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翎文化,传承有我论文

翔翎文化,传承有我

朱海英

2008-2009年间,我在北京读书之余,跟随郭七正老师学习踢毽子。踢毽子是一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又名 “翔翎”。郭老师是一位朴素的长者、花样踢毽界的大师。郭老师一生从教,曾任北京一所小学的校长,业余时间辅导学生花样踢毽子,曾任数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民族运动会花样踢毽项目裁判。退休后仍然坚持在公园义务辅导群众踢毽子,寒来暑往,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志在传承,诲人不倦

初遇老师,是在北京人定湖公园的一隅。一块木板垫在矮栏杆上,就是老师的板凳了。身畔三五成群踢毽子的人,都是他的追随者。第一次与老师交流,老师就对我说:“花样踢毽不是我的,是祖宗传下来,存于我处,我的任务是把它传下去。”当时听到这番话,只觉得特别,并不了解其中深意。后来才明白老师所谓的 “传承”并不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简单复制,还有面对传统文化即将失传的痛心呐喊;对身上肩负的传承担子的强烈责任感;对后学者的期待与厚望。

老师手把手教我踢毽子,从最简单的足内侧踢毽的动作要领开始。老师弯下腰来,扶着我的脚踝关节,带我体验发力的部位。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特殊教育专业,老师知道我将来也要做老师,就有意传授我许多为师的方法。一次,一位路人过来学习踢毽子,在他踢了几脚之后,老师示意我去指点一下他。我走上前去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并扳着他的脚体验腕关节发力的感觉。这位路人在我的指导下重心不稳,东倒西歪,手足无措。事后,老师给我了几点建议:要先说优点,再说不足;动作也不能过于粗鲁,要先帮助学生找好重心。老师的细致入微让我深感惭愧,我也更加虚心地向老师学习为师之道。

面对建筑工程行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发展趋势,工程测量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测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充分借助计算机等技术的优势,推动工程测量水平的不断提升。此外,立足于当前测绘新技术发展实情以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未来测绘新技术必然会向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可视化等方向发展。而作为企业必须立足于行业发展状况,积极引进先进的测绘技术,不断提高经济利润和综合效益。

我初学踢毽子时,动作不协调,手总是跟着较劲,老师说:“小朱真客气,还给我带一筐鸡蛋。”意为我的手部动作像是挎了一篮子鸡蛋。屡教不改,老师又说: “不用给我送一筐鸡蛋。”老师对踢毽子的姿态美要求很高。他常说: “张牙舞爪,没有好指导”“低头哈腰,姿势不美” “龇牙咧嘴,技术不高”。对待初学者出现动作不准确、形体不美观的现象,老师从未采用批评或挖苦、漫骂、甚至体罚的做法,而是用 “没有好指导”这样的俗语,把责任揽了过来,既保护了初学者的积极性,又使其受到教育。老师常用这些 “俗语”给我们提出幽默的高要求,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克服自身不足,追求完美。

师法有道,万事一理

2009年,我从师大毕业,来到广东从事特殊教育工作。面试时,有一个环节是特长展示,我表演了花式踢毽子,凭借这一特长被直接录用。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对老师说过感谢,老师却常说:“感谢后学者。”老师的为师之道、翔翎技艺,虽然我不能完全领悟,却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的教师生涯。

郭七正老师师从金幼申先生时,金幼申曾对郭七正做 “三揖”表示感谢:“踢毽子,乃我国老祖宗所留,不属于哪一家,好似存于我处,正愁无人可传,现此子愿意接管,焉有不谢之理。”这就是著名的“三揖为谢”的故事,博大胸怀可见一斑。郭老师继承下来的同样是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艺。郭老师常说: “我跟随恩师金幼申先生学翔翎技艺、学篆刻、学书法,老师不曾收费,我也不会利用踢毽子赚一分钱。”老师指导学生无数,包括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获得各种奖牌,各地慕名而来的求教者,从未收取任何费用。老师不但教我踢毽子技术,还教我学做人,做老师。

身为翔翎技艺传人,我心中常常有一种使命感,要把翔翎文化传播出去。

选择湖北省科技查新事实型数据库内2010-2014年的数据资源,统计分析湖北省生物医药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以及重点企业。由此分析得出的未来创新产业与湖北省实际的创新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验证,以此分析创新产业发展规律,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征和科技企业培育工程精准施策进行精准研究,以下是实证分析的结果。

左小龙进门先看见了杨臣刚的大脸,而且仿佛是把照片贴在圆桌上裁出来的一般圆,这张脸足有两米乘两米那么大,这张大脸就确定了这个包房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不能再以吃饭为主了。在杨臣刚的旁边是庞龙的脸,这两大至尊的唯一区别就是庞龙的脸是两米乘以一米九。旁边散落了不少脸,他们的脸的大小仿佛是根据手机彩铃的下载率来决定的,这些脸都没有身体依附,直勾勾看着进房间的每一个人。

翔翎轶事,历久弥新

郭老师腹中,记录着一百三十多种传统花样的练习方法。传统花样在清末登峰造极,达到一百五十多种,日后逐渐衰落,一些花样不为后人所知了。然而不知旧物,则决不能言新。现代人所谓花样踢法创新,都逃不脱传统花样的框框。

问卷星自2016年上线至今,运营时间虽不长,却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在线问卷调查、考试和投票平台。截至2018年4月10日,已有2 237万用户累计回收超过14.49亿份试卷。问卷星调查问卷被广泛用于德育课堂[1]、随堂测验[2]及信息化教学[3],然而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尚未有过用于医学类课堂教学的系统报道。现将问卷星随堂“微测试”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用心得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综述如下,供医学界同仁参考。问卷星平台分为免费版和企业版,对于高校课程日常教学中的“微测试”,免费版即可完全满足要求。

今天,当我们在探讨高质量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审视一下所谓的“表情包经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鸡毛掸子的教化作用还在于:从来不是教师在教导学生,也不是老师在责罚学生,是 “规则” “规律”在要求学生怎么样做。老师常说 “万事一理”,一切事物道理都有共通之处。他举生活中最简单、最通俗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动作要领。我不能理解踝关节发力踢毽子,老师问我: “怎样打人最快最疼?”然后提示我: “腕关节发力打人对方来不及躲闪,发力集中,最疼。”同样,使用踝关节发力踢毽子,又稳又轻便。后来我学习乒乓球技术,教练提示我挥拍时,小臂发力,大臂基本不动。如果整个手臂都发力,力量就会不集中,就会 “散”。如同电光石火一般,老师的话又闪现在我的脑海,原来老师告诉我的道理是这样简单又放之四海而皆准 。

翔翎技艺,传承有我

老师已届花甲之年,一些高难度的花样动作已经不能亲自示范,但他有自己特别的方法,用手部动作模仿脚部动作做示范,指导练习一些高难度花样动作的法宝则是鸡毛掸子。鸡毛掸子被称为 “师傅”,一代又一代的练习者通过 “绕掸子”学会了花样踢毽最柔美的绕转动作,通过 “跳掸子”学会了花样踢毽最健美的跳跃动作。在花样踢毽技艺长久流传的过程中,鸡毛掸子是老师的教具,在老师手中变得神圣。当老师弯下腰来用双手摆好掸子指导我练习动作的时候,唯有侧耳聆听、细心揣摩,一丝不苟地练习,才能不负老师严谨的教风。

鸡毛掸子的不同凡响,还在于它一头用来练功,一头用来敲打学生。它像是悬在头顶的戒尺,不过这鸡毛掸子的 “戒尺”功能从来都没有真正使用过。郭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出动作的问题之处,有些错误纠正了不知多少遍,我们仍然不能改正的时候,他也只是皱眉谴责一下,从未有半点责骂。鸡毛掸子提示着一个界限:脚要踢到多高,发力控制到多少,绕转的圈有多大,跳跃的界限在哪里。如同戒尺一样,鸡毛掸子告诉我哪里是 “戒”,哪里是 “尺”。

练毽之余,郭老师会说一些翔翎掌故。跟毽子有关的历史人物,花样踢毽名家,一个个鲜活起来:有京城花样踢毽第一人武如山老先生;有生就一身傲骨,从不为三斗米折腰,爱憎分明,卖艺四十余年,丝毫看不到江湖之气的谭俊川老先生;有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诗词、作对、八卦、翔翎等等无一不精的金幼申老先生;有1933年参加全国第五届运动会我国踢毽子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周柱国……这些故事,汇编成 《翔翎文集》,翔翎文化得以保存。这些故事,我听了数遍,又读了数遍,常读常新,每次都能看到精彩之处、共鸣之处。我逐渐明白了,人的生命,不能永葆,大概只有化为艺术,才能长存。在毽子的身上,我能够看到前辈的影子、前辈的精神、前辈的文化。

我把花毽引入了自己的课堂,开展社团活动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听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视觉学习占据优势。我通过身势的比划和示范来讲解动作,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领会动作的精髓。踢毽子能锻炼视动平衡感,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和自信自强的精神。花毽形态小巧,色彩缤纷,动静皆宜,也深受智障儿童的喜爱。即使他们不能踢好毽子,也能用毽子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

1933年,金幼申先生 (左)、溥子衡先生(右)参加全国运动会获奖后留影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成立了翔翎社,义务辅导师生学习花样踢毽子,也把健康和快乐播撒开来。有些人无法参加剧烈运动,花毽成为他们锻炼身体的 “利器”。一些老师认为自己柔韧性、协调性差,踢不好毽子,我亲自带领他们,用行动告诉大家,只要坚持就有进步。我秉承师傅的理念,带着师生日复一日地训练,慢慢的,他们的腿胯打开了,脚腕灵活了,平衡能力增强了,对自己也有信心了……

师生们凭借花毽表演登上了学校助残日表演的舞台,得到了市里各届人士的肯定。在全民健康广场有一个民间踢毽子组织每天定期开展活动,我义务担任了他们的技术指导。

郭七正老师所著 《踢毽子》《中国花毽》记录了传统花样一百余种踢法,共分二十六门,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遗憾的是还没有整理出系统的音像资料。2018年,我开始翻译老师的著作,拍摄传统花样踢毽教学录像。计划历时五年,先录制自己能完成的花样动作。未能完成的动作,指导后学,尽力完成。不能完成的,收集出影像资料。将传统花样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尽量保持和记录传统花样的风格和面貌。

十年过去了,传承之志,日甚一日。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愿翔翎文化长存并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标签:;  ;  ;  ;  ;  ;  ;  ;  ;  

翔翎文化,传承有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