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公平与思想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平论文,利益论文,思想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纵横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医师,叫思想医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师治病防病的道理是类似的,要做好工作,先要查明思想病的病因。思想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思想病的病因起源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和公平问题又是引发思想问题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关注莫过于对利益和公平问题的关注。与过去相比,人们对利益和公平的追求更为明显,许多思想情绪与此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利益和公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一、开展思想工作与解决利益问题相结合
利益是人们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利益,当然不仅仅是指物质利益,但物质利益是利益的基本内容,它是推动人生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人们的价值目标追求中,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在物质利益追求的基础上产生理想,理想又指导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如果对一个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人,让其向他人施舍衣食,这是很可笑,也是不可能的。这充分说明了物质利益对于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反对把物质利益和革命精神对立起来的观点和作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历史事实证明,我们的思想工作什么时候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什么时候就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时,就十分注意把当时革命的中心任务同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收复失地”,“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翻身解放”,“保田保家”等等。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口号集中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大众的利益要求,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革命激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我们的思想工作空,说话没有人听,其中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脱离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然而,对于利益的关心和追求,我们过去一直有所忌讳,尤其是提到个人利益,更是敬而远之,乃至“谈利色变”,人们往往把个人利益视为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利益与极端个人主义不能说没有一定的联系。有些人总希望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在改革开放中,不是有人敲榨勒索,骗人钱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吗?但是必须指出,个人利益也绝对不等于极端个人主义。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人们在社会规范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更多的个人利益,这是完全正当合理的。因为人们对于个人利益的正当追求,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而这正是一个社会的根本宗旨,也是一国人民的深切渴望。
个人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正常需要。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利益观念,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追求利益的时代。这个时代给利益以正当的地位,对人们追求利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它开辟了一条通过经济行为追求利益的正当渠道,而且带来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面对这崭新的时代,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事实,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首先,要关心和尊重群众利益,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当前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群众中的不满情绪,不少是由于我们的一些干部不关心群众疾苦,光讲空话,不办实事的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的。这种因实际困难而引起的思想问题,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仅仅靠空洞说教,是解决不了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关心群众利益,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其次,要教育大家摆正义和利的关系。义和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义是指道德原则,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两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的。义是利的精神体现,利是义的物质基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我们在强调物质利益对于道德观念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道德观念对于物质利益的反作用。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出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个人和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否则,就会削弱人的创造力,甚至失去人的生存价值,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要帮助大家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义与利的价值,摆正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摆正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再次,还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加强思想教育,为人们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导向,引导他们在社会规范内理智地追求各自的利益,激发他们在追求利益过程中的义务感、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侵蚀的能力。
二、开展思想工作与解决公平问题相结合
公平是人们活动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尺度。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认为财富分配的“不均”和社会局势的“不安”比贫穷更危险。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往往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就是对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农民阶级,造成社会极大不公的一种反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也引起了无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可见,公平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此千万忽视不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民的意见也确实不少,不是说“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生活过好了,为什么还要“骂娘”呢?就是因为公平问题没有解决好。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关心和解决好由此而引起的思想问题。
过去,由于认识上的错误,我们在公平问题上又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搞平均主义。在收入分配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结果是干得坏的白拿了干得好的,干得少的占有了干得多的,不干的剥削了干的,大大地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严重地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不是公平的应有之义,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们的主观愿望。在当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层含义:第一,从政治上来说,它是指政治权利的平等、规则的平等,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从经济上说,参与经济竞争的机会平等、运用社会稀缺资源的权利平等、劳动价值的平等、竞争过程的平等以及收入分配的平等;第三,从伦理上说,它还指人格上的平等,无论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政治地位如何,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同等的,与此相联系的作为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平等的。同时,公平的内容至少也应有以下三点:一是前提公平,二是尺度公平,三是与社会安定和效率提高相适应的公平。这也就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公平观。
公平问题与思想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越公平,人们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倾向就越小,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就越一致,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就越高,思想工作也就容易抓;反之,社会越不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就越不正常,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现象越多,人们损害他人和社会风气就越大,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越背离,其劳动积极性就越低,思想政治工作就越难得搞。开展思想工作与解决公平问题相结合,首要的是,要切实纠正各种不正之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家看得见,感得到,比抽象的大道理具有千百倍的说服力,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就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整治这些社会不正之风,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同时,在进行各项具体工作时,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实按规章制度办事,以保证办事结果的公正合理。加强法纪教育,增强法纪意识,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要严加惩处,以便促进工作作风的真正好转。比如,在评职称时,如果符合条件的人评不上,不符合条件的人倒评上了,这就会引发思想问题,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如果能够做到评审结果公正合理,那么,因评审不公引起的思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另外,还要克服平均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