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是“寻租场”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股市论文,寻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从“赌场”到“寻租场”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金融国际年会上,吴敬琏呼吁不要把股市变成寻租场,并且指出必须否定“股市为国企融资服务”的方针和“政府托市、企业圈钱”的做法。几年前吴敬琏的“赌场论”曾引起理论界和市场的一片哗然,而今又提出“寻租场论”,应有其深义。
赌场的意思显而易见。如果说中国股市是一个赌场,其潜台词就是中国股市只有投机价值、没有投资价值。而说中国股市是一个寻租场,对股市的进一步规范就更为迫切了。
在经济学里,租金是指由供给弹性不足产生的稳定的超额利润。在没有进入障碍的市场中,商品的供求关系使得超额利润不可能长期持续存在。但是,在供给弹性不足,如商品的供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时,超额利润就可以长期存在,寻租现象就可能发生。譬如在某些行业的行政配额制度下,谁能够得到许可证,谁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即租金),人们就会想方设法获得许可证以便取得租金,并往往导致部分控制许可证派发的个人或机构的腐败,这种活动就是寻租活动。
反观中国的股票市场,租金(即超额利润)是可能存在的。
在中国的股市上,股票的供给弹性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股票发行采用核准制(最初为审批制),使得股票发行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上市资格(壳资源)成了稀缺资源;另一方面是将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只让三分之一的股票上市流通,这使得A股市场上的大量资金面临少量的可流通股票。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流通股价格畸高,而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极低,上市过程中确实存在超额收益,寻租空间也由此而生。谁能通过审批获得上市的权利,谁就可以轻易地靠圈钱暴富,这样股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寻租场”。在这里,某些集团和个人以低成本获得非流通股与稀缺壳资源从而掌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另一方面,在流通市场上,过高的市盈率和过低的利润成长性,使大多数股票失去了投资价值,股市成了一个只有投机价值的“赌场”。
2 有多少人在寻租
由于上市资格成了一种壳资源,可以为上市公司控制人带来巨大的差额收益,于是形成了中国股市特有的“排队上市”的奇观。可以说,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拒绝排队现象的,排队往往只能在短期存在,人们对某种资源趋之若鹜的现象会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中被缓解。而在中国股市中长期存在的上市排队现象,说明了中国股市存在制度性的缺陷,可以给相关利益群体带来暴富的机会,上市排队本身就是一个寻租过程。
排队上市实际上能为非流通股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例如前段时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新八股,这些上市公司前身均为民营企业,非流通股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几位自然人或其控股集团中。就在6月25日,新八股的上市瞬间造就了数十位的亿万富翁,实际控制人身价倍增。以德豪润达为例,在新股发行上市前,其每股净资产为3.197元,新股发行上市后,公司净资产增加到每股7.468元,每股增加了4.271元,实际控制人王冬雷、王晟兄弟资产投资收益达到133.6%。如果以上市当日开盘价计算,他们的资产回报率更是达到了381.4%。这就是寻租给上市公司控制人带来的财富转移,股权分裂的市场为非流通股股东的财富大幅度增加提供了一条合法但不合理的通道。正因为上市有着高得惊人的投资收益,这种收益率是进行实业投资根本无法比拟的,才造成了企业上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
而在这个排队上市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并非一定是优秀的、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企业。事实证明,由于企业在上市之时的动机就是为了寻租,这必然导致寻求上市的企业千方百计制造业绩优异的假象,粉饰财务报表,隐瞒公司污点,甚至不惜造假。江苏琼花事件就是这种现象的缩影。
江苏琼花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的新八股,在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就曝出上市信息披露不完全、隐瞒国债投资情况的事件,随即遭到深交所谴责。江苏琼花此举立即引起各界对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诚信的质疑。证券分析人士和投资者认为,江苏琼花故意隐瞒国债投资情况,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骗取上市资格。一旦上市之后,他们钱已圈到,所受到的惩罚也仅仅是“谴责”而已。按照以往的惯例,对相关责任人的进一步处罚也就是几万元而已。相对于其从资本市场上募集的近2.2亿的资金和投资者为此遭受的损失,违规成本显然是非常低的。
如果说以此骗取上市的企业并不多,但是上市之后业绩马上变脸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种种现象都表明:上市是首要目的,完成上市融资后,公司控制人对公司的继续发展就失去了兴趣。根据山东神光首席分析师孙成钢的一份研究,在2000年融资的119家上市公司中,经过一年多的经营,竟然有32家企业在2002年的中报中宣布利润大幅下降或出现亏损,上市公司“一平二亏三ST”成了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却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伴随着股权分裂和上市资源的稀缺造成的上市公司控制人的寻租行为,在流通市场上,中国股市长期无法摆脱市盈率过高、缺乏投资价值的状况。在正常的股市中,所谓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意思是,投资股票就是投资这家上市公司,伴随着上市公司的成长,股东可以从中分享成果。但是在中国的股市,由于上市就是为了寻租、为了圈钱,投资者无法预期上市公司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价值投资成了一种“奢侈”的念头,投机气氛浓重不可避免。
如果说发行市场是财富从投资者向上市公司转移的过程,那么流通市场就是财富在投资者之间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成了普遍规律。
机构投资者作为“大鱼”的代表群体,无法依靠价值投资分享上市公司的财富增长,只能依靠自身在资金、信息和舆论上的强势地位,在频繁的打压、拉升股价中获得超额回报。更有甚者,有的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勾结,制造题材、概念,操纵股价,实现财富从散户向自身的转移。而中小投资者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设法“跟着庄家走”,股市成为一个“赌场”。
3 股市定位需与时俱进
以上我们所提到的上市公司控制人和部分机构投资者是股市中最大的两个寻租群体,事实上,寻租者远不仅于此。种种的寻租行为、破坏股市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得这个市场系统性风险不可避免,而理智的参与者正在纷纷离场,股市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
中国股市中巨大的寻租空间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这与设立之初管理层对股市的功能定位是密切相关的。
在我国股市从萌芽走向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层就赋予了中国股市“增加企业融资渠道,为国企融资脱困服务”的功能。譬如在1984年8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便于筹集资金兴办各项事业”制定了该办法。此后,管理当局也不断强调“证券市场要向国有企业倾斜”,“证券市场要为国企融资服务”,“为国企股份制改造服务”的方针。
而现代经济学认为,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股市交易,使资本资源流出低效企业,流入高效企业,实现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指出的是,证券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涉及了两个主要的利益群体:投资者和筹资者。而从我国股市的设立初衷来看,筹资者的利益得到了完全的体现,投资者的利益却被完全忽视了,因此才会有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划分,新股发行时的溢价,上市审核向国有企业倾斜等种种中国股市之怪现状。
当管理层定期发布股市每年筹集了多少资金,并以此为荣时,更多的研究表明,从股市设立至今的12年,投资者所得到的回报是微乎其微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2年7月至2002年的十年间,投资者总计14000亿的投资不仅没有获得相应收益,反而净亏损了100亿元,而十年间投资者失去的机会成本高达4230亿元,这组数字有力地证明了我国股市长期以来的投资功能的缺失。理性的投资者面对无法获得合理回报的股市,必然会逐渐选择离场。从2002年5月起,两市的开户人数开始直线下降,从每月稳定的20万左右的开户数下降到了10万以下。
无可置疑,股权分裂、发行上市的核准制,这些造成当前股市成为寻租场的顽症,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制度的设定,中国股市可能在襁褓中就已经夭折。但是,当这些制度成为今天中国股市发展的障碍,与时俱进也就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首先需要的是管理层在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在20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股份制改革、国退民进已经不会受到强烈的指责,而对股民也不能再单纯要求“奉献”,“回报”是他们更在意的。
如果管理层能够突破认识上的障碍,顺应民意,股市定位就应该从“融资本位”向“投资本位”转变,或者说从“企业本位”向“投资者本位”转变。如此,中国股市才可能彻底走出低级循环,创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