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弊大于利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于利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对中学生阅读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人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网络能提供海量、便捷的信息,但对于阅读习惯尚未成型的中学生,很可能加重“快餐阅读”倾向。网络阅读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且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也有人认为,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内容十分丰富,能让青少年对世界看得更全面、更客观、更透彻,对他们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还有人说,中学生正处于大量吸收知识的阶段,“浅阅读”可以让他们快速获取大量信息,起到辅助和促进阅读的作用。但是,中学生更需要进行“深阅读”,因为阅读本质在于形成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只有细读、深读、精读,才能真正吸取书本养分,过量“浅阅读”,会使人心变得浮躁。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几位中学生的观点:
刘蕾:我们中学生不适合进行过多的网络阅读。
首先,在网络上,一些名文名篇可能被无情地删改,有些自作聪明的人喜欢这里“补”一块,那里“剪”一段,到读者看时名文名篇已是面目全非了。
其次,网络阅读不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陶冶情操,就好像品一杯茶,可令人回味无穷。而网络阅读多是走马观花,鼠标一滑就过去了,来不及细细咀嚼,像喝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是纯粹的“快餐式”阅读。
再者,网络上的文章大多数是很随意的东西,措辞不讲究,没有经过细细斟酌和推敲,极易造成错词错句泛滥的局面。
李静茹:我认为,网络阅读利大于弊。
“网络阅读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阅读一定要符合传统阅读习惯吗?历史在变化,时代在前进!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传统”是怎么形成的?还不是前人不断创新的结果!既然“传统”是前人的创新,那么今天的网络阅读不也是今人的创新吗?我们不能以“习惯了传统阅读”为借口拒绝网络阅读,那样我们就太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了。
阅读习惯中的粗读与细读孰优孰劣也是很难一概而论的。我们需要粗读,也需要细读。如果一味强调“网络阅读只是粗阅读,而纸质阅读才是细阅读”,此可谓一叶障目、以偏盖全也!
臧芝:尽管网络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我坚持认为:中学生进行网络阅读,弊大于利!
第一,网络阅读往往是浏览式、跳跃式的,难以形成统一的、系统的积累和思考,而纸质阅读能为读者提供专心阅读的时间和冷静思考的空间。
第二,网上的阅读材料大都零散而不系统,除了少数收费网站外,很少有网站把整本书放到网上,而网上更多的是大量的娱乐、“八卦”等一类垃圾信息,少儿不宜。
第三,网络阅读不能做注脚,不便随手写心得。因此,在获得快速阅读的同时,也容易陷入快速忘却的困惑。
李宁:首先声明我的观点:网络阅读利大于弊。
第一,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只需打开电脑在网上搜索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并立刻阅读。
第二,网络阅读大多不要钱。例如《哈利·波特》之类的书,如果买纸质书,七部一共要300多块钱!家长未必会大方地埋单。所以网上阅读能给各种境况的人提供阅读的条件。
第三,网络阅读内容应有尽有。当今无论出什么书,都会立刻被传到网上,所以在网上不用担心查找不到。网上你可以查找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本书,网上阅读的空间是很大的。
易慧敏:我认为网络阅读弊大于利。
书籍阅读可以随时在好文段边做旁批,能加深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中学生正处于阅读习惯的培养阶段,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看书时本来就容易“囫囵吞枣”。在网上阅读,各种信息一闪而过,很可能加速“快餐阅读”习惯的形成。
中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在进行网络阅读时很难不产生玩的念头,阅读效果难以保证。特别是网络中的阅读内容十分庞杂,不适宜青少年阅读的内容有很多,也会对中学生的身心造成干扰和侵害。
刘巍:下面所述,将表明我的观点,网络阅读利大于弊。
网络阅读集便利、快捷、容量大等优点于一身,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我们进行网络阅读时,如果碰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马上用搜索引擎搜出相关资料。
全球最大的图书馆藏书如果转化成硬盘储存,只需一个小盒子大小的空间,而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而以纸作为载体的印刷图书,则需要消耗大量的树木。
有人说网络阅读是浅层次阅读,但我认为如果有心,不论以什么方式都能进行深层次阅读。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即使是对着书本阅读,也会走马观花、一掠而过。所以,网络阅读的某些缺陷,在书本阅读中也同样存在。
老编也说说:
阅读方式的形成不但因人而异,也因时代而异。今天,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这时如果你还视网络阅读如猛虎,奉纸质阅读为圭臬的话,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当然网络阅读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且充满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在选择阅读方式时要站在理性的高度,少从阅读方式的好恶考虑,多从最有利于满足个人需要入手。让我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近而能在两种阅读方式间自由“切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