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发展的趋势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对策论文,差距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步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十四大又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的召开,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地推向深入,使我国经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生产力布局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区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伴随着全国经济的高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距,南方和北方的差距,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扩大了,并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并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应该说这首先是一种必然现象,其次,这也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并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消失,改革开放最终将促使区域间差距缩小从而区域经济获得协调平衡的发展。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生产力布局是极不平衡的,具有极其浓厚的殖民地特色,加工工业几乎全部集中于沿海,而内地的工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时中央政府出于平衡生产力布局及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举在中西部的内陆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通过1949—1979年30年的以内地为重点的投资和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沿海和内地严重失衡的状态得到了扭转。新中国成立之初沿海和内地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为7∶3,而到1979年则转变为6∶4,并在全国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南北关系来说,由于我国一直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的北方,尤其是东北,较重工业比重较低的南方经济发展要快。通过30年的建设,初步扭转了我国生产力布局严重失衡的状态,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其成绩本身是值得称赞的,但深入的分析可知,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是以巨大的效率损失才换取了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虽然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基础落后,投资环境极差,投资的效率很低。在向中西部进行投资倾斜时,国民经济的重心并没有因此而西移,相反,东部地区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一直提供了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即使在“三五”时期,东部投资仅占总投资比重的49.42%,东部仍提供了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国家的资金在一定时期总是有限的,在国家向中西部进行投资倾斜,大量资金流向中西部而投资效益较低时,东部地区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改造资金和必须进行新建、扩建的投资,致使产品结构难以改造,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因此,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总体经济效益较低。生产力布局所取得的平衡也只是一种低效益基础上的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削高填低”的行政手段取得的。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30年我国执行的是一种平衡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手段则是向内地投资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手段,企图通过不平衡的手段来达到平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手段具有极强的行政色彩。这种政策,不仅没有使落后的内陆地区取得期望的发展效果,而且东部地区因被强行抽走了大量利税而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了这种平衡发展战略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千差万别,为慎重起见,我国的对外开放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各地全面实行的,而是采取了从点到面、逐步推进的战略,首先实行对外开放的是沿海特区,然后是沿海开放城市,再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带,现在正积极向内地推进,与开放相伴随,沿海地区的对内改革也较中西部等内陆地区起步早、步伐快。为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优势,国家还对东部地区实行了政策倾斜,东部地区借助已有的基础,在政策倾斜的条件下,经济迅速发展,同时拉开了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差距。在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拉大的三旋律中,南方经济也以快于北方的速度发展。总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差距被人为强制缩小,而在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差距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迅速扩大了。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一定阶段,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具有历史必然性。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不同将导致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东部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具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较好的基础设施,较理想的协作配套条件,技术先进,工人(劳动力)素质高,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强。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较好,不仅易于从国内取得资金,而且也容易获取外资的支持,而且,东部的优势区位也便于其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产品的交流,参与世界经济的循环,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但在一定时期内资源开发的条件差,不仅公路、铁路等运输网络不完善,而且开发所需的配套条件也不理想,这往往导致开发资源成本高,投资收益率低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运动受市场支配,总是从资金收益率低的地区流向资金收益率高的地区,这就表明,在一定时期里,中西部地区不仅资金积累能力因企业效益低而较弱,而且中西部的资金在市场作用下有外流的趋势。人才的流向与资金的流向一致,“人往高处走”导致“孔雀东南飞”,东部地区的人才较西部地区多。
(2)价格体系的扭曲与产业结构结合将进一步扩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价格体系扭曲,使区域经济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仅仅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的一种工具,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价格体系扭曲极为严重,既使经过了17年的改革,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仍未完全扭转。具体表现为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价格一直偏低,而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则偏高,这种价格扭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只能随着改革的深入而逐步转换过来,价格体系扭曲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下去。价格体系的扭曲同各地产业结构结合在一起,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过程中起着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西部地区主要以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加工工业为主,在东部与中西部的产品交换过程中,不合理的比价体系将导致中西部的一部分利润流向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促使资金从东部向中西部回流以补偿利润从中西部向东部流动的影响,而改革开放后,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作用减弱,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补贴减少了,对利润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所造成的影响缺乏一种补偿机制,从而导致中西部与东部差距的扩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不可能再建立计划体制下那种补偿机制,只能通过价格改革来消除利润的不合理流动,而价格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价格扭曲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导致地区差距出现扩大的趋势。
(3)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程度不同。虽然十四大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全国并不是同步进行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就市场体系完善的程度而言,也是从东向西呈一下降的阶梯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活力、注重效益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将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市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投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能很好地捕捉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在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传统体制下的企业,因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活力,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体制在地域上发育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市场体制发育较快,计划体制残留较少,而中西部地区市场体制发育较慢,计划的东西残留较多,因而东部地区经济较中西部地区经济活力要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必然扩大。从南北关系来看,南方的市场体制也比北方发育要好,在南方和北方的竞争中,南方处于有利地位,南方的发展比北方的发展要快。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暂时性
在认识到我国区域经济扩大趋势必然性的一面时,也应明确地认识到地区差距扩大具有暂时性的一面,对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暂时性可以作如下理解: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某些扩大地区差距的因素将逐步趋于消失。首先,价格的生成机制将发生变化,价格生成的计划机制将逐渐削弱以至消失,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将起主导作用,符合市场经济的价格生成机制必将使价格扭曲现象得到纠正,使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间形成合理的比价体系,地区间利润的流动将趋于消失。其次,改革的深入,必将加快市场机制在中西部地区的发育,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育趋于均衡。
(2)经济的发展将导致某些缩小地域差距的因素逐步生成。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导致区域要素流动的加强,区域间的联合和协作趋于活跃,区域间的联合将有力地缩小地区差距。另外,产业在地域间的梯度转移是一种经济规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使中西部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使东、中、西差距缩小。
(3)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对区域差距的扩大不会无动于衷的,而是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合理调节。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政府的调节力量也许较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调节区域关系的经济力量是会逐渐加强的。
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关系的调节机制
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具有暂时性,这是就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说的,在实际中,地区的差距有可能超过经济所能忍受的限度。为了使地区差距限制在一定的“度”内,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建立市场机制的过程中,我国也应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区域经济关系协调机制。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作为资源配置形式的生产力布局,市场理所当然地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建立的调节机制主要是针对市场的不足。政府的调节范围应该是“凡是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做,凡是能通过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就由市场去解决,政府只做市场所做不到的事情或市场所做不好的事情。”这表明,在市场体制下政府的调节同计划体制下政策的调节是有本质区别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区域关系的调节是针对市场缺陷进行的,其调节手段主要有三种:财政手段、产业政策、政策性银行。
(1)财政手段。国家财政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有力工具,在协调区域关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具有转移和调节地区收入,从而直接调整和重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状况的功能。财政改革将导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内容发生变化,政府不再是社会上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取代政府成为最主要的投资主体。由于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由企业所掌握的资金,政府不可能再加以直接干预,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和经营将由企业来完成,政府将从竞争性项目中退出,财政支出将主要满足于公共需要和投资于一些自然垄断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调节区域关系,应局限于财政职能之内。为防止区域差距的过分扩大,政府可利用财政支出手段,对落后地区的非竞争项目采取一定的倾斜,以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为竞争性项目的发展准备条件。具体地说,政府可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及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即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见,当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后,必然吸引一部分公司或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外资也会因而流向中西部地区,从而带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的繁荣,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2)产业政策。单纯依靠财政手段来调节区域经济关系,其作用毕竟有一定限度,因为国家财政收入毕竟有限。为使国家对区域关系的调节有较大的力度,国家可使用产业政策这一手段,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的倾斜来落实对区域的倾斜,从而达到协调区域经济关系的目的,当然,产业政策的应用必须以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为前提,一般说来,落后地区和较发展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落后地区往往与较低级的产业结构相联系,而较高级的产业结构往往只能在较发达的地区存在,通过对落后地区产业的扶持,就能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具体地说,如果对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给予一定的产业倾斜,那么以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无疑将加快发展,缩小同东部的差距。产业政策调节的力量大,但带有一定的负作用,如对市场公平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调节区域经济关系时,产业政策的运用必须慎重考虑。
(3)政策性银行。为协调区域经济关系,一定量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而单纯的财政资金总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银行的经济机制将发生变化,大部分银行将转变为商业性银行,进行商业化经营,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资金不可能由国家控制用来协调区域经济关系。为此,必须组建政策性银行,为国家的宏观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性银行并不以自身效益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目标,而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其目标。在协调区域关系方面,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向落后地区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贷款以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通过政策性银行合理筹资和科学地运用资金,可以促使国家的区域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协调的目标。
以上三种手段相互补充,在实际工作中,应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对区域经济关系的调节,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