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魅力从礼仪开始--访葛承红_礼仪规范论文

成功与魅力从礼仪开始--访葛承红_礼仪规范论文

成功与魅力从礼仪开始——访葛晨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礼仪论文,魅力论文,葛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葛晨虹,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理论、礼仪文明、中外伦理文化比较、人性论等。

礼仪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和谐方式,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尊重友好为原则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成功的未来,那么就听一听葛晨虹教授关于礼仪和成功的关系的见解吧。

礼仪说到底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做事,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不是智力因素所能解决的。

弓: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在现代社会,礼仪素养对成功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大。您觉得是这样的吗?

葛:是。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从礼仪素质角度看,他必须无论是从内在人格还是外在形象等方面,都要有吸引人的魅力和能力,有利于树立良好印象的品质。总之不能是一个在社会生活或人际交往当中缺乏魅力、人见人厌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与魅力息息相关。

现在,父母和学校往往多侧重智力开发,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才能应该是全方位的。卡耐基讲过:如果把一个人成功的能力比作百分之百的话,其中智力素质占20%,另外80%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心态、德行、教养,也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礼仪说到底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都不是智力因素所能解决的。当今时代对人才有全面的要求,仅靠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是不能塑造真正的人才的。现在提出的事业发展“新概念”表明,成功不是仪靠资金、财物、知识,还要靠广泛的人际关系资源。人际资源也是今天个人事业发展的最有力的工具。

如何获得人际资源,经营社会关系网呢?这就需要一个人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以外,必须有高超的人际合作和交往的能力。20世纪末在北京曾召开过一个国际研讨会,各国著名中学的校长聚集一堂,探讨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其中谈到,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都能成功的人。

弓:看来,个人魅力也是一种能力。

葛:确实如此。有的人不善于交往,有性格心态的原因,也有礼仪素质缺乏的原因。礼仪就是得体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用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方式待人接物。有礼仪素养的人交往能力通常也比较强。

在应聘工作面试时,用人单位除了看应聘者的知识水平,也要看他的礼仪素质。在强调合作和人际关系资源的今天,后者通常更是素质中重要的板块。人的能力通常和他的素质整合相关。在这里我想引用“木桶原理”来说明这一点。木桶原理是说,木桶的容纳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板块,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块。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如此。无论你有多少长项,如果其中的礼仪素质这方而不到位,其他的长项就很难发挥出作用。

弓: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礼仪,有人将礼仪划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涉外礼仪、餐桌礼仪等,您同意吗?

葛:这种划分是相对的。我实际上不赞成机械地实质性地划分。礼仪是一种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规范行为,不能以场所的不同来做实质划分。礼仪是从自尊尊人的角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一个教养有素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会表现出相应的文明素养,在公共场所自然也会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礼仪是一种有教养的生活方式,严格地说不好划分。一个在家庭中有文明素养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会把这种教养体现出来。

言谈举止卧行,待人接物都是礼仪。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全方位的礼仪素质。

弓:家庭是培养孩子礼仪最重要的场所,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葛: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教导孩子的时机。比如吃饭时养成饭前洗手的卫生习惯,吃饭时不能抢着吃,不能随意翻盘子里的菜等,都是在培养礼仪素质习惯。此外,有一些是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能养成的坏习惯,比如吃饭时发出嚼东西的声音,嘴里边嚼东西边说话等。现在的父母过于迁就孩子,什么好吃的都让给孩子,有时就没有注意到餐桌边的规矩。当然,礼仪是要有变通的,强调举一反三。在自己家吃饭时站起来夹菜也是可以的。但在公共餐饮场合,这样就很失礼了。父母要对孩子讲明这些,因为在公共场所自律一些,更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社交活动用餐时要注意餐桌仪态,我到这里来是为了社交公务,吃饭是次要的,不能不管不顾地吃,千万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印象:我是吃徒。有的专家说,在比较重要的社交公务用餐中,哪怕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吃饱,结束后再到小餐馆加餐,也不能在餐桌上显出贪吃的样子。当然在私人空间可以自由些,但是应教育孩子在别人家吃饭要适当,不要表现出特别贪吃缺乏教养的样子。

弓:教育孩子讲礼仪,父母首先要懂得相关的知识,不然没法指导孩子。

葛:是。父母必须有意识地学习礼仪知识并运用在家庭生活中。比如说穿着礼仪方面也有很多规矩。家长首先必须知道着装礼仪,才可能教会孩子。正式场合必须穿正装礼服,到公共场所不能穿内衣随意出入。人们经常会由于礼仪常识不足而犯礼仪错误。曾有一位老师穿着唐装参加纪念孔子的活动。门口保安不让进去,理由是没有穿正装。保安不了解民族服装和西装一样,同是正装中的一类,这就会出现礼仪失误。当然,是穿民族服装还是西装礼服,要根据场合。纪念孔子是一项传统的活动,穿唐装可以。如果是商务谈判,穿西装就更能表现出职业特色。

北京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2008奥运会也即将到来。届时全世界的镜头都会聚焦北京,所以生活在北京“大窗口”的人,在穿着方面就不能太随意。曾有外国留学生问我:中国的老人为什么会不体面地不穿衣服上街。了解后得知,她的“不穿衣服”是指那些只穿背心和短裤的人。在留学生的礼仪常识中,内衣是不能被穿着在公共场所随便出入的。这就是礼仪常识的问题。我们有的人认为穿汗衫就是穿衣服了,穿自制大短裤也可以外出。其实制服短裤和内裤还是有区别的,就像睡衣和吊带衫、太阳裙都是有区别的。

弓:可能一些父母并不知道这样穿不对。

葛:所以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常识。况且,如果父母缺乏礼仪知识,孩子也很容易出现问题。还有,卫生习惯直接关系到个人形象。在仪容礼仪中,清洁感很重要。有些人很多天不换衣服,虽然这些和生活条件有关,但是每个人一定要尽量养成卫生的生活习惯,可以清贫一些,但最好要讲卫生。

国际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新概念中有一条是,每天都要洗发洗澡。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没有做到。但一个人要知道这些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虽然一时达不到,但至少要有这个意识,努力达到。在需要展示我们良好礼仪的场合,我们必须把最好的形象,包括清洁感留给别人。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生活条件差就降低文明生活的一般要求,不能容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脏乱差。现在很多人要么不知道,要么觉得和自己无关,缺乏这种文明的努力和追求。我们的目标是做清洁文明的人。

中国文化中特别讲究称谓,身份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称呼。不称呼人就讲话是非常不礼貌的。

弓:现在有的孩子直呼父母的姓名,父母也不特别在意,觉得是一种平等的表现。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这算不算缺乏礼仪呢?

葛:这与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有关。中国文化中特别讲究称谓,身份不一样,就要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的称呼都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平等自由的意识比较明显,直接称呼名字很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冒犯什么。克林顿来到中国的幼儿园,小朋友都说“欢迎克林顿爷爷”。克林顿不习贯,觉得自己有那么老吗。结果有一个孩子说: “你好,比尔。”克林顿很高兴,把他抱起来照相。人是有不同文化心态的。中国人在称谓,上是不能随便越界的。中国的家庭要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按中国的传统,和西方人打交道可以称呼名字。父母如果接受西方思想,不介意称呼,在家里称名字也可以,但是一定让孩子明白和其他人交往时一定不能这样,称呼不得体也是非常失礼的。

关于称谓的问题,我们要养成言必称呼的习惯,不能“哎,你告诉我……”现在一些人有搭白话的习惯,这应该改。在普遍称呼上没有形成一个普遍通行的称呼,有时候容易造成一些尴尬的场面。“同志”是我们多年来的一个普遍称呼,但是总有一些场合叫“同志”不合适。其他如“小姐”之类的称呼也有类似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要尽量用合适的称呼与对方说话。

弓:除了称呼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规矩和西方是不同的,比如收到礼物时是否要当场开封等。

葛:对。收受礼物的礼仪要分场合和对象,和西方人打交道要按他们的习惯,当面打开礼物表示喜欢,对方会很高兴。和中国人就要看熟悉程度,越是陌生的、年长的人越要按中国传统的方式。面对现代年轻的朋友,当场拆开礼物欣赏一下,表示高兴也很好。中国人不习惯当面打开礼物,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我不当面打开礼物,恰恰表明了我注重的是你对我的情意,而不是礼物本身。当然,礼仪是可以变通的,原则就是以自尊尊人为原则,多一些他人意识。

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外出就餐的情况比较多,在座位的排序上,怎么才能显得最有教养呢?

葛:中国和西方的座位排序方法是不同的。在中国,通常是以面向正门的位置为上座。如果门比较偏,或者房间不是很规则的话,就要考虑把有主背墙或视野最好的位置作为上座。确定主背墙的依据是有主装饰物,或者是背靠这面墙环视大厅比较方便。中式排座的特点是有一个上座,有一个下座,下座在上座的对面。从上座到下座之间,按客人的重要性依次排下来。西方则不同,不管是长形桌还是圆桌,第一主人在上座,第二主人在他的对面。1号贵宾在第一主人旁边,2号贵宾在第二主人旁边。这样轮流排列,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明显的上下座。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中国人习惯于夫妻合座,或者男坐一桌,女坐一桌。西方则要求男女分开排座。

礼仪是从自尊、尊人的角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父母要培养孩子的他人意识。

弓:礼仪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逐步完善。您觉得礼仪素质中核心的原则是什么呢?

葛:他人意识和礼让精神是礼仪素质的第一原则和要领。许多规矩归纳起来就是礼让别人。因此,道德养成是礼仪养成的根基,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就能自然流露出来。一个人小的时候,没有养成真善美的品质,大了以后仅仅学西装怎么穿,微笑露几颗牙,是不可能真正达到教养有素的,弄不好会给人留下“伪君子”的印象。

礼仪的规则数不尽数,任何书都不能囊括所有礼仪。掌握礼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后,就应该举一反三。在这个意义上讲,家庭要从孩子的道德品质上入手,培养孩子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人有礼貌,有爱心,学会礼让。这样到社会上,才会考虑别人。真正的礼仪素质不是那些外在的形式和技巧,而是要和人内在的道德品质结合起来。

弓:有些父母会觉得礼仪太限制自己,所以在家里不是特别在意,日常的举止和穿衣等方面都特别随意,您觉得这对孩子有什么不良影响吗?

葛:在私人空间里不讲究礼仪而浑然不觉,在公共场所肯定会出现问题。从教育方式讲,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应该率先培养自己的礼仪素质。

同时,我觉得虽然是在家里,人也要有一个自尊尊人的问题。有些父母在家里太不注意自身的衣着,那么在其他家庭成员心目中的形象就有可能会打折扣。孩子在家庭中对父母的尊重也和父母的自尊表现有关。总之,礼仪在这个意义上是教人自尊和尊人的。古人说:人自尊而尊之。自尊和尊人是相辅相成的。

弓:您是大学老师,接触了很多学生,从他们身上,能看出一些礼仪教育上的问题吗?

葛:一些大学生他人意识淡漠是一个问题,有的人不知道如何做才是有他人意识。有一次在我上课中间,一个漂亮女生走进来,坐第一排,摆好笔记本电脑,然后离开座把电源线插在墙上,并旁若无人地整理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奇怪:迟到了怎么还对课堂这样无所顾忌。课间一问才明白她不是班里听课的学生,只是因为别的教室都没有空的电源插座,才到这个教室自习。当被问道:“怎么能随便进入上课的教室呢?”她说:“我又没有妨碍你们,你上你的课,我看我的资料。”听了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学生对我抱怨:我和宿舍其他人格格不入,我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品位,都是别人如何不好等。我认为,有些时候的确是自己对而别人不对,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和你格格不入的话,你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问题了。在学生当中,有些行为是大家都做得不好,有些是自己的问题。很多学生并没有恶意,就是缺乏他人意识。

弓:非常感谢葛教授的指教。

标签:;  ;  ;  ;  

成功与魅力从礼仪开始--访葛承红_礼仪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