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科技观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论江泽民的科技观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论江泽民的科学技术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在“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科学精神与科学伦理等问题深刻分析,提出了新论断,做出了新概括,把科学技术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建立了江泽民的科技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开始就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历史状况所作出的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概括,从当时的情况看,做出这样的概括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科学技术自产生之日起,就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生产相联系,作用于生产过程,影响社会生产。但是,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科学仅仅处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猜测性的思辨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虽然技术先于科学,已经产生,但直到近代以前,也主要表现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主要依附于劳动者通过劳动者而发挥作用,那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不是十分突出。到了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取得自己独立的地位,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显示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使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明显的显现出来,确立了科学技术在社会文明中的独立形象。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根据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作用的特点,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做出科学分析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结论。然而,经历了100多年之后的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图景: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越来越增强。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以空前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作用于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继续停留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唯一观点上来分析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为此邓小平同志分析了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程度和发展水平,而且还决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不仅可以使生产力在量上得到增加,而且可以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不仅推动生产力的变革,而且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功能。

时代在变化,理论在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何把握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江泽民同志站在跨世纪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敏锐洞察力,准确把握这一历史趋势,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使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他指出,“当我们依照上述经验去做的时候,我们的科学技术事业和经济建设,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发展。历史证明,这些经验是正确的。”[3]“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断,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4]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子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物化的结果。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关键在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先进生产力竞争的关键又在于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拥有先进的生产力,谁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谁就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思想。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要依赖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要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先进科学技术。

(1)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发挥要依赖科学技术,要把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促进科技进步,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制度使科学技术摆脱了私有制的桎梏而获得解放,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同人民群众历史首创精神结合,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结合,就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产生出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体现为先进生产力比在其他制度下得到更快发展。

(2)“我们要牢记一条道理,这就是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好形势。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改观,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还相当严重。我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仅20%左右,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只占30%,我国科技实力在世界上的位次低于经济实力。我国科技界的巨大智力资源潜力,还远没有释放出来。如何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生产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必须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1989年,江泽民同志总结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主要经验时指出,“坚持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3]“经济建设要解决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也只有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具有广阔前景。”[3]“经济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3]。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又提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4]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指明了方向。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发展。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3]选择“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科学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搞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规律

(1)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探索、创新。科学技术是探索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从已知进入未知领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发现或发明的过程。创新,就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电子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从有巢氏的蜗居到今天的繁华都市,从原始人的石器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如果没有创新,人的认识就会停滞不前,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会因缺乏动力而却步。人类近代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竞争表明,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它就发展得快、就强大,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就会导致落后。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3]

(2)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需要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创新体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科研开发体系、高等教育体系、生产体系是相互割裂、各自封闭的,三者之间依靠政府的命令来传递信息,主动联系和交流非常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同的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动将三者逐渐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与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势在必行。江泽民同志强调:“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1998年6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两院部分院士时,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至关重要的。”[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为“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3)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当今时代,知识越来越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而知识的应用和创造都要靠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有科技实践经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去完成。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所以,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必须靠人才去实现。江泽民同志十分强调人才的作用。他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3]他还说:“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大量培养年青的科学家和工程师。”[3],“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关键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要注重培养新的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希望。”[3]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科学技术发展关键——人才问题的战略眼光。

四、江泽民关子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伦理问题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科学精神的实质

(1)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最高体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根据当时的社会、科技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思想、新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的科学真理。他们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人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6]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科学无止境的思想。邓小平说:“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7]江泽民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真务实。江泽民说,“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观察分析问题,指导和开展工作。”[3]“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3]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就是要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人们不受历史包袱的制约,努力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努力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一切按规律办事,排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要勇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曲折失败,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与时俱进,就是不要墨守成规,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实践中的问题,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坚持科学精神,就是要热爱科学、崇尚真理、自由探索、勇于批判,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而奋斗,这是科学的生命。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科学才成为一项迷人的事业,促使人们全力以赴,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去扩大、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财富;坚持科学精神,就是要不谋私利、无私奉献,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不畏惧艰险;坚持科学精神,就是要顽强拼搏,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坚持科学精神,就是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坚持科学精神,“要高举科学的旗帜,坚决反对迷信,反对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凡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尚未被认识的客观事物,要鼓励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索”。[3]

(3)科学精神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3]只有科学和科学精神,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才能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揭示自然奥秘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在于科技本身,而是出在科技的应用上,出在将科学转化为技术的人身上。如发达工业社会将现代科学技术当作一种新的控制形式,这是由发达工业社会的制度决定的。科学是人类的实践所确证了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其宗旨是造福于人类,为人类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工业化所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和各种自然灾害等,恰恰是应用科技的人缺乏科学精神、背离科学精神的结果。因此,要以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态度看待科学技术问题,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

(4)关于科技伦理问题。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巨大力量,如果不受一定的伦理道德约束,它都可能被滥用。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强大力量,如果被当作谋取不义之财的手段,或者当作一种损人利己的手段就会损害科学技术的纯洁性。虽然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符合道德的,但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对道德产生巨大的冲击,都要对社会的传统伦理提出严重挑战。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个人隐私,克隆技术的适应范围问题等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如何认识这一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3]科学技术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它冲击过时的伦理规范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包括对传统伦理冲击的方方面面,避免或减少这种冲击造成社会混乱。这对于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对于社会稳定,对于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与成熟,都是必要的。

五、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江泽民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作用同样重要,不可替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中的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毫不相干截然分开的两个不同世界。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生活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环境中。人们在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社会的矛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研究自然界的性质和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研究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为对象的社会科学。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手段、不同的研究内容,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仍然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自然科学不能代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也不能代替自然科学。江泽民总书记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接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时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2)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肩发展。早在70年代初,美国福特公司的调查表明,福特公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不是来自劳动力,不是来自于资本,而是来自科学技术。在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马克思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现在也有人说,最近100年全世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学技术对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样,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呼唤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如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决策问题、人口问题、咨询问题、规划问题、战略问题等等,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阐释,揭示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经济愈是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愈大,“思想库”“智囊团”等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的发展呈攀升态势。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急迫的需求,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我国现在设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学科,现有的大学社会科学系科、研究机构较建国初期增长了10多倍,在研究改革开放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人以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是由先进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及其生产能力组成的,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社会机制、结构的合理性,由它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类进步。

(3)“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科技力量是人们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支配自然力,但自然因素要进入生产过程则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通过劳动的组织和管理。这恰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而且影响到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的现实的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而且本身就是构成社会历史宏观动力的最重要的部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是一个系统,任何自然科学与技术在分裂的状态下不仅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还可能导致极大的破坏。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发现、创造优化协调社会的机制与结构,以推动与实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纵观中外文明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社会进步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促进了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引发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在西方文明中,“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思潮的兴起,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引发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可以断言,在我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实现科教兴国,社会大发展是不可能的。

(4)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9]。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设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基础,要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否则,人们的思想莫衷一是,认识模糊,这样的党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就难有立足之地。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以哲学社会科学形态存在的先进理论为指导思想,所以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先进,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不科学,我们的党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实践,就不是一个先进的党,就不能做到“三个代表”,我们的国家、民族就必然落后。所以,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探讨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指出,“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是大有作为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广大同志们,要肩负起历史重任,勤奋工作,与时俱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江泽民的科技观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