三资”企业发展。(2)税收优惠、信用担保、用地便利及优惠、贴息奖励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农业企业扶持手段和引资手段。(3)资金问题是“三资”农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高层次人才、技术获取、研发能力、市场开发、内部管理能力不足也是农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4)“三资”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进入农业的具体决定因素也不尽相同,享有的政策待遇也不同。民资企业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
以上结论具有的政策含义是:(1)继续通过税收优惠、信用担保、用地便利及优惠、贴息奖励等手段吸引资金进入农业。但是,要防止优惠政策对市场的过分扭曲,特别是要防止提供用地优惠政策时损害农民利益(注:江苏省全省“三资”农业企业2002年支付给农户的土地年租金亩均283元,与当年粮食主产品亩271元的纯收益相比,这个租金标准大体适中,但少数地方年亩租金只有百余元,还要从中扣除税费,农户实际到手的不足百元(周虎城、邱素芳,2003)。如果考虑种植经济作物等可能收益,租金水平显得更低。)。同时,规范行政性收费(摊派、罚款)行为,减轻企业费用负担。(2)通过直接补贴、贴息、技改基金等方式,鼓励农业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增加“三资”企业技术示范和扩散作用。因为技术开发具有较强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性。(3)创造“三资”的公平竞争环境,注重运用信用担保及相关的融资便利政策扶持中小型民资农业企业。同时,要防止外资对内资的“挤出”(crowding out)效应(注:杨柳勇等(2002)研究表明外商投资从长期来看(或从总体上)已经出现了挤出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出现了宏观经济的负外部性。)。可以对产品给予差别税收优惠,而不是根据企业给予优惠,这样可以防止和减少外资的产业集中风险。(4)加强诚信制度和社会资本建设,加强投资者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合作。同时,鼓励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培育农户和企业之间的中介,减少交易费用、减轻订单农业的违约风险。(5)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既为“三资”农业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也可以促使农民从种地者向农业工人的转化。
标签:农业论文; 投资论文; 直接投资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涉农企业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三农论文; 融资论文; 工商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