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尚的人——廉洁自律的表率周恩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的人论文,廉洁自律论文,表率论文,高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离开人世整整20个春秋了。20年前,百万首都人民肃立10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周恩来怀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没有淡薄,反而与日俱增。周恩来的光辉形象,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驻人间。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艰苦卓绝地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甚至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本文谨就后一方面略加论述。
一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这里,仅就同当前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相关的一些方面,列举一些事例。
(一)对待个人生活。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经织补后继续穿。他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1〕他的旧衬衣换上新的领子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 他出访到开罗,换下缝补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大使夫人认为,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的总理出访,就给穿这样的衣服,太不像话。大使夫妇买来3 件衬衣送给周总理。他执意不要。他说:“你们的钱哪里来的?还不是国家外汇吗?我要做衣服,在北京就做了,用不着花外汇在国外买。再说,我也有衬衣。”“破一点,也能穿嘛!”〔2 〕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进行艰苦朴素教育的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这“既经济又实惠”。三年困难时期,就只有一个大烩菜和2碟小菜。 用餐后,每人都务必按规定交钱和粮票。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一定付清钱和粮票。并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帐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3〕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在中南海三让住房后,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青砖地,年久失修,比较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对西花厅进行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接着,他生气地走了,临时住在钓鱼台。后经几位老同志劝解,他提出,“把屋内陈设全换回原来的,回去住”。他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4〕按照他的要求, 撤掉了新添置陈设后,他才回到西花厅。后来,为此事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5〕
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高级奔驰车。他不同意。在用车上,他公私分明。他乘车去饭店理发,去医院看病,去探亲访友,去看戏、跳舞,去公园散步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人员和与他接触较多的知名人士,对他俭朴的生活作风交口称赞。有位老秘书说:“总理是个特殊的伟人,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工作上,全部心血都付给了人民。他的个人家庭日常生活在他的全部时间中是微乎其微的。实在说,比重太小,近乎没有。”〔6 〕有位秘书说:“总理除了工作,个人一生无所他求。特别是生活的俭朴,更是众口皆碑。”〔7 〕还有位秘书说:“我感到总理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想像到了什么程度。”〔8 〕有位卫士说:“我断断续续在总理身边工作二十多年,……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总理生活十分俭朴,从不搞特殊化。与人民同甘共苦,总理是身体力行的。”〔9〕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 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的生活简朴,作风平易近人,永远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无论在红军时代、在60年代初期经济困难的日子里,或是在其他任何时期,他的伙食都非常简单,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他的衣服往往是穿破了还打上补钉。”〔10〕周建人回忆说:“周总理的生活非常简朴,每次到杭州来,总是和工作人员吃一样的饭,有时甚至更差。”〔11〕周培源说:“周总理一生光明磊落,艰苦奋斗,为革命日夜操劳,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永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12〕
(二)对待亲人和亲属。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共同奋斗的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伴侣。他们一生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13〕的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周恩来对邓颖超不但没有丝毫关照,反而要求格外严格。邓颖超是早期共产党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躯,凭她的能力、贡献、资历、经验和声望,完全可以胜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是,周恩来始终不予考虑。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14〕1974年筹组四届人大领导班子时,毛泽东批准提名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被周恩来压下来。直到他去世后,197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选举邓颖超任副委员长,她才知道毛泽东早有批示。当然,邓颖超对周恩来这样做,是完全理解和支持的,从没有对自己的工作安排提出过要求,甘于默默地奉献。
周恩来对待他的弟弟和侄儿、侄女们,也是严格要求的。周恩来有个胞弟,20年代参加大革命,解放后在一个工业部门工作,后来因病不能正常上班,被有关部门安排到内务部任参事。周恩来不同意这样做,多次找当时的内务部长提意见,并在一个会上说:“周某人的弟弟在内务部做参事,不管是什么原因去的,总没有好影响。他在工业部时能够工作,我不干涉,现在当参事等于拿干薪,那就要考虑了。”〔15〕会后,他执意请内务部长按有关规定给他弟弟办理了病退手续。胞弟病退后,他每月拿钱给予生活补助。周恩来有个侄儿在北京一所大学当教师,1961年结婚后,学院领导帮助解决了夫妻分居,把他爱人从淮安调到北京。周恩来知道后,不同意这样做。他说:“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国务院也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他还说:“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16〕在他的说服教育下,侄儿侄媳一起调回家乡工作。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儿和一个侄女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由于他们表现好,1970年经当地群众推荐,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了。当他的侄女穿着军装,到北京看望伯父母时,他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17〕经过耐心动员,侄女回部队后写了申请离队报告,但部队领导仍想挽留。他知道后,向总政和有关军区的负责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18〕他终于让侄女脱下了军装,重新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他说:“我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这条路。”〔19〕在延安插队的侄儿参军到了新疆,给伯父母寄来了照片。邓颖超立即回信说:“我和你伯伯都认为你还是应该回延安去,和老区人民一起,坚持在艰苦的农村锻炼,改造自己。”〔20〕侄儿听伯父母的话,办了离队手续,重回延安插队劳动。
周恩来如此严格地要求亲人和亲属,一则是出于他对亲人和亲属真挚的爱护和亲情,二则是基于他对亲属问题重要性的深刻认识。1963年5月,他提出领导干部要过好亲属关,认为“过亲属关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他说:“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你不能影响他,他倒可能影响你。我看,解决亲属问题的最好办法主要是依靠社会,由社会去锻炼他,改造他。要相信社会力量。”〔21〕
(三)对待干部子女。周恩来没有子女,但抚养过一些烈士遗孤。对这些烈士子女,他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他十分重视对干部子女培养教育。建国初期,他视察北京101中学时, 就以清朝八旗子弟为例,告诫干部子女们不要特殊化,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群众。他说:“你们如果特殊化,脱离了群众,人民是不会答应的。”〔22〕1963年5月,他向在座的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院73 个直属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提出:“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是我也在内的这407 个人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不要造出一批少爷。老爷固然要反对,少爷也要反对,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代。”他引用秦始皇溺爱秦二世,结果秦朝亡于秦二世的教训,要求大家以史为鉴。“我们决不能使自己的子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阻碍我们的事业前进。”〔23〕周恩来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当前和今后都很有教益。
(四)对待身边工作人员。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很关心、很热情,把他们凝聚成为一个和睦温暖的西花厅大家庭。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很严,决不允许有一点特殊化。周恩来曾三次带头精减身边工作人员。第三次是在1965年1月,撤销总理办公室,成立总理值班室, 仅留下两三个秘书。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的任用、提拔,严格按照组织人事手续办理,不搞个人说了算和封官许愿,也不搞任人唯亲。相反,他对自己分管的干部要求特别严格,有的同志在别的部门任职级别可以高一些,而在他分管单位的任职级别还要低一些。
周恩来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外出开会或工作,不准随便发表意见,以免人们误以为是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是谁管的事,就该谁知道;不该知道的事,决不去打听。工作人员出差,不许购买内部供应的优惠廉价商品,不许收受礼物。
(五)对待请客送礼。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他的客人很多,有来拜访的、谈话的、请示工作的。每当快要吃饭时,他常说:“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有一次,邓颖超风趣地说:“怎么老是说你请客呀?你一个月多少钱呀?!”当时,周恩来的月工资404.8 元,邓颖超的月工资342.7元。扣除日常生活开支,他的工资所剩无几, 还得靠邓颖超的工资垫着用。后来请客吃饭,他总要说:“今天是大姐请你们的客。”〔24〕他请客吃饭,一般都是简朴的家常饭菜,不大吃大喝。1952年初夏,他邀请冰心夫妇俩到西花厅作客,共进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汤,唯一的好菜是一盘炒鸡蛋。谢冰心回忆说:“这使我感到惊奇和高兴。惊奇的是总理的膳食竟是这样的简单,高兴的是总理并没有把我们当作外人。”〔25〕
周恩来在外面饭店请客,也是自费,而且不搞象征性地付点钱。 1973年9月,他陪蓬皮杜访问杭州。一天中午, 他请随行人员到楼外楼饭店吃便饭。饭后,省里的同志要付钱报销,他坚决不同意,饭店只得收了10元钱。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又增加了两次,共收了20元钱。到机场后,他还担心付的钱不够,又留下10元钱请机场转交饭店。这种公私分明、一丝不苟的精神,使饭店的同志们十分感动。他们核算这顿饭菜钱,共计19元多,并把饭菜清单、核算报告连同多余的钱,一起寄给了总理办公室。
周恩来个人送礼一律自费。1964年初秋,他请外交部礼宾司以中国总理的名义,给一个友好国家的王后送一些蜜桔。礼宾司同志建议,以他个人名义签字赠送更亲切些。他同意,并交代费用由个人付。本来,礼宾司同志考虑,不管用什么名义赠送,费用都应由公家报销。蜜桔不贵,但运费可观。他的秘书说:“总理的银行存折上目前只有400 元,尽量省着些用吧!”他们商量出一个办法,蜜桔由周总理出钱送,托便人捎带去。礼宾司的同志说:“周总理真是世界上少有的清廉总理,公与私的界限是那样的分明。”〔26〕
周恩来不收受馈赠礼物。1961年春节前夕,他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馓子、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 并寄去100元钱。信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他还在随信寄去的《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上写了意见:“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和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坚决按照通知的精神办。 ”〔27〕有一次,他过去的一位老警卫员、当时是一位大军区副司令员, 给他捎来一筐桔子。他问清值25元钱后,让寄去50元。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28〕
用周恩来自己的钱给他买一般人不容易买到的东西,他也不同意。三年困难时期,有一次,他去杭州开会。返京登机时,卫士长发现机上有两筐菜,说是带给中南海供应处的。到北京后,供应处分给了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并且收了钱。周恩来在吃饭时,发现有杭州的蔬菜,气得连饭也不吃了,立即叫来卫士长,严厉批评质问:“不许往回带东西,为什么就是不听呀?!”“付了钱也不行!我问你,北京的老百姓能不能吃到这样的菜?”“以后你们办任何事情,都要和我本人联系起来,都要和我担负的职务联系起来,都要和政治影响联系起来。我们自己制定出的规矩自己不遵守,让下边遵守、别人遵守,那不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吗?!和国民党还有什么区别?”这位卫士长后来说:“总理的批评非常严厉,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教诲。”〔29〕
他常常恳切地教育和告诫领导干部,务必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1963年5月,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领导干部会议上作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周恩来专门讲了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即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讲到过生活关时,他说:“生活关分两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30〕这番寓意深长的话,确实值得领导干部们认真记取。周恩来30多年前的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论述太重要了,对当前太有针对性了。
榜样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以周恩来为镜子和尺度,对比之下人们可以衡量出大大小小的差距。毫无疑义,广大领导干部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领导干部通过正当收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是理所当然的,无可非议。但是,有少数革命意志衰退的领导干部,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完旨,以权谋私,争名夺利,贪图享受,铺张浪费,逐渐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老爷。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经不住花花世界、金钱美女的诱惑,沉浸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大搞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生活糜烂,腐化堕落,胡作非为,违法乱纪,已经或正在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击中,成为党的败类和人民的罪人。这种腐败分子为数极少,但危害极大。学习和弘扬周恩来廉洁自律的风范,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益。对于广大领导干部,要警钟长鸣,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拒腐防变。对于少数犯有错误的干部,要加强教育挽救的力度。对于极少数的腐败分子,则要按照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方针、政策和部署,加强打击惩办的力度,严刑峻法,强化威慑力,以儆效尤,以正视听。
二
坚定不移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改造主观世界,这是周恩来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德高不自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他能够这样廉洁自律的坚实思想基础。周恩来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改造,而且身体力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诲和启迪。
(一)思想改造贵在自觉。他认为:“有自觉,我们才能进步。”〔31〕“要把思想改造看成象空气一样,非有不可。”〔32〕而要增强思想改造的自觉性,必须深刻认识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曾经联系自己的经历论证过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多次自我介绍,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受过资产阶级教育,做过统战工作,跟蒋介石打过交道,跟马歇尔也打过交道,在台湾有那么多朋友,常接触外国人,有时还到资本主义国家访问。他说:“这么一个复杂的情况,我就得注意自己的思想。我今年65岁了,是不是已经修养得很好不必改造了?我不敢这样说。”“我的确常说我也要改造这句话,现在还在改造中。我愿意带头。我希望大家承认思想改造的重要性。”〔33〕经常进行自我思想改造,是周恩来思想改造自觉性的一个突出表现。他总是把自己摆进去,襟怀坦白,与人交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从不标榜自己一贯正确,对于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从不隐瞒,敢于公开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1951年,他给京、津大学教师作报告时,说:“30年来,我尽管参加了革命,也在某些时候和某些部门做了一些负责的工作,但也犯过很多错误,栽过筋斗,碰过钉子。”〔34〕1961年,他在上海市同文世工作者座谈,有位同志请他写一本书。他说:“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35〕在对待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问题上,只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能具有这种超越自我的高度自觉性,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思想改造重在坚持。周恩来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36〕思想改造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进行,周恩来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一是旧的思想影响长期存在。旧的思想影响来源于旧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谈到家庭影响,周恩来认为,他家是破落封建官僚家庭。“这样的家庭不能不影响我的思想。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37〕谈到学校影响,他认为,在南开学校受到启蒙教育,学了一些新的知识,才能进一步接受革命的思想,这是好的一面。“而另一方面,我也受到资产阶级教育的消极影响,沾上洋气,似乎凡是新的都好。”〔38〕谈到社会影响,他认为,中国这个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旧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很容易影响你,沾染你,侵蚀你,如果失去警惕,这些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39〕“所以,思想改造不可能把旧的思想一刀两断,而要长期进行。” 〔40〕二是人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周恩来认为,天下没有完人。人的觉悟程度是逐步提高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即使是参加革命多年的同志,如果忽视了改造,革命意志衰退了,还是要落伍的。“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改造看成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工作。”〔41〕三是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周恩来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承认各种事物、各种关系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个人的思想。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的思想改造也就没有止境。”〔42〕
(三)思想改造贵在严格。周恩来进行自我思想改造,严于解剖自己。早在40年代初,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中就规定:“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坚决斗争。”〔43〕他几乎每次讲到思想改造问题时,总要解剖自己,现身说法。他常说:“就拿我来说”〔44〕、“还是先从自己讲起”〔45〕、“拿我个人来说”〔46〕、“拿我自己说”〔47〕、“还是拿我来说”〔48〕、“还是以我为例吧”〔49〕。他说过:“解放后,我每次讲知识分子问题,总喜欢把自己的切身经验对大家说说。这样比较亲切。”〔50〕因为,他认为:“思想改造应该先从自身检讨做起,这样能够说服别人。”〔51〕“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别人。”〔52〕周恩来在自我思想改造方面,防微杜渐。比如,为了防止滋长特殊化思想,在一般人看来的小事,他却十分严肃认真对待,一丝不苟,毫不含糊。他真正做到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精神能够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绝不是偶然的,是同他自觉地、坚持地、严格地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分不开的。
三
周恩来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确实很多。1976年1月, 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大会上所致的悼词中提出:“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并从6 个方面概括了“我们要学习他”〔53〕。1980年1月,他指出:“我们的党员、干部, 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54〕联系现实,我们要向他学习:
(一)执著的人生追求。在学生时期,他就确认“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55〕,着力培养自己热心公务、为公众“服役”的品格。在确定共产主义信仰之后,他就自觉地把为人民求解放、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且一以贯之,终其一生。学习周恩来,我们就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化作人生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本原,以人民为本位来确定人生自我价值取向的座标。
(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为党为人民献出了一切。他把自己同党、国家和人民融为一体,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艰险危难的历史关头,总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相忍为国,相忍为民。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他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义无反顾,顽强抗争,维系党和国家的工作运转,保护干部和群众,开拓外交新格局,竭力减少“文革”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正如他自己袒露的心态:“‘文革’中我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习周恩来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就要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地调整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以权谋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公仆意识。他确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原动力,一切源于人民。基于这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总是以人民公仆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他说:“假如是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件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56〕他对人民极端热忱,时刻关心人民的冷暖和疾苦。他临终前,心里想的还是人民:“把我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去作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学习周恩来的这种人民公仆意识,我们就要对人民满怀博大而赤诚的爱心,切实摆正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心悦诚服地当好人民公仆,心甘情愿地先人民之忧而忧,后人民之乐而乐。
(四)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以贪图享乐为耻,安于物欲淡泊,乐于精神高洁。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率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他勤俭节约,廉洁奉公,不搞特殊,不讲排场,厌恶低级趣味,鄙视庸俗作风。他有如人民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有如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如春蚕,至死吐丝方尽。学习周恩来的这种艰苦朴素作风,我们就要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学习他坚持无产阶级的生活作风,反对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57〕,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拒腐防变,反腐倡廉,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本色,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清清白白地生活。
注释:
〔1〕《人民公仆周恩来》,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86 页。
〔2〕〔5〕〔6〕〔7〕〔8〕《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460、284、288、351、172页。
〔3〕《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09 页。
〔4〕《人民公仆周恩来》,第191-192页。
〔9〕《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440页。
〔10〕〔11〕〔12〕《人民的好总理》(上),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1、123页。
〔13〕《情谊与事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46页
〔14〕《党的文献》,1995年第5期第93页。
〔15〕〔16〕《人民公仆周恩来》,第219、220页。
〔17〕〔18〕〔20〕《忆邓大姐》,第422、423、423页。
〔19〕《人民公仆周恩来》,第221-222页。
〔2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第426页。
〔22〕《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75-76页。
〔23〕《周恩来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第426-427页。
〔24〕〔28〕《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308-309、323页。
〔25〕〔26〕〔27〕《人民公仆周恩来》,第166、237、227页。
〔29〕《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390页。
〔30〕《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27页。
〔31〕〔32〕〔33〕《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94、425、 424页。
〔34〕〔36〕〔37〕〔38〕《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209、360、211、360页。
〔35〕《人民公仆周恩来》,第242页。
〔39〕〔41〕〔42〕〔49〕〔52 〕《周恩来选集》(下卷), 第425、423、423、424、359页。
〔40〕〔45〕〔46〕〔47〕〔48〕〔50〕〔5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57-358、358、209、358、360、358、359页。
〔43〕〔44〕《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327页。
〔53〕《人民日报》,1976年1月16日。
〔5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260 页。
〔55〕《周恩来传》(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2月版,第16页。
〔56〕《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41页。
〔57〕《人民日报》,1976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