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红坤
(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胸腹痛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具备胸腹痛特征将其分为三组,典型胸腹痛组、不典型胸腹痛组和无胸腹痛组分别有74例、26例和20例,分别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初步诊断正确率。结果:本文120例患者中,经综合性初步诊断后,正确诊断95例,正确拟诊率为79.2%。其中,典型胸腹痛组、不典型胸腹痛组和无胸腹痛组的正确拟诊率分别为89.2%、69.2%和55.0%,有典型胸腹痛组显著高于不典型胸腹痛组,高于无胸腹痛组的规律,每两组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中,胸腹痛症状可以和常规查体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腹 X 线平片等联合应用,提高患者的正确拟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胸腹痛;主动脉夹层;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099-02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心血管临床危重症,指患者主动脉腔内血液经由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之后形成血肿,并沿着主动脉继续延伸分离的情况[1]。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进展快的特点,由于多数患者(近90%[2])除突发性的胸痛症状为主要症状外并无特异性表现,加之其病程凶险,如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死亡率会大大提高。本文就我院2013年3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胸腹痛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2013年3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MRI、主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方法检查并确诊。
120例患者中,男94例,女26例,患者的年龄在42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3.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7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3例,合并马凡综合征的患者4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8例,合并哮喘的患者7例,合并主动脉瘤患病史的患者7例。按照 Debakey 分型标准,患者中属于Ⅰ型、Ⅱ型、Ⅲ型的分别有30例、19例和71例。
按照患者是否具备胸腹痛特征将其分为三组,典型胸腹痛组(同时具备3个主动脉夹层胸腹痛特征的患者)74例、不典型胸腹痛组(具备1个或2个主动脉夹层胸腹痛特征的患者)26例、无胸腹痛组(不具备主动脉夹层胸腹痛特征的患者)20例。
1.2 方法
综合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腹部X线平片等基础检查方法,结合病史询查和患者主诉等对其进行初步诊断,并将拟诊结果与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其正确拟诊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文120例患者中,经综合性初步诊断后,正确诊断95例,正确拟诊率为79.2%。其中,典型胸腹痛组、不典型胸腹痛组和无胸腹痛组的正确拟诊率分别为89.2%、69.2%和55.0%,有典型胸腹痛组显著高于不典型胸腹痛组,高于无胸腹痛组的规律,每两组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 不同组别患者的正确拟诊率
3.讨论
调查数据显示,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发病24h内的死亡率高达25%,发病48h内死亡率更是可以达到50%,发病一周内,患者的死亡率在60%~70%之间,一个月内的死亡率超过90%[3]。由此可见,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正确诊断、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研究认为,联合应用临床特点分析与影像学检查,是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断的重要步骤。主动脉夹层患者患者通常以剧烈的胸腹部或者腰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且疼痛位置多变,常规止痛药物无法实现有效缓解,也有少数患者的首发症状是晕厥、意识障碍、肾衰或截瘫等,但都不具有特异性,加上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属于为其他自身疾病的并发症,诊断相对比较困难。
虽然多层螺旋CT、MRI以及主动脉造影等手段应用于主动脉夹层诊断过程中,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比较高,均在85%以上,但鉴于其诊断程序相对复杂,且费用昂贵,并不适用于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筛查,甚至基层医院根本不具备上述检查仪器,诊断的限制性大。而把握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腹部X线检查等的主要特征,结合病史询查与患者主诉就成为初步诊断的重要环节。胸腹痛作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在初诊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按照患者是否具备胸腹痛特征将其分为三组,并比较了其正确拟诊率,发现同时具备3个主动脉夹层胸腹痛特征的典型胸腹痛组患者正确拟诊率可以达到89.2%,而不典型胸腹痛组和无胸腹痛组的患者则相对较低,提示胸腹痛可以作为初诊的重要指征之一,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涛,张青山.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2例诊治分析[J].临床医学,2011,31(5):24-25.
[2]彭新峰,刘强.急诊诊治主动脉夹层的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4):81-82.
[3]黄小洪,黄秀碧,陈建东等.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4):607-608.
论文作者:严红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胸腹论文; 主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夹层论文; 典型论文; 正确论文; 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