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中虚拟水与外贸结构调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贸论文,结构调整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是一个严重贫水国家。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到生态安全。为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2012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2015年、2020年与2030年的全国用水总量与用水效率控制目标。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理论为中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概念最早是由伦敦大学Allan教授提出的。Allan(1993)将生产商品与服务的用水量定义为“虚拟水”①。例如,生产1公斤水稻大约需要1000升的灌溉用水,生产1公斤牛肉需要使用4000升水,生产2克64兆计算机芯片需要消耗32升水。他认为,一国(地区)出口产品相当于向境外输出水资源,进口产品意味着从境外输入水资源,并将货物和服务国际(区际)贸易产生的虚拟水国际(区际)间流动称为“虚拟水贸易”。他指出,虚拟水贸易克服了真实水的进口成本昂贵等缺点,是贫水国家通过进口丰水国家的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有效贸易方式。虚拟水贸易理论诞生后,学术界对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Chapagain et al.(2006)研究表明,中东与北非地区年均进口粮食大约5亿吨,可为这些地区每年节约500亿立方米左右的淡水,这相当于尼罗河的年径流量,有效缓解了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据Taikan and Kanae(2004)计算,日本2004年的虚拟水总进口量为620亿立方米,大于日本当年570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量。Prochaska and Dioudis(2008)研究希腊Thessaly地区的虚拟水贸易发现,该地区2005年出口了12亿立方米虚拟水,进口了0.4亿立方米虚拟水,产生了大量的虚拟水净流出,对贫水的Thessaly地区产生了不利影响。Guan and Hubacek(2007)研究发现,中国山东省通过农产品贸易向日本与韩国等国家输出了大量虚拟水,加剧了山东水资源短缺。朱启荣和高敬峰(2009)研究发现,中国进口贸易中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占比较小,出口贸易中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占比却较高,不利于节约中国水资源。
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进口贸易的虚拟水流量测算选取了与出口贸易相同的水耗系数,这会产生较大误差;二是对中国服务贸易中虚拟水流量的测算是根据1999年中国水利投入产出表中的第三产业用水量推算得到的,无法真实反映最近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虚拟水数量;三是缺少有关调整外贸结构的节水作用与方法的量化研究。
中国是对外贸易大国,有效利用虚拟水贸易,有助于实现中国的节水目标。据此,本文利用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最新的投入产出表与44个行业数据,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与虚拟水流量,揭示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外贸结构优化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节水效益与方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型构建
1.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流量计算模型
计算贸易品中虚拟水含量的方法主要有Zimmer et al.(2003)的产品分类计算法、Chapagain et al.(2006)的产品生产树计算法、Leontief(1970)的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法。在利用前两种方法测算工业品中的虚拟水含量时,其计算过程常常过于复杂,而难以进行,因此,它们主要用于测算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而投入产出模型可以从产业层面将虚拟水的测算范围拓展到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所以,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虚拟水流量。计算所用到的公式及其修正方法如下:
(1)生产产品的直接水耗强度计算公式。为了测算出口贸易的虚拟水流量,首先需要计算各部门生产产品的直接水耗强度(即各部门生产单位价值产品的直接用水量),可用表示:
式(1)中,为i部门生产产品的直接用水量,为i部门产值。
(2)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计算公式。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用水量并非是其生产的全部用水量。以生产钢铁为例,在钢铁冶炼过程中,除了需要使用冷却水外。还需要消耗铁矿石与燃煤等原材料(中间投入品),而生产这些中间投入品也需要用水(即间接用水量)。因此,生产钢铁的全部用水量应该是其直接用水量和间接用水量之和。为了计算生产出口产品的全部用水量,需要在直接水耗强度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各出口部门产品的完全水耗系数(即各部门生产单位价值产品的全部用水量)。笔者将之定义为“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并用表示:
式(2)中,的含义同等式(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
需要指出的是,在式(2)中,所有的中间投入品都是本国生产,而中国是“世界加工厂”,加工贸易占据了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一大特点是许多中间投入品(原材料与零部件)是从国外进口的,而式(2)没有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如果直接用它来计算,会严重高估中国出口贸易的用水量。因为,进口原材料与零部件是在国外生产的,其水资源消耗发生在国外,减少了中国水资源使用量。因此,在计算出口贸易的耗水量时,应该从中扣除这部分进口品的节水量。为此,本文借鉴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2007)的处理方法,对式(2)进行修正,得到消除进口中间投入品影响后的各部门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计算公式(3)。
2.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流量计算模型
(1)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计算公式。进口产品是在国外生产的,消耗的是外国水资源,但国外生产这些产品的用水量不能作为中国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而是按照“替代效应”(即中国生产这些产品的全部用水量)计算的。因为,这些产品如果在中国生产,则需要消耗中国水资源。因此,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也可以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在进口贸易中,有一部分产品是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进料与来料加工品,其节水作用已在上文的出口贸易输出虚拟水计算过程中予以考虑,所以,计算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时,需要扣除这部分进料与来料加工品的节水量,由此,得到式(6)所示的各部门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计算公式。
(2)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流量计算公式。用各部门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乘以其进口贸易额,得到各部门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可以用表示。
3.外贸中的虚拟水净流出量计算公式
从各部门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量中扣除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量后,得到其外贸活动的虚拟水净输出量,可用△表示:
式(9)中,与分别为i部门出口贸易输出与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流量。
4.调整外贸结构节水效应分析模型
在一国进出口规模既定情况下,通过增加低水耗部门的产品出口比重与减少高水耗部门的产品出口比重,可以降低出口贸易活动的用水量;同时,增加高耗水部门产品的进口比重与减小低水耗部门的产品进口比重,可以增强进口贸易的节水能力。由此,构建下文中的出口贸易输出虚拟水量最小值与进口贸易输入虚拟水量最大值分析模型及其约束条件函数;然后,利用这些模型,模拟分析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节水效益与方法。
三、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如下:农业产值与用水量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细分行业的产值与用水量以及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用水量来源于中国2010年公布的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服务业细分行业的产值数据以及反映各部门之间联系的投入产出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投入产出表》(2010)。中国的投入产出表是每5年编制一次,目前,最新的是2012年出版的《中国投入产出表》(2010),它是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延长表。该投入产出表有42部门与65部门两种形式,前一种涉及的进出口贸易行业只有37个,而后者的行业分类较细,涉及进出口贸易的部门共有44个,本文采用后者分析。由于上述各种分行业数据的来源渠道不同,不同数据库的细分行业划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使之能够相互匹配。具体的做法是:将第一产业中的农、林、木、牧、渔5个涉农行业合并为1个农业部门,将第二产业的43个行业合并为29个工业部门,将第三产业的21个行业合并为14个服务业部门,共计44个部门。
四、实证分析
1.计算各部门国产中间投入品比重与进口产品用于国内消费和生产国内消费品的比重
利用式(4)与式(7),计算得到表l中2010年中国各部门生产出口产品的国产中间投入品比重与进口产品中用于国内消费和生产国内消费品的比重。表1表明,除批发和零售业以外,中国各部门出口产品的生产都不同程度使用了进口中间投入品,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7个部门的国产中间投入品使用率较低,均在80%以下(即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使用量占20%以上)。这验证了计算出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出量时,需要考虑进口中间投入影响的必要性。表l还显示,中国所有部门的进口产品中都存在来料与进料加工品,其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6个部门的进口产品中,用于国内消费与生产国内消费品的比重较低,均在80%以下(即20%以上是来料与进料加工品)。这佐证了计算进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入量时,需要考虑来料与进料加工产品影响的缘由。
2.进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与外贸结构特征分析
(1)各部门进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利用式(1)、式(3)与式(6)计算得到2010年中国44个部门出口与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见表2与表3)。表2与表3显示,就同一部门而言,除邮政业、信息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6个部门的出口贸易虚拟水强度与进口贸易虚拟水强度的差别较小外,其余38个部门的出口贸易虚拟水强度与进口贸易虚拟水强度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各部门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普遍小于其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这说明,在测算进口贸易的虚拟水流量时,如果选取与出口贸易相同的水耗系数,将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中国不同行业出口与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差异很大。出口贸易虚拟水强度名列前10位的行业依次是农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力与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造纸与印刷业,这些部门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均超过200吨/万元,属于水资源密集型出口行业。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较小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信息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邮政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10个行业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均小于64吨/万元,属于低水耗出口行业。
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位居前7位的行业与出口贸易虚拟水强度的排名情况一致,这些行业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均大于250吨/万元,属于水资源密集型进口行业。进口贸易虚拟水强度较小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邮政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均小于65吨/万元,属于低水耗进口行业。
(2)进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均值与外贸结构。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简单平均值分别为151.86吨/万元与154.55吨/万元,它们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0.60吨/万元与147.32吨/万元。这说明,不但中国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加权平均值明显小于其简单平均值,而且进口贸易虚拟水强度的加权平均值也小于其简单平均值。这意味着,中国高水耗行业产品的出口与进口比重均较小(根据简单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当大数所占的权重较小时,加权平均数小于其简单平均数)。因此,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有利于节约水资源,而进口贸易结构不利于节约国内水资源②。表2显示,虽然中国水耗强度较高行业出口的总体比重较低,但部分高水耗行业出口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仅食品及饮料制造业、纺织业这2个水资源密集型行业合计出口比重就接近10%),这不利于节约中国水资源。与出口贸易结构相比,中国进口贸易的结构问题更加突出。虚拟水强度排名前9位部门的累计进口额只占中国总进口额的10%,这大大削弱了进口贸易的节水能力。因此,从节约水资源角度,需要调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3.外贸中的虚拟水流量分析
(1)出口贸易输出与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利用式(5)、式(8)和式(9),计算得到中国2010年各行业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与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流量以及外贸活动的净虚拟水流出量(见表4与表5)。表4表明,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量巨大,高达1397.19亿吨(占当年中国用水总量的23.3%)。可见,减少出口贸易活动的用水量势在必行。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农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数量较大。这些部门出口贸易活动的用水量均大于60亿吨。
2010年,中国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也十分巨大,高达1394.94亿吨(占当年中国用水总量的23.1%)。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流量较大,这些行业进口贸易活动的节水量均超过了40亿吨。
(2)外贸中的虚拟水净流量。虽然2010年中国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均值高于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均值,但是,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明显大于进口贸易规模(2010年,中国出口与进口贸易的规模分别为107023亿元与94699亿元),存在12324亿元的外贸顺差,使得中国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量大于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量,导致外贸的虚拟水净流出量为2.25亿吨(见表5)。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有21个部门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量大于其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量,其外贸活动产生了虚拟水净流出,其中,外贸活动净输出虚拟水较多的行业是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塑料与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这9个部门外贸活动净输出的虚拟水量均超过了20亿吨;有23个部门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数量小于其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它们的外贸活动产生了虚拟水净流入,其中,外贸活动净输入虚拟水数量较多的行业为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7个部门外贸的净输入虚拟水流量均超过20亿吨。
4.调整外贸结构的节水效应与方法分析
上文的研究表明,中国外贸中存在着虚拟水净流出,不利于节约国内水资源,因此,需要减少中国出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出量与增加进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入量。本文计算结果表明,中国44个行业的进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差异很大。农产品出口与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分别高达1144吨/万元与1158吨/万元,而金融业出口与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仅有36吨/万元。如果我们对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在提高金融等低水耗产品出口比重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等高水耗产品的进口比重,则能获得相当大的外贸节水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调整外贸结构的力度不能太小,否则,难以充分挖掘外贸的节水潜力。当然,调整的力度也不宜过大。因为,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不但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就业与产业安全等因素的制约。从2007—2010年中国外贸结构变化情况看③,上述44个部门中,有23个部门的出口比重上升,其平均升幅为37%,其余21个部门的出口比重下降,其平均降幅为22%;同期,有25个部门的进口比重上升,其平均升幅为35%,有19个部门的进口比重下降,其平均降幅为17%。此外,当前国家已将“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这为我们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综合上述情况,笔者将各部门进出口比重的最大调整幅度设定为±15%。根据这一约束条件,利用中国2010年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表2、表3中的分行业数据,模拟分析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节水效应与方法。
将各种基准数据与参数代入模型(10)与模型(11)求解,得到的结论是:在出口与进口贸易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可以使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的虚拟水最小输出量与进口贸易的虚拟水最大输入量分别达到1285.67亿吨与1497.18亿吨。与外贸结构调整前相比,中国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减少了111.52亿吨,而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增加了102.24亿吨(见表6),两者合计共节约中国水资源213.76亿吨,这相当于山东省2010年的用水总量。可见,调整外贸结构的节水效益十分巨大。
表6显示,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导致42个部门出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出量发生了变化。有18个部门出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出量出现了增加,共增加32.45亿吨的虚拟水输出;有24个部门出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出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共减少了143.97亿吨虚拟水输出,其中,纺织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农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水资源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出量减少较多。
表6还显示,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导致了39个部门进口贸易的虚拟水输入量发生变化。22个部门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下降,共减少32.66亿吨的虚拟水输入量;有17个部门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出现了增加,共增加134.9亿吨的虚拟水输入量,其中,农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水资源密集型行业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增加较多。
对模型(10)与模型(11)求解还得到:为实现上述节水目标,各部门进出口贸易比重需要调整的幅度(见第38页表7)。表7显示,为实现出口贸易输出的虚拟水量最小化,出口比重需要提高的部门有18个,其中,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的产品出口比重需要提高的幅度较大;有24个部门产品的出口比重需要调低,其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与橡胶制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的产品出口比重下调的幅度较大。
表7表明,为使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量达到最大值,有17个部门产品的进口比重需要提高,有22个部门的产品进口比重需要调低,其中,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产品进口比重需要提高的幅度较大,而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产品进口比重下调的幅度较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非连续性,因此,本文只能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分析中国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节水效应,其目的在于揭示调整外贸结构对于节约水资源的重要作用。此外,上文对各部门进出口贸易比重最大调整幅度的设定是出于方便计算和分析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各行业进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差异,其调整幅度可以有所不同;按各行业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的不同,其调控力度有所不同;还可以按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不同,其调控力度也有所不同。这样一个既有强制性,又有灵活性的外贸结构调整方法,可以节约的水资源数量应该高于本文的估计值。因为,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已上升到25.8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5.8万亿元,随着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调整外贸结构的节水效益会不断增加。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2010年,中国各行业进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差异很大,其中,农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制品业等行业的进出口贸易虚拟水强度较高,属于水资源密集型行业,而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信息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邮政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进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强度较小,属于低水耗行业;中国高水耗行业产品出口的总体比重较低,而且进口贸易的节水强度大于出口贸易的耗水强度,这有利于节约国内水资源,但部分高水耗行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仍然较高,并且高水耗行业产品的进口比重较小,这不利于节约国内水资源,因此,需要调整外贸结构;虽然进口贸易为中国节省了大量水资源,但中国出口贸易的用水量十分巨大,其消耗的水资源量大于进口贸易的节水量,不利于节约中国水资源。
中国较大的净出口(外贸顺差)导致外贸活动存在虚拟水的净流出,不利于节约国内水资源。虽然通过扩大进口与缩减出口规模,减少净出口规模,能够减少中国水资源消耗,但这会影响国内的经济增长(因为,GDP=消费+投资+出口-进口)。理想的方法是在不缩减净出口规模情况下,扩大外贸的节水能力。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调整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可以在不减少净出口规模的情况下,产生巨大的节水效益,可实现经济贸易增长和节约水资源的双赢。所以,调整外贸结构应该是中国节约水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
2.政策建议
(1)重视与提高外贸活动的节水能力。中国是出口贸易大国,占中国GDP近1/3出口行业的节水成效对国内节约水资源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外贸质量与效益,不但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应该降低出口贸易活动的水资源消耗,彻底改变中国外贸高资源消耗与低效益的局面,使外贸增长建立在质量与效益基础上,进而走出出口贸易导致水资源消耗过快增长的困境;同时,中国又是进口贸易大国,充分利用进口贸易的节水作用,对于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矛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中国严重缺水地区尤为重要。
(2)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来节约中国水资源。一方面,适度降低农产品、食品与饮料、纺织品、木材及家具等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提高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仪器与仪表、办公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以及金融、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低水耗产品的出口比重④,减少中国出口贸易活动的用水量;另一方面,在确保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上述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以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矛盾。
(3)采用差别性贸易政策来调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节约水资源。一方面。通过对水资源密集型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与资源税等方式来减少高水耗产品出口,同时,提高低水耗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以扩大低水耗产品出口,减少出口贸易活动的水资源消耗;另一方面,降低高水耗产品的进口关税,扩大高水耗产品进口,提高水资源密集型进口产品的比重,以增强中国进口贸易的节水能力。
(4)积极宣传虚拟水概念,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在当前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仅靠提高生产部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还不够,节约水资源的概念还应该拓展到产品与服务中的虚拟水,使消费者认识到生产粮食、蔬菜、肉蛋、衣服、纸张、电力与燃油等产品所消耗的水资源数量,意识到消费产品与服务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以减少奢侈消费与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形成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为节约水资源做贡献。
①1990年,Allan提出了农业生产中“嵌入水”概念。由于这种嵌入水是以无形的方式隐含在农产品中看不见的水,1993年,他将其改称为“虚拟水”。
②高水耗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减少了出口贸易活动的用水量,这有利于节约中国水资源;而高水耗产品在进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这意味着进口贸易输入的虚拟水数量较少,对节约中国水资源的贡献较小。
③利用2007年与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进出口贸易数据计算得到。
④服务贸易不但具有高附加值与低水耗等优点,而且还很少受到“反倾销”与“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的影响;再者,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在外贸中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服务出口是中国外贸今后发展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