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平[1]2001年在《健侧胸舌骨肌瓣在喉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垂直、扩大垂直及水平垂直喉部分切除加健侧胸舌骨肌瓣修复并声带重建的病人术后的新喉形态、发音功能及拔管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喉部分切除术扩展后改善发音、恢复喉功能的修复手段,以提高喉癌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根据喉的发音是以气流冲击声带波振动为基础,喉的正常形态和对侧声带的功能对提高发音质量有很重要作用的原理,对垂直面喉部分切除术后,我们设计了用患侧甲状软骨外膜修复上半喉腔缺损,取健侧胸舌骨肌瓣修复下半喉腔缺损并重建声带。肌瓣在健侧甲状软骨板前端相当于声带的位置折转90°入喉腔,前端肌腱与患侧杓状软骨表面粘膜缝合,形成一个有一定张力的新声带,并在折转处与健侧声带自然形成前联合。修复后的新喉具有叁角形的喉腔形态,术后新声带参与发音,前2/3的发音部相互靠近,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术后的发音质量,并可减轻误咽,提高拔管率。结果:垂直面喉部分切除术76例,其中垂直喉部分切除37例,扩大垂直喉部分切除24例,3/4喉部分切除15例,均采用胸舌骨肌瓣或舌骨—胸舌骨肌瓣修复并声带重建。术后70例(92.1%)患者发音近乎正常或自觉发音质量较术前明显好转,投入正常生活和工作。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检查:见修复的新喉腔呈叁角形,重建的声带具有一定的张力并参与发音,发音时由健侧声带代偿运动与新声带前2/3相互靠近。本组拔管率声门型90.2%,声门上型80%,全部患者均恢复正常进食。3年、5年生存率为:声门型91.0%和86.1%,声门上型78.6%和66.7%。结论:声门型喉癌或原发声门上己侵及一侧声带的声门上型喉癌行垂直、扩大垂直或水平垂直3/4喉部分切除术后采用患侧甲状软骨外膜和健侧胸舌骨肌瓣(或舌骨—胸舌骨肌瓣)修复缺损并重建声带,使患者术后的喉腔恢复叁角形形态,新声带参与发音,术后发音质量明显改善,防止或减轻误咽,有利于拔管。修复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创伤小、效果满意,可作为垂直面喉部分切除术后发声重建的首选方法。
马庆林[2]2016年在《健侧胸舌骨肌瓣在喉癌喉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在喉癌喉修复重建中应用健侧胸舌骨肌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喉部分切除加修复手术的56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2~3年喉癌复发率为32.14%,2次手术后再次复发率为10.71%,术后3年生存率为92.86%。行垂直喉部分切除术者,术后4~5d进软食不会发生呛咳;行扩大垂直喉部分切除术者,术后7~8d经口进食,部分患者发生呛咳。患者自觉发声满意率为96.43%。结论在喉修复重建中采用健侧胸舌骨肌瓣进行缺损修复及声带重建的临床效果显着,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取材方便。
张杰[3]2007年在《两种修复方法对T_2声门型喉癌术后嗓音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中声门型喉癌最为多见,占到全部喉癌病例的60%以上。喉垂直部分切除是治疗声门型喉癌的主要方法。但术后患者的言语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如何使患者重新获得良好的言语功能,一直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的研究焦点。近年来,随着头颈外科的发展,声门型喉癌的治疗重点转移到保留重建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来。关于喉重建修复方法有各种尝试,但目前国内外较少探讨对术后的发音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自2005年3月到2006年11月住院行喉垂直部分切除术的32例T_2声门型喉癌患者,术中根据情况分别以胸骨舌骨肌瓣、甲状软骨外膜修复喉腔;应用计算机Dr Speech嗓音测试康复系统嗓音分析系统测得患者术前、术后3月及6月所采集的嗓音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随访结果胸骨舌骨肌瓣修复17例,甲状软骨外膜修复15例。5例胸骨舌骨肌瓣修复患者出现误吸,3例甲状软骨外膜修复患者出现误吸。术后两种修复方法的所有病例发音均成功建立。应用胸骨舌骨肌瓣修复患者门诊复查喉镜显示重建声带居旁正中位,声门裂>0.6 cm。应用甲状软骨外膜修复患者复查喉镜显示重建声带居旁正中位,声门裂>0.8cm。2.嗓音学分析(1)喉垂直部分切除术胸骨舌骨肌瓣重建声门与甲状软骨外膜重建声门在术后3个月: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声能量均高于术前。采用甲状软骨外膜修复增加明显。(2)两种修复方法在术后6个月叁个参数值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甲状软骨外膜修复的振幅微扰、噪声能量较术后3个月增加明显。(3)术后6个月的基频微扰、噪声能量小于术后3个月。结论:1两种修复方法在术后6个月的嗓音学测量上较术后3个月改善,嗓音功能在术后是逐渐恢复的。2使用胸骨舌骨肌瓣修复在T_2声门型喉癌术后半年内嗓音恢复优于使用甲状软骨外膜修复。3本研究通过对两种修复方法对T_2声门型喉癌术后嗓音短时间内进行的比较研究后,显示计算机嗓音分析系统喉癌术后对嗓音功能的评价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陈嘉[4]2014年在《两种修复方式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中仅次于鼻咽癌、鼻腔癌而位于第叁位,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男性居多,但其病因尚不明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喉癌喉部分切除术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多种新术式的不断涌现,喉部分切除术逐渐成为治疗喉癌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喉癌术后喉功能重建情况是评价喉癌喉部分切除术疗效以及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喉功能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术中创伤大,操作复杂,术后发音质量不高,拔管率一般,误咽程度高等。本文对接力肌甲状软骨外软骨膜瓣和室带下移两种修复方式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旨在探讨这两种修复方式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中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对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经病理确诊为喉癌、初次行喉部分切除术并采用室带下移或/和接力肌甲状软骨外软骨膜瓣进行喉功能重建术的40例喉癌患者(占同期喉癌手术58.8%)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术前依据电子喉镜、病理活检、喉部CT或/和MRI等检查资料,对患者肿瘤大小、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分化程度以及患者身体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手术方式,以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喉正常组织及功能为原则,常规术中冰冻切片确定安全界,若手术切缘为阳性则术中扩大切除范围或更改手术方式,术后视患者情况确定是否补充行放射治疗,患者出院时由主刀医师亲自交待随访重要性,并通过定期门诊复查电子喉镜、电话询问等形式进行随访,了解术后重建喉腔形态,记录术后发音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和生存情况。结果:(1)本组40例病例中39例为男性患者,1例为女性患者;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声门型喉癌38例,贯声门型喉癌2例;T1N0M025例,T1bN0M01例,T2N0M07例,T2bN0M01例,T2-3N0M02例,T3N0M03例,T3bN0M01例;病理报告均为鳞状细胞癌;(2)40患者中,行喉部分切除术室带下移修复术21例,喉部分切除术接力肌甲状软骨外软骨膜瓣修复17例,喉部分切除术室带下移联合接力肌甲状软骨外软骨膜瓣修复2例;且40例患者中4例T3患者和3例T2患者于术后2~4周开始补充行颈部放射治疗,总量50~70Gy,疗程30~40天;(3)术后40例患者全部均拔除胃管,恢复经口进食、饮水功能,无明显呛咳;(4)术后40例病例中1例由于喉狭窄未能拔除气管套管,其余均拔除气管套管,总拔管率97.5%(39/40);(5)全部病例一经拔管均能发音,发音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虽较正常人音调低沉、沙哑、音质粗,但不影响正常交流——40例病例中发音良好者18例,占45.0%(18/40),发音中等者22例,占55.0%(22/40),发音差者0例;(6)并发症情况:40例病例中5例出现切口感染,其中3例产生喉瘘,但均未出现咽瘘,经治疗后喉瘘均愈合;(7)术后电子喉镜检查显示40例病例中仅1例患者“声门”略显狭窄,其余病例喉腔及“声门”宽大,其中所有采用室带下移进行喉功能重建的病例下移室带形态好,发音时“声门”闭合可;(8)40例患者随访率100%,术后无复发,所有患者生活中均未感觉呼吸困难,正常饮食,无吞咽梗阻和饮水呛咳。结论:(1)接力肌甲状软骨外软骨膜瓣较胸骨舌骨肌等肌瓣更细薄,术后喉腔宽大,拔管率高;(2)通过室带下移可以重建新“声门”,术后发音时新“声门”闭合可,发音质量高,喉发音功能保存良好;(3)采取积极适当的方式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可以提高术后随访率,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室带下移和接力肌甲状软骨外软骨膜瓣这两种喉功能修复方法取材方便,创伤小,抗感染能力强,愈合快,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均能很好的重建喉腔形态,保留喉的生理功能,减少了术后咽瘘、拔管困难、发音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的有效方式;(5)采用室带下移和接力肌甲状软骨外软骨膜瓣进行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操作简单,技术成熟,喉功能重建效果理想,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陈晓强[5]2016年在《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临床应用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用于喉癌术后重建的疗效,评价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用于喉功能重建的优缺点,总结其在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指导其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尤其是喉外科的应用选择。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耳鼻咽喉科确诊喉癌并行垂直喉部分切除术,且采用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对残喉进行喉功能Ⅰ期重建的30例患者,其中19例行同侧或双侧择区性颈淋巴结(Ⅱ~Ⅳ区)清扫术,通过门诊随诊或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患者随访,30例患者均未失访,失访率为0,记录这些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术后拔除气切套管和鼻饲管时间,气切套管拔管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发音恢复情况和进食功能恢复情况等指标,从而分析我科该修复术式的开展情况,最终得出结论。结果:入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其中26例患者于术后12~65天顺利拔除气切套管,患者术后拔管率达86.7%,患者对发音基本满意,可正常与人交流,呼吸顺畅,30例患者术后8~30天均顺利拔除鼻饲管,改为完全经口进食,患者吞咽恢复满意,1例患者稍有误吸,其余无明显误吸发生。1例患者术后因提前经口进食出现喉瘘,经通畅引流换药、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治愈。3例患者术后3~12个月出现复发,均再次入院行全喉切除术。结论: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用于喉癌术后重建,因其术后拔管率高,发音功能满意,误吸发生率低、程度轻,是喉癌喉部分切除术中喉功能重建较为理想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喉外科同仁的学习和推广。只要严格把握适应症,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必要时联合其他修复材料用于喉功能重建,将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生活。
陈飞[6]2006年在《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在头颈部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以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血管蒂制作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的可能性及其在头颈部修复中的价值,研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规律及其对胸锁乳突肌岛状瓣使用的影响。 方法 (1) 对8具尸体及131例(共182侧颈部)因头颈肿瘤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术中进行以下解剖学测量:胸锁乳突肌乳突尖—胸骨头的距离;副神经出肌点—锁骨中点、副神经出肌点—胸锁关节、副神经出肌点—耳大神经出肌点的距离;副神经入斜方肌点—锁骨中点距离;副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毗邻关系;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点位置、直径、分支情况;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起点直径、入肌点位置、入肌点处直径及入肌前分支情况;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点—胸锁乳突肌支血管起点距离,胸锁乳突肌支血管起点—进入胸锁乳突肌处的距离;测量喉上神经、舌下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毗邻关系;将0.2%亚甲兰溶液2ml向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注入,观察该血管的供血区域。(2) 收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75例(108侧)颈淋巴结标本,其中喉癌59例(85侧颈部),下咽癌16例(23侧颈部)按颈部解剖分区分类后进行病理检查确定颈淋巴结转移情况。(3) 将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及其伴行静脉为血管蒂,以该血管供血区域根据术中具体需求分别制作成叁类岛状瓣来修复头颈部缺损共16例,其中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腔及舌根8例,下咽及喉重建4例,颈段食道
覃文格[7]2004年在《喉癌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喉癌外科学的发展 ,微创手术操作范围合理缩小 (量体裁衣 ) ,力求保存患者机体功能 ,保留或重建喉功能的喉部分切除术已成为喉癌外科的主导术式 ,其总的原则是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或重建喉的发音功能 ,以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2 ] 。
路学美, 张素华, 席焕英[8]1997年在《颈阔肌肌筋膜瓣行喉重建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阔肌肌筋膜瓣在喉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了72例喉癌切除术后应用颈阔肌肌筋膜瓣修复缺损的临床效果。手术时根据癌肿的大小与部位行喉部分、扩大喉部分或次全喉切除术,沿颈浅筋膜层将颈阔肌连同其筋膜与皮下组织分开,根据缺损的大小,切制相应的单蒂颈阔肌肌筋膜瓣并转入术腔修补缺损。结果经3年以上的随访,术后7~10天拔除胃管,气管套管拔除率91.7%(66/72);3年生存率84.7%(61/72);复发率11.1%(8/72);发生喉瘘4例(5.6%),喉瘢痕狭窄2例(2.7%)。结论颈阔肌肌筋膜瓣是喉重建的良好材料。
董频[9]2010年在《胸骨舌骨肌瓣在咽喉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介绍了胸骨舌骨肌在咽喉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双蒂、单蒂、游离;肌软骨膜、肌筋膜、筋膜、胸骨舌骨肌-舌骨、胸骨舌骨肌-皮瓣;修补适用范围:垂直喉部分切除术、水平半喉,舌根癌、梨状窝癌切除,误吸,喉部分切除术不能拔管,喉狭窄等方面的整复方法。
朱跃弟[10]2008年在《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喉癌部分切除术成为治疗喉癌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喉癌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恢复状况和远期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2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喉癌部分切除术治疗有完整资料的130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检索出10项因素(性别、年龄、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N分期、喉部分切除术式、手术切缘、术后放疗及颈淋巴结清扫)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喉癌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应用Kapaln一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Log一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喉部分切除所采用不同术式及重建方法后喉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价,应用行×列表资料的X~2检验。结果:本组资料研究显示喉癌部分切除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4.5%、61.8%。单因素分析显示,部位(P=0.0080)、T分期(P=0.0017)、病理分级(P=0.0001)、N分期(P=0.0002)、手术切缘(P=0.0225)和颈淋巴结清扫术(P=0.0001)均对喉癌术后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RR=1.620,P=0.010)、N分期(RR=1.774,P=0.013)是影响喉癌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的显着因素,且为危险因素。生存曲线显示5年累计生存率随T分期、病理分级、N分期的增高而下降,声门型较声门上型高,手术切缘≥5mm较手术切缘<5mm高,功能性或区域性颈颈淋巴结清扫术较根治性和未清扫术高。喉癌部分切除术以声门上水平半喉切除在保存喉的发音功能上效果最佳,而其它组发音效果差;各术式在拔管率上无显着差别。采用胸骨舌骨肌瓣重建喉功能后发音效果最好;甲状软骨外软骨膜和颈前带蒂皮瓣修复拔管率高于其它方法。结论:本组资料喉癌部分切除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4.5%、61.8%。喉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随T分期、病理分级、N分期的增高而下降,声门型较声门上型高,手术切缘≥5mm较手术切缘<5mm高,功能性或区域性颈颈淋巴结清扫术较根治性和未清扫术高。影响喉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为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N分期、手术切缘和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病理分级、N分期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喉癌部分切除术以声门上水平半喉切除和采用胸骨舌骨肌瓣重建喉功能后在保存喉的发音功能上效果较佳:采用甲状软骨外软骨膜和颈前带蒂皮瓣修复拔管率较高。
参考文献:
[1]. 健侧胸舌骨肌瓣在喉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方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01
[2]. 健侧胸舌骨肌瓣在喉癌喉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J]. 马庆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3]. 两种修复方法对T_2声门型喉癌术后嗓音的比较研究[D]. 张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07
[4]. 两种修复方式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中的应用[D]. 陈嘉. 泸州医学院. 2014
[5]. 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临床应用疗效分析[D]. 陈晓强. 福建医科大学. 2016
[6]. 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在头颈部修复中的应用[D]. 陈飞. 四川大学. 2006
[7]. 喉癌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研究进展[J]. 覃文格.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4
[8]. 颈阔肌肌筋膜瓣行喉重建的疗效观察[J]. 路学美, 张素华, 席焕英. 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7
[9]. 胸骨舌骨肌瓣在咽喉手术中的应用[C]. 董频. 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0
[10]. 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D]. 朱跃弟. 山西医科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