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素质:最根本的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力论文,最根本论文,素质论文,人力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人力资源强大不强大——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分析
(一)人力资源素质也构成国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与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数量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力。但是,中国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人力资源虽数量巨大,是我们的潜在优势,但其数量相对过剩,并且质量严重低下,不仅限制了人力资源要素潜能的发展,也是我们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实际上,人力资源素质不仅仅构成国力的内容,而且是比人力资源数量更为重要的国力要素。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源总量是人力资源数量与其质量即素质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即:人力资源总量=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平均素质。此外,人力资源素质对其数量有强大的替代性,反之则无。显见,人力资源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近期精神,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放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要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要走集约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素质这一国力进行大幅度的强化,以从总体上大大提高我们的国力。由此,对人力资源素质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就有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素质,也称劳动力素质或劳动者素质,它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重要领域。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研究都是很欠缺的。尤其是往往把它仅仅看作文化水平、技能水平。这是很片面的。从总体上来看,人力资源素质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自然素质(即能力素质)与精神素质两个方面。
(二)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素质状况
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素质,还存在着较大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因而人力资源质量也比较差,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从劳动部劳动工资保险福利计划模型预测数据看,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见下表:
1990—2000年中国劳动者文化水平构成 单位:%
我国技术工人能力素质差,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城市劳动力出现了不愿意当工人的趋势,技术工人后继乏人,大量的无技术、低文化的临时工、农民工未经培训就上岗工作,造成不少问题。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素质也比较差。1990年专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为21.8%,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为49.47%,尚有28.73%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管理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为19.64%,有46.46%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在中国已出现“学历贬值”、文凭的知识含量下降的情况下,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实际素质还要差些。这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三)我国人力资源的精神素质状况
我国人力资源的精神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大问题,这与经济改革、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很不适应。其问题主要有:
1、劳动积极性不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国有企业职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平均得分仅达0.548分,显见其能力的发挥是较差的。
2、职业道德水平差。许多人工作不负责任,缺乏起码的职业行为规范,甚至利用职业岗位这种“资源”牟取不正当利益。
3、相当多的人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态度上消极、保守,缺乏竞争、创业、开拓的主动精神,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这也是企业改革的一个障碍性因素。
二、追根寻源——我国人力资源低素质的原因分析
(一)造成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素质差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企业、个人这三方面的主体,都因为教育投资缺乏回报而没有投资的积极性。
2、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劳动管理模式,使劳动者缺乏竞争的动力,从而也就没有提高个人能力素质的动机与努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开,往往和“运气”、关系等因素相联系,还没有形成全面竞争、能力取胜的局面。
3、在我国技术工种工作社会地位低,“技术”已经多年不吃香,使大面积普通技术工人的素质下降。
(二)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精神素质差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尤其是平均主义分配造成的深重影响依然存在。
2、在体制转轨、社会生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道德规范尚未建立,新的精神支柱尚未找到,处于“失范”状态。
3、人们对过去左倾错误思想产生逆反,从而使正面教育难以起到应有作用。
4、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市场机制尚未有效地、全方位地发挥作用,人们没有广泛地经受市场经济的锻炼,需要有个对市场经济的巨大社会变动的适应过程。
5、市场经济天生向效率倾斜,以个人经济利益为导向、追求金钱有一定的存在必然性。但由于多年来宣传教育不够,致使唯金钱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思潮膨胀。
6、法制不健全,不正之风严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脱离群众和腐败现象,这给一般社会劳动者精神素质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三、当务之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紧迫性
(一)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产业结构进步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源素质,是经济增长中的重大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其素质高低,也是国民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现代化有着重大的制约作用。
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落后,在转变过程中需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更快,将要发生农民大规模进城、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局面。据有关预测,我国2000年产业结构将为第一产业43.4%,第二产业27.7%,第三产业28.9%;该时的社会劳动者总数为6.36亿,其中第一产业为2.76亿,第二产业为1.76亿,第三产业为1.84亿。第一产业将比1990年减少7000万人,第二产业增加5000万人,第三产业增加8000万人。这意味着劳动力发生巨量的流动,在结构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的能力素质,否则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岗位将不能容纳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排出的劳动力和新成长的劳动力。
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内部也要进行较大程度的结构调整与重组,将要发生较大规模的破产、辞退、失业等问题,并要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这也要求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在职劳动者与新就业劳动者的能力、精神素质。
(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都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有着一定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内容。
1、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发展、转化而来的。这种体制的创新与探索,需要以高素质劳动者为条件。否则,决策方案失误或者没有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参与,改革难以奏效和成功。
2、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企业家。
3、国有企业改造、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公务员制度建立与干部队伍精简,涉及大批多余职工、干部的出路问题,需要劳动者提高能力素质与精神素质,适应社会变革对个人的冲击。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也必须提高本单位各层次劳动者的素质。
4、产业结构的调整,会造成劳动者较大规模的流动,要求劳动者具有新岗位的技能素质(这要靠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培训保证)。
5、中国的贸易出口,涉及到产品质量、品种、包装等问题,上述问题需要通过提高生产者、营销者、设计者、管理者各层次人力资源素质来加以扭转。
6、中国在未来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电子等许多重要产业将面临国外产品的优质、低价的打击,需要大大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就需要大大提高这些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劳动者、尤其是决策者和高级管理人才的素质水平。
7、经济发展、经济竞争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企业的技术进步要求有一支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高质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质量技术工人队伍。
四、战略之举——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对策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我国社会长期、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增强我们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为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素质
1、大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①要广开财源,大力吸收企业、民间、国外投资、基金等多种来源的资金。
②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大大增加教育财政支出,使教育经费短拙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
③要大力鼓励个人用于教育的投资,这要建立在人力资本可以取得高收益的基础上,因此要进行多方面的工资收入政策的调整。
2、调动社会多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国家应在教育质量得到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允许企业、民间组织、私人、国外等方面的力量举办普通中等教育和中高等专业教育。国家对非政府办学权及文凭发放权予以控制和审查。企业要为了自身预期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用于教育培训的人力投资。
3、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求达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正规化、实用化、优质化,使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劳动者大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要重视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多余转业职工的培训。
4、在教育培训中,注意加强对人的社会教育、创造教育、生涯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二)更新观念,提高人力资源精神素质
1、加快市场经济的步伐,加快国有企业改造的过程,加快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加强法制建设,为提高劳动者精神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大力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加强市场经济道德观教育,加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如广东省推出的《新三字经》),加强形势教育,并注意搞好一系列有关的工作(如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按劳分配的贯彻、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使广大劳动者提高劳动积极性,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树立竞争、创新、开拓的主体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
(三)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保证“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提高”目标的实现。为此,要采取下列措施:
1、建立人力资源素质统计指标体系,并将主要内容(尤其是教育培训的数量、质量指标)作为地方行政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对领导者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
2、严格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在本世纪内实施和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加强在岗培训制度,可考虑实行劳动者享有培训时间的“教育休假制度”。通过上述措施,使人力资源素质提高落到实处。
3、“高素质—好工作—高工资”要形成一种社会模式,由此,必须改革工资制度,把人力投资(人力资本)纳入工资体系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励劳动者自觉提高文化技术水平,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素质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4、建立和完善与人力资源素质密切相关的教育法规、培训法规、就业法、劳动法规,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和劳动者社会保障法规的建设,从法制的角度给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提供动力、提供保证条件。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