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平 浙江省象山高塘学校 315734
摘 要:本论文通过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习心得体会,论述了诗词作品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珍贵素材,对诗词作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对它们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优美的课堂艺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
关键词:诗词 运用 历史与社会
自古文史本一家,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为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即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诗词的人文教育功能由来已久。两千余年前,孔子就曾赞叹地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读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国古代有许多不朽的诗歌,很多诗词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琅琅上口,易读易背。它们所反映出来的内涵,对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的作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获益匪浅,对教师则事半功倍。
一、诗词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辨证了解历史,培养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学习楚汉战争的内容时,教师可出示如下两首诗,其一: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其二: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写的都是项羽兵败乌江的事,杜牧和王安石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却有明显的差异。让学生学会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杜牧和王安石都是根据自己的地位、出身、性格来考虑问题的,杜牧是一个诗人,诗人总有些浪漫随意的习性,借题发挥,不必负什么责任,而王安石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分析问题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当时情况,所以他的分析比较接近当时的历史实际;让学生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具体地分析历史,理解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素养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人文功能的体现;让学生明白文学对历史的帮助,但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事件。教师用诗词将学生引进历史场景,展开合理想象,既使学生超越了教材的字面意义,深入人物心理和事件本质,又使学生欣赏了古诗词,增加了文学修养。
二、诗词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变革,增强历史使命感
在学习《从交通工具看社会进步》这一内容时,可引用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指唐玄宗因杨贵妃爱吃荔枝,令人从数千里之外的南方将新鲜荔枝用飞骑一站接一站地送到骊山华清宫,一些官差因此累死途中,而现在各地市场都摆满了用火车、飞机运输的新鲜水果,如荔枝、龙眼、香蕉、菠萝等,这就是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使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中感受交通工具与通讯工具的进步,体会它们给人类社会与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在学习《天涯若比邻》时,可引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从中体会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人们往来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古代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完成的行程和信息传递,现在只用几小时甚至几秒钟。传说中“日行千里”“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在今天早已变为现实,使学生了解到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当代社会生活,而且彻底改变了人们学习、交往和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三、诗词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要求在学校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这一主题是当今世界保护地球环境的方向和指导原则。环境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其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科目。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学习《破解自然之迷》这一内容的“诉说黄河的故事”时,可让学生背诵有关黄河的诗句,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通过诗词让学生体会到黄河流域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步伐与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同步进行着,学习之后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即让学生通过最为熟悉的母亲河的变迁入手,意识到人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学会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后让学生对比黄河的过去和现在,分析黄河的变迁,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论述,撰写一篇小论文,主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重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风。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诗词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一国两制》教学中阅读九年级语文课本中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大陆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要求学生细细地阅读诗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感受到诗歌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台湾的认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同根同源,感受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台湾、盼望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诗词作品能巧妙地综合运用可以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理解了社会知识。使教学过程跌宕有致,诗趣盎然,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诗词作品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珍贵素材,对他们的巧妙运用能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能营造优美的课堂艺术,能让学生赏心悦目。但它们不完全是社会知识,在具体教学中也要注意:1.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巧妙引导。鼓励学生立足教材,超越教材。2.始终将培养学科素质与能力放在首位,切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否则,既会影响它们的使用价值,又会影响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结语:新课标注重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结合,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要求学生感受文学艺术、教育与文明生活的关系。要求教师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注重历史、地理和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间的合理渗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还要利用一切有用的历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聂幼犁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3]萧涤非 程千帆 《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4]余光中《等你在雨中》.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论文作者:毛国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诗词论文; 社会论文; 黄河论文; 环境论文; 乌江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