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链论文,模型论文,概念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1.01.007
1 创新价值链
1.1 创新价值链简介
莫滕·汉森(Morten T.Hansen)和胡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1]在2007年6月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的论文。为了解答企业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创新这一困惑,该文提出了“创新价值链(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IVC)”的概念。
类比于波特的价值链,该文把创新视为一个3阶段的连续过程:创意产生(Idea Generation)、创意转化(Idea Conversion)和创意扩散(Idea Diffusion)。同时,这3个阶段还包括6个关键活动,即内部导入、跨部门导入、外部导入、创意筛选、创意开发和创意扩散。涵盖6个关键活动的这3个阶段形成了一条从创意到转化为商品的完整的活动流,即创新价值链。其基本模型可以用图1加以描述。
图1 创新价值链的基本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整理。
创新价值链的第一阶段是创意产生。创新价值链理论认为,创新始于创意的产生。创意的产生主要包括内部导入、跨部门导入和外部导入3条主要途径。传统上,内部导入得到了充分重视,但是其他两种途径也不应该被忽视。跨部门导入主要是综合各个部门的灵感促进新创意的产生,但是组织结构的束缚和地域的限制往往使得跨部门导入很难实现。外部导入是指从企业外部甚至是产业外部寻找灵感和创意,主要包括顾客、竞争者、供应商、高校、投资者和科学家等。很多企业在这一方面作的努力还不够,直接导致了创新机会的错失和创新产出的不足。
创新价值链的第二阶段是创意转化。创新价值链理论认为,没有强有力的筛选机制和资金支持机制,新概念是不会成为现实的,相反却有可能成为组织的瓶颈和麻烦。所以这一阶段包括两个关键步骤:创意筛选和创意开发。创意筛选和创意开发是很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创意筛选的目的,在于从众多的创意中筛选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切合组织战略的创意,这样既可以避免时间和财力的浪费,也可以集中资源于可操作的创意;创意开发则是指使创意得到决策层的重视和同意,并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如果好的创意得不到开发,创意的源泉就会枯竭。
创新价值链的第三阶段是创意扩散。创新价值链理论认为,那些已经导入、经过筛选并得到开发的概念和创意仍然需要被买进,并且不仅仅是需要顾客的买进。组织需要将新产品扩散到所有可能的地域、渠道和顾客群。创意扩散是创新价值链的最后结果和最终目的。
1.2 创新价值链的贡献
创新价值链的提出为致力于创新的组织提供了实施创新的框架,为苦于创新不善的组织指明了方向,其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价值链理论将创新视为一个“首尾相连(End-to-End)”的连续的链状流。虽然其把创新分割为3个部分,但是仍重点强调这3个部分是首尾相连的,是一个链状(Chain)的流(Flow)。创意产生是前提条件,创意转化是必经之路,创意扩散是最终目的。这3个部分对于创新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组织创新必须经过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和创意扩散这3个步骤才算完成。
其次,创新价值链是木桶原理的很好体现。创新价值链理论认为,组织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其创新价值链最弱的一环。这说明创新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对创新来说都至关重要,不存在互补关系。所以,组织应该加强对创新价值链最弱一环的培育和健全,这一点因组织的不同而异。同时该理论还指出,只要组织针对正确的问题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创新价值链上原本最弱的一环也可以转化为最强的一环。
第三,创新价值链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方面,它提出了辨别薄弱环节的评价指标,甚至具体到6个关键活动,这有助于组织更好地认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问题,该理论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创新价值链的可操作性有助于组织更好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从而为组织带来可观的创新收益。
1.3 创新价值链的不足
创新价值链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必须认识到由于该模型提出的时间很短,还不完全成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新价值链的链条缺失。创新价值链将创意产生视为创新的起点,而把创新动力或者说创新环境排除在外,这似乎表明创新是组织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动力支持。然而,根据创新的大拇指定律,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和失败率,它是高风险和高回报相结合的活动,是各种动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所以,创新的起点应该是创新动力,然后才能有创意的产生、转化和扩散。
(2)创新价值链的非闭合性。创新价值链将创新过程视为一条首尾相连的链状流,但是流向是单向的,链是开口的。实际上,创意扩散不但是创新的最终结果,也是新一轮创新的参照和动力。创意扩散的结果应该对创意产生和创意转化起到反馈作用,也就是说,创新价值链应该是一条知识循环流动的闭合链条。
2 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
区域创新价值链主要包括5个环节。首先,创新始于创新动力;其次,创新动力导致创新产生;第三,产生的创新概念要经过创新主体进行创新转化;第四,经过创新主体的创新转化,创新以创新结果和创新效果的形式得以实现;最后,创新实现对创新动力、创新产生和创新转化起到反馈和再刺激的作用。
2.1 创新动力
创新活动绝不是一个很偶然的由单个因素决定的过程,而是由科学技术、经济、法律和政策以及人作为创新主体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学过程[3]。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动力模型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观点包括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四元论和五元论。
一元论模型有两个分支,即技术推动模型和需求拉动模型。技术推动模型是早期对创新过程的认识,也称为线性模型或新古典模型。该模型认为,创新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其中新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固定的程序或阶段转化为新产品[4]”。需求拉动模型是在市场在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被日益关注的背景下产生的。该模型认为,“与创新成功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那些对未来市场的分析……而不是那些科学发明或闪光的想法[5]”,“在创新中,与技术相比,需求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6]”。
二元论模型也称相互作用模型,它强调创新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模型认为,“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和市场需求的结构,以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忽视任何一方都必定导致错误的结论和政策[7]”。
三元论模型认为,除了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外,政府行为也可以启动创新。该模型认为,最为成功的创新,往往是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和政府行为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8]。这里的政府行为,指的是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措施及相应的政府机构行为。政府对创新过程的启动并不限于一般的诱导,而且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通常都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启动。因此可以说,政府启动是企业重大和持续创新的特殊起源[9]。
四元论模型认为,任何创新过程中的创新主体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偏好也能够激励创新过程。该理论代表人物肯尼迪、冯·威札克、费尔普斯等指出,企业家的创新偏好会自发激励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尤其是企业家的灵机一动,对于创新的启动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他们认为,成功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市场需求、政府行为加上企业家创新偏好综合作用的产物[[9]。
五元论模型认为,社会、技术和经济的自组织作用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所谓自组织作用,是指某些系统有一种内在的能使系统本身从某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的能力。每当社会、技术和经济系统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时,在状态的转换处,必有一定量级和类型的创新出现。这些创新既不见得是由系统前一状态的技术发展推动的,也不见得是由系统后一状态的广义需求拉动的,而是存在着深层次的复杂机理,我们只能用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来描述[9]。
本研究沿袭了五元论模型的思路,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推动的简单结果,而是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政策、企业家创新偏好以及社会、技术和经济的自组织作用这5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本文认为,对于区域创新而言,市场需求是根本动力,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技术和政府政策是一种推动作用,其中技术是内在推动,政府政策是外在推动;企业家创新偏好起到一种支撑作用,支持了创新的启动和实施;社会、技术和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则为整个创新过程营造了一种氛围,也起到一种支撑的作用。区域创新价值链的创新动力模型部分可以用图2加以直观表述。
图2 区域创新价值链的创新动力模型
2.2 创新产生
在区域论域内研究创新最终也要落实到创新主体上,所以区域创新价值链的第二个环节——创新产生与创新价值链的第一个环节——创意产生相吻合。在创新动力的拉动、推动、支撑和孕育下,创新进入第二个环节——创新产生。这一环节与创新价值链的创意产生环节相衔接。其中,内部导入指的是创新主体内部创新概念的产生,跨部门导入指的是创新主体部门间创新概念的产生,外部导入指的是区域范围内各创新主体交流合作引发的创新概念的产生。基本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区域创新价值链的创新产生模型
2.3 创新转化
所有创新活动都必须要有一个主体开展,无论是创意产生还是创意筛选和开发。参与创新的组织便是创新主体。它是在创新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是创新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创新系统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10]。关于谁是创新主体的探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同时其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11]。熊彼特明确指出,“企业家是创新主体[12]”;而有的学者也认为,企业是唯一的创新主体,因为只有企业开展的创新才符合市场需求,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创新缺乏市场前景[13]。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创新虽然在短期内难以产生市场效果,但是其长远效果十分巨大;并且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高校的理论创新等的间接市场效果也不容忽视。聂鸣,蔡希贤[14]认为我国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和企业,并指出国家作为唯一创新主体的弊端。申纪云[15]认为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并特别指出大学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主体。王建华[16]指出,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绩效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还取决于大学、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它们之间的合作。本研究批判地继承已有研究成果,将区域创新主体界定为企业、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3个部分。区域创新价值链的创新转化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区域创新价值链的创新转化模型
2.4 创新的实现
所有创新主体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创新产出,即创新实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12],创新实现必然会给创新主体、创新主体所在区域乃至全社会带来各种效益或影响。为了更好地将创新的微观效果和宏观结果区分开来,本研究将创新实现分为创新效果和创新结果两个部分。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在直接影响创新结果的同时,也通过创新效果间接影响创新结果。区域创新价值链的创新实现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区域创新价值链的创新实现模型
2.4.1 创新效果的基本含义和具体分析
创新效果属于创新实现的微观层面,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产出的创新成果的合目的程度。它通过对某些反映创新状况和创新成果的单项内容或单项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得到,其目的在于对创新主体的创新状况及其结果进行评价和论断,以提高对其认识的深度和分析的质量[17]。
创新效果可以从科技产出、创新效率、企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4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这4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创新效率可以促进科技产出,并且可以与科技产出一起促进企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反过来,企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科技产出和创新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科技产出是创新效果的最直接表现;创新效率也可以作为创新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创新效率相对较高,那么创新效效果就会相对较好。类似于成长是企业的目的之一,企业成长也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动机和目的之一,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创新的进一步深化。
2.4.2 创新结果的基本含义和具体分析
创新结果属于创新实现的宏观层面,是指创新活动对宏观环境的影响。创新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能够为微观层面上的创新主体带来收益,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为创新主体所在区域乃至全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些时候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如计算机的发明、网络的出现等。正是由于创新能够为区域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来规范、引导、激励不同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作为一个经济术语,以往对创新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经济效益的评价,而往往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毋庸置疑,创新的经济效益是创新主体开展创新的最终诉求,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创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创新不但能够带来经济利润,而且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来产生社会效益;创新,特别是某些重工业产业的创新,要特别重视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不能以损害生态效益为代价来单纯地追逐经济效益。
2.5 创新的反馈
区域创新价值链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从左到右的单向链条,而应该是一个循环提高的过程。创新实现,作为创新的最后结果和最终目的,还应该对创新动力、创新产生和创新转化起到反馈的作用。创新实现既反映了市场需求,同时也反映了技术进步,可以成为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之一;它还是对所导入创意的一种证实或证伪,可以进一步促进创新产生;创新实现是创新转化的直接表现,反过来它又可以激励创新主体改善转化途径。总之,创新实现是整条区域创新价值链所有活动的证明,必然对整条区域创新价值链起到反馈的作用。
2.6 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
正如创新价值链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首尾相连(End-to-End)”的连续链状流。在前文对区域创新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如图6所示。
图6 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
区域创新始于创新动力;在创新动力的拉动、推动、支撑和孕育下,创新概念通过内部导入、跨部门导入和外部导入等途径产生;然后,企业、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创意筛选和创意开发实现创意转化;最终目的在于创新实现,它以创新效果和创新结果两种方式表达;最后,创新实现对创新动力、创新产生和创新转化提供反馈。
3 结语
区域创新价值链模型把创新价值链模型的应用范围,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扩展到宏观的区域层面,它是对创新价值链模型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区域创新价值链模型也为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区域创新,并最终促进创新的价值增值提供了思路。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创新价值链还为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即对创新的支持和鼓励不应该仅仅着力于创新的某一方面,而应该对创新动力、创新产生、创新转化、创新实现和创新反馈整个区域创新价值链加以支持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