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社会科学改革与创新笔谈(之二#183;五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之二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世纪论文,五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向世界
八十年代兴起的第四次新技术革命正迅速把人类带入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给我们展示了人类更加充满希望的前景,另一方面又使我们面临更为严峻的压力和挑战。高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不仅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变革大发展,而且必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给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新课题。
我们面对全球发展的大挑战,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向世界, 面向21世纪,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峰,才能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才能科学地建立我们的发展大战略。
本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严重挫折,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对社会主义理论重新进行反思,必须从时代的新特点、新条件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复兴的新道路。
在新的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国也处于本世纪以来最深刻的转型时期:一是体制的转轨,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二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型。这都需要从理论上来认识、把握和预测,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既受制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同时又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既有本民族的特殊性,又有世界文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今天,随着日益对外开放而导入的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日益发展的经济生活引发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发展。如何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汲取人类一切文明的精华,再造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重建文化人格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今天,我们不仅面临巨大的时代挑战,同时也遇上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的好时机。可以断言,只要广大社科工作者能够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和胆识投身于社会实践,就会找到用武之地而大有作为。
今后我院发展的总任务是:根据国家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尤其是适应我省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需要,创造性地做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拿出超前性、创新性、针对性的成果,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政决策服务,保证和强化我院在全省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紧紧围绕“养精兵,出精品”这个关键,全面推动综合配套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我院科研方向、科研体制、 科研方式、科研队伍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转变,使我院成为全国一流地方社科院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的龙头。总而言之,我们要在“有为”中达到“有位”。
为实现上述总任务,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第一,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广东, 面向全国和世界, 面向21世纪,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实现我院科研方向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遵循科研工作规律,以全面提高科研工作效能,提高科研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我院自我发展能力,多出一流科研精品,多出一流科研人才为中心,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实现我院科研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第三,以提高科研效率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建立现代化的科研工作方式,实现我院科研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四,按照“养精兵,出精品”的思路,加快调整和优化科研队伍的步伐,建立开放式的科研人力资源网络,建立健全多出人才、多出精品的激励机制,实现我院科研队伍结构和管理体制根本性转变。
第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面向两个文明建设实践,建立开放式的科研经营体系,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实现我院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转变。
以新的面貌迈向新世纪
时至今日,20世纪仅剩一年的光景,世界跨进21世纪只是一步之遥。当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我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和姿态,用什么笔墨和内容去书写它呢?这是每个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要想在下一个世纪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服务,就必须给自身准确定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认识和了解世界和中国未来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在世纪之交的今日,当代世界的主题,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跨世纪课题,也是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跨世纪课题。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战略决择则是“知识经济”。换一句话说,由以资本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逐步地转化为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已成为世界及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无法逆转的必然趋势。
由于知识经济的自身属性及其内在规定性,它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功能、服务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我们广西社科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自己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进行重要补充、重大调整和重点改进,提出一系列新的措施,并努力付诸实践以满足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1、建立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预警预测研究中心和报告制度, 编写《广西经济蓝皮书》和《广西社会蓝皮书》。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保证。定期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预测,以蓝皮书形式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各界公布,这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了解区情,高质高效地为自治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社科研究事业推动我区两个文明建设,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社科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水平,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和经济变量日趋复杂,国内外政治经济领域的各种变化都有可能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全局产生影响,波及我区经济整体形势;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而社会进步则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若不能相互协调,就可能出现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且经济增长也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局面。所以重视各项政策的社会效应及群众社会心理的研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此项举措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2、成立“广西社会科学信息中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中心的成立将会大大改善广西社科院的科研条件,彻底改变传统的手工收集信息与处理数据的落后局面,有效解决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效率低下的问题。成立信息中心的宗旨和目标是:利用社科研究与管理信息网络,建立现代化的人——机一体化的新型科研体系;加入有关电脑网络,直接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社会科学界以及全社会提供社科信息服务;实现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培养跨世纪的社科研究人才,多出、快出精品成果;通过信息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体,促进社科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为社科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并据此抢占社科研究的战略制高点,为早日使广西社科院进入全国社科研究权威机构之列做好必要准备。
3、加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为了更好地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迎接来自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广西社科院从自己的具体实际出发,本着“多、快、好、省”的办事原则,提出了这一计划设想。通过加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这一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速率最高、用户最多,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可以迅速方便地查询到科研所需的各种信息,了解有关领域的研究情况,充分地查阅国内外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同时还在网络上宣传介绍广西社科院各方面的情况,便于外界进一步地了解认识广西社会科学院,并且通过网络提供的电子邮件服务,加强与各界的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目前,广西社会科学院仍然承担着国家和自治区“九五”重点课题共20项,国家青年基金、自治区年度及其他类课题10多项。全院科研人员今后将再接再厉,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继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才干,以辛勤的劳动、丰硕的成果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强化“中心”意识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我们对作为省级社科院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加深的。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84年。在起始阶段,学科设置“小而全”,主要着眼于基础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关门做学问,游离于现实之外。偶尔有些对策性的建议,在算不算研究成果、怎样去鉴定上都难以认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理论和社会实践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这种带经院式、学究式的研究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不适应性,似乎社科院的路子越走越窄,生存和发展都令人忧虑。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主攻方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近些年来,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指导下,为认真贯彻一个“中心”、两个“服务”、三个“着眼于”的科研方向,我院进行了以下几项改革。
1、进行内部机构和学科调整。本着有所加强、有所保持、 有所舍弃的原则,撤并了力量单薄、学科交叉重复的研究机构,组建了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农村经济研究所、港澳台经济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和地方特色鲜明的赣文化研究所。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保持已形成的优势学科的同时,加强了应用对策研究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研究。在学科调整上,我们坚持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前提、以我院现有的科研力量和优长科学为基础,确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法学、市场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社会学、江西历代文化、农业考古、中国当代文学等9 个重点学科和25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些重点学科和主要研究方向,大都是研究当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贴江西、为江西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
2、加强科研力量的组织和协调。为了更好地组织课题攻关, 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做到既重视发挥所、室功能作用,又注意改变“人自为战”、“室自为战”、“所自为战”的状况,以课题为纽带,合理配置科研力量,发挥整体优势。一是根据需要成立了一批专业性强、人员组合灵活的非实体性“研究中心”;二是以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组织科研人员研讨问题、撰写论文;三是对一些重大课题,跨所、跨学科组织课题组,采取招标形式,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攻关;四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举措和决策,集中调配全院的科研力量开展调研咨询。
3、密切与决策机关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实行开门办院。 为更好地把握时代脉博,密切联系实际,丰富研究素材,近些年我们十分注意改变与实际工作部门脱节的状况。我们注意呼应、跟进、配合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积极参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订。相应学科与有关实际工作部门建立经常性的信息联系,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开展对有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
4、建立激励机制。我们先后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条例》、 《“五个一工程”奖励条例》,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讨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优秀科研成果予以奖励。在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工作量考核等方面,都从制度上、政策上加大对优秀科研人员的倾斜力度,使他们能够从精神上得到褒扬,从利益上得到实惠。
近年来,我们在紧贴江西、服务江西方面,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和科研活动,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创江西经济工作新局面的大举措时,我们迅即为此开展调查研究月活动,从全院抽调40名科研骨干组成12个调查组分赴全省24个县(市),就企业改革、特色农业、招商引资、农村脱贫、县域经济、江湖治理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写出20份调研报告、10篇系列论文,供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此外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组织了7个调研组, 进行农业产业化调研活动,撰写了10多篇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在我院召开座谈会,省委书记舒惠国同志亲自到会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从而拉开了全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宣传战役序幕。
由于近些年强化了“中心”意识,在科研活动中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尤其是加大了为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我院基本走出了困境,开始迈上了“有位”和“有为”两条良性循环的轨道。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更为重视发挥社科院的作用,并十分关心解决社科院的实际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社科院视察,多次召见社科院领导交待工作,多次在下基层调查研究时带社科院领导和有关学者随行。去年,省长舒圣佑同志亲自带领省计委和省财政厅的负责同志到省社科院现场办公,解决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实际困难。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拨出多笔专款给我院建办公楼、图书馆、食堂、高级知识分子住宅楼、计算机信息中心、整治院内环境、还清历年欠账等,使我院的硬件建设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改观,科研、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对地方社科院战略定位和改革的思考
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怎样,地方社科院如何根据这个趋势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这是地方社科院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和我们的初步做法,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经常听到人们说社会科学的地位越来越下降了,社会科学机构的作用越来越微弱了。社会上有人这样说,我们自身也有这种感觉,有一种生存发展的危机感。这实际是社会发展要求社科部门改变旧的战略定位,而我们尚未对自身战略定位进行调整造成的。江泽民同志在上海社科院建院三十周年讲话中,要求上海社科院成为市委、市政府可以依赖的智囊和思想库。这是对当代社会科学的特点及社科机构特别是地方社科部门的“位”和“为”的要求,与当代社会科学及其实践作用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从前年10月份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契机,针对传统战略定位对我院科研的束缚,谋划并实施了以“实行科研职能根本转变,增强发展活力”为主题的战略定位调整和内部改革。
近年来,在我院生存发展中,不仅有自身机制的制约,而且还面临高校和党委、政府研究部门的激烈竞争。高校在传统学科和基础研究中有我们比不上的优势,党委、政府部门在具体政策和对策研究中有我们比不上的优势,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是局限在这两个领域中而做着与他们相重复的工作。如此下去,我们将失去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动权。为获得主动,我们确立了以关系河北综合竞争力和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中长期综合性战略决策研究为主的新的战略定位,这既是省委、省政府新形势下决策工作的急需,又对河北发展有关键性影响,确立了把我院办成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机构的目标。这样,就把我院的职能和内部结构与高校和党委、政府研究部门区别开来。经过实践证明,定位问题至关重要。占领了社科研究制高点,才能提供高档次服务。确定新的战略定位后,我们组建了以院长为组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小组。对关系河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大局的五个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拿出了《软件带动战略——解决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战略选择》、《关于确立文化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建议》、《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思路和总体表述》、《河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河北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研究报告,参与了河北省战略调整大讨论,并在省委中心学习组发表了我们关于发展战略调整的意见,受到省委领导和实际工作部门重视。同时还着手实施了《河北省21世纪发展报告》、《河北省经济抗周期波动能力研究》、《河北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由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出现发扬优长,避免重复,形成特色的主动局面。
根据新的战略定位,经过全院上下反复讨论,我们明确了坚持一个指针,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突出三个重点,强化四个意识,搞好两个服务的办院方针。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围绕科研这个中心,实现办院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科研成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着重抓好邓小平理论与河北实践研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具有河北特色或优势的传统历史文化研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参与意识、精品意识和超前意识,积极主动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服务,为全省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把全院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确定了三年奋斗目标: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经过三年努力,完成科研职能根本转变,真正把社科院建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机构,成为全省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情报交流中心、对外学术交流中心和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中心,进入全国地方社科院的先进行列,以全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
为了实现新的战略定位、办院方针和三年奋斗目标,从去年起,我们着力抓了深化内部改革:
1.果断调整科研机构和学科布局,改变研究机构过多,力量分散,研究领域重复交叉和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学科布局不合理,不适应我院战略定位调整需要的现状。逐步形成以邓小平理论研究为指导,以综合决策研究为主干,以创新性基础研究和省情及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为支撑的合理学科布局。经过调整,研究所由14个减并为11个,二、三级学科由30多个调整为20个左右。
2.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与新的职能定位和学科布局相适应的职责明确、管理有序、优胜劣汰、奖罚分明的用人机制。制定院属各单位“三定”方案,实行全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处所级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任期目标管理。科以下人员双向选择,实行严格考核和奖惩制度,分配上拉开档次。此项改革已于去年8月份完成, 受到省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3.转变科研方式。逐步形成与省内外高校、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业就重大研究课题联合攻关,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获得自身发展,在社会实践检验中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新型开放性科研方式。
4.更新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采用引进高档次人才、聘请客座研究员、选送优秀科研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等多项措施,切实改变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落后,与占领社科研究制高点,提供高档次服务的职能定位不适应的现状。
5.实施重大课题和精品带动战略。严格课题立项制度。课题立项要体现新的战略定位,贴近河北实际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需要。每年院长直接抓3—4项关系河北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以重大课题联合攻关带动科研。完善科研评估和奖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以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效果为根本尺度的科研评估和奖励机制。加大对精品成果的奖励力度。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研手段现代化进程。力争用两年时间建设起具备多项科研服务功能,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河北社科文献情报交流服务中心,省里已批准工程设计方案并给以资金支持,目前工程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
地方社科院的基础性建设问题
面向21世纪,地方社会科学院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功能,需要加强自己的基础性建设。从我院和其他兄弟院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基础性建设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建设,二是队伍建设,三是制度建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科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都处于创新阶段,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科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最为深重,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社会科学也面临着“学科革命”的紧迫问题,这对地方社会科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地方社科院作为专门的研究机构,应充分认识到这种紧迫性,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度加强自己的学科建设,推进社会科学的学科革命,多花力气研究理论前沿问题和实践前沿问题,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为社科院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建设必须有一批学科带头人,一批科研骨干,一支梯形科研队伍,这又是科研队伍的建设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社科院的科研队伍不太稳定,与80年代相比,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护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是地方社会科学院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比较多,基本办法还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才能稳住人才、吸引人才,保证地方社科院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提供保障,因此,制度建设也是地方社科院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制度建设包括科研管理、经费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核心是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研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机关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地方社科院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是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如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就可带动其他方面的建设。由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是长期性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似应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面临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地方社会科学院也应在制度建设方面积极准备,大胆探索,以新的科研机制为保障,促进地方社会科学院在21世纪的新发展。
责任编辑注:本文的上半部分转载于本专题1999年第2期
标签: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地方领导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