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后面还提到“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这既是要求语文教学应渗透思想教育,又是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此,我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最终为语文教学服务谈谈几点做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人的自身潜能,挖掘出来将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对学习有兴趣,能使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活跃起来,注意力集中,观察认真细致,思维深刻,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它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这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如通过录音机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或通过教师制作电脑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人人参与,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之保持新鲜感,每位同学为了使其演讲获得好评,积极设计、认真构思,积极寻找题材,充分放开了思路,大大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古文功底,我组织开展了古诗词名句的分组抢答竞赛。学生认真积累、记忆,竞赛激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也可以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好友,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勤于学”。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有了所谓的“成人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但是,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的心理特征,极易导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有个经常和自己谈心的知心朋友,但他们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声色俱厉的训斥;厌烦老师居高临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锁。于是,他们就把日记作为表露真情实感的“发泄”对象,在日记中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望。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专门为每位同学设计了“谈心簿”,学生有何问题或看法都可以“发泄”在“谈心簿”上,和老师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逐渐信任老师,乐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并诚恳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灵上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交汇在了一起。
四、培养学生的智力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智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及作文能力,我在课堂上通过迅速的自由联想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提供给学生一些词语“绿树、青山、蓝天、速度”等,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把它们串成一篇小短文,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提高,临场作文的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我让学生两两一组,为他们提供了一组组词语,让其中一位同学通过口头描述和手势的比划,让另一位同学来判断该词的方法培养其智力,通过这一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得到了锻炼。
五、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克服惰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还很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丧失信心,茫然失措,克服困难的毅力不足,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做事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这一点从学生的书写习惯中就表露无遗,许多同学书写潦草,不按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或者错误地进行书写。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专门开展了书写课,并就此开展了书法比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规范了学生的书写,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功底,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专业性强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只有充分合理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学效率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郭兆强 宋艳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9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兴趣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同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