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推进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思路论文,超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超市与农业对接,在中国可以说是一场发生在世纪之交的深刻的经济革命。 中国的超市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同时带动了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正在加快步伐。
一、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模式探讨
从我国已有的农产品超市化实践来看,主要出现了三种经营模式。
1、“农改超”独立经营模式。“农改超”是将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后,建立在农贸市场基础之上的农产品超市。这一模式在各地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中普遍采用,是国家改善“菜篮子”工程中被政策性推行的经营模式。改造后的农产品超市与农贸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超市采取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经营方式。统一采购,就是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解决了成本高的问题;统一配货,就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包装和加工,配送到超市的各个连锁店,这样不仅能保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而且做到货物多元化,全方位满足市民需求。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超市的食品安全也得到加强,因为超市在统一采购、配货后的产品要经过检测关,倘若检测不过关,则将货物退回产地或销毁。因此,超市内经营的农产品有质量标准、包装标准,有商标并标明产地。然而,这种理想的“农改超”独立经营模式,由于农副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传统农贸市场,并没有为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因而并没有在我国取得预期的成功。农产品超市化亟需更有生命力的模式加以创新和发展。
2、“超市+生鲜区”依托经营模式。就是在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中,专设一块农产品生鲜区,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需要。目前超市农产品生鲜区大部分采取的是与供应商联营的方式,超市并不靠生鲜区来赚取利润,甚至亏本经营,而是靠生鲜区来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以其他商品的利润来弥补和维持生鲜区的经营。在当前农产品超市化的实践中,目前这种依托经营的模式,满足了城市居民中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又降低了单独经营的风险,因而在各个城市中被普遍采用,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
3、“农加超”并行经营模式。“农加超”是在传统农贸市场上进行改建,采取农贸市场加超市的模式,在现有农贸市场中或旁边辟出一块超市,超市中经营品种不限于农产品。在经营上是商家和厂家有分有合,农贸市场与超市并行经营。等待市场发育成熟后,用超市慢慢取代农贸市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超市的建设成本较低,商家与厂家共担经营风险,同时可以灵活调整超市经营规模,以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在这方面,苏果超市走在了实践“农加超”模式的前列。苏果超市正在对江苏省内数十家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
目前,除了“农加超”这种新型的模式正处于摸索和实践中, 其他两种模式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年的经营实践。但是,总体来说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盈利能力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
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难原因探析
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只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取得了初步成功, 大部分城市盲目兴起的“农改超”热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参与的企业陷入亏损的困境。苏州首家农改超败走麦城,南京8家农产品生鲜超市全军覆没, 各地的不少生鲜超市也纷纷落马。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依然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价格是制约农产品超市化的主要因素。超市业态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人工费、摊位费成本高,而且多了冷藏保鲜和包装加工等环节,因而同一商品的销售价格比农贸市场上高了许多,价格上处于劣势。苏州某超市的资料显示:超市开出的一张单子成本为4分钱左右,标签2到3分,包装塑料袋4分,照明、空调、冰柜等维持正常营业所消耗的电力每天达千元。如此高的营业成本,如果没有大的营业额,很难予以补偿。目前许多专业超市亏本设立农产品生鲜柜台,目的在于吸引人气,但有利可图的为数不多。
第二,产业链和供应链严重失衡使农产品超市失去物流成本优势。 多数超市的营销链条过长,增加了物流成本。农产品进入各大超市的物流环节通常是:产地——收购商——超市供应商——超市。经过繁多的中转环节后,农产品不仅新鲜度大打折扣,而且每过一道手都会增加相应的成本,层层加码进入超市。这种传统供应链,增加了农产品进超市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使得超市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这种产业链和供应链严重失衡的现状,阻碍了农产品超市化进程。
第三,经营规模过小难越市场进入门槛。任何一个行业的市场, 企业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使平均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才能进入。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是行业的进入门槛。但是,许多流通企业在政府的某些鼓励政策的驱使下,盲目转向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从现实情况看,各个城市出现的农产品超市大多单门独户,实力单薄,没有一家有能力将其它农产品超市组织起来统一配送。这种没有统一配送中心,没有连锁店家的农产品超市,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要求,难以降低经营成本和抵御市场风险。
三、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出路探讨
面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仅仅在少数大城市取得成功这一现实, 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与探寻适合我国现阶段消费水平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模式与出路。建议从事农产品经营的超市企业,要以降低经营成本为中心,采用连锁经营提高规模化程度,紧密衔接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注重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稳妥地开拓农产品超市化市场,达到既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又实现超市企业利润增长的双赢局面。
1、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无论采用那种模式,要提高赢利能力,必须降低价格成本,形成对传统农贸市场的相对成本优势。就是说,超市经营的农产品,绝对价格可以等于或略高于传统农贸市场,但综合比较质量、安全、服务等优势,具有相对的农产品营销价格优势。为此,农产品超市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从已经取得成功的超市企业的经验看,超市的农产品价格可以比农贸市场低,但这必须要以超市的规模化经营及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前提。规模化经营实现途径是通过增加连锁店。苏果超市核算,必须要达到20家连锁店以上的规模,才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优化经营成本。家乐福冠军超市计划在一个城市内至少达到35家连锁店的规模,并建立起统一的配送中心来实现规模供应,降低采购成本。无论是国外超市的营运经验还是国内超市的发展趋势,超市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树立价格优势,赢得利润。对于那些各行各业中改制过来的超市企业,如要经营农产品超市,可以加入大型连锁超市集团,成为集团的门店企业。
2、优化供应链。大型连锁超市对商品具有大量采购、均衡供应、常年销售的显著特点。农副产品生产的特点则是:小规模生产、生产周期长、销售周期短。可见,农产品进入超市,产业链与供应链有很大的反差,要把两者有效的衔接起来,必须建立迅速、有效、快捷的生产与加工基地。因此,农产品要想进超市,企业或基地必须具备规模化生产和长年供应的实力。应该采用全新的“超市+供应商或加工企业+农户”或者“超市+农民协会+农户”的产业链与供应链紧密连接的模式。超市按照销售情况向供应商下定购计划,供应商按照超市的计划去组织农户生产。供应商或农民协会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实现反季节生产,从而达到供货稳定、大量批发的要求。超市与产地的紧密对接,既有助于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又有助于保持超市农产品的新鲜度,形成品牌特色,提高超市经营的经济效益。
3、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加强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物的最主要因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只有那些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才会被消费者认可。想进入超市的农产品企业必须拿得出质量过硬的产品,这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应努力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安全体系。超市不仅要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同时要加强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认证,企业或基地在生产、技术条件也要加强认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比如,“无公害食品”,要出示《无公害食品证书》,“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也一样。
4、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必须要建立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商品结构体系以控制损耗,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下,满足消费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零售方式必然是多元化,任何农产品超市经营模式不可能独占农产品消费市场,谁管理经营得好,谁的商品结构和销售方式更贴近消费者,谁就可能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农改超”也好,“农加超”也罢;依托经营也好,并行经营也罢,只有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突出面向顾客的产品需求管理,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在大型农产品超市中,经营的农产品品种数一般在千余种左右。无论品种数量多少,农产品超市经营要关注20/80法则下重点商品和辅助商品的构成比例,如果商品构成比不合理,盲目增加单个农产品的数量,只会加大农产品经营管理上的难度和损耗。
必须强调的是,要把我国当前由超市经营的农产品比例由6%左右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农产品全面进入超市时代,美国用了60年,欧洲用了40多年。尽管我们可以跨越式发展,但也不可能超越各个阶段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估计达到60%以上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水平,中国将会用2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必然经历消费升级、市场发育的自然发展过程,任何违反消费经济规律与市场发展水平的企业行为,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