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难点与优势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四川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难点与优势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四川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困难与优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困难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5-0006-04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证明,技术创新是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按最先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在生产要素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率P=f(a,b,c,……,n),它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主要包括人才、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作用力越大,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大。就四川民族地区本身技术创新组合要素而言,面临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先进技术缺乏、资金短缺等困难要素,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通过国家实施调节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民族地区具有了政策优势、受援优势、后发优势,如果把这些优势与四川民族地区有的传统优势、结合起来,就能够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促进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

四川民族地区在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方面面临着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上的困难。

(一)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人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是一切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要素,代表着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未来技术创新及经济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历来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如美国自1879年以来,一直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学人数每20年翻一番,自1960年到1970年,10年间翻了三番,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水平者增加了2.4倍。适龄青年入大学比例,1955年为27%,1965年为40%,此后,总趋势一直上升,且特别重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因而总是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我国由于起点低,人才资源总体而言比较缺乏,而四川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才结构性矛盾仍相当突出。

1.人才总量匮乏。1999年,在全国高校已大量扩招的情况下,“三州”地区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才还很少,如凉山州的越西县,全县人口24万,大专及本科学历人数共1133人,仅占全县人口的0.47%,凉山州的其他十几个县和另外两个民族自治州及两个民族自治县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近年来,通过国家加大对人才培养力度政策的实施,四川民族地区政府也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匮乏状况有所缓解,但与全国相比还是严重不足。如到2002年底,在该州人才工作已经取得了好成绩的情况下,阿坝州全州人才总量23849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2.98%,人才密度为298人/万人,而同期全国人才密度却为482人/万人,仅及全国人才密度的61.83%。其他两州人才情况与其基本类似,可见人才总量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人才学历结构欠佳,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少。四川民族地区人才结构中普遍存在这种问题,一是高学历者少,中低学历者多。如甘孜州县级干部中,到1999年,中专及其以下学历者占了34.93%,大专学历者占43.8%,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仅占21.21%,硕士及其以上学历者只占0.6%。凉山州越西县,中专及其以下学历者,占其全部知识分子总数的73.6%。阿坝州人才队伍中大部分还是大专以下学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878人,仅占人才总量的28.84%,其中研究生18人,占0.08%,本科生1334人,占5.60%,专科生5526人,占23.17%;中专文化程度13187人,占人才总量的55.30%;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784人,占人才总量的15.87%。

近年来,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在市场的极化效应驱使下,“人才东南飞”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国家全日制培养的高学历者到“三州”工作的仍然很少,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短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大量外流,高学历的紧俏专业人才如水电工程、经济管理、旅游类专业人才严重偏少。

3.人才布局不合理。一方面,当地知识分子一般想方设法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从而造成机关事业单位严重超编。另一方面,由于本地或回州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愿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企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得不到满足需要,从而出现民族地区既面临人才严重缺乏,又存在人才安置难的怪圈。如2000年以来,凉山州越西县所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50%左右。阿坝州目前有3000多名毕业生积压在人才市场,出现了所谓“人才供大于求”的奇怪现象。

由于上述情况,四川民族地区现有的人才队伍还很难适应21世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

(二)企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是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越多,新技术、新成果的扩散效应越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而四川民族地区三次产业中占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第二产业结构性问题较突出。

1、企业少,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过低。200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2∶51.1∶33.7,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7.25∶27.89∶44.86、25.7∶36.2∶38.1和37.2∶29.8∶33,“三州”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高达30.05%,比全国的第一产业比重高了14.85个百分点,凉山州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7.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了22个百分点;而“三州”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仅为31.3%,比全国的第二产业平均比重低了19.8个百分点,甘孜州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了23.2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反映出四川民族地区产业素质低下,企业少,规模小,因而实现的增加值总量低。

2、高新技术产业非常缺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商品技术含量的多少和技术水平高低的竞争,谁拥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谁就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就可以率先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尚未认识、或虽已认识但尚无能力进入的空间进行社会生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川民族地区尽管是国内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至今还未建立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因此能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就更少,在全国上规模、能自主开发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更是鲜见。

3、现有国有和民营企业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上。由于缺乏资金,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缓慢,企业的厂房和设备大多停留在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技术性能差,工业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4、企业的先进技术人才缺乏。四川民族地区由于企业效益差,在市场经济的极化效应下,难以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到该地区企业工作,由于人才尤其是现代实用性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缺乏现代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缺乏高技术、新技术、实用技术的合理组装能力。即使有到这些地区企业工作的技术人才,也因为工作环境较差,效益相对较低,往往不安心在企业工作,这就从主观上抑制了科学技术的更大开发和扩散。

(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少

“产、学、研”结合是提高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四川民族地区科研机构少、高等院校少。研究机构总共只有18所,阿坝州有6个,甘孜州有4个,凉山州有8个。这些研究机构的办公条件、仪器设备还较陈旧落后,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很少,科研经费紧张,使其总体而言,研究开发能力还比较低。

四川民族地区相对而言,高教事业发展也较为缓慢,截止2000年,阿坝州仅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所,中专6所;甘孜州只有康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所;凉山州也只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凉山大学3所高校。这些高校中的知识分子从事了一些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但与企业开展横向联合研究的项目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还比较低。

(四)缺乏从事技术创新的资金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的第一启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必须以资金为纽带才能现实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生产要素和现实生产能力,才能促进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科学技术的开发和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实现产业化,就必然要引起原有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相应变化,需要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就必然需要注入新的资金。因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必须以资金为媒介,以资金的增加和投入为前提。近年来,四川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尽管与往年相比,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由于总量的限制,在财政收入都难以满足基本的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很难再拿出钱来支持本地的或到本地创业的高科技人才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亦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招聘和留住人才搞研究开发,难以做到人才“留得住,引得来,稳得住,用得好”,也难以引进技术、创办企业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是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四川民族地区尽管有资源上的优势,但资金、技术、人才等重要要素的缺乏,成为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的困难因素,这些困难能否克服或缓解,关系到该地区能否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及经济增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四川民族地区带来了政策优势和受援优势,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日新月异,使四川民族地区具有了后发优势。四川民族地区通过发挥这些优势,再与自身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是可以克服或缓解技术创新的困难要素,从而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

(一)政策优势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府对民族地区给予了大量的扶持和照顾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先让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等地区先富裕起来,做出示范效应,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待时机成熟时,党中央再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落后地区,最后实现共同致富。正是基于这种策略,到1999年,我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国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创新等问题都实施了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

1、增加资金投入,实行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

在2001年3月在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国务院在2000年和2001年发布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特别指出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牧区建设、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在西部贫困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旱作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建设、优势产业、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各类科技计划经费向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科技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数额。2000年用于开发西部的国债贴息技改项目185个,项目总投资760多亿元;全年用于西部开发的国债资金430亿元;2001年,全年用于支持西部开发的国债资金达到600亿元。

2、鼓励企业发展、技术创新

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外商、东中部地区企业和个人到西部地区投资;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对兴办科技型企业,简化工商登记,提高股权、期权和知识产权入股比例的上限。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禁止把应予以淘汰的生产设备,落后的工艺技术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向西部地区转移。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应逐年增长,增幅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企业应交所得税。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及其产业化步伐,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西部地区具备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

对来西部地区投资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的内资和外资企业在2001——2010年,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如企业同时被确认为出口企业,且当年出口产值达到总产值70%以上的,可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减半后的税率不得低于10%。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开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者,自获利年起,第1、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到5年减半。

3、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对来此工作的人才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对到边远地区工作者可提前定级,建立艰苦地区津贴,逐步使其收入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到西部地区投资或参加西部开发的人才保留原籍户口。2001年在国家向西部地区项目总投资2000多亿元中,重点投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科技教育等多方面。

(二)受援优势

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四川民族地区可以享受国家的各种民族政策。另外,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国家通过优惠政策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后,“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所以,江泽民在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提出,“东部沿海地区也要以各种形式支持和帮助西部开发。”中央政府因此实行了“对口支援”等东部地区帮助西部地区的有关政策。在这种大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落后地区展开了钱、财、物、人才、技术方面等方面的大力支援。四川民族地区因此可以申请和接受发达地区的人才、科技、教育、资金援助。如阿坝州近年来,与深圳、山东、浙江、成都等省市形成了对口支援关系;甘孜州与江苏南京、苏州、张家港、常州、无锡、南通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这些地区先后无偿援助德格、白玉、九龙、甘孜、理塘5个贫困县资金481万元,援助各类物资总价值1300多万元,还为该州培养了184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凉山州与浙江、山东、深圳、成都等地开展了对口支援,加大了对该州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帮扶力度。

四川民族地区可以在受援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协作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的技术创新,如阿坝州已先后与受援省内外各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1998年以来,该州与华能公司、国家能源开发投资公司、四川电力公司、香港保险集团等联合建成了能源、矿产和旅游重点合资项目。甘孜州在对口支援中,双方按照“优势互补,平等相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协作,2000年,达成协作项目8项。凉山州先后与上海、广东等33个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

(三)后发优势

四川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施对象,四川民族地区通过政策优势、受援优势,可以缓解技术创新要素中资金、人才、技术上的严重缺乏。四川民族地区可利用这些优势,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集中有限资金和财力,直接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高起点、低耗费地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少走或不走低起点、重复更新改造的弯路,加大对资源优势的开发力度。近年来,四川民族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产业正是依靠高科技,采用最新技术手段,一次性地完成了东部地区几十年才能走过的技术创新历程。四川民族地区其他方面的经济建设也可以利用这种后发优势,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观念上更加重视技术创新

近年来,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四川民族地区加快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和培育企业的发展。如阿坝州委、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和8个配套文件,在观念转变、激励机制、提供平台、人才流动、成果转化、破除障碍、留才引智、鼓励创业、完善服务、组织领导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政策体系,对推动该州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将起到重要作用。

综观上述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存在着资金、技术、人才等困难要素,从而制约着该地区技术创新的发展。但在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扩散效应加大的情况下,四川民族地区具有了政策优势、受援优势和后发优势,这些优势,只要运用得好,四川民族地区是可以克服困难,弥补目前在技术创新要素方面的不足。观念和体制环境上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来解决;科技人员、技术上、经验上以及经费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政策优势、受援优势、后发优势来解决或缓解;这些优势再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地理优势相结合,可以推进四川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使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化,并向高度化演进,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标签:;  ;  ;  ;  

四川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难点与优势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