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我国正掀起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热潮。根据教育部2000年2 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规定,研究性学习已于同年9 月在全国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同时也在初中和小学开展试点。为推动研究和实验,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展开讨论,《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还为此开辟专题研究,鼓励争鸣。读者们因此很容易留下这样的印象:研究性学习是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有大量的研究空白要填补。再加上有的同志公然申明“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是他所在的课题组于1999年初首次提出的,因为就他们的研究所及,“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尚未见到这一提法”;(注: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有的同志也再三强调:“研究性学习刚提出来不久”,“是近一两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注: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52—54.)这些论断使得读者的这种印象就更加深刻,以为搞研究性学习易出成果。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究竟是谁最早提出“研究性学习”?以什么为衡量标准?由于语言中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因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字面来看,谁最早在研究文献中使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术语;二是从含义来看,谁最早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忽视内涵,仅从字面来衡量,必然有失公正,最多只能说是首先提出了某个词语,而不是某个概念或思想。而且,这种考查还应当以发表的文献为准,否则就会没完没了,纠缠不清。这里让我们先从国内的有关研究入手。
根据笔者手头现有的材料和理解,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并不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 而是早就有人倡导并实验过。 如《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就发表过林桐绰同志的《论中学物理的“研究式教学方法”》一文,介绍作者利用“模拟的科研过程”来教授中学物理的几种做法,以便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该作者使用的虽然不是“研究性学习”这五个字,但“研究式教学”包括“研究式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也许有人会争论说“研究性”与“研究式”并不完全相同,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差别:研究性是从整体上说的,而研究式主要从程序上说的。笔者认为这种差别即使存在,也不会是本质上的。在随后讨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含义时,这一点将会更加明白。因此,从字面来看,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而不是一年或两年。使用类似字眼的文章还有《课程·教材·教法》于1989年第1 期发表的《运用启发研究式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一文,而且笔者相信早期发表的这类文章远不止这两篇,时间也可能还要更早,但不必再去费力追查,因为这终究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从内涵来看,我国学者界定研究性学习时虽然用语不尽相同,但基本含义大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如申明首次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的作者是这样界定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如果本人理解无误的话,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落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这几个字上。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指学生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说研究性学习与林桐绰同志所说的用“模拟的科研过程”教授物理的“研究式教学”无本质上的差别,现在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了。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探究学习是不是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是否只是提法不同,但实际所指相同?
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显然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探究学习。中文“探究学习”最初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我国研究者包括一线教师在讨论探究学习时,一般都采用美国学者施瓦布的定义,即探究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注: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366.)由于这个定义实际上说明了通过探究学习是要达到当今所说的科学素养教育目的,即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并未明确揭示探究学习的内涵。换言之,这个定义只是说明科学素养只有通过“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的探究学习才能实现,并没有说明这个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因而初看起来,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似乎没有多大联系。但若不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考查其他有关探究学习的研究,就会发现这个初看起来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许多国外学者在讨论探究学习时,一般都不直接给探究学习下定义,更多的只是对科学探究作界定。而从他们界定的结果来看,科学探究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或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二是指教学或学习过程。二者的关系是:前者为后者提供模式或模型,后者是对前者的模仿或模拟。当代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定义便明确反映了这种关系:“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注: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he
NationalScience EducationStandards.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6.23.)这个“也”字很好地说明了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是一种特殊的即模拟性的科学探究。也就是说,探究学习也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究那样来学习科学,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这样说来,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否相同,关键就在于“探究”与“研究”是否相同了。
那么,什么是探究?什么又是研究?根据我国《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探究也是研究,是一种包括探索的研究。但这样理解二者的关系未免太机械,因为没有哪种研究是不需要经过探索的。在笔者看来,研究与探究实际上并无本质差别,二者是同义词,可以互换使用。事实上,那些主张研究性学习的人在文中就将“Inquiry Learning”译成“研究性学习”加以介绍和讨论。(注:陆璟.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26—28.)因此可以说,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实际所指相同,二者并无本质差别,都是指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是译法或提法不同罢了。
这样一来,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历史就更长,至少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的兰本达教授曾在我国北京举办“探究—研讨教学法”讲习班和开展实验,并于198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的中文版。与此前后,一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或自行探索,或受此影响,不断进行着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如属集体行为而且影响较大的有:陕西省于198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诱思探究教学”实验,广东顺德于1982年开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研究等。至于教师个人行为的“探究学习”尝试那就更多,主要散见于各科教学研究杂志上,恕不在此一一列举。
如果将考查的视野拓展到国外,就会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更加久远,几乎长达一个世纪。一般人都认为探究教学或探究学习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教育改革运动,归功于萨其曼、施瓦布等人对探究学习的大力倡导和强有力的推动,其中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探究学习”一词就是由施瓦布于1964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这些在我国的一些教学论书籍中都有介绍,具体可参阅《现代教学论发展》(钟启泉主编)《当代西方教学模式》(丁证霖等译)等书。然而,严格说来,最早倡导和实验探究学习的人当属杜威。因为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曾对当时的科学教学那种过分重视知识、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并指出对于科学,学生要掌握的不只是知识,还应包括过程或方法。他主张开展探究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对科学思维过程的分析,杜威提出了众所周知的相应的五步教学,并实验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被动地“读”科学。因此,一些学者在考查学校探究教学的历史时不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而是从杜威开始。(注: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26.)也有学者认为把“实验的探究法”引入教育领域是杜威在教育上的一大功绩。(注:伊藤信隆.学校理科课程论(课程研究丛书之一)[M].邢清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4.)而且,鉴于他对探究本质的深刻揭示及其对后来探究教学与探究学习的巨大影响,又有学者高度评价说:“尽管自他(杜威)以后,各类作者用问题解决、归纳法、批判性或反省性思维、科学方法或概念学习来指称探究,但从很多研究及学校教育计划来看,探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要素均不超出杜威当年的论述。”(注: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三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135.)
由上可见,无论从词语的使用还是从实际的含义来讲,研究性学习的历史都不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么短暂。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甚至产生了某种质的飞跃。但这绝不等于说研究性学习刚提出不久,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恰恰相反,事实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研究性学习方面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值得我们挖掘与借鉴。本文考查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脉络,目的就在于澄清事实,以便能更好吸取探究学习的经验与教训,避免研究时出现不必要的重复与浪费,从而把精力与资源更有效地集中在所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上。
“如果非要用某个词语来描述近30年来美国科学教育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个词一定是‘探究’。”一些美国学者如是说。然而,“时至今日,探究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仍很明显,从传统的讲授向探究转变的步伐仍十分缓慢”。(注:Leslie W.Trowbridge, Rodger W.Bybee,Janet Carlson Powell. Teaching Second School Science[M].Prentice-Hall Inc.,7the dition,1996.205.)至于在我国,传统的讲授更是根深蒂固,尽管一些研究者和教师锐意进取,力图把探究引进课堂,但相对而言,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要薄弱得多,因此探究学习的开展,绝不是几篇“成果”所能解决的。它不仅要求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设备和环境,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还需要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当前,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但以下几方面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一,“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提法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研究在我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一方面,近两年来上海等地有一些学者正在大力提倡和从事研究性学习,而且势头很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沿用过去的提法,在从事探究学习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将来也不会弱,因为我国即将出台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其他理、化、生等自然学科课程标准也大力倡导探究学习。这样,两种学习必然会发生碰撞,处理不好,必然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也将造成研究资源的巨大浪费。如前所述,既然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到底哪种提法更为合适呢?笔者赞成探究学习这一提法。理由有以下三点。其一,研究与探究虽无本质上的不同,但并不表明二者在日常运用中完全一样。因为根据人们的理解与运用习惯,其细微差别在于:探究要凭借口头询问,研究多凭借书面考查。由于探究学习涉及师生互动,而且很多时候是以口头语言来进行的,因而使用探究一词更符合教学实际。其二,儿童有探究的天性,如好奇、好问、好动等,科学教学就是要借此把儿童引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而不是采用过分复杂的科学研究程序对他们进行学术性的“智力游戏”训练。其三,人们常说自然界是复杂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开展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学生理解科学生的探究本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可以说,提探究学习更符合教学的实际、儿童的天性和科学的本质。
第二,探究学习的定位。很多学者在反思我国的科学教育时,认为传统的讲授教学只教给学生一些僵死知识,忽视学生科学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而大声呼吁开展和加强探究学习,乃至把它确立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给人的印象是,探究学习仿佛是一副灵丹妙药,能解决现存科学教育的所有弊端。这种呼吁多半出于对国内科学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受国外科学教育改革的刺激所引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缺乏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本人认为要合理确立探究在教学尤其是科学教学中的地位,至少须考虑以下四方面的因素:一是科学教育的目的;二是探究学习的优点与不足;三是教师和学生所需的探究能力水平;四是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资源与环境。而这些都要求我们花时间做大量的实证研究,若省去这些工作,急功近利,仓促作出决定或采取行动,就不可能给探究学习以合理的定位,由此必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第三,合理吸取现有探究学习研究成果。我国一线教师和一些理论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如何开展探究学习作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探究学习研究的鲜活素材,将之加以提炼和升华就会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探究学习理论。而这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理论、开发、运用线性研究方式,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必须携起手来,进行多层面的协作研究。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在探究学习方面毕竟比我们起步早,在研究与实践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仅从美国《科学教学研究》杂志来看,自1963年加涅发表《探究教学的基本条件》一文开始至今,已有80多篇有关探究教学研究的文章,其中,涉及科学探究的界定与探究教学的种类、探究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关系、探究教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探究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过程技能的关系、探究教学对教师、学生和课程的要求等几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不仅全面而且相当深入,无论从结论还是从方法上看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人真诚希望对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感兴趣的人都来关注和认真对待上述问题,以便在交流与合作中增进理解,加深认识,为我国成功开展探究学习排除障碍,创造条件。
[收稿日期]200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