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规律的动力、基础和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规律论文,形式论文,动力论文,基础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人的活动的基础上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动力、基础和形式问题,是本文的方法论指导。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主体的利益要求的不断生成和满足又反过来推动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沟通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就在客观的利益追求中得到了说明。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就是社会主体及其活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通过目的和结果、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转化所实现的从实践活动结构向社会关系结构的转化,构成了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的一般形式,从而使社会发展作为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找到了真实依据。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但是社会发展规律具体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仍然众说纷纭。“在马克思看来,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特别重要的是这些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这些现象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社会关系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关系制度的规律。”①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应注意(1)要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主体,不能淹没人的主体地位;(2)要在人的活动中去把握社会,不能脱离人的活动去抽象地谈论社会;(3)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去理解社会的发展,脱离这两个根本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无法揭示出社会的运动过程。本文试以上面三点为指导,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剖析,以求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基础、根本动力和一般形式等几个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一、利益构成了社会活动的核心力量,沟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益追求成为社会发展规律得以实现的根本动力。
任何机制的实现和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整个机制发动的出发点,而且也是贯穿于机制整个过程并推动机制得以运行的核心力量。需要作为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它一方面反映了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周围环境对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初始原因。需要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其中只有持久的根本的需要才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这种持久根本的需要就是利益(物质利益)。利益作为人对周围环境的持久的根本的需要,是客观历史进程本身提出的任务。任务之所以被提出,则意味着解决它的条件已经或正在形成,并且这种条件已经或正在被意识到。因此,利益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利益要求是无止境的,利益要求一旦产生,就必然要求实现自身。在原有的利益要求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利益要求。原有利益要求的满足是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满足后形成的新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又是新的利益要求产生的基础。利益要求的不断生成和满足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利益追求成为实践活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历史上看,历史活动的每一方面和每一环节无不渗透着一定的利益追求。生产力作为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利益的实现程度。生产关系作为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则表征了不同人的利益在一定利益结构中的地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以利益为中介靠利益推动来实现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周围环境的复杂性和个体能力的有限性,不同的主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不同的主体由于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开始拥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取向形成了对立的利益集团——阶级。利益追求的必然性使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在一定的利益据有和分割原则中,居于有利和支配地位的利益集团为确保自身利益地位的巩固和发展,防止来自其它利益集团的反抗和威胁,必然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化的形式和机构把现有的利益据有和分割原则确立和固定下来。国家、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关系体系便由此而生。这样,为了巩固和维护一定的利益据有和分割原则而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建立,把一定的利益据有和分割原则固定下来,又反过来决定了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据有和分割。但是,一定的利益原则又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社会主体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逐渐发展壮大,为了打破原有利益结构对自己利益的束缚和限制,他们必然通过社会革命斗争去推翻原有利益结构,并且通过建立新的利益据有和分割原则来确保自己的利益处于支配地位,从而实现由一种利益原则和结构向另一种利益原则和结构的根本变迁,导致整个社会关系体系的更替。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可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以利益为中介靠利益推动来实现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质上就是由于利益追求必然推动一定的社会主体通过一定的活动采取、变更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服从和服务于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虽然利益地位的确立制约着利益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但是归根结底,相对稳定的利益地位的确立应与不断发展的利益要求和水平相适应。正是由于利益追求的客观性,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画面中透过形形色色的目的和动机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才能看到一切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利益支配下的活动,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实质上体现了各种利益的一般性质,才能认识到利益的冲突和斗争使社会主体不可能或不完全可能预见和支配自己活动的社会影响和后果,从而使我们在客观的利益追求中找到了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真实依据。
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机制的执行者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实现的现实基础是人的活动。社会规律的实现过程就是社会主体及其活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②“社会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人以及人组成的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规律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唯一可能的现实基础。人和社会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人的活动。在人的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发展生产着社会关系的主客观要素从而再生产着这种关系;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又创造了这种关系无法规范的新的要素,新质的逐渐获得最终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从而构成了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嬗变。社会形态的嬗变一方面以生产活动的发展和质的飞跃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不是在此基础上自发地进行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另一种形式即社会革命斗争的途径来实现。起初,人们的活动是自发进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主体逐渐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觉的主体,主体的活动也摆脱了过去的自发状态而愈来愈成为自觉的活动,能够主动地去实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就是社会主体活动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体的同时也改造着主体自身。因此,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又是社会主体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个人在发展上的两个不同方面。”④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主体本质力量的增强。生产力水平的质的飞跃,意味着人和自然的联系采取了新的形式,主体的本质力量达到了新的水平,标志着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兴主体登上了社会历史的舞台。从原始人群到奴隶、奴隶主,再到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社会主体的轮番更迭昭示了社会形态的沧桑变迁。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社会主体不断进步,素质不断提高,潜能不断丰富,本质力量不断增强。因此,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⑤“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⑥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一定的生产关系起初是人们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又变为人们活动的桎梏,成为束缚个人自由和发展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主体的分裂和对立状态。生产关系的更替意味着社会主体地位的提升和其异化状态的解除,标志着社会主体社会关系的不断改善,社会主体从分化和异化状态走向社会化和自主化状态。因此,从社会主体所处的两种关系来看,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又是社会主体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总起来说,社会规律的实现过程、人们活动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过程三者是同构的。长期以来,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人的发展的真实意义,并没有被人们真正地理解。人们往往处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强调而把它看成是与己无关的神秘力量,而没有看到社会发展规律在最终意义上体现了人类肯定自身发展自身的根本需要和切身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体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自组织性。其实,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社会主体的本质力量会不断增强,主体的分裂状态会逐步消除,主体的意识会逐渐趋于统一,社会力量会越来越变为自觉的力量,社会活动会越来越趋向于自觉和自主,社会主体最终必然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实现由片面畸形发展的人向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的历史性飞跃。这样,我们就从社会发展规律中看到了人的发展的曙光,同时又在人的发展中认识到了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的基础和途径,从而正确解决了人的活动同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既防止了脱离人及人的活动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以致于把它看成是在人之外的神秘力量的先验决定论的错误,又防止了无视社会发展规律存在的独断论倾向。
三、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的一般形式是从实践活动结构向社会关系结构的转化,而这种转化又是依赖于目的和结果、主观和客观的转化来实现的。
客观的利益要求作为持久根本的需要是历史进程本身提出的任务。这一任务被人们意识到并在头脑中加以改造和扬弃,以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转化为主观的目的。主观目的一方面以客观的现实为前提,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客观的现实并超前地反映了现实的未来。能动的目的要求使自身得到实现,它便在实践活动中借助于客观的物质手段把自己表现出来,扬弃自身的主观性构成了客观的结果。实践活动的结果有两种表征形式,一是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生产力,一是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这两种表征形式又通过利益中介内在地联系起来,利益追求的必然性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利益追求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获得反映和表征,从而使二者内在地联系起来。实践活动的直接结果构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利益追求又推动生产力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向人与人的关系过渡和转化,并使之相对稳定下来,发展成为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一系列有机的社会关系体系。这样,客观的利益内化为主观的目的,主观的目的又外化为客观的结果。作为实践活动直接结果的生产力又在利益推动下向社会关系结构过渡和转化,从而实现了从实践活动结构向社会关系结构的转变。实践活动水平的质的提高引起生产力水平的质的飞跃,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造成了整个社会关系体系即社会形态的更替,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这里有必要明确目的性对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的真实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排斥主观目的性,这种观点远未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目的设定的真实意义。其实,客观的利益要求向主观目的的转化,不仅标志着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正式确立,而且还构成了人类对象化世界的前提,成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因素,使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根本上与自然发展规律区别开来。目的的确立既取决于一定主体的利益取向,又取决于一定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主体对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程度。因此,目的既可以反映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主体的利益要求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创造的客观可能性,从而作为规范先进主体活动的因素使先进主体的社会历史活动成为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力量,使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必然的趋势和光明的前景,目的又可能反映作为落后生产力代表的主体的利益取向和掺杂着社会历史条件所提供的抽象可能性,从而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偶然性的特征和曲折的历程。目的的来源是客观的,其结果也是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正是把以非独立形态出现的目的性包含在其中并作为其内在环节的,主观的目的性充当了社会因果关系的现实中介。正是由于目的的复杂性特征,社会历史发展才呈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纷繁复杂的历史画面,才使社会历史发展从根本上与自然历史发展相区别而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在这里,主体的能动性找到了得以发挥的现实空间,社会发展作为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也找到了真实的依据。
总之,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是以利益追求为根本动力,以人的活动为实现基础,通过目的和结果、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转化来完成由实践活动结构向社会关系结构的转化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既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又是人和人的活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经过分析而得出的重要结论。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1卷,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3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④《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三分册,第3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标签: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客观与主观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人和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