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是盟友还是伙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关系论文,盟友论文,伙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热络的中俄关系引发结盟还是伙伴的猜想 2015年是中俄关系忙碌的一年。7月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俄罗斯的乌法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元首峰会,而仅仅两个月前,他刚刚在莫斯科出席了5月9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还于6月初赴俄出席了中俄议会合作委员会会议和金砖国家议会领导人会议。接下来的日程中仍不乏重头戏。9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北京出席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年末中俄举行了第20次总理年度定期会晤。在美国和欧洲同俄罗斯关系陷入困难之际,中俄的热络互动显得相当抢眼。我在多个美国智库参加对话时,许多人对中俄关系的发展方向提出疑问。国际学界及媒体都试图探寻一个答案:中国与俄罗斯是什么样的伙伴关系?是否会走向结盟? 长期以来,关于中俄关系趋势的评估和猜测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俄关系脆弱而复杂,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随着两国实力差距日益拉大,相互的猜忌也会上升,而且彼此都不愿被对方束缚手脚,中俄不可能走上结盟之路。2012年5月中俄在联合国否决关于叙利亚问题的提案后,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主席施瓦布将中俄关系喻为出于权宜之计的“方便婚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俄两国都面临美国的巨大压力,都视美国为主要威胁,结成反西方联盟是一个必然选择,目标就是把美国从世界领袖的位子上拉下来,建立由中俄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美国商业内幕网甚至罗列了中俄可能采取的九种方式,包括进行大规模的常规和核武力量扩充、提出领土主张、在经济和军事上扶持无赖政权,乃至发动网络战、间接支持恐怖主义和在联合国采取共同立场等。① 中国从自己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对结盟的认识。结盟在国际关系中既是强国拉帮结派的方式,也是弱国纵横捭阖的手段。古往今来,结盟与反结盟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传统上的结盟关系起码有四个特点:一是通常是为了应对外来威胁;二是结盟双方力量往往不对等,彼此之间是有主有从的不平等关系;三是结盟的形成或以减损甚至牺牲一方的利益为代价;四是结盟大多是权宜之计,局势和双方力量对比一变,盟友关系就难以为继。从国际层面看,结盟是集团政治的产物,经常导致不平等、双重标准和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容易引发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也会束缚盟约国面对重大国际问题时的政策选择。可以说,目前世界上存在的结盟关系,多是从冷战时期的集团政治中延续和继承下来的,已经不符合21世纪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国同沙俄及此后的苏联在19至20世纪短短几十年间也有过三次正式结盟,但是都不成功。 第一次是19世纪末。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把目光投向了邻近的沙俄,以图“联西洋、制东洋”。而沙俄当时正打算借中国之地修建贯通西伯利亚的大铁路,既控制中国东北又抗衡日本。1896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规定如日本来犯,中俄应相互援助,交战时,沙俄可将兵船驶入中国所有口岸,同时可在黑龙江、吉林建造铁路直达海参崴,以便运输人员和物品。②这次结盟虽在客观上抑制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势头,但清政府未能从中得到多少实利。而沙俄始终觊觎中国,签约之后侵犯中国利益动作不断,1900年更是与英、法、美、德、日、意、奥匈组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 第二次结盟是20世纪40年代。1945年春,日本军国主义仍在亚洲负隅顽抗。为结束太平洋战争,美国希望苏联尽早对日宣战,为促其决断,而与苏联和英国于1945年2月11日签署《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并迫使中国国民政府于同年8月14日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友约》以及所附文件。此次结盟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功不可没,但应苏联要求纳入的强迫中国认可外蒙古独立、允许苏联在旅顺港驻军、共同经营长春铁路等内容对中国来说显然是不平等的。 第三次结盟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与美国陷入冷战,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中苏对通过结盟获得对方支持都有需要。1950年,中苏宣布废除前约,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4个协定,规定双方确立同盟关系,在各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中苏结盟对新中国早期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双方对结盟的期待不同,在同盟关系中的地位不平等且均把意识形态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结盟不到10年便陷入危机。 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结盟之路布满荆棘,对中国这样独特的大国来说,不是保障安全的护身符。 中国基于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把握,选择了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上个世纪80年代,中苏两国启动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谈判,邓小平提出要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1989年5月,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接受了中方的主张,两国发表声明确认,“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普遍原则基础上发展相互关系”。③邓小平曾对戈尔巴乔夫说:“我们会见的目的就是结束过去,开辟未来。”④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俄罗斯继承的是正在走向正常化的对华关系。中国和俄罗斯一开始就划定“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红线,相互不依附,协商解决争端,不视他国为共同敌手,双方将此作为发展关系的前提条件。 那么,这些年来,中国与俄罗斯都做了什么?建立起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双方做这样的选择?这给两国带来了什么?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中俄真能将不结盟政策坚持到底吗?这既是国际社会关心的、也是中俄两国需要不断思考和做出抉择的大问题。 俄罗斯深化对华合作始于其对外关系多元化的政策。1991年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在对外关系上面临新的选择,初始“大西洋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主张回归西方文明世界最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反映到对外政策上,就是向西方“一边倒”。俄罗斯首任外长科济列夫认为,俄罗斯的重点伙伴是“有着成熟经济和民主的富裕发达国家,也就是美国、西欧和日本”。⑤为了赢得西方的信任和援助,俄罗斯在经济改革、削减战略核武器、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制裁伊拉克等诸多重要问题上,积极回应美欧要求,不断作出重大让步。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温哥华宣言》,宣布从“冷战对手”变成“战略伙伴”。1994年双方又发表《莫斯科宣言》,宣布两国进入“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不将核武器瞄准对方。根据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独立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俄罗斯民众对美国充满好感和期待,喜爱美国的人数近80%,而憎恶美国的人数只有6%。⑥ 但是,这份热情似乎是“单相思”,对于陷入严重经济困难的俄罗斯来说,西方的援助口惠而实不至。自1992年起,西方多次承诺向俄提供援助,总额达700多亿美元,但是大多没有兑现。例如,根据俄方统计,1992年美国宣布一项240亿美元的对俄援助计划,只兑现了150亿美元。1993年,“七国集团”许诺援俄430亿美元,实际兑现50亿美元。⑦同时,美国始终对俄罗斯不放心,逐步把对独联体的政策从以俄罗斯为中心,转向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推动后苏联空间的地缘政治多元化,以阻止其重新成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⑧这被俄罗斯人视为地缘政治上的“挤压战略”。 俄罗斯为了寻求对外关系更加平衡和多元化,逐步恢复了近邻外交和东方外交,1992年底提出“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双头鹰”战略,中国在其亚洲政策中跃升为“第一重点”。1992年12月,叶利钦访华,与中国领导人举行首次元首会晤,并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俄,双方宣布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自此开始,中俄关系步入快行道,隔几年就迈上一个大台阶,合作领域不断扩展。两国1996年确定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提出“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在纷繁变化的国际局势中,中俄关系始终保持着上升节奏,在中国同外国建立的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格外抢眼。 二、中俄关系的根本特质是平等和相互尊重 中俄关系持续发展依靠什么?双方最看重的又是什么?首先是平等和相互尊重。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人民都有大国情结,都怀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希望受到尊重,得到平等对待。在1992年中俄发表的首个政治文件《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中,双方约定,“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正常的发展。”正是确定了这样的基本共同原则,中俄逐步培育起解决分歧和矛盾的能力和条件。例如,2008年双方完成拖了40年的马拉松式边界谈判,和平解决了困扰两国多年的领土争议问题,全面划定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从根本上消除了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最大隐患。这在邻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十分难得。 平等与相互尊重催生了中俄间高度的政治互信,使两国无论是在哪个层面对话时,都感到无拘束、无压力,单纯而直接,彼此都不会去指责和教训对方,都能坦诚相见,互谅互让。目前双方建立起完备的合作机制,元首、总理、议长、外长等各层级均有年度定期会晤的安排。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已五次赴俄,加上国际场合的见面,两国元首已经会晤了14次。特别是在2014年5月至11月期间,“习普会”差不多平均每两个月就举行一次。普京也成为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见面最多的外国元首。中共中央办公厅还与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在目前中国的对外交往中是不多见的。 中俄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合作共赢。中俄各个级别的领导人见面,谈的除了合作就是合作。1991~1995年,中俄贸易基本以易货为主,双边贸易额不足50亿美元。到了20年后的2014年,中俄贸易额已接近1000亿美元,增幅近20倍。中国已连续4年稳居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之位;2014对俄投资增幅远高于境外投资平均增速,达80%。2015年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统计显示,66%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可以取代西方国家成为俄主要经济伙伴。在与中国毗邻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对中俄经贸合作前景持乐观态度的人达76%以上。⑨ 尤其突出的是,近年来中俄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合作风生水起。2014年,中俄签署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世纪合同”,俄将从2018年起由东线向中国累计供气30年,最大输气量将达380亿立方米/年。双方并通过西线管道自俄向中国供气商定了技术协议。中俄天然气合作“东西并进”之势正在形成。但解决能源供需并不是终极目标,两国努力的方向是最终形成上下游、管道、贸易一体化的大格局。此外,双方还下大力气改善贸易结构,计划在金融、核电、联合航空制造、高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做一些“大事”,并且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新的多边金融平台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掘务实合作的潜力。 更具开创性的是,2015年5月中俄共同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和《中俄两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史无前例地推动发展战略的对接,使彼此合作更具实质意义。这在中国与邻国的合作中是不多见的。 2015年6月,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张德江委员长访俄期间,双方共同商定立法机关要进一步推动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合作共识和协议,为两国各领域合作特别是务实领域大项目合作提供良好法律环境和保障,还要共同促进两国地方合作不断取得成果。 中俄从维护各自国家安全和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角度经营两国军事和安全合作。军事合作是中俄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中国就开始自俄罗斯进口武器装备。1992年俄罗斯首次向中国出售“苏-27”战机,双方成立了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俄罗斯最大武器进口国地位,俄罗斯30%~50%的武器出口由中国购买。⑩这大大加快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也使面临转型的俄罗斯军工企业获得了发展机遇。近年中俄武器装备交易规模有所减少,从单纯武器贸易的初级阶段向联合研制的高级阶段过渡。 中俄军事合作并非限于武器买卖,而是集防务磋商、联演联训、人员培训等内容为一体的全方位合作。比如,1996年中国恢复向国外派遣军事留学生,首批42名即是赴俄。十几年来,已有数千名中国军人赴俄留学,而俄罗斯也有一大批中高级军官到中国国防大学作短期进修。(11)再比如,自2002年中俄在边境地区举行小规模联合军演以来,双方在双边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以反恐等为主题举行了20余次联合军演。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俄时专门参观了俄罗斯国防部战略指挥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受邀出席2015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阅兵,俄罗斯军队来华参加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阅兵。这些都开创了中俄军事合作中的先例。 中俄从长期和战略的角度来经营两国合作关系。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所说,“中俄要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12)这是中俄两国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多年来双方不断通过实际行动使中俄友好在两国民众心中植根和开花结果,“决心使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世代相传”。(13)例如,2004年9月1日,车臣恐怖分子制造了令人发指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事件之后,中方即邀请部分受伤的俄罗斯儿童来华接受康复治疗。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俄罗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之后还邀请灾区孩子们到远东等地疗养。2006年起,中俄相继举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主题年活动,2014、2015年举办的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开展了300多项活动,两国参加的人达30多万。按照规划,2016、2017年双方将举办“中俄媒体交流年”。2014年,两国人员往来已经达到300多万人次,留学人员总数超过5万人,中国跃升为俄罗斯入境游最大客源国,而俄罗斯也逐渐成为许多中国年轻游客出游的热门国家。有俄罗斯小贩调侃说,如今摆摊总得会说几句中文。最新民调显示,77%的俄民众视中国为友好国家,比2006年增长了30%。我在俄罗斯访问期间,碰到的人都会说:Ni Hao(你好)。 中俄之间也存在利益上的分歧和矛盾,双方对此有认识,也有较好的控制。一是两国之间历史阴影仍在,国民之间仍有对彼此的疑虑和防范心理。例如在俄罗斯社会,“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市场,主要是担心中国迟早会提出领土要求,还担心中国通过移民等方式实际占领远东地区。而在中国,19世纪下半叶沙俄强占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问题常在学界引起议论,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此也有记载,在中文百度搜索引擎上有着上百万条有关“沙俄强占中国领土”的信息和评论。二是一些俄罗斯人对中俄力量对比的变化有些不适应。2010年有德国媒体援引俄民调报道指,2/3俄罗斯人对中国企业在俄开展经济活动心存芥蒂,有超过80%的俄罗斯人认为“把财产出让给中国企业”是错误的,有超过60%的人主张限制进口中国产品。(14)在俄罗斯还发生诸如“光头党”这样的极端民族主义组织袭击华商和留学生事件,反映了在一些阶层中存在的失衡心态。 而在外交方面,中俄关注的重点和行事风格也有所不同。欧洲是俄罗斯的传统外交优先方向,也是当前俄关注的重点。而中国则更多聚焦亚洲。俄罗斯外交风格硬朗,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同时也容易引发对抗情绪和紧张关系。而中国的外交姿态相对缓和。当然,这也与两国感受的压力不同有关系。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同独联体国家合作不断深化,给人留下同俄罗斯竞争的印象。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之初,俄罗斯一度犹豫,主要是担心会冲淡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进程。现在两国已经一致同意将两个进程衔接起来。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中俄对坚定发展彼此关系有着相似的政策考量。首先是国家安全所需。中俄有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曾经有近20年的紧张动荡,构成重大安全威胁。因此,如何把边界线打造成稳定与友好的纽带对中俄来说都是重要的现实需求。此外,双方建立了战略安全磋商机制,把共同防范“颜色革命”和打击“三股势力”等作为重要议题,也是因应维护各自国内安全稳定的需要。两国的军事技术和能源合作,则对于中国的国防及能源安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次是发展所需。中国广阔的市场和雄厚的资金积累刚好弥补俄罗斯国家发展的短板,尤其在当前其经济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更为俄罗斯所借重。而俄罗斯在飞机制造、核电站建造等领域的优势可以助力中国突破发展瓶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间资本开始关注俄罗斯市场,一些颇具规模和知名度的民企有意进军俄罗斯市场。不久前,中国重要电商平台京东商城就与Yandex和QIWI钱包签订伙伴协议,宣布正式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将上线俄文网站。三是国际合作所需。中俄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双方在国际和平与发展的许多问题上看法相近,在国际事务中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也有利于国际政治的平衡,给诸多国际难题的解决带来机遇。在诸如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等框架内,中俄在互信基础上开展合作更加顺畅。 由此看来,中俄关系是21世纪颇具典型意义的一组大国关系,双方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两国有坚实的互信基础,有能力理性处理问题,既不需要借共识掩盖分歧,也不会因分歧而影响共识。中俄关系的最大进步在于,双方能承认和有效管控分歧,同时不断扩大共识。事实上,这两年中俄之间的分歧在逐渐缩小,共识和信任不断增强。当前中国和俄罗斯都以实现自身发展目标为各自国家政策中的头等大事,彼此可以携起手来,相互借力,达到“一加一等于甚至大于二”的效果。 中俄都十分看重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会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更不会损人利己,注意尊重对方选择,顾及对方感受,努力寻求利益的契合与平衡。在当今世界出现深刻变化之际,各国都在探索如何才能在大国之间、邻国之间、东西方之间、南北之间,以及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之间,建立恰当与和谐的关系,中俄关系提供了一种选择模式,就是构建伙伴而不结盟、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所言,这是一条对外交往的新路。(15) 三、关于中俄美三边战略关系 在中俄两国走近的同时,俄美关系在朝相反方向演进。一年前发生的乌克兰危机将俄美关系拽到了几乎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2014年3月,乌克兰以“革命”的方式实现政权更迭,总统亚努科维奇出走俄罗斯。俄罗斯总统普京派军队进入克里米亚,3月17日克里米亚在全民公决后宣布独立并加入俄罗斯联邦,普京称之为“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领土”,是“历史荣耀的恢复”。在中国,很多人从电视上看到普京忧郁的面孔,听到他在3月18日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条约签字仪式上的著名讲话:“俄罗斯现在退到了无路可退的边缘,就像一根弹簧被压到底,会猛烈反弹起来。”再之后,是乌克兰东部局势持续动荡,政府军和亲俄武装冲突不断,实际上陷入一场代理人战争。 2014年2月初,我出席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记得当时大多数与会代表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乌克兰事态上,甚至乌未来领导班子的人选都在商议之中。后来发生的事情显然都在与会者的想象之外。美国和欧洲的战略家对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感到吃惊,完全无法接受,因此美欧对俄采取了激烈的反制。奥巴马强烈谴责俄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并采取了逐步加码的制裁措施,包括将俄开除出八国集团,对俄一些高官颁布旅行禁令,禁止向俄重要金融、能源、军工企业提供融资等等。俄罗斯则针锋相对,也采取针对美欧的反制措施。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较量,给俄金融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也使能源供应严重依赖俄和重视俄市场的欧盟国家陷入两难。 2014年7月,我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出席会议,有机会分别听取了主管这方面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纽兰和俄罗斯副外长梅什科尔的观点,直接观察到他们对彼此带着多么强烈的愤怒情绪,对同样问题的看法是多么截然对立。美方坚称俄罗斯要吞并乌克兰东部,其野心是延续前苏联的扩张路线,危及其他前苏东国家的主权。而俄方则明确表示对乌克兰东部没有领土野心,但希望这个地区实现高度自治,和平协商解决分歧,认为美欧制裁是欲加之罪,目的是整垮俄罗斯。中国人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国与国关系中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成分。美俄都以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自居,希望中国理解和支持它们的立场。显然它们之间存在巨大的不信任和敌视,也不能排除由此而产生误解甚至误判。 多年来,俄美关系似乎一直在紧张与缓和之间摇摆,但是俄罗斯坚称与美国为敌不是其对外政策目标。例如,“9·11”事件之后,俄罗斯的外交主线是谋求建立与美国的反恐合作伙伴关系,曾做出允许美军进入中亚、默认北约第二轮东扩等具有战略妥协含义的举措,双方还签署了《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俄美关于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声明》。但俄罗斯关注美国在独联体地区不断策动政权更迭,并因此而深感受到威胁。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公开声讨美国单边主义、穷兵黩武和北约东扩。而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战争更是让俄美关系再次绷紧。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发出同俄罗斯缓和关系的信号,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很快便给予了正面回应。两个月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日内瓦共同按下“重启”俄美关系的电子按钮。然而,2012年普京复任俄罗斯总统后,俄美关系又开始渐行渐远。 值得注意的是,俄美关系弹性比较好,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双方仍互动频繁,至2015年末,随着应对“伊斯兰国”威胁任务的突出,两国关系有所“回暖”。2015年9月28日,普京与奥巴马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乌克兰危机爆发近两年来的首次正式会晤,持续1小时40分钟,超出原定时间一倍。普京坦言,“双方虽仍存分歧,但亦有不少共识,表明两国能够共同解决问题。”而仅仅一天后,俄战机开赴叙利亚,以反恐为名对“伊斯兰国”目标进行空袭,美一面指责俄借机打击叙利亚温和反对派,导致平民伤亡,一面表示愿与俄开展反恐合作,实际采取了默许态度。尽管如此,俄美始终貌合神离,恐怕自己也说不清合作之路到底能走多远。 从美国的角度看,问题在于俄罗斯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是充当挑战者,还是成为“西方文明世界”的一员?尽管美国历届政府对俄罗斯的认知不尽相同,但均认定俄外交文化中存在根深蒂固的扩张主义和追求霸权的传统,因此,美始终把阻止俄罗斯重新复活为“帝国”作为对俄政策的关键目标,(16)内心把俄罗斯看作一种威胁。(17)美国防部长卡特毫不掩饰对俄美关系的悲观态度,称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短期内不会改善,美国仍然必须在欧洲强化针对俄罗斯的军事力量。(18)2014年奥巴马总统甚至把俄罗斯同“伊斯兰国”和埃博拉病毒并称为三大威胁。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2015年2月8~11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影响,有18%受访美国民众认为俄罗斯是美国的头号敌人,较上年上升9个百分点;49%的受访者认为俄军事力量对美国构成关键威胁,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70%的受访者对俄不抱好感,72%的受访者不喜欢普京。(19)问题的核心并不仅在于俄罗斯做了些什么,而且在于美国需要什么样的俄美关系。俄罗斯人对美国持负面看法的人数也开始上升,2013年时增至36%。(20) 美方有人认为,中方对乌克兰事件以及愈演愈烈的美俄矛盾态度不明朗,有评论称中国将来会按“俄罗斯方式”强力处理南海争端。事实上,乌克兰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以谈话的形式表达了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的立场,明确表示应该尊重乌克兰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中国建设性地提出包括尽快设立国际协调机制、各方不采取恶化局势的行动以及协助乌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等内容的“三原则”。中方没有选边站队,保持公正客观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一贯原则。至于美国学界关于中国是否会比照处理其他问题的担忧,就是杞人忧天了。 在中国,观察乌克兰事件更多关注导致危机的种种因素。例如,在独联体国家屡次上演的“颜色革命”和背后的外部因素;北约长期单方面推进东扩对俄罗斯产生安全压力等等。还有一层因素不能忽略,这就是俄与独联体国家之间存在复杂的历史、民族、宗教及领土纠葛,克里米亚就与俄罗斯有密切历史和现实联系。这些因素剪不断理还乱,乌克兰事件的爆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4日与普京总统通电话时所说,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偶然中有必然”,而中国外长王毅2014年3月8日则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说到乌克兰危机“事出有因”。美国的基辛格博士也认为,乌克兰要生存与发展,就绝不能成为一方与另一方对抗的前哨,而应充当双方之间的桥梁。 从旁观的角度看,美国和俄罗斯的相互看法似乎很难走出冷战的阴霾。听美国政客和媒体谈到俄罗斯,总像在讲一个冷战的失败对手,而不是一个新的国家。在俄罗斯也常能听到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反对意见。有人担心美欧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的博弈有可能导致新冷战。但从历史纵深的角度看,这场对抗更像冷战的漫长终结过程中一个小高峰。冷战分割世界40年,而冷战的终结花了20年的时间,好像还没有完结。冷战思维、冷战语言甚至冷战行为仍在困扰着21世纪初叶的国际关系。不知道这次对抗的双方是否能有足够的智慧,为冷战彻底画上一个句号。 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但也不时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球的1/3,两国合作对当今世界举足轻重。201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5550多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1200亿美元。2015年两国间航空旅客达到613万人次,也就是说,每天都有1.7万人在两国的城市之间飞来飞去,预期这个数字将以15%的年均速度增长。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美建交35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良好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和世界。(21)令人高兴的是,中美双方对此有共识。历届美国政府都表示欢迎一个繁荣、和平、稳定的中国崛起。(22)美国奥巴马总统2014年10月来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年会时,在工商峰会的演讲中讲道:“美国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中国崛起。”“我想再重复一句,美国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中国崛起。”基辛格博士就表示坚信美中两国合作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并且主张双方多沟通,真诚合作。美国经济、金融和科技界领域人士尤其对与中国合作期待很高,认为一个成长起来的中国带来更多机会,能为双方创造共赢的成果。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自担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国事访问,据媒体报道,“两国元首交流和共同活动时间约9个小时”。(23)根据中方公布的成果清单,中美在五个领域达成49项重要共识和成果,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其中,关于全球治理的内容获得高度关注,这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支持金融稳定、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并进行全球卫生安全合作,应对反恐和核不扩散领域的挑战。网络安全曾是访问前两国分歧严重的领域之一,双方领导人就此进行了坦诚的对话,阐明各自意图并就建立打击网络犯罪高级别对话机制达成共识。两国不仅同意在双边层面进行合作,而且承诺将致力于在国际社会推动建立互联网空间的行为准则。这很好地显示出中美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的广泛合作。双方都越来越认识到需要而且能够合作共赢,避免双输。成果清单反映出两个全球大国正在朝着建立成熟双边合作关系的正确方向发展。 当然,一次访问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双方在很多领域仍然面临挑战,例如南海、台湾、人权、经济和贸易等,这些问题有可能时不时出来找麻烦。重要的是,双方应时刻记住,当分歧出现时要加强沟通,在寻找解决办法的同时注意合理管控分歧。虽然有人担心美国对华政策可能从建设性交往转向深度遏制,但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来支撑这一观点。当然,切实履行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协议,以确保中美合作的长期稳定性,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 美国国内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力构成挑战,习主席在访美期间对此进行回应,他说,“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希望与美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国对美国的政策是一贯且透明的。”“人们应该与时俱进,摒弃你输我赢或零和游戏的老观点,树立和平发展和积极合作的新概念。如果中国发展好,全世界和美国都会受益。如果美国发展好,同样也会有益于世界与中国。” 但中美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一直被美国所诟病,在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问题上美国国内也有争论。经过连续30年GDP保持9%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被预测2020年前后跃居世界第一。(24)中国经济力量的上升必然带来国际影响力的变化,对美国一些秉持“现实主义”理念,认为国强必霸的人来说,中国的成长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构成潜在威胁和挑战。不久前,我同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进行了激烈的对话,他强调只要中国按照现在的速度成长下去,中美对抗甚至是冲突难以避免。他认为美国与其等待未来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无法控制,不如现在就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应对。2015年上半年以来,几乎美国所有智库和媒体都在激烈地讨论中国在南海扩建岛礁的意图,它们并不关心在南沙领土争议问题上的是非曲直,而是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的势力赶出亚洲,因而主张美国要坚决顶住中国的扩张。在它们看来,正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论做什么都会引发关注和疑虑。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借助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制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获益者,恪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平等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时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都需要聚焦国内发展,面临诸如治理环境污染、反腐败、改善民生和维持增长等艰巨任务。中国需要一个稳定与和平的外部环境,无论是从对外政策上还是国内需要上,中国都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挑战甚至颠覆当今国际体系和秩序的基本框架。同时,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志和决心是明确的,这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于任何挑衅和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权益的做法,会给予坚决的回应。这应该也是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核心就是希望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避免陷入大国竞争冲突的老路,走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也为世界大国的相处之道提供一种新的解决路径。 中美俄相互关系的不平衡发展,使三国关系呈现不等边三角形。中美俄三国相互关系的调整变化牵动当今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演变,那么,如何看中美俄三角关系和它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 首先,在三国关系当中,目前显然中俄关系的态势更加积极和稳定,是持续向好的趋势。中俄在对美关系中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美国外交政策中对己对人、对盟友和非盟友的双重标准和动用武力和制裁手段对他国施压的做法不能认同。因此,中俄在国际事务上常常持有相近或者共同的立场。再者,两国各自对美关系都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俄罗斯更是直接面临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双边关系陷入极度困难,而且似乎短期内难以好转。中美关系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各种不满和指责也经常会出现紧张气氛,中美关系几十年一直起伏不断,亮点主要在经济金融合作领域,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缺乏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成为中美关系中的薄弱环节,近年这些方面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 随着中俄走近,中俄双边关系好于中美和俄美关系,而美方在对华和对俄政策上都出现负面因素上升的趋势,因而距离拉大。这使得中美俄关系呈现不等边三角形,尤其美俄关系这条边越拉越长。在美国及其盟友眼中,尤其从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出发,中俄走近很容易被解释或者猜测为带有结盟的色彩,进而被视为是扰乱或者是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必须看到的是,当今时代的中美俄三方关系已不再是、也不应该是一方联合另一方对付第三方的“大博弈”,尽管在美国曾有人提出“构建大西方、平衡新东方”的拉俄制华战略,以及“中美共治”的方案,但都难以获得支持,因为脱离了国际政治的现实。进入21世纪,合作与发展是国家之间发展关系关注的重点。中国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不搞选边站队,也不赞成世界再搞拉一帮、打一帮的排他性集团政治。中国同俄罗斯发展关系不针对美国,也不会受到美国的影响。中国同美国开展合作也不会受到俄罗斯因素的影响,因为中美之间的问题只能由中美来解决。中国主张尊重别国的政治和政策选择,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不去干涉他国事务。中国没有构建以集团政治为基础的同盟体系的外交目标,也不会“被结盟”。 现行的国际秩序是世界保持稳定的基石,但客观来说,并非尽善尽美。基辛格博士在他的新书《世界秩序》中就坦言,“在地缘政治世界中,西方一手建立并声称全球适用的秩序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25)改革和完善现行秩序是大势所趋,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2005年,在二战结束和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俄共同发表了《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明确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现行国际秩序有必要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这是一个不断寻求各方共识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二是21世纪的秩序须以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为基础,各国在相互尊重和包容中开展合作,通过平等协商和对话解决分歧。三是中俄关系的实践可以为国际秩序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中俄决心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26)10年后,中俄都隆重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都坚决反对否认、歪曲、篡改二战历史,呼吁国际社会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就是要更好地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防止人类社会再次走进战争与霸权更替的历史怪圈。 对于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同盟体系,中国过去采取的是不赞成但是可以容忍的态度。中方所秉持的公开立场是:“这是冷战遗留产物”,“希望能对地区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但是美国2009年宣布“重返亚太”,近年来在亚太地区频繁开展不包括中国的军事演习,调整军事部署,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活动,最令人费解的是对中国的抵近侦察增加到年逾千次。同时美国进一步深化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亚太盟友的安全合作,其中个别盟友把中国作为安全防范的对象,给中国的安全环境带来压力。这使得中国许多人开始重新认识和质疑美国亚太军事同盟体系的目标和作用,甚至有学者主张,如果美国坚持推动世界重归集团政治和划分阵营,中俄应该考虑选择“B方案”,即以某种结盟方式共同应对美国威胁。不过大部分人、包括决策层并不赞成这个提法。近年来,美国在亚洲的一些盟友为了强化自己在与中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上的地位,不惜挑衅中国,拉美国这个盟主为自己站台,试图赋予美国领导的亚太军事同盟体系介入与中国的领土争端的新任务。这是非常危险的,也使美国极力维护自己在亚太的“领导地位”陷入悖论。一方面,美国坚持把自己领导的同盟体系放到亚太地区安全的核心位置,事实上把自己和盟友的安全关切和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安全关切和利益之上。另一方面,美国又希望同盟体系之外的国家,包括被其盟友视为对手的国家,也尊重和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在诸多事务中配合美国,这为地区安全秩序带来理论和结构上的混乱,也更加凸显旧的同盟体系和集团政治日益不符合全球化世界的现实需要。 60多年前美苏两个大国的领导人都不想陷入冷战,但冷战还是发生了,为什么?后人对此有许多分析和评估。梅尔文·莱弗勒在《人心之争》一书中的观点值得注意,他认为对威胁的感知的夸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7)显然,当时美苏对世界和平和秩序有着不同的观点,并且都认为对方是威胁,在集团政治的环境中模糊了原则和事实。冷战的教训是深刻的,人类不应该再走回头路,重新陷入集团政治和大国争斗的窠臼。在冷战后20多年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的多极化和国际权力的多元化正在逐步形成,国际事务已经不可能由个别国家独自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安全难题已经不仅仅是传统问题,更多是全球性和跨国家、跨区域和跨领域的复杂挑战,需要整个“地球村”协作应对。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今天,这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同认识。 习近平主席2015年5月在《俄罗斯报》上撰文写道,“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更应该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确实,我们没有理由不抓住机遇。中国没有搞集团政治和结盟的政策,也没有这样的政治文化。就此而言,中俄两国应该坚持结为战略伙伴而不是盟友的原则,中俄关系是走在正确道路上。对中美两国来说,重要的是要把牢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方向,继续让对话合作、管控分歧主导彼此关系的议程,遏制对立对抗因素的滋长,确保中美关系有更多的正能量。 注释: ①Douglas E.Schoen and Melik Kaylan,"9 Ways China And Russia Are Partnering To Undermine The US",Business Insider,Jan.21,2015,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china-and-russia-are-partnering-on-an-unprecedented-scale-2015-1.(上网时间:2015年12月11日) ②墨菲:“中俄结盟:一场苟且的闪婚”,《百家讲坛》(红版),2010年第11期,第70~71页。 ③《人民日报》,1989年5月19日。 ④李景贤:“邓小平戈尔巴乔夫历史性会见亲历”,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307/t20130721_251111.htm.(上网时间:2015年12月10日) ⑤毕洪业:“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外交构想及评价”,《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4期,第115页。 ⑥"Левада-центр:Россияне больше не любят СШ",http://www.bbc.com/russian/society/2014/06/140605_levada_us_russia.(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0日) ⑦李兴、刘军等:《俄美博弈的国内政治分析》,时事出版社,2011年,第98页。 ⑧李兴、刘军等:《俄美博弈的国内政治分析》,时事出版社,2011年,第113页。 ⑨"Китай способен заменить для России Запад в качестве 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ера-ВЦИОМ","ВЕДОМОСТИ",http://www.vedomosti.ru/economics/articles/2015/04/20/kitai-sposoben-zamenit-dlya-rossii-zapad-v-kachestve-ekonomicheskogo-partnera-vtsiom.(上网时间:2015年12月5日) ⑩李承红:“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回顾和展望”,《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4期,第20页。 (11)张星星:“非同盟框架下的中俄军事合作”,《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5期,第86页。 (12)“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24/c_124495576.htm.(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8日) (13)“中俄两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716/6761.html.(上网时间:2015年12月1日) (14)“德媒:俄罗斯看中国复杂而矛盾”,(原文“俄罗斯同中国的关系复杂而矛盾”,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11/c_12211608.htm.(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3日) (15)“王毅:中国对外交往走‘结伴不结盟’的新路”,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08_6511826.htm.(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5日) (16)邢广程主编:《2006年: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17)李兴、刘军等:《俄美博弈的国内政治分析》,时事出版社,2011年,第134页。 (18)“美防长悲观看待对俄关系称短期不会改善”,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6/23/c_127938121.htm.(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2日) (19)“民调显示美国人将俄罗斯视为头号敌人”,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399078.htm.(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0日) (20)“俄民调:近16年来俄罗斯人对美国态度急剧恶化”,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10/4437274.html.(上网时间:2015年11月25日) (21)“2014年11月1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瀛台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1-12/6767290.shtml.(上网时间:2015年10月12日) (22)"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at APEC CEO Summit",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4/11/10/remarks-president-obama-apec-ceo-summit.(上网时间:2015年12月20日) (23)杜尚泽:“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最强音”,《人民日报》,2015年9月30日。 (24)“中国经济总量年内跃居世界第一?”,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5/04/c_1110524609.htm.(上网时间:2015年9月22日) (25)[美]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林华、曹爱菊译:《世界秩序》,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第477页。 (26)“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7/01/content_3164594.htm.(上网时间:2015年9月20日) (27)[美]梅尔文·P.莱弗勒著,孙闵欣、廖蔚莹、朱正、王敏、钟远译:《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标签: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