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度脑损伤发病后不同阶段的精神心理障碍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韩闯闯[1](2021)在《mTBI患者血清垂体激素水平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轻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各垂体激素水平与伤后抑郁情绪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mTBI患者67例。应用ELISA实验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垂体相关激素水平,并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至1年进行随访。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抑郁情绪的评定,将SDS评分≥53分的患者纳入抑郁组,剩余患者为非抑郁组。对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患者血清中各垂体激素的水平进行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mTBI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抑郁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随访SDS评分为(57.21±2.275)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组[(47.33±4.204)分,t=6.700,P<0.05];抑郁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高于非抑郁组[(22.85±9.25)pg/mlvs(14.48±9.27)pg/ml,t=-3.31,P<0.05];抑郁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高于非抑郁组[(20.10±9.83)pg/ml vs(14.35±10.43)pg/ml,t=-2.067,P<0.05]。抑郁组血清 BDNF 水平低于非抑郁组[(4.35±2.82)ng/mlvs(12.72±10.91)ng/ml,t=-3.286,P<0.05];抑郁组患者ACTH水平与SDS评分(r=0.261,P<0.05)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ACTH水平的mTBI患者易于出现抑郁情绪(OR=0.910,95%CI:0.833~0.994,P<0.05)。抑郁组患者 BDNF 水平与 SDS 评分(r=-0.321,P<0.05)呈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BDNF水平的mTBI患者易于出现抑郁情绪。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患者血清TSH、TRH、EPI、5-HT及DA水平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mTBI后抑郁情绪的患者血清ACTH及CRH水平明显高于非抑郁患者;(2)mTBI后抑郁情绪的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非抑郁患者;(3)本项研究提示:mTBI患者早期血清ACTH及BDNF水平异常是患者后期出现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可简单预测患者是否会出现抑郁情绪,但真正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仍须后续临床继续研究。图[4]表[7]参[68]
李昉明[2](2021)在《新生儿早期脑电图特征与神经发育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在对新生儿早期脑电图(EEG)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察指标并对早产儿、脑损伤高危足月儿的早期脑电图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此评估新生儿早期EEG对神经发育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搜集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新生儿监护室(NICU)住院的且诊断为早产儿及脑损伤高危足月儿的新生儿。早产儿采集生后第1天和第7天的连续动态视频脑电图(cEEG),围产期窒息缺氧史的足月儿采集生后第3-7天的cEEG;其他脑损伤高危足月儿采集入院第1天或发病第1天的cEEG。分析双胎早产儿与单胎早产儿之间,及不同脑损伤高危因素的足月儿之间的脑电图特征差异。规律随访并获取生后1周岁时的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估结果,比较早期EEG结果与1周岁时MDI、PDI的相关性。结果:双胎早产儿和单胎早产儿的早期EEG比较研究中,共纳入病例102例(双胎早产儿68例,单胎早产儿34例),其中男性62例(60.78%)。双胎早产儿的平均胎龄为33.15(31.00,35.75)周,单胎早产儿的平均胎龄为33.07(31.14,3535)周。统计发现早产儿在生后第7天对比生后第1天,脑电图的最小波幅较高(P<0.01),最大波幅较低(P<0.01),最长爆发间期(IBI)时间较短(P<0.01),总不连续图型(TD)时长及单次最长TD时长均较短(P<0.05),但Burdjalov评分的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无明显脑损伤高危因素下,胎龄相当的双胎早产儿和单胎早产儿之间的早期脑电图特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脑损伤高危因素足月儿的早期EEG比较研究中,共纳入病例263例,其中男性164例(62.36%)。脑损伤高危因素包括有围产期窒息缺氧史(39.1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7.87%)、颅内出血(15.21%)、严重高胆红素血症(10.27%)、新生儿惊厥(5.32%)、脑积水(3.80%)、顽固性新生儿低血糖(3.42%)、颅内占位(1.52%)、先天性遗传代谢病(1.14%)及其他(2.28%)。统计发现结果显示窒息和颅内出血患儿的EEG多存在异常波幅(P<0.01)且多出现IBI延长(P<0.01);窒息、颅内感染和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EEG多出现不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SWC)(P<0.01);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患儿的EEG多存在异常放电(P<0.001)。新生儿早期EEG与神经发育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共纳入病例162例,其中早产儿107例(66.05%),足月儿55例(33.95%)。早期EEG结果能反映神经发育的预后情况(P<0.001)。在早产儿EEG中,最大波幅和最长IBI对神经发育预后有较大意义(P<0.01);而在足月儿EEG中,总TD时长对反映神经发育预后作用较大(P<0.01)。结论:早产儿EEG中,最小波幅、最大波幅、最长IBI,总TD时长和单次TD时长可作为反映早产儿脑发育成熟度的指标。双胎早产儿和单胎早产儿脑功能上无明显差异。不同脑损伤高危因素患儿的早期EEG特点各有不同。新生儿早期EEG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神经发育预后情况。
夏国金[3](2021)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f MRI脑功能变化,拟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 f MRI)不同频段下(Slow-4:0.027-0.073Hz、Slow-5:0.01-0.027 Hz)和Typical(0.01-0.08 Hz))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技术对DAI受试者自发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分析,并进一步分析DAI受试者异常FCD值的脑区与临床量表之间的相关性,试图解释其临床症状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筛选23例DAI受试者(男17例,女6例)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3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男性17例,女性6例),在静息状态下对受试者进行rs f MRI扫描,三个频段下DAI受试者组与HC组进行FCD对比分析(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GRF(Gaussian random field,GRF)矫正)。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临床指标与FCD值异常脑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在Slow-4频段,DAI受试者右侧核外/边缘叶/扣带回、左侧边缘叶/海马/海马旁回FCD值显着高于HC组,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FCD值显着低于HC组;在Slow-5频段,DAI受试者组在左颞下回/颞上回、左侧海马旁回/边缘叶、左核外/扣带回、右额内侧回有更高FCD值,在右额下回、右顶下小叶、左侧扣带回/边缘叶FCD值更低;在Typical频段,右侧核外/边缘叶/海马体/海马体旁回FCD值明显增高,右侧楔前叶/扣带回和右侧顶下小叶/缘上回FCD值明显减低。异常FCD值的脑区与部分的临床量表评分呈线性相关。结论:DAI受试者组存在多个脑区FCD值异常,提示脑功能网络破坏,而且数值与频率有关,与临床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我们的结果为阐明DAI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可能解释DAI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或代偿机制。
武彩庆[4](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高文平[5](2021)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与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与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5例SIVD患者和同期35例头颅MRI正常的体检者分别为SIVD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头颅MRI扫描,根据Fazekas分级及腔梗(LI)的数量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并将SIVD组分为脑白质病变(WML)组和LI组,WML组按Fazekas分级分为轻度WML组、中度WML组和重度WML组,LI组按LI数量分为轻度LI组、中度LI组和重度LI组,采用Sanger测序法测定受试者PON1基因分别在第192和55位点的表达。结果(1)SIVD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IVD组和对照组的吸烟状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SIVD组与对照组Q192R、L55M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3)SIVD组与对照组PON1基因Q192R和L55M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80,P<0.05;χ2=4.239,P<0.05),SIVD组R等位基因频率和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765,P<0.01;χ2=4.926,P<0.05);(4)重度WML组R等位基因频率分别高于中度WML组和轻度WML组(P<0.0167),中度WML组和重度WML组的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轻度WML组(P<0.0167);重度LI组R等位基因频率分别高于中度LI组和轻度LI组(P<0.0167),中度LI组和重度LI组的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轻度LI组(P<0.016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以及携带PON1基因R、M等位基因,均为SIVD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IVD的发病可能与PON1基因在第192和55位点上表达的差异有关,携带该两位点的R、M等位基因可能对SIVD的发病及脑损伤程度的加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发现为寻找SIVD防治新的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高洁,王海燕,李森,龙在云,刘媛,王永堂,严军,余静,伍亚民,杨策[6](2020)在《爆炸环境下应激障碍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军事格局的变动与社会经济的失衡,爆炸性事件越来越多,随之发生的伤后应激障碍亦引起安全与医疗领域的高度重视。爆炸伤后应激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是一类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生活事件直接引起的心理障碍。笔者综述了近期关于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以及防护进展,旨在为研究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干预提供有益的启示。
张霜梅[7](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王彪[8](2020)在《振幅整合脑电图针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针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方法1、实验对象:回顾性研究2018年08月至2019年10月共计38例入住本院ICU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实验方法:记录患者发病72小时内aEEG、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患者发病3个月后的脑功能量表(CPC)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aEEG、GCS、CPC三者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aEEG、GCS分级对脑功能预后的评价作用;绘制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分析aEEG评估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结果1、38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3989岁,平均(64.63±11.55)岁。aEEG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14例;GCS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13例;脑功能预后良好11例,不良27例;2、Spearman秩相关分析:aEEG与GCS成正相关(r=0.730,P<0.01);GCS与CPC呈正相关(r=0.586,P<0.01);aEEG与CPC呈正相关(r=0.665,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对患者脑功能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中aEEG(OR值19.042,95%置信区间3.187-113.784),GCS(OR值9.926,95%置信区间2.272-43.367),两者均P<0.05,提示aEEG与GCS在评价患者脑功能预后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GCS(OR值4.581,95%置信区间0.665-31.531,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aEEG(OR值12.439,95%置信区间1.692-91.4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EEG曲线下面积(0.897)大于GCS线下面积(0.871),在最佳截断值1.5时,aEEG(敏感度92.6%、特异度72.7%)较GCS(敏感度88.9%、特异度63.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登指数比较发现,aEEG(0.653)高于GCS(0.525)。提示aEEG较GCS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更具预测价值。结论aEEG可以作为独立因素应用在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中,且aEEG预测能力高于GCS。
查梦培[9](2020)在《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HICH患者焦虑抑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焦虑抑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为帮助其减轻负性情绪,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增强慢病管理提供理论证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在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用密闭信封,让符合研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抽选,抽到奇数的信封为干预组,抽到的偶数信封为对照组,最终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CITF处方干预,共干预八周。采用焦虑、抑郁、慢病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护理满意度量表在干预前、干预四周、干预八周后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四周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八周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结果得出,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在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干预与时间交互效应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四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八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较对照组增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结果得出,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干预与时间交互效应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慢病自我护理能力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慢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四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慢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八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慢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较对照组提升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结果得出,两组患者慢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在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干预与时间交互效应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分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分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四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八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分较对照组增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结果得出,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分在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干预与时间交互效应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2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能够增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护理服务满意度也得到提高。图10幅;表17个;参173篇。
关倍倍[10](2020)在《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及降低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院病情稳定一周后,在患者身体无其他不适,不影响疾病治疗的情况下,采用记忆测评工具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 Test,RBMT)筛选出病例组和对照组,将筛选出的202例记忆功能评分≤21分的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作为病例组,将同期筛选出记忆功能评分≥22分的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因素、疾病及治疗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睡眠因素、病前生活习惯因素、环境因素等进行调查,比较分析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在基本资料、疾病及治疗状况、临床症状、心理状况、社会及家庭支持状况等方面的分布差异。调查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录入并整理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一般人口学特征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影响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类型、家庭月收入、工作状态、职业种类、工作性质、居住地点、睡眠质量、睡眠是否需要药物、抑郁情况、感觉精力下降、经常责怪自己、感到孤独、对事物不感兴趣、自觉疾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对疾病预后担心情况、社会支持情况、对医生诊疗技术信任度、家人照顾情况、锻炼频次、日常交流情况、读书或学习情况、言语不利情况、肢体偏瘫情况、大小便失禁情况、头晕情况、头痛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病程、脑卒中发病次数、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按时口服降压药情况、脑卒中病灶部位是否多发与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在60~74岁(OR=2.418)、年龄在75~84岁(OR=2.748)、无读书或学习情况(OR=2.571)、有肢体偏瘫(OR=2.178)、经常大小便失禁(OR=5.888)、有时头晕(OR=2.747)、经常头晕(OR=3.016)、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为重度(OR=2.686)、脑卒中病灶部位为多发(OR=1.679)、睡眠质量很差(OR=2.395)是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OR=0.223)、中高水平社会支持(OR=0.388)是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有年龄、读书或学习情况、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头晕、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脑卒中病灶部位、睡眠质量、文化程度、社会支持。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大小便失禁和头晕发生频次越高、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越重、肢体偏瘫越严重、脑卒中病灶部位越多、睡眠质量越差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性越大;读书或学习情况频次越低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性越大;文化程度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性越小。图1幅;表13个;参135篇。
二、轻度脑损伤发病后不同阶段的精神心理障碍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度脑损伤发病后不同阶段的精神心理障碍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mTBI患者血清垂体激素水平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引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步骤 |
1.3 研究分组 |
1.4 资料收集 |
1.5 研究方法 |
1.5.1 主要实验仪器 |
1.5.2 血清垂体激素及神经递质水平的检测方法 |
1.5.3 抑郁评估 |
1.5.4 一般治疗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入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抑郁情绪的发病率的研究 |
2.3 两组患者损伤部位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受伤原因的比较 |
2.5 两组患者血清垂体激素及神经递质水平的比较 |
2.6 mTBI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BDNF与TBI后抑郁状态 |
3.2 HPA轴与抑郁状态 |
3.3 HPT轴与抑郁状态 |
3.4 神经递质与TBI后抑郁状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伦理审查批件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TBI后抑郁的诊断及治疗 |
后记或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新生儿早期脑电图特征与神经发育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双胎早产儿与单胎早产儿早期脑电图的对比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脑损伤高危足月儿的早期脑电图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新生儿早期脑电图特征与神经发育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3)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DAI损伤机制及病理特征 |
二、功能磁共振影像学评估 |
三、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四、本研究创新点 |
五、技术路线图如下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静息态的fMRI研究 |
前言 |
一、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神经认知评估 |
1.3 数据采集 |
1.4 数据分析 |
1.5 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2.1 一般资料及神经认知功能量表比较结果 |
2.2 FCD结果 |
三、讨论 |
四、本研究不足之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功能磁共振影像评估 |
参考文献 |
(4)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系统评价法 |
(二)访谈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运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一、文献检索策略 |
(一)纳入排除标准 |
(二)数据提取 |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三、森林图 |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
(二)抑郁水平 |
四、偏倚检验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
(一)案主的选择 |
(二)案主自述 |
(三)案主家属描述 |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
(一)负性情绪严重 |
(二)日常生活失序 |
(三)社会支持不足 |
四、小结 |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
一、介入过程 |
(一)前期准备 |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
二、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局限 |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与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
5 参考文献 |
(6)爆炸环境下应激障碍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 |
二、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致病机制 |
三、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类型与诊断 |
四、特殊环境爆炸伤后应激障碍 |
五、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
1.爆炸伤后急性应激障碍和PTSD的治疗: |
2.爆炸后适应障碍的治疗: |
六、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预后 |
1.战争环境下的爆炸伤后急性和慢性应激障碍: |
2.和平环境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 |
3.爆炸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护: |
七、展望 |
(7)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八、小结 |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
四、网状Meta证据图 |
五、网状Meta结果图 |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
三、局限性 |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振幅整合脑电图针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中英文缩略对照 |
附录B:个人简历 |
附录C:临床综述 |
参考文献 |
(9)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HICH患者焦虑抑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评价指标 |
1.1.4 统计学方法 |
1.1.5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的比较 |
1.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得分比较 |
1.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比较 |
1.2.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慢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 |
1.2.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得分比较 |
1.3 讨论 |
1.3.1 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HICH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
1.3.2 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HICH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1.3.3 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HICH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
1.3.4 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HICH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慢病轨迹模式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
2.1 脑出血的流行病学调查 |
2.2 脑出血发病诱因 |
2.3 脑出血相关后遗症 |
2.4 脑出血相关护理干预方法 |
2.5 慢病轨迹模式的概念 |
2.6 慢病轨迹模式在国外慢病中的应用 |
2.7 慢病轨迹模式在国内慢病中的应用 |
2.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 B 焦虑 |
附录 C 抑郁 |
附录 D Brathel指数量表 |
附录 E 慢病自我护理能力 |
附录 F 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
1.2.2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单因素分析 |
1.2.3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一般人口学特征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障碍的影响 |
1.3.2 经济及工作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3 环境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4 睡眠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5 精神和心理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6 社会和家庭支持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影响 |
1.3.7 病前生活方式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8 症状及体征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9 疾病及治疗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1.5 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障碍的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2.1 脑卒中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2.2 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2.3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3 记忆功能障碍的测评工具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
2.4.2 奥瑞姆的自理理论 |
2.5 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
2.5.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2.5.2 危险因素 |
2.6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II) |
附录 B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轻度脑损伤发病后不同阶段的精神心理障碍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mTBI患者血清垂体激素水平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D]. 韩闯闯.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新生儿早期脑电图特征与神经发育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李昉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3]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D]. 夏国金. 南昌大学, 2021(01)
- [4]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5]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与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高文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爆炸环境下应激障碍诊治的研究进展[J]. 高洁,王海燕,李森,龙在云,刘媛,王永堂,严军,余静,伍亚民,杨策.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0(03)
- [7]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振幅整合脑电图针对ICU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作用[D]. 王彪.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HICH患者焦虑抑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D]. 查梦培.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关倍倍.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