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药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213
摘要: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之前病理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示教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教学效果不佳。为了能够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校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教学效果颇佳。本文旨在阐述我校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重点阐述改革方式。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备复杂的知识结构,更要具备创新精神以及较高水平的临床思维能力。传统的病理学教学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构建一个有益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病理学教学新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临床模拟病理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目的在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1临床模拟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1.1教学对象
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按照行政班分为两个组:本科班为实验班,专科班为依旧采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班。两个班同步进行病理学实验教学,实验班采用临床模拟教学新模式,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1.2教学方法
1.2.1临床模拟病例的设计
所有临床模拟病例均由指导教师根据真实临床病案改写,最终形成的临床模拟病例具有以下特征:符合教学大纲对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内容具体、详实,涵盖病理学、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等内容,能够反映本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且对照教学,能够清晰、直观的呈现疾病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特征,能够使同学们准备掌握疾病的特征。每个实验项目最后以一个病例结束,病例具有一定难度,通过病例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疾病和诊断疾病的能力;同学们既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自由式讨论,也可以课下查找文献典籍来分析疾病和诊断疾病,最终形成诊断报告上交。这种新模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1.2.2教学实施
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实验班在教学开始前,指导教师就利用QQ群、课堂作业等方式公布病例,以病例为先导和主线提出问题,问题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准确描述该病例的病史摘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变化。二是根据所给疾病信息,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肉眼和镜下病理变化等。三是学生利用教材、文献典籍、网络、自由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分析疾病、诊断疾病,从而形成实验报告上交。
教改实验课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学生整理所给病例信息、观察标本、指导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认真详细讲解。第二个阶段,学生观察标本结束后,分组互相展开讨论。第三个阶段,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1名学生作为答题代表。公开回答诊断结果和依据。第四个阶段,指导教师给出准确的诊断结果和依据,针对错误的诊断结果和依据、疑难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第五个阶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并把该疾病的组织学病理特征绘制在实验报告上一并上交。
1.2.3教学效果评价
病理学实验课考核分为二种形式:第一种是,每次实验课结束时指导教师下发课后作业。第二种是,针对课堂学生实验报告的考核。
2结果
教学效果评价对照表从作业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来看,实验班大大高于对照班,至少说明应用临床模拟案例教学法的新模式在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系统性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后持续学习临床课程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3完善病理学教育的有效措施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引入,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并进行拓展,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和途径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一个创新的过程。
3.2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样对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创新能力的激发是不足的,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开展综合性教学新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设置临床病例讨论,结合临床病例提出问题,通过对比式、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目的。想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首先,实验课的教学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播放教学视频、进行临床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穿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实验教学内容要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在实验课的各论章节中适当增加临床病理病例讨论的内容,课前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阅文献资料,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汇报,小组间有不同意见时可以进行讨论或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过程,并形成最终讨论结果。通过讨论,使学生对相关病变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方式,如学生在观察病理切片或标本时,遇到问题就举手提问,指导教师上前进行单独辅导。而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再感到学习困难和枯燥,从而提高了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结论
总之,在医学教学中就要加强和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建明,李玲,李锋,赵瑾,刘春霞,陈云昭,常彬,齐妍.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02:85-88.
[2]王欣欣,王丽珍,张伟,刘松年.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4,05:771-772.
[3]周珏,卢林明.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1,24:3837-3839.
论文作者:刘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病理学论文; 学生论文; 病例论文; 疾病论文; 病理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