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漫谈(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楷书的形成
关于楷书产生的原因与时代,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在的教科书在谈及楷书的由来时,大都笼统地说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至于演变的具体过程,不是避而不谈,就是言不及义,说不到点子上。
从目前已经发现的从东汉到魏晋的有关墨迹文字材料看,我们认为楷书是借助于行书的产生和发展而得以产生和独立出来的一种新字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1.在东汉后期,随着行书的产生和广泛使用,楷书得以萌生于其中。行书从一产生就冲破了汉隶的束缚,并同时吸收了章草的使转笔意,这就使得它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具有了在结体取势和点画用笔(笔形)两个方面都可以灵活多变的特点:既可以写得比较规整、端庄,也可以写得比较草率、恣肆,当然也可以折衷于两者之间。这些不同体势的字样我们都可以从东汉后期的汉简文字中看到。其中最为规整与端庄者,我们认为即是楷书的雏形(见图1)。这三种倾向, 后来也就逐渐演化成了楷书、今草和行书三种字体相互影响而又相对独立的发展方向。
2.魏晋时代,楷书已独立成体而使用。传世的钟繇书《宣示表》等刻帖,历来被认为是最早的楷书典范。由于经过反复摩写翻刻,其真实面目难以完全再现是不待言,但在钟繇的时代楷书已以一种全新的字体而独立使用则是无可置疑的。此时的楷书,在结体取势讲究方正、端庄的同时,对处于不同方位、具有不同走向的不同类型的笔形,在书写时也更要求方法正确、形态规范。这从楼兰出土的魏晋残纸文书中即可得到证明(见图2)。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楼兰残纸、 片牍文书中楷、行、草(包括章草、今草)诸体俱有,唯独不见后汉简中习见的汉隶。这说明在魏晋时代的日常用字中,楷书不仅已经自成体面,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业已发展成熟,而且还取代了隶书的地位,隶书已从这个用字领域中开始“作古”了。
3.南北朝以后,随着楷书作为正体文字的地位被完全确立,一方面出现了书写法度的规范,一方面是文化人进一步追求其书写形式的完美。“永字八法”及各种“结字法”的行世,不同书法流派的相继涌现等等,即是其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