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道德何以可能
田熙泽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自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命题的提出,使哲学转向了对人的追问,伦理学作为极富历史的学问,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人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而为什么人会有道德,本文试图在对人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的探究中,以期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初步解答。
关键词: 道德;人;最高善
伦理学是一门有着极深历史渊源的学问,就其问题域来讲,从起初对以善恶问题的道德追问转变为现代更为流行的将哪些行为定义为正当的或非正当的追问,并且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了包含多重体系的学科。但越是发展就会发现伦理道德与人越是脱离不开关系,通过对伦理学及伦理学不同派别的发展历史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伦理道德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嬗变、成长是相伴相随的,随着人的实践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伦理学所讨论的理论高地也紧跟其后。那伦理学是如何实现与人的这种相伴相随的呢?在这里,我认为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将伦理学是一种怎样的研究进行必要的阐明,这样我们就会对伦理道德与人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来自汉高动力总成与电动汽车全球业务发展部的 Frank Kerstan表示:“新能源汽车(NEV)正在加速发展,这一现象有助于汽车制造商按照严格的监管目标降低汽车的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业内所有主要原始设备制造商和新参与者越来越多地推出全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我们需要无缝配套工艺技术,为这些新的驱动概念和制造方案提供支持。凭借我们的创新型粘合剂解决方案,我们将为最前沿的电动汽车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并成为其理想合作伙伴。”
一、道德:关于人的学问
以三位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叙述作为讨论背景。亚里士多德这位奠定了伦理学基础的百科全书式哲学家,他将伦理学定义为对“最高善”的沉思,从属于政治哲学。而政治学不仅是对“最高善”的研究,还得对如何获取这种“最高善”加以研究;在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出现了将伦理学问题域转变为对正确立理解正当与非正当并试图对其进行定义的倾向,并逐渐流行起来,当然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无关系。
伦理道德无论是对“最高善”的哲学思考还是对正当与非正当的哲学反思,实际上都有着对人的哲学关怀的内核。从伦理学的这两个研究命题来看,其始终是对人的问题的特别的追问。所以回到伦理学本身来看,我们可以得知一项伦理学研究的目的:伦理学就是要在道德伦理方面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一种行为规范,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达到一种更加合乎善与正当的一种社会理想。
二、道德:人社会交往中的原则
伦理道德并不是单方面需要以人以及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人也会需要伦理道德对具体实践进行指导。随着认识的不全发展,我们对外界的好奇与不满足会日益加深,实践领域则愈会不断向外开拓,以此获得新的认识来继续填补我们的其他理论空白。正是通过这钟实践来完善我们的生活感受,完成人的自我,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伦理道德与人以及人的实践存在着如何的关系呢?
语言水平的提高,词汇的积累和语法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记忆和练习,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策略,学习的时间就会更加延长,甚至事倍功半。外语学习者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词典,养成良好的、主动使用词典的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若能克服学习中的惰性,尽量选用全英词典并持之以恒,则外语学习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进而康德表达了不可以把他人只当做手段。如果我们愿意自愿成立一条准则并受其约束,同时也不考虑是不是他人也同意确立这一条准则的话,那就意味着我的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他们没有目的或者说不允许他们有目的,这样我们就仅仅是把他人当做一种手段。如若我考虑的福祉包含他们的福祉那自然存在一些合理性,如果我们所想的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利益,那就是一种不合理、不负责任的行为。正如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困难的逼迫下觉得需要借钱.....扪心自问:用这种手段来摆脱苦难,不是太不合情理、太不负责任了吗?”[2]
道德的人是应有道德自觉的人,应把个人主观情感和内省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的人,我们理解了规则存在的理由并有接受约束的意愿,这既是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途径也是在融入社会运转的途径。但往往我们都倾向有一种按照自身提出的要求来约束我们,这对我们来讲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却不适合硬加在其他人身上,这最终只能实现我们自己,却不能实现他人。这在社会交往方面是不妥当的,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把规则看成是我们自愿成立并接受约束的。在这方面的表述中,康德的表述更加明确“要只按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律法的法则去行动”[1]在这里,康德将道德规则解释的很清楚,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合理的并愿意接受约束的准则就是规则,至于这条规则能否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那就要在自我认同的问题上进行探讨,如果认同那么这一条规则就会有价值;如果不认同,那它就是一种没有经过内省考察的意见,是随意的,对严肃思考毫无帮助的。
三、道德:人之幸福的追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从本质上道出了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不仅仅有为了生存这一方面的涵义,它还包含了各方面的利益交织,每个人都包含在多个利益和关系群中。因此个人的生存状况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还关系到他人利益。我们不能抛开他人和社会而追求绝对独立的个人幸福,这不单是道德允不允许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状况所决定的是否可能的问题。
何家弘在其论著中描述“证据保全是指用一定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司法人员或律师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使用”。[2]根据电子数据保全自身特点,结合传统的证据保全概念加以分析。可以表述为,电子数据保全是指那些以后难以提取的或者容易损毁的电子数据,由人民法院,公证处和其他保全机构、组织依照职权和当事人的主动申请,对电子数据进行固定和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它其实是为了保全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和客观性,用符合规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固定,为相关诉讼活动提供证据支持。
伦理道德就是面向人的研究,现今人类也不再是社会建构简单的原始社会,而是利益相互交织起来的网状社会,这就代表着利益的分离,个人对自身的利益有了清醒的认识。而道德则可以让人重新认识他人和社会的存在,让我们能够在自律与他律当中确立规范的行为与想法,克服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能够在规则下接收共同意志的约束,实现自身也就是实现了幸福。
人是离不开道德的,同样道德的主题也永远是关乎于人的,通过对道德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知道德就是面向人的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促进道德研究领域的扩大。我们应该在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现象贫乏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拾起道德的力量,接受自律与他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追求下实现自己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39.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0.
作者简介: 田熙泽(1994-),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
标签:道德论文; 人论文; 最高善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