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开江县职业中学 636250
学生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总是会被画面上的情景、形象、色彩这些冲击我们视觉的东西所吸引,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概“画得真好”、“真漂亮”、“画得太真实了”,除了这些你问他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学生却无从说起,这种现象说明美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仅凭个人的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是难以上升到“欣赏”的境界。到底该怎样去欣赏美术作品呢?下面我来谈谈怎样教学生去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他要求人们用眼睛去看。我认为不但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心去体会,不要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我们要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思考发掘美术作品的魅力。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学习了解一些美术作品欣赏的方式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它。
怎样欣赏美术作品有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要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美术创作,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作品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轨迹,然后要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达到艺术的触类旁通,最后是要深化对美术作品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美术欣赏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各类型的美术作品,也有时代、地域、价值取向、艺术形式等等差异。要说真的有什么方法吗?的确很难一概而论,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规律与方法可循,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欣赏实践与理解、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把握到美术欣赏的真谛。
理解美术作品的立意和主题。美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都在作品中要宣泄出来。中国画就有“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在哲理和方法。所以我们看画要注意美术作品的立意。当然作品的立意有高低之分,意境深远当然给人以共鸣。
例如:我们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在欣赏之前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欣赏、解析,引导学生逐渐身临其境的来感受这幅画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从这幅画的主题、立意、意境、构图、色彩及作者宣泄的情感等知识点来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欣赏过程。
这样巨大幅面的山水画高五米半,宽九米,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一幅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我国幅员辽阔、气势雄伟的壮丽山河也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我们看到画面上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普照着大地;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浩浩瀚瀚,郁郁苍苍。其下飘然的烟云,困扰着整个大地。古老的长城,奔腾的黄河,蜿蜒的长江,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都形象的跃然于画上。近景是一片青绿的丛山,其间点画了华茂的树木,在画中似乎描绘了了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但仔细看,又不完全象五岳,这是作者巧妙的立意,请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回味吧。总之,这幅画充分展现了祖国江山的雄壮、辽阔,富有时代新意,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江山如此多娇》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真是令人称绝。两位画家将中国传统山水画避世的清高转变为紧密结合现实的歌咏,成为中国山水画改造的典范。
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油画作品《父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这幅画的感,说不定很多同学谈到真是这位农民父亲让人感动的脸。罗中立这幅《父亲》的原型是一位守粪农民。巨大的画幅和超级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父亲”脸上的皱纹当时震撼了全国人民。的确,多少人在这幅画前端详着这位农民父亲时思绪万千、热泪滚滚,产生出深深的遗憾,惭愧与负疚之感。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通过学生自己收集与父亲这幅画相关的资料,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欣赏这幅画。如这幅画的作者罗中立: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学画,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十年,1981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1983年赴欧洲考察学习,1998年开始担任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作者的创作经历: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根据自己在大巴山生活的体验以及与农民结下的深情,创作了这幅超级写实主义的作品并一举成名。当记者问到《父亲》的创作过程时,罗中立回忆说:当我决定画一张农民的时候,……我遇到了一种事情,已是春节了也过年了,在我们家,那时候中国的百姓,城里的百姓使用的是公共厕所,不像现在家庭有卫生间,这个概念没有的。
那个年代农民进城就是淘粪,把粪做肥料。为了这个肥料生产队,公社之间经常发生斗争,就是为了这个肥料,我们家附近的厕所里都有农民住在里面,那时候城里面每个厕所都有农民住在里面,农民过年的时候也守在那个地方,过年,年三十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团圆,那个农民立刻引起了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注意,他的家就住在那个厕所,一年四季都住在那个地方,吃饭生活都在那个地方!所以那个神态和他的姿势引起我的很大震动,我在想人们都在团圆了,这个农民一年四季都没有回家,还守在这个角落里……。
当时我为什么激动,我立刻想到了一个农民,他把肥料带回生产队种地,粮食又养活我们城里人,养活这个国家,文革说实在的,如果当时农民也乱套的话,中国那个时候是个什么局面可想而知了,城里面的工厂,学校机关公检法都砸掉,完全无政府主义。军队、地方部队实际上或多或少的都介入了,就是农民这个最基本的群体这样大,那个时候多少亿,我估计,8亿还是9亿这样一个大中国,国际上那个时候孤立我们封锁我们,如果农民那个时候不种粮,不在这里看粪了,我在这个地方守粪可想而知了。
罗中立最后说,我的一生跟农民肯定是分不开的,《父亲》这幅画创作出来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它会引起社会上这样大的反应,《父亲》这幅画,实际上是宣告一个神的时代结束,一个人的时代开始,《父亲》画了有近20年了,它的主题概括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沧桑,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上首次借用了西方超写实主义(照相写实)手法,所以当时会引起那么多关注,但它持续引起关注许多年,我想是因为那件作品内含的主题,他也是一个时期的文化符号。我现在的创作方向正从超写实主题绘画转向表现性绘画,转向绘画艺术自身存在价值的东西,但仍以农民为题材,农民是我作品的固定题材。
只有对美术作品深刻的了解与探索才能真正欣赏到“它”的美,才能真正了解“它”的价值与历史意义,才能真正的看懂“它”。
美的首要特征,是具有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魅力;从这一特征出发,美的形象总是耐看的,总是令人过目不忘的,总是令人心花怒放的。美是和谐的,美从对立的统一中求得和谐。因此,我们在观赏美术作品时,应该尽情的去享受它为我们创造的优美情趣和意境。
论文作者:王恩红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美术作品论文; 农民论文; 这幅论文; 父亲论文; 作品论文; 美术论文; 立意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