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与理论框架构建_生态系统论文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脉络梳理及理论框架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脉络论文,生态系统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创新经济正在崛起,在新一轮的创新经济浪潮中,世界各国都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是服务于系统发展的愿景目标。2011年年底科技部邀请专家围绕专题研讨了“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结构、特征、功能以及有关政策启示等内容。2012年11月,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浦江创新论坛第一次把创新活动描述为“创新生态”,并提升到论坛主题的高度,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政界要员和商界精英1400余人对科技创新的发展“瓶颈”做出思考,提出创新生态的发力点和探索实践之路。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创新系统”的思想。结合我国创新发展实践,发掘和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利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法,系统地对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进行整理和分类,根据研究总结了将创新生态系统的三元要素框架,并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内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有针对性地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构进行分析,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与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学者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征,将生态学方法引入技术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中来,阐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含义、特征与构建方式等。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1.起源于商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起源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商业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的组织和个人组成的经济联合体,通过强调组织及其商业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描述一个经济共同体如何运作(Moore,1993)。在商业生态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作为系统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提升各自协同演化能力和作用,促进整个商业系统进行协同演化。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可分为四个进化周期:产生、扩张、领导和自我更新(Moore,1996),具体商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见图1:

      

      图1 商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2.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及拓展。创新生态系统是协同整合机制范式,将生态系统中不同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面向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Adner,2006)。《创新美国》研究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发明和眼光的相互作用,导致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因此,创新系统生态系统研究从以往的关注要素构成和资源配置问题的静态结构性分析,演变到强调创新行为主体间作用机制的动态演化分析。Dhanaraj & Parkhe(2006)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潜力是网络设计和业务流程两个维度的函数。其中网络设计维度是指跨国公司生态系统的构成,由核心企业即跨国公司建立并进行协调;战略的设计决策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内创新伙伴的选择、确定规模大小、职能构成及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Fransman(2007)认为通信系统的生态模型由四个主要模块组成:供应商、网络运营商、应用提供者和最终顾客。Chesbrough(2003)、Phene & Almeida(2008)则认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为生态系统贡献特有的且不重复的输入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重组及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创新活动的跨国家、区域合作日趋凸显,一些学者提出创新活动不应受空间因素的限制,并提出“产业创新系统”和“集群创新系统”等概念。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强调:在人、企业和制度之中的知识流动对于创新过程是关键性的。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方面,Adner & Kapoor(2010)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使得产业之间形成固有的联系,从而提高产业绩效并推动技术进步,创造更高的价值。Dougherty & Dunne(2011)认为创新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有益于合作关系的建立,从而推动不同产业的发展。基于企业仿生学原理,国外有学者将生态位的概念引入到创新生态系统领域中,Zhao et al.(2012)提出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因素。Lin et al.(2013)从企业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生态位维度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人才的演化机制。互补性资产是企业在创新过程和市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由企业占有和掌控的、与新技术商业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分销渠道、服务网络和互补性技术等资产,对产品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商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另外,互补资产在新产品商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塑造未来企业战略(Teece,1986)。

      2.国内研究。自2000年起,我国学者陆续开始从生态视角研究创新系统。刘友金(2002)以群落学为基础探讨技术创新群落;隋映辉(2004)探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圈”;吴陆生等(2007)关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论;任雪萍、黄志斌(2008)强调创新系统的生态化建设;贺国涛、曾德明(2008)探讨了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机制;陈劲、李飞(2011)从生态物种进化阐述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三阶段发展机理。

      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和目的性,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流动,而且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特征。张利飞(2009)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或模块的知识异化、系统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的特征。伍春来等(2013)认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产业内部实施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和制度的总和”,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由实施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制度及周边环境要素的总和构成。余江等(2013)认为,技术驱动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更加适合于用产业创新生态的原则来研究,通过建立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各主体间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显著优势,以弥合技术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之间的差距;能够轻松获取其他渠道所不具备的关键资源。王娜、王毅(2013)在回顾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五个构成要素,分别是:产业体系、硬件条件、软件条件、人才和外部环境。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创新生态系统”结果可知,我国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集中在2008-2011年,被引频次最高为38次,涉及领域为高科技产业、系统耦合战略研究等方面,具体见表1。被引次数前10位的文章中,有6篇文章涉及高科技产业,可以看出,我国在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领域相对比较单一和狭窄,大多数研究局限在高科技企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二、基于共词分析法的研究热点分析

      (一)文献分析方法的选取

      共词分析方法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法国文献计量学家提出的。在过去近40年时间中,这项技术被用于描绘不同科研领域的动态发展情况。如今,共词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例如在人工智能、科学计量、信息检索、信息科学与信息系统等领域都有很好应用并产生大量成果。

      共词分析属于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学科领域研究主体或方向的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判断该学科领域中主题词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现该学科的研究结构,发现隐藏在真实词汇关系网背后的复杂关系网络。一般认为,关键词汇对在同一篇文献出现次数越多,代表主题间关系越紧密。按照这种相关度将学科内重要文献的关键词加以聚类,可以直观地显示该学科当前研究热点。共词分析法的操作过程是统计一组词汇两两共同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的次数,形成共词矩阵。因此,统计一组文献的主题词两两间在同一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可形成由这些关键词所组成的共词网络,网络内各节点之间的远近关系形成了反映主题内容亲疏关系的网络。共词分析就是利用聚类分析和包容系数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将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简化,以数值、图形等方式直观表示出来的过程。

      (二)数据选取及处理

      1.数据选取。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源,时间设定为2005-2014年、标题设定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检索条件,并对文献所属学科领域进行了精炼,共搜索到相关学术文献1501篇。共词分析法的使用对所选的文献有较高要求,要得出准确有效的分析结果,需要选取格式规范、用词严谨、内容权威的学术论文。因此,在初次检索结果的基础上,筛选出被引频次较高、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共667篇。

      2.高频关键词的选取。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所选取文献主题词进行抽取,对同义和近义主题词做统一性处理,删除部分有明显错误的词组后,提取出26个主题词,按照词频由高到低排序,选取前26个高频词,对其重新编码(见表2),利用软件抽取高频关键词贡献矩阵,并将其转化为26×26的关系矩阵。

      

      3.关键词派系聚变。将关系矩阵输入到软件UCINET6.0中,生成关键词派系成员聚类图和关系网络图,如图2、图3所示。

      

      图2 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派系聚类

      

      图3 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关系网络

      根据图2将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划分为以下三个派系(见表3)。

      

      (三)研究热点分析

      根据前面对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提取和研究热点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同时聚焦性不足。词频超过20的关键词数量很少,大多数关键词词频聚集在10以下,涉及领域包括经济、管理、生态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等。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含义的界定并不清晰。根据关键词派系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研究热点:创新与生态、创新与治理、新技术与商业模式。

      1.创新与生态,由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而来,结合开放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主要涉及系统内的协同演化过程,包含有产业生态、协同进化、数字生态系统和合作等研究热点,从生态和创新的角度研究系统要素及系统内的战略合作关系。主要反映了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特质和愿景目标各自的生态位态势及各自之间的生态关系,以及系统内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机理。

      2.创新与治理,主要涉及系统内创新、治理及系统环境和系统演化等。通过对系统的政策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包含有政策、生态系统服务,演化、治理等研究热点,进而与系统弹性、系统内创业影响等方面关联。该研究热点主要体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内的政府或有关机构对系统内要素采取的政策干预、生态优化、引导支持或财政支撑以及聚能蓄势等。

      3.新技术与商业模式,主要涉及创新技术、商业模式、系统互通性等方面,通过联系创新生态系统的市场要素和内部环境间的关系,对市场竞争中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结合。该研究热点主要源于创新的商业模式,围绕信任、适应、互通性等研究热点展开,结合了诸如云计算等的新技术和知识手段,主要体现了创新生态系统中自然市场竞争环境下要素间的创新模式和创新发展,涉及系统生境、资源禀赋供需态势等关键点。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三元要素结构及相互作用机理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三元要素框架

      根据对以往文献的总结以及现实的管理经验,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创新生态系统内关键要素及系统内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对资源产生的凝聚和扩散作用,并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系统特征、市场要素和非市场要素三部分要素构成,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三元要素结构,其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创新生态系统三元要素结构框架

      其中,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市场要素主要是指涉及系统内正常的自然市场环境竞争中的要素和关系网络,包括有系统生境、资源禀赋和供需态势。市场要素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展开。需求方面包括企业、科研院所、研发人员等;供给方面包括中间供应商、消费者等;另外还包括产业联盟、配套基础设施等。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市场要素是系统创新的源动力,市场的主体作用能够在系统中产生创新动力。

      创新生态系统的非市场要素是指整个系统内非自然市场竞争环境下人为的有目的性的适当干预,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干预、引导、支持及财政支撑等。陆铭等(2010)通过公共治理视角考察了科技创新管控力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提出基于公共治理的科技创新管理。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非市场要素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政府或相关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从对文献的梳理和对系统政策环境的分析,发现非市场要素的特征主要为政策管理和财政支撑。其中财政支撑主要指在研发补贴、购置补贴和其他的补贴支撑。政策管理则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政策干预及政策控制和生态优化作用等。非市场要素能够为系统聚能蓄势,从而使得市场要素得到更好的配置和使用。总体来说,创新、可持续都是服务于系统的远景目标。

      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特征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导向,是市场要素和非市场要素所服务的目的,是维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系统特征决定了系统创新发展的方向,市场要素和非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匹配才能够达到明确的目标。系统特征包含主体、主体特质以及远景目标。其中远景目标包括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需形成科学合理稳定的结构,并保持相互间的有效衔接,随着市场要素和非市场要素的不断融合发展,随时调整系统的远景目标,使得三者之间逐渐达到匹配。

      (二)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机理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促进系统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各个要素间的协同作用。例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从价值链体系来说,创新的核心系统是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同时,长远意义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和发展应趋向于政府和市场“双擎”引导的混合发展模式,形成有效的资源凝聚力及资源的发散和渗透力。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推动的作用,以及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导向性作用,对系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创新生态系统起源、内涵的界定和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核心作用力的明确,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不同演化阶段和演化特性的分析,本文认为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指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系统特征、市场要素和非市场要素三部分在系统内的凝聚力和发散力作用下不断发展、不断相互融合,随着系统的演化逐渐调整各自的态势及相互间关系,形成不断螺旋交融的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体现出创新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演化过程中自然市场环境竞争,加上人为的有目的性的适当干预,使得系统内三元要素间形成一股集聚和吸纳各项资源的凝聚力,以及能够使得资源充分发挥最大作用的发散力,进而达到辐射作用。同时,使得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市场要素、非市场要素与系统特征之间随着系统的发展相互交融,不断提高其相互间的重合度,通过可持续发展逐渐完成系统愿景。当然,系统特征中愿景目标的确立要与市场要素和非市场要素相结合:目标太容易实现不利于系统长期高速的发展;目标太偏离实际则不易在系统内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发散力,不利于系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1.凝聚力。创新动力源于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并通过供应链活动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创新的价值,政府在参与及影响创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并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驱动力,作用于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在市场要素和非市场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特征使得系统资源进行凝聚,并通过重新整合使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

      2.发散、渗透作用。在资源凝聚的同时,需要将资源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扩散,使得创新生态系统内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分配和利用。系统内的市场要素、非市场要素和系统特征不断在这种发散力的作用下,其各自边界逐渐扩大,同时三部分要素之间的重合部分也不断扩大,最终在这种扩散和渗透作用下使得系统特征与系统的市场要素和非市场要素相互匹配,使得系统能够获取持续创新的能力。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法对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的分析,归纳出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创新与生态、创新与治理、新技术与商业模式。通过分析可知,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涵盖了微观层面的企业与所处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环境下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强调了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才能够有效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借助对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的分析,本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三元要素结构框架:市场要素、非市场要素和系统特征,并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市场要素、非市场要素及系统特征的特征以及要素间的协同作用机理。

      目前,国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在初期,研究内容和结构都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相关联,重点聚焦在创新,而对生态系统的涉及较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多为政府主导的“人工生态”,而不是依托市场自发形成的“自然生态”,显得较为脆弱。因此,未来研究方向应结合我国创新系统建设的实践,从多个领域展开,包括进一步从生态系统理论、系统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理论、演化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中吸收借鉴方法,从而全方位地深入发掘。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市场要素与非市场要素有效地进行对接和结合,使其相互作用并发挥最大效果,从而使得系统不断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并能够更好地与系统特征重合。在系统要素间的协作下,使得在系统内产生链接市场要素、非市场要素和系统特征中有效资源的凝聚力以及能够将系统内资源效用发挥到最大的系统辐射和扩散作用力。

标签:;  ;  ;  ;  ;  ;  ;  ;  ;  ;  ;  ;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与理论框架构建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