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及其历史方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位论文,政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首先要了解政治文明和文明。所谓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其内涵非常丰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时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以后,进入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子系统有机统一的系统,三个文明之间相互交融、渗透,相辅相成无法分离;人类社会的文明的起源和构成是多元的,发展是动态的,不同的文明既有相互冲突的彼此矛盾的一面,也有彼此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一面。目前,在世界政治日趋民主化、文化日趋多元化、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民主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政治文明已演化为政治建设并已成为全人类都能接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政治建设,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方式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制度成果的总和。从静态上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建设的内涵是丰富的,是一个由不同部分、不同层次构成的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抛开政治建设的阶级性来说,政治建设的一般性,就是其在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普遍性的政治意识、政治道德、政治伦理、社会制度、行为准则、规范等,这是当代社会政治建设所遵循的轨迹。
在我们党的历史中,在起草党的十二大报告时就有人建议写上政治文明的概念,由于历史原因没有采纳。在文献中较早使用“政治文明”概念,最先是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认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1] 从而正式在我国官方的话语系统中启用了与“精神文明”并列的“政治文明”的概念。2002年,江泽民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 此时已把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联系起来。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并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此时还没有使用政治建设的表述。这说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般性与时代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任何社会的政治建设都是一个具体社会制度的政治建设。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政治建设都是在不断演进的。因此说政治建设是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离开了时代性,政治建设就失去了一般性。如果要在人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上去寻找一般性的话,只能看到它的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进步性,也可以看到政治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一定阶段的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特点。但这并不是政治建设的一般性,而是人类政治建设的发展的特点。在严格意义上说,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是不存在政治文明或政治建设的。
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开辟了人类社会政治建设一般性的时代,使政治建设带有了文明的整体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否定了以往社会形态的政治建设,抛弃了诸多不文明的东西,开辟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出现和发展。可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政治建设的新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张,资本主义政治建设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发展,政治建设的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化。总之,资本主义的政治建设使人类社会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一般性普遍性的时代,成为人类阶级社会政治建设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我们党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无论是哪个具体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政治建设都具有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共同性、一般性:政治意识层面上的自由民主观念、平等意识、竞争观念、人权观念、主权在民等;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分权制衡、代议制、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这就是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一般性。这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建设对人类的贡献,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抛开其带有鲜明阶级性的基本政治制度,大胆学习、借鉴其政治建设中具体体制层面的一般性的合理内核,为我所用。
二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P56) 十六届四中全会极大地推进和深化了这一论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四位一体”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改造,为制度形态的社会主义提供物质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表现为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文化利益的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健康的政治活动方式及政治利益的实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就是:民主、法制。
江泽民和胡锦涛多次提出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角度看,政治建设本身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因此说政治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觉创造的成果,是制度化的人类活动。有了国家及上层建筑的各种政治职能和制度体系,建立了公共的政治权力,即形成了一般的政治活动、政治制度、政治资源及政治合法性。政治因需要而产生,又因现实的需要而发展。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同政治地位的不同阶段、不同阶层,从各自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出发,从价值、制度和组织上来设计和安排政治生活,进而形成特定的政治生活形态——政治建设。任何社会的政治建设都是依赖一定的社会制度,国家有高低之分,政治也有高低和进步与否之别。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而且是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对我国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其所依赖的社会形态一样,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国现阶段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既有明确的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取向,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又是在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特殊性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参照系和政治建设的立足点。
其一,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资本主义政治建设仍属于同一时代,因而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要借鉴人类政治建设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现,并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同资本主义政治建设都属于人类社会“民主政治”文明的大的阶段。要看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民主政治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民主政治大阶段发展中的一个发展全新的阶段。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把资本主义政治建设中由于制度性质所限不能办到的加以实现。我们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就两种政治建设互相指责、批判和攻击。实则是仅看到了相互对立的方面,而没有看到之间存在的公认的、一致的价值观念——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批评资本主义民主是抽象的,资产阶级以现实的经济上的不民主,抽掉了政治上民主的基础,劳动人民无法享受真正的民主。资本主义批判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不真实的。但双方都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建设是不合理的,这说明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认为要建立一种真正的、彻底的民主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建设上存在共有的一般性,即民主政治。这是我们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建设成果的依据。
其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一般性,是根源于共同的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不论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还是资本主义政治建设都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作为经济基础在客观上要求有共同的上层建筑即政治建设和它相适应。资本主义时代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并一直发展着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制度、行为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和更为科学的参照系。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归属不同,由此所决定的基本政治制度则不能引进,如多党制我们不能引进、不能学习。其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阶级的政治建设内容和具体的体制规范法规等是要引进的、学习的。
其三,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资本主义政治建设所存在的一般性,绝不能认为是两者性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高于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阶段,从理论上讲,是指其基本的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性质上比资本主义更广泛、更科学、更有社会基础,它把“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贯彻得更加彻底。由此可见,尽管现实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比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借鉴”的理由,而不是把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等同于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落后于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依据,更不能得出以资本主义政治建设取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我们要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的结论。这是我们在目前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注意的,绝不能犯政治上的错误。
三
在我们认真探讨了政治文明、政治建设及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关系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方位就有了科学的把握,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极端重要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3](P32) 这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坚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我国并不是如马克思所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既缺乏政治建设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又缺乏民主的传统、民主习惯和民主资源。再加上“左”的影响,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这种制度就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被长期忽视。同时,长时期强调“灭资兴无”,夸大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影响和危害,使人们低估了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负面作用。对此邓小平说:“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4](P335)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的忽视必然助长封建专制主义,有些专制主义加上了社会主义的外包装。再加上我国富有专制主义的土壤,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反民主、反政治文明的现象。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轻法制、重人治、人情大于王法现象,领导干部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都是与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对于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同志多次深刻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4](P328—329) 家长制实质上是封建专制在我国政治体制的延续,邓小平同志严厉批评道:“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唯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4](P331) 过分集权、权力不受限制,是与任何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本质要求背道而驰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文革”的出现与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及缺乏民主传统习惯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缺乏政治建设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并采取相应对策来发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切不要操之过急,不要脱离我国的政治国情及人们的政治素质,也不要简单地宣扬、照搬西方以多党制为特点的民主政治,这样不但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可能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向邪路,进而导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失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一种外生文明,要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民主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来说,作为属于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是中国传统政治建设发展的内生成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根本没有一般性。中国几千年阶级社会,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一直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发展和强化,皇权专制愈演愈烈,以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造成君主专制的恶性发展。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君主专制政体虽然被推翻了,但专制制度的残余还在,专制主义思想观念等仍然顽强存在着。仔细研究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实质上仍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封建专制主义的根基,本质上仍是人治,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建设的延续,与西方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建设有较大的差距,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考虑到这种政治建设的过渡性、特殊性、外生性。尽管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资本主义政治建设在基本政治制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要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政治构成及建设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尤其是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非阶级性的因素,非制度性的规定,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体体制层面的东西,为我所用,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切实使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成为人类社会至今为止最为进步的民主政治,跟上世界政治民主化、规范化的大趋势,保证人民政治利益充分的实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认真总结、吸取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是指我国和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民主政治建设上看,民主制度不健全,执政体制不先进,法制不完善,执政党丧失先进性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先亡党后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看,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是在封建专制比较浓重、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度里发生的,这些国家还停留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社会,封建的专制集权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政治资源极为匮乏,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专制主义的政治土壤并未从根本上铲除;而且这些国家又都是依照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这个模式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经济上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实质上是权力经济,是官办经济;政治上是没有民主政治的机制,也没有健全法律的保障。政治上缺乏民主,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了专制主义,只讲人治不讲法制使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无法实现;经济上缺乏民主,国家垄断控制经济,讲计划不讲市场,结果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短缺经济长期得不到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得不到实现;文化上缺乏民主,舆论受到严格控制,民众噤若寒蝉,结果文化发展的动力逐渐衰微,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得不到实现。总而言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缺乏民主和法制进而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其自身也没有活力,其亡党和垮台就是必然的、迟早要发生的事情,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只有民主才能救社会主义。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一定要全方位吸取这方面的教训。按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所说,要把党内民主建设好,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在民主政治的平台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和经验,也有许多教训可以吸取。有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值得重视并加以解决的。一是党政关系及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前苏东国家及我国都没有处理好,以党代政、党政不分问题如何解决,执政党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二是干部制度建设问题,干部制度怎样改革,如何学习西方的任人机制,怎样解决目前的官场腐败问题。三是健全民主与法制问题,党怎样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政。四是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问题,目前党内腐败现象比较严重,高官腐败事件不断发生,这说明我们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在异化,人民当家作主问题并没有解决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如何扩展等。五是社会公民的民主素质、政治觉悟、政治文化水平还需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育和政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其核心是党内民主和法制建设,关键是执政党的执政体制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能力,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现实,加大力度积极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政治资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资源,在拒斥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资源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其非阶级性的具体体制,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深化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