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刚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摘要:本文指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走出以竞技体育为基本格调和模式的教学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阶段、多内容的现代化综合体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模式;全面发展;体育意识终身体育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以传授运动技能、技术为主,一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主,因而形成了“技能教学思想”与“体质教学思想”的对峙,继而又出现了“竞技体育”、“主动体育”、“快乐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等教学思想。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规律,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教学思想应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大学体育课应从传授竞技技术向健身活动和发展身体素质的方向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改革现行体育教材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探索适应人才成长规律的体育教学模式
1.1改进教材内容
目前体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按照教学大纲把竞技运动的内容搬到体育课上,不顾学生能不能学会,传授内容对健身有无实效,大量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把以健身、娱乐为主体的大学体育教学竞技化,且各年级教材简单重复较多,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世纪我国大学体育将向现代化、全面化、娱乐化、终身化和多元化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走出以竞技体育为基本格调和模式的体育教学体系,形成“回归自然体育”、“养身保健体育”、“终身体育”等多形式、多层次、多阶段、多内容的现代综合体育体系,通过科学合理地改进教材内容,调整教材结构,使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认识体育的功能,体验体育的魅力,享受体育的乐趣,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教材要打破单一的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模式,更不应竞技化。教材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建立以健身、康体、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把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确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培养。
1.1.1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确立与体育教育教学、身体锻炼和增强体质目标一致的教学大纲。
1.1.2教材可适当采用以运动技术为手段的体育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应增设学生喜爱、娱乐性强、健身效果较好的项目,如健美操、舞蹈、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3加大选修教材的比例,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提高身体锻炼的实效性,满足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需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
多年来,教学形式以自然班授课似乎已顺理成章。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学阶段男女分教的教学形式利大于弊。
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我要学生练”的教师主宰代主导、“教师要我练”的学生主体成客体的被动体育教学倾向,扼杀了学生的锻炼自觉性和主动性,削弱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认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导育”、“导学”、“导练”、“导规”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锻炼的方向和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我要练”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锻炼的自学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逐步使体育教学整体改革向着俱乐部制、按兴趣分等级教学的授课方向发展。
1.2.1学生按兴趣、等级分组,做循环练习,教师则分别在各站点辅导。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
1.2.2分导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或考试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标准,这样既能避免“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成功中提高。
1.2.3每节课留给学生十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既能让素质好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锻炼,又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素质差的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信心。
1.2.4每学期抽出两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在锻炼学生组织能力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当教师的艰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2.1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指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可以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进而产生持之以恒的动力。因此,大学体育课应多采用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活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等形式,让学生直接体验某项体育活动(如球类、健美操、舞蹈和民族体育等)的乐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满足他们对体育的直接需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达到良性循环。
2.2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能力是完成体育活动的人体体能、生理、心理的综合表现能力。体育的本质在于有效地增强体质,改进健康状况,但这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经过身心反复的实践和不断调节才能收效。
2.2.1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体育知识是人们认识体育和从事体育活动的向导。教师利用讲座、理论课和技术课的授课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解决锻炼中千差万别的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2.2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体育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通过实践方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知识和实践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去指导实践,使学生学以致用。
2.2.3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节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3.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建立
体育意识是指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目的的认识,利用正确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可使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一种自觉习惯行动,并可起到延伸学校体育教育到学校后青年、中年乃至老年自我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强化学生体育意识需要学校的领导、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体育教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运用现代主体思维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研究和挖掘学校体育的深层次价值,从智力上、心理上全面认识体育的各种功能,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作用。
4.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正确评价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与影响
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绕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选取最有价值的娱乐性较强的练习内容,改变以往“要我学”的现象,形成“我要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科学的体育技能及优良的个性、浓厚的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衡.谈体育教学改革,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J].1997,(4):827.
[2]于莹.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建议和设想[C].体育教育研究,2000:40.
作者简介:
许刚,男(1969.6---),汉族,山东博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论文作者:许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体育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兴趣论文; 体质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