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守成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阳中学 730799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反复研读教材,才能使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状态。教师引导深入研读课文,学生体会深刻,阅读教学才能丰富多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研读教材 学习兴趣
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材仍是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抓手。如果教师研读教材不够,只把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的理解在课堂上简单地灌输,对教材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经常敷衍学生解读文本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长此以往,会把学生变成接纳教参阅读结论的容器,降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研读教材,使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状态?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学习和体会,谈谈对于研读教材的做法:
一、通过反复朗读实现研读教材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传统的朗读教学,语文课万不可没有读书声。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哪怕读文本中某一段文字、某一句话,通过反复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人物个性情感所在和文章意境之美。如教学《最后一片叶子》,在分析贝尔曼形象特点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28至33自然段,读完交流人物的形象特点。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贝尔曼外表丑陋、其貌不扬、生活窘迫、酗酒成性,但没有说出人物另外很重要的两个方面的特点,于是我让学生再读31自然段,并把该段话中的“蠢货”一词改为“人”,让学生试读并体会原句和改过之后的句子表意有什么不同。两次试读后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原句所体现的是人物语言的粗鲁直率。此时还不够,我继续让学生读31自然段,要求尽可能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想象说话的神态,看谁读得最好。结果不尽人意,这时我又范读一遍,学生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我又找了两名同学试读,其中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读准了语气,我及时给予高度评价,其他学生同样还以掌声。此时我顺势发问:大家从刚才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贝尔曼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即粗鲁的语言、暴躁的脾气背后却透出善良的心地。这一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通过深入挖掘文字内涵实现研读教材
特级教师于文正对解读文本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时不时会看到,也许是教师为节约时间,在一些教材处理上往往浮浅,学生理解了表面浅层次的内容后即刻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三、通过填补文本“空白”实现研读教材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我们称之为留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恰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随之鲜活起来。如我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部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学生通过交流说出了诗句的字面意思,即山回路转,已经望不见行人的身影,只能看见雪上留下的一串串马蹄印迹。我顺势引导:看不见身影,表明行人已经远去,而作者仍伫立原地,望着马蹄印迹久久没有离去,那么他在想些什么呢?你能从“空”字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纷纷议论开来,不一会儿,就有好些同学举手发言。有的说是表现了作者对行人难舍的留恋;有的说表明作者替行人担心,因为长路漫漫且大雪封路,不知武判官何时才能平安抵达;有的说作者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像武判官一样离开边地赴京任职,表现了自己归期未知的惆怅,这一“空”字表明当时人去路空,是眼前实景;有的却说“空”字写出了作者心里的空落,表现了失落的心情……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通过引导,学生既感受了作者悠悠不尽的情思,又体会到了诗歌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四、通过多角反复实现研读教材
所谓“多角反复”,就是从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知识层面对课文反复进行的多方位、多结论的理解品析。它实际上是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变化视点、多角运思的一种创造性艺术手法。这种“多角反复”式的阅读手法,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屡屡可见。
如余老师教《醉翁亭记》第二、三段,他反复变换视角,逐层对比赏析。他说:如果进行一般大意概括,这两段写的是“山间景色”和“众人游乐”;如果用带“亭”的语句概括,这两段写的是“亭外景”和“亭中宴”;如果用含有“乐”字的语句概括,这两段写的是“山水之乐”和“游宴之乐”;如果用含有“醉”字的语句概括,这两段写的是“醉于山间之景”和“醉于宴饮之乐”。
这种“多角反复”研读课文的艺术化手法,其创新之处便是这“视点”的摇曳多姿。试想:如果我们研读教材也能从不同视点对课文进行立体的、多向的理解,又何愁对教材不会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可见,研读课文是无止境的,深入研读课文,深有体会,阅读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语文课才会充满馨香的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论文作者:田守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的是论文; 课文论文; 文本论文; 自己的论文; 贝尔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