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落后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一思路的确立,抓住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为迫切。本文就落后地区经济方式转变的意义、存在的难点以及解决的对策作一初步探讨。

一、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能否真正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取决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的科学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否则,在错误认识支配下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标的。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有四种代表性的提法:其一,概括为从外延型为主向内涵型为主转变。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内涵型则是指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效率来实现。其二,为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理论界普通认为,粗放型和外延型,集约型和内涵型在概念及内涵上一致,因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表述为“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其三,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数量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结果经济增长质量低,效益差,结构失衡,而质量型增长方式则注重经济增长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第四种提法是从轻型向重型转变,认为90年代之后,我国已进入重型经济增长阶段,应以重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以上四种提法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内容,但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经济增长的目的,又包括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既包括生产,又包括与生产密切联系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同时还应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我们应该把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理解,单独地、片面地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都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要以市场要求为导向,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的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推进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转变。

二、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但是,甘肃经济从总体上讲仍没有走出以速度为中心,以增加投入为手段,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老路子。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仍很突出。例如今年1—9月,全省国有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32%,比全省平均速度慢了5.77个百分点。730户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为45.75%,全部企业盈亏相抵后净亏4255万元,比去年同期少实现利润7.39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29亿元,增长36.21%。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具体表现在:第一,粗放经营、高耗低效。如1980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物耗率为59.87%,1985年上升为64.51%,1990年上升为72.75%,1994年底上升为75%左右。万元产值电耗4380千瓦时,比全国高2.26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3.75吨标煤,比全国高84.8%。第二,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低。近几年,甘肃经济增长的70%以上是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推动的,而技术进步的作用只占30%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科技产业化程度低。有关资料表明,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问题较为突出。1994年全省产成品库存累计达61.8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69%,比全国高出1.9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是22.79%和77.3%,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由此可见,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非常迫切,这不论从缩小与发达省区的经济差距,还是从落后地区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福利的改善方面来看,都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地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落后地区来讲,有以下的意义: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缓解落后地区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缓解落后地区资金不足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从而增加落后地区资金的积累能力,增加资金供给。1994年,甘肃省国有工业资金利税率仅为8.1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以阻止资金外流。应当承认,落后地区资金外流是造成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资金外流则又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迟滞、经济效益低下、投资回报率低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等生产要素横向自由流动是客观规律,因此吸引资金,留住资金发展落后地区经济,必须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同时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后地区资金必然外流,非人为所能扭转的悲观论点应坚决予以摈弃。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使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论是数量扩张型还是效率提高型的经济增长,都首先要求产品适合市场需求。否则,无论是哪一种增长方式都不会带来应有效益。落后地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例如应加快轻工业的发展,甘肃省目前的日用消费品有70%以上靠从省外调进。积极发展轻工业,提高轻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提高甘肃工业结构效益的有利选择。轻工业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符合甘肃省实际情况。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落后地区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勿庸置疑,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果。另一方面,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又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只有使二者相互促进,才能使经济增长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落后地区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本缺乏,技术水平较低,所以在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中偏重于粗放、外延式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长时期的粗放、外延式经济增长又导致了人力资本的更加短缺,技术水平的更加低下,从而使经济增长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注重质量和效益,必然对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落后地区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增强落后地区的区际贸易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

长期以来,落后地区以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输出为主,而输入的则大多是加工工业产品。不论是在国际贸易中,还是在国内贸易中都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严重的“双重利润流失”。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加工工业产品的输出能力,同时注重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不合理的贸易格局,才能使落后地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中获取比较利益,促进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强调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切性的同时,我们一定要看到实现这个转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具体来说,在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以下难点和问题:

第一,“赶超型”经济指导思想的不利影响。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控制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不改变追求过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状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无从谈起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难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有二:一是增长速度过快促使经济过热,过热的市场导致企业提高质量和效益缺乏压力,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靠数量扩张就可以取得经济效益,从而不会去追求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在速度过快和市场需求膨胀的条件下,企业增长投入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能力,而不去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当然,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其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快的,与沿海地区的速度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但也正因如此,在落后地区容易诱发政府部门的“赶超思想”和“赶超发展战略”,从而要求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片面追求产值的翻番。为此,企业绝大部分资金都用来增加生产要素,而不是用于技术改造、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必然导致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最终仍然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例如,在乡镇企业发展上,有些地区不顾当地、当时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盲目追求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而不重视现有企业的改造和提高。虽然乡镇企业发展“星罗棋布”、“遍地开花”,但经济效益低下,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事实上,经济发达与不发达的差距不仅仅在产值和速度上,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上。凡是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地区,都是企业经济效益比较高的地区。正是较高的经济效益才支撑了较高的资金积累水平,从而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对于落后地区来讲,要缩小同发达省区的差距,必须面对资金短缺等现实矛盾,注重提高经济增长中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力争用既定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大的产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资金积累水平,扩大资金供给,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地增长。

第二,资金供给短缺,导致技术改造困难,这是落后地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难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经济增长效益较好的地区和企业,无不把搞好企业技术改造作为一条重要经验。有关资料介绍,近年来上海逐渐改变了设备老化、技术老化、产品老化的状况,形成了汽车、通讯、电站设备、钢铁、石化、家电六大支柱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4%。“八五”前三年,江苏省先后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20多万台套,使全省1/3以上设备达到国内同类设备领先水平,15%达到国际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缩小了同先进国家的差距,装备上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山东省从1993年起,省财政每年从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作为省经委专项基金,省财政每年集中2亿元,省计委、国托公司每年集2亿元人民币和2000万元商业外汇,作为省技改资金。重点用于重大技术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技改工作(《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5年第70期第33页)。技术改造资金的筹集,既要靠企业自身积累,同时也得依靠政府的投入。对于落后地区来讲,由于财政困难,国有企业自身积累不足,因此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度较大。

第三,科技的产业化水平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要和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相结合。科学技术只有被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小平同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既是对我国过去科技和生产相脱节的教训的总结,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经济建设要运用科学技术提出了要求。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取代了资本和劳动,占据第一位。例如在山东省经济增长中,大约有70%是依靠技改投入实现的。这主要是由于其基本形成了一种促使科技迅速进步并尽快使高科技产业化的经济社会机制(或科技长入经济的机制)。企业既有一种追求技术进动的内在动力,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部压力也迫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归根到底,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运行机制已经确立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旧体制的束缚,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障碍,多数企业还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致使科学技术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较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根本上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

第四,国有企业是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但要实现增长方式转换仍有许多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效益低下主要是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所造成的。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和细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依靠企业行为的规范和企业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因此,国有企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长期以来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设备陈旧,人浮于事,各种经济负担过重,运营效率低下,特别是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竞争主体,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绝非易事。对于落后地区来讲,由于国有经济比重更高(如甘肃省1993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达69.79%),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更在国有企业,难点也在国有企业。

第五,乡镇企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困难。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工业化水平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乡镇企业不论是在增长速度、增长结构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落后地区不仅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应主要致力于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就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向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以及技术进步要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增强乡镇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然而在落后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值、轻效益、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轻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现象。

1、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企业认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国有企业的事情,认为落后地区乡镇企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速度,扩大数量,只有在数量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应谋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注重乡镇企业发展的质量。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曾经走过这样的道路,这是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落后地区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在这样的思想认识指导下,乡镇企业发展必然是重复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包括企业数量的扩张和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数量扩张)。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水平低,同时又必然导致资金的短缺。因此,在经济落后地区,不论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还是乡镇企业,都认为乡企业发展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应当承认,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即粗放经营所导致的资金紧张和资金使用效果差。如果乡镇企业都能从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外延型而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那么资金短缺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甘肃省今后乡镇企业发展就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制约。根据有关资料,乡镇企业“八五”后三年计划和“九五”发展规划,总产值每年要净增60亿,按投入产出1∶2,资金投入至少要保持30亿以上,1993年各种资金只落实了15亿元,占总投资的50%,(《甘肃年鉴》1994年第34页)所以,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既紧迫,又艰巨。

2、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亏损严重。

3、劳动力素质低,人才缺乏。1994年,甘肃乡镇企业职工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只占0.55%,中等占1.26%,高中占26.07%,初中占46.55%,初中以下的占到25.57%。可见,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的农民仍然是乡镇企业的主力军。在全部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只占4.1%,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只占0.46%,平均每个企业仅有0.19人。

4、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甘肃乡镇企业的投备60%以上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六、七十年代的设备。在全省乡镇企业38个行业的数千种产品中,到1993年底,只获得部优产品11个,省优64个。

5、企业规模小,水平低。1994年,甘肃省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职工6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2人,实现产值8.8万元,每个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只有2.84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7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74个。

四、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思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落后地区要实现这个转变,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政策,确立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导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方式,由企业自主决策。企业的决策行为既受市场机制的引导,又受国家政策的引导。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应有利于企业走内涵、集约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应兼顾数量和质量,并使质量提高优于数量扩张。在政策上保证教育——科技——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顺利实施。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实力。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放权让利转向制度创新。使企业从“只负盈不负亏”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在企业内部明晰各种责、权、利关系,在企业外部界定企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使企业外有市场压力,内有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动力。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重点应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技术改造,即用新技术改造原有机器设备、工艺流程,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改变企业技术状态;二要抓好技术开发,即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改造,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提高企业技术档次。

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是要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并结合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每个人的工作业绩与其收益挂钩,做到奖惩分明;二是要加强营销管理,更多地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克服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手段单一的缺陷,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这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取得高效益的关键。

第三,积极推进乡镇企业增长方式转变。

首先,在乡镇企业发展指导思想上,要改变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战略,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乡镇企业的产品档次、技术档次,注重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和规模发展。利用有限的资金去建立一些技术水平高、规模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乡镇企业。

其次,鼓励乡镇企业以资金增殖为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乡镇企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资金增殖。这样,才能使乡镇企业不断进行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应改变各级政府把乡镇企业作为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器”以及富地富民之手段,从而把许多非经济目标强加给乡镇企业,不利于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状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应主要通过开通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在乡镇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来解决。

再次,加快乡镇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素质。从国家和政府来看,需采取以下的措施:将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放在与城市国有企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实行统一的产业技术进步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确有成效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计划;改革科技体制,鼓励人才流动;扩大对重点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支持。从农村社区来看,应对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予以指导。重点应放在调整社区与所属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加企业利润留成,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使企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技术进步的进行。作为乡镇企业本身,应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抓好职工队伍培训;改革现有的企业用工制度,对新招职工实行上岗资格证书制度,工人必须达到一定技术等级水平时才允许上岗工作;压缩消费基金,提高企业积累水平,为设备改造、更新和技术进步提供充裕的资金基础;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技术、设备力量强的企业搞横向联合,带动本企业的技术进步。

第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甘肃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发达国家、地区的低级结构——中间重两头轻(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结构比1993年为24.4∶44.6∶31.0)这是一种典型的农业——工业结构而不是工商业主导的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落后,这是甘肃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突出特征。按照产业经济理论,只有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使经济增长走上内涵、集约和效益式的道路。

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对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重要一环。落后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资源条件来确定自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重点及措施。

标签:;  ;  ;  ;  ;  ;  ;  

论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