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条城市化道路:以寿光农业产业化为例_农业论文

另一条城市化道路:以寿光农业产业化为例_农业论文

城镇化的另一个路径:以寿光农业产业化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寿光论文,为例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城镇化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城镇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动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农业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等农业剩余。这个理论框架很大程度上将农业置于被动的接受者与改造者的地位,“忽视了发达的农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能扮演的极为重要的角色”。(注:Subrata Ghatak, and Ken Ingersent.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altlmore: the John Hopklns university Press,1984.)近年已有学者关注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注:石忆邵等:《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共生模式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10期。)2003年2月为深入认识农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对寿光及其文家、洛城、稻田、田马、孙家集等镇(街办)进行了一周的调查,结果如下:

一、寿光农业产业化历程

寿光地处山东北部沿海,1993年撤县设市,2001年耕地135万亩,人口99.5万,是国家、省确定的蔬菜、果品、水产等综合商品基地,著名的蔬菜之乡。改革开放后,寿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年~1991年是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寿光根据当地蔬菜生产传统,开始发展商品生产,蔬菜面积迅速增加,1982年达16.8万亩,为1980年的近两倍。随之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等矛盾暴露出来,1983年秋菜因流通不畅而烂掉5000万公斤。全县由此重视流通,逐步建设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1989年为提高蔬菜效益,三元朱村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该村当年建17个大棚,每棚收入2万多元,引发了全国的“白色革命”。

1992年~1996年是农业产业化大发展阶段。1992年寿光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支柱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全市先后建设大型专业市场30多处,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40家,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1996年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6∶4,蔬菜总产225万吨,水果17.9万吨,菜果发展为支柱产业。

1997年后为农业产业化深化阶段。1997年寿光制定农业现代化方案,把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有机结合。一是科技示范园建设。全市实施5大示范园建设,包括稻田镇两个国家级示范园。至2000年各乡镇共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85处,带动全市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二是优化农业结构,2000年粮经种植面积比例4∶6,瓜菜种植78.4万亩,总产35亿公斤。三是科技兴农。开展与国内外的合资合作,投资2.5亿元,建成7.5万亩的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借此引进生物液肥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引进外资建成以色列海泽拉实验农场等现代化农场。2000年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比重达58.6%。四是标准化生产,解决产品安全卫生问题。进行产品产地环境治理,推广高效低毒的化肥农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均建立蔬菜质量检测室。五是开展现代化营销,组织蔬菜基地或龙头企业,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和配送服务。

目前寿光已形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格局。健全了市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技术研发方面就成立了12处研究所和技术中心。民办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尤其专业技术协会2000年达228个,会员8700多人,成为集科研、科普、开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科普实体。2000年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寿光农业树起了品牌形象,文家等5处被农业部和省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到2002年有100多种蔬菜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20种产品首批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9种农产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农民素质明显提高,8.9万人获得绿色证书,2.4万人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

二、寿光城镇发展概况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笔者在寿光深切感受到这场变革的深度和力度,感受到变革给城镇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动力和活力。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寿光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首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城镇结构,人口城镇化比重明显提高。1983年寿光还是农业县,辖两个镇、20个公社,非农业人口50315人,比重为5.54%。2001年辖3个街办、17个镇、两个乡,非农业人口166593人,比重15.7%。3个街办由县城及附近两个乡改制,在城市景观上已连为整体,可见发展之快。17个镇中,羊口、稻田、侯镇为省级“中心镇”,在山东139个县市区共237个中心镇中,寿光比重明显之高。非农业人口也增长很快。1983年、2000年全国市镇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分别为15234、31121万人,17年增加1倍,而寿光1983年~2001年间则增加2倍。城区人口和小城镇人口增长更为迅速。1985年县城居民30127人,2002年市区人口达12万人,另有流动人口近8万人。近十年小城镇人口也增长很快,稻田、洛城、田马镇区基本上都翻了一番以上。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功能不断完善。1996年后寿光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一是城镇道路建设。1996年~2000年筹资3.07亿元,新建改建市区干道,市区道路硬化铺装率达到98%。2002年75.7%的村庄通柏油路,公路通车里程2700公里。二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1996年~2001年投入1亿多元进行公园、广场新建改造、道路绿化等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37%。同时进行无公害蔬菜基地工程等十大环保工程建设,2001年被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保证了无公害产品的生产环境。三是完善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城区集中供热率达88%,市区供水管道达100公里,城区燃气普及率达100%,是全省首批农村电气化市。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到2002年电话装机22.5万部,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微机上网用户1.5万户。2000年21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镇区主要道路硬化率达100%,路灯安装率100%,人均绿化面积3.5平方米,全市基本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要求。

再次,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寿光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90年代前期农业比重上升、90年代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的过程。1980年、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48691、218401万元,同期农业总产值为23340、56211万元,尽管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但份额却在下降,工业份额则由52.1%升为74.3%。2001年农业总产值524651万元,工业总产值1568502万元,农业份额为25.01%,11年下降仅一个百分点,与20世纪80年代形成反差。其原因主要是发展蔬菜生产,提高了农业效益。1996年建棚最多,是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4、28.6、21.9亿元,同比增长31.9%、19.0%、25.6%。在各产业均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农业份额上升的现象,是当时寿光结构调整的突出特点。1996年后新建扩建2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蔬菜市场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1996年田马在镇区成立香瓜市场,2000年交易量5000万公斤,120多家市场代办户为外地客户提供收购包装等服务,年收取中介费约1000万元,交易旺季日客商流量1.6万人,带动了餐饮运输等行业发展。2001年寿光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55、47.65、39.85亿元,产业比重24.6∶41.1∶34.3。就业结构也有明显转变。1982年三次产业就业比例84.1∶9.9∶6.0。2001年三次产业就业比例47.6∶25.7∶26.7,优于上年山东53.1∶23.6∶23.3、全国50.0∶22.5∶27.5的就业结构。

寿光农业比重由降到升再降的过程,既反映了农业在经济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也说明了发展的活力。1994年寿光跻身山东首批小康市,到2001年四次名列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各行业、各乡镇也发展迅速。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列全国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晨鸣纸业集团到2000年连续6年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寿光百货大楼经济效益连续9年居全省县级百货大楼首位,等等。调查乡镇中,文家被命名为中国韭菜第一乡,稻田有两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田马被命名为中国香瓜第一镇,孙家集获得中国大棚蔬菜第一镇等称号。

三、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在中国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的社会变革这一历史任务,需要国人的智慧和实践。寿光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道路,既为深刻认识两者关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也给今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1.农业产业化需要城镇化,城镇化约束着现代农业成长的空间。宏观上讲,农业产业化依赖于农产品商品化,而其国内市场开拓又离不开城镇市场。城镇化可通过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等途径来扩大城镇市场。赖有城镇化所提供的广阔市场,寿光农业结构调整、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才有可能。近年该市根据城镇需求升级的实际,发展无公害食品,既开拓了城镇市场,又由于无公害蔬菜较高的收购价,提高了农民收入。另外现代农业也依赖现代工业提供技术设备、农药、化肥等物资,更要依靠城镇经济的发展。微观上讲,农业产业化也需要当地城镇发展。一是城镇专业市场提供了便捷的商品经销渠道。寿光按照建设市场、带动生产的思路,建立了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1989年交易量还只有2.5亿公斤,到2001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市场建设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而且市场型企业还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如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集团公司,就下属有蔬菜种苗科研开发推广的种业公司、蔬菜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公司等。二是农业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健全的农技推广站为新知识技术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德农超市在市区、乡镇、重点村经营优质农资,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加工区的兴起,不仅调节农产品季节需求,而且深加工还能创造新消费需求,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是区域城镇化的重要产业基础,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寿光推进城镇化主要靠地方经济,农业产业化以多种途径支持、拉动、促进了城镇发展:

一是促进社会分工。农业产业化需要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于是部分思想敏锐的农民转向农业服务。这种专业化分工,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全市已有蔬菜、果品等经营公司510家,运销专业户、协会等中介组织1.7万个,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这些公司企业、中介组织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城镇及周围地区,孙家集镇的蔬菜保鲜基地有56家企业,从业人员1900余人。

二是农业服务需要城镇基础设施。1983年白菜腐烂事件既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也为城镇设施建设提供了契机,1984年即投资210万元建设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农产品市场体系不仅带动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农产品运输、销售、加工业的发展,而且吸引了外地的大量客流、物流,给餐饮业、宾馆业等带来勃勃生机。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最初位于郊区村庄,占地12万平方米,到2002年累计投资3亿多元,已成为占地680亩、设施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伴随该市场的发展,周边地区已融入市区。文家街办某村原是农业村,借邻近该市场的便利,从20世纪80年代始一边发展蔬菜种植,一边在公路两旁建商品房,发展第三产业,到1994年该村已有5家旅馆,15家饭店,数十辆汽车跑运输。笔者在该村调查,感受到农业拉动第三产业的链条之远超出想象。1995年后村民发现进出市场的车辆多而维修不方便,就办起汽车维修点,继而搞起配件销售,村里借此办起汽车维修城,集中汽车维修业户100多家。

三是收入增加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投资能力,带来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农业产业化使农业比较利益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0年寿光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高于全国2253元、山东2659元的水平,这为农民进城投资置业和城乡市场繁荣奠定了基础。农民带资进镇建设已成为寿光近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动力。1998年~1999年农民资金占小城镇建设总投资的70%~80%,有力地刺激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收入提高也带动了农业投资。2000年寿光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906元,高于全省743元的水平,这为农业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田马镇区经商业户约有160户,而农资业户就占三分之二。收入提高还带动了生活消费水平的改善。2000年寿光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现金2122元,高于全省1482元的水平。2001年该项支出增至2641元,同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7470万元,同比增长5.5%,其中农村市场同比增长7.7%。随着需求扩大,商业网络更加完善,市副食品公司等先后发展乡镇连锁店、超市50多处,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连锁店、连锁超市为依托的服务网络。收入提高还为农民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电信、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由此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寿光百户居民有电话机85台,移动电话11部,微机1台,全年支付保险费支出11748元,期末拥有股票110000元,银行存款1514989元,农村业务促进了相关产业服务网络的完善。农村成人教育则健全市乡村三级办学,乡村两级成人学校年培训农村劳动者近18万人次。

四是为城镇建设提供重要税源。2000年寿光地方财政收入43927万元,其中农业税1210万元,农业特产税3786万元。农业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虽不大,但这只是农业发展所带来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1984年~1989年工商税务部门从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收取的管理费、营业税达530多万元,为同期市场投资的2.5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而言,2000年应交所得税9536.4万元,全市工业则为15589万元。调查的乡镇中农业税收占财政比重更高,稻田约40%以上,洛城约60~70%,孙家集高达80%。

五是寿光农业的品牌效应,不仅吸引了外地菜果来此交易,提高了市场的规模经济,而且提高了寿光的知名度,便利了招商引资。2000年寿光举行蔬菜博览会,签订蔬菜深加工、购销等协议合同230个,金额11.9亿元,利用外资合同10个,合同外资额1700万美元。

3.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理论上讲,农业动力产生的原因至少有三方面:一是专业化分工。相对优势原理表明具有生产的绝对劣势者仍可以专门进行其相对、而非绝对地更有效率的生产而获益。寿光的专业化利益表现在与外地的产业分工上,更表现在分工带来了农产品运输业、销售加工业与服务业的大发展。新行业对城镇的区位选择,自然会促进城镇化进程。二是规模经济。专业化水平与总产量的提高使该市农产品市场份额逐渐加大,形成了生产的规模经济。区域内的农民要共用农业服务体系等生产要素,如果生产规模过小或收益过低,农业服务的投入就很难得到补偿,赖于专业化生产的扩张和农业收益的提高,寿光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既推动了农业经济,又刺激了城镇发展。同时专业化大生产吸引众多客商来此经销,降低了产品市场交易成本:这种规模经济不仅使生产者避免了产品找不到销路的经济损失,降低了出售成本,而且为经销商提供了集中货源,降低了商品的搜寻与搜集成本。交易成本下降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运输、销售、加工行业的发展,又带来客流、物流、资金流的规模经济,促进餐饮、旅馆、金融等产业的兴起。三是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这些知识范围很广,既包括生产加工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包括运销的知识与相关的法律规范等,专业村镇、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出现,与此密切相关。知识传播既有政府组织的正式渠道,也有个人交流的非正式渠道,既有亲朋的有意襄助,也有生意场合的无意获益,其中当地运销业户的发展,就从外地客户身上受益良多。这些原因,再加上人口与产业的空间集中所导致的集聚经济,就使农业产业化所引发的劳动力、资本的非农化与城镇化所要求的人口、产业集中相结合成为可能。

从实践条件上看,寿光成功的因素在于选择了符合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调动了农民的创造性。寿光农业产业化不仅把农民组织起来,搞活了流通,带动了生产,而且还提高了农民对市场的预见力,使寿光农产品顺利打入国外市场。全市已有百种农副产品进入20多个国家或地区。农民还到国外办农场、设经销公司,年经营额2000万美元以上。在国内农产品价格多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寿光产品如何闯进国际市场?竞争力来自对产业的选择。菜果属于劳动投入多、土地投入少的产业,可使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出来。马克思指出,产品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是不同概念。粮食作物的自然生长时间远大于需要投入劳动的时间,而且由于劳均耕地少,劳动的边际报酬低,菜果生产则要求在作物生长时间内进行连续的劳动投入,“一亩园十亩田”的谚语既说明菜园收益高,也说明劳动投入大。蔬菜大棚、反季节蔬菜生产都使农业劳动时间大大延长,寿光农产品生产的反季节性和劳动投入的密集性,就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创造性和投资能力也得到提高。

产业选择也使城镇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菜果不易储存,须尽快分发到消费者手中或以专门设施储存,这与粮棉可就地、分散、多年储存的情况形成反差。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在估计影响价格的供给时,我们不仅仅考虑上市量,而且还要考虑销售者卖掉他们产品的迫切程度”。(注:乔治·拉姆塞:《论财富的分配》,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1页。)菜果的这种交易特点不仅会迫使生产者低价出售产品,更要求便捷的社会服务,这也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动力。市场设施完善,提高了农民讨价还价的能力,可能使交易价格在供给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所上升,也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扩大了产品市场,即在较高的价格下,市场需求反而可能增加。这样农业对城镇设施的市场需求与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之间就实现了较好的结合,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与市场需求的扩大,就代表了城镇化的经济效益。如果将规模经济带来的产品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下降考虑在内,城镇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就更为明显。这也是两者协调发展的理论原因和实践基础。

寿光通过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一经验不妨称为寿光模式。它不仅在寿光周边县市,而且在其他地区,都有成功先例。主要特征有:政府引导的农业结构调整,选择适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市场体系为重点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拉长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条,促进社会分工和非农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城镇经济繁荣和社会分工创造新的条件。目前寿光通过社会分工既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又有大量外地劳动力来此从事农业。这表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靠农业外部的转移就业,也要靠农业内部的深度就业,农业内部的深度就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两种就业方向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镇化进程。因而,在一定区域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镇化并不必然构成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反而可能是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和结果,农业发展有可能成为区域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路径。

[导师傅崇兰教授点评意见]

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经济结构转变中的一个侧面。该文基本观点是: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对应关系,经过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到目前,已经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不能再沿用历史上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应关系结构模型,那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2.当代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相对应,构成现代的结构模型。现在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向城镇的聚集,不再对应于单一的工业化进程,也不再单纯受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影响,而且受到科技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3.城市化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关系。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当然也就与城市化水平直接相联系。

4.城市化有“工业导向型”,也可以有“农业导向型”,“需求可以引起城市化”。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对城市化有特殊意义。

总之,我认为《寿光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调查报告》一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这个总的评价并不意味着文章本身的优缺点,我认为文章本身还有改进余地,问题本身也可以继续深入调研。该文有一定的理论学术价值。

标签:;  ;  ;  ;  ;  ;  ;  ;  ;  ;  

另一条城市化道路:以寿光农业产业化为例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