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终结市场分割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务部论文,时代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商务部正式成立,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此前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最终打破。
商务部的成立意味着市场分割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商业、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地位的最终确立;理顺了市场流通行政管理体系,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化条条分割为全面协调;推进了商业和市场管理模式的演进,真正导入了“以市场为中心,兼顾国内生产和国际合作”的链式管理模式——一个以“大市场”、“大流通”为主题的商业时代
由此诞生。
以商务部的成立为标的,本刊编辑部有针对性地选取了近期媒体的相关报道、评论,收集了近年来权威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索,汇编为“媒体咨讯”、“专家讨论”、“背景扫描”、“原声回放”、“深度探索”等五大板块,以飨读者。
媒体资讯
2003年3月6日 中国将组建商务部 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今天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时说,作为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将组建商务部。
王忠禹说,商务部是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职责是研究拟订规范市场运行和流通秩序的政策法规,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负责组织协调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事宜和组织产业损害调查等。
商务部是将国家经贸委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和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国家计委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以及外经贸部的职能等整合起来。
(来源:中新社)
2003年3月6日 拟新组建的商务部有望“统一”商品流通领域
我国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有望终结。根据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经贸委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和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国家计委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以及外经贸部的职能等将整合起来,组建新的商务部。
目前,我国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工作分别由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管理;产品的进出口工作,分别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负责。这种分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不能适应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受国务院委托,6日上午向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据介绍,拟新设立的商务部作为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部门,其主要职责将是:研究拟定规范市场运行和流通秩序的政策法规,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负责组织协调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事宜和组织产业损害调查等。
(来源:新华网)
2003年3月6日 职能整合 监管强化 政企分开——透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昨天亮相。通读方案,不难发现,这次机构改革凸现了职能整合、监管强化和政企分开三大特点,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
职能整合表现在合并同类项上,确保同一职能不再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为适应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将国家经贸委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等职能,国家计委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以及外经贸部的现有职能等整合起来,组建了商务部。经过整合,减少了职能交叉重复,必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加入世贸,对于我们的传统政府管理方式而言是一场革命。它要求政府管理必须体现透明度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减少对国际贸易和市场活动的各种形式的干预。而此次改革,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新政府管理模式。但这种转变,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机构改革就能完成的。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03年3月10日 商务部成立促进国内外统一市场尽快形成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立商务部,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不再保留。商务部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改革有利于国内外市场的统一,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我们的经济。
此前,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分别由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管理;产品的进出口工作分别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负责。“这种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隆国强说。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专营制度,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外贸易权。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专营制度开始被逐步打破。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加入后的3年内,所有中外企业都将给予贸易权,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外贸将不再是特权。商务部的设立,顺应了这一趋势,必将促进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尽快形成。
(来源《金牛网新快报》)
2003年3月11日 3月10日的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
3月10日,星期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经贸委机关,清晨,雪花满天飞舞。
两公里外的人民大会堂里,2699名全国人大代表按下了表决器上的“赞成”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高票获得通过。这意味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这个曾有“小国务院”之称的政府机构,即将退出中国经济舞台。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经贸委的职能将被分别整合到新设立的国资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商务部等部门,是这次机构改革中职能变化最大的部门。而打开经贸委的政府网站,首页上有两条标明发布时间是3月10日的公文——《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关于印发2003年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的通知》。没有关于机构改革的字眼和内容。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位于国家经贸委办公楼的贸易市场局的职能将整合到新设立的商务部。贸易市场局副局长姚广海说:“内贸管理整合到商务部,有利于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已开始清理相关的文件,为改革后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做好准备。”
国家经贸委何时真正划上句号?一位经贸委的主任告诉记者:根据他得到的消息,从3月17日起,将不再有以“国家经贸委”落款的文件和通知。记者注意到,根据两会日程,那一天正是全国人大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人选的时间。此时的外经贸部,也一切如常。在部机关门口合影的工作人员也不少,但脸上都带着笑意。相熟的官员告诉记者,外经贸部的牌子将很快更换。从建国之初内外贸合一的贸易部,1952年8月分出了对外贸易部,半个世纪后,中国的流通管理又重新回到了内外贸合一的体制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
2003年3月12日 商务部终结分割时代
内外贸有望不再割裂
对于新商务部的出现,一个几乎一致的评论是,我国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有望终结。
此前,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分别由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管理;产品的进出口工作分别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负责。“这种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隆国强说。
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万典武指出,内、外贸分割体制照搬自前苏联,是高度集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带来的问题,一是内贸部门不能直接参与重要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宏观调控,外贸部门不能直接参与国内市场的安排,往往出现人为供需矛盾、价格失衡等不正常情况;二是内外贸两套行政管理机构重叠,流通环节增加,经营成本上升。
权力缩小而非扩大
由于新商务部将原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的部分职权囊括其中,这是不是商务部将拥有这些部门原有的权力和职责呢?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新组建的商务部,既不同于早些年管理国内贸易的商业部、内贸部,也不同于外经贸部。虽然从名称上看,它管理的范围似乎相当于原来的部加在一起,但这个新部的权力其实比它的任何一个前身都要小。因为行政理念已经变了,我们正在打造的不再是一个“全能政府”,而是一个“有限政府”。新组建的商务部,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其主要职责将是:研究拟订规范市场运行和流通秩序的政策法规,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负责组织协调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事宜和组织产业损害调查等。
(来源《北京晨报》)
专家讨论
吴敬琏(政协委员、经济学家):
什么叫市场经济,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决定要搞市场经济,并且把市场经济定义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所以不要计划委员会是当然的事。这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且对企业来说,应该也是一个提醒,就是要求企业应认真思考自己是想当一个市场主体,还是政府的附属物的问题。就商务部而言,政府的作用首先是要建立秩序,执行规则,所以它最重要的就是把内外贸易市场的秩序管起来,你要搞市场经济的话就必然走到这一步。
(来源《报道中国》,2003.3.7)
谢庆奎(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机构改革,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成各项任务提供组织保障,意义特殊而重大。这次机构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突出了管理模式变革和管理力度强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加入世贸组织又带来诸多新挑战,强化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已迫在眉睫。
本次机构改革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态度,同时力求“稳中求进”。此次改革是针对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而不是推倒重来。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要在转变职能上下功夫。大稳定,小调整,有利于人心稳定,有利于事业发展。“这也反映了政府的执政风格。”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五年改一次,每次四五年,改到最后,新一轮上马了,旧的一轮还未结束。这次改革,各级政府都应当高度重视,抓紧时间,积极推进,争取在三年左右时间内落实完成。
(来源《扬子晚报》,2003.3.11)
王忠禹(中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目前,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工作分别由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管理;产品的进出口工作,分别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负责。这种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不能适应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为适应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促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将国家经贸委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和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国家计委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以及外经贸部的职能等整合起来,组建商务部。
新组建的商务部,既不同于早些年管理国内贸易的商业部、内贸部,也不同于外经贸部。虽然从名称上看,它管理的范围似乎相当于原来这两个部加在一起,但这个新部的权力其实比它的任何一个前身都要小。因为行政理念已经变了,我们正在打造的不再是一个“全能政府”,而是一个“有限政府”。此前的5次机构改革都涉及到了流通业的主管部门,造成了政策的不稳定性,当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流通的地位,出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家领导也越来越重视。最活跃的国内外资本开始蜂涌进入这个领域,在这个时候最需要法律法规和政府的管理。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商务部是冲在最前面的部门,它肩负着对未来中国入世后诸多长远决策的调查和决策建议任务。国有资产管理任务全部剥离到国资委以后,商务部有了集中精力管理这一部分事务的可能,但肩上的任务并不轻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3.3.8)
黄华华(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
国资委和商务部的设立“很好”,广东将按国家要求,设立相应的地方国资委和商务厅。目前广东省一级的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大约为4000多亿元,管辖部门涉及组织部、经贸委、财政厅等多个部门,国资委和商务部的成立将更好地解决多个部门交叉管理、协调指挥能力不强的弊端。为配合该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举措,广东将根据国家国资委、商务部的架构,设立地方一级的相应部门。目前正在讨论具体方案,等到方案确定,国务院下发通知后,再按照通知办理。
(来源《信息时报》,2003.3.8)
袁曙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本次机构改革比98年虽然幅度小,但是对像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框架下的政府机构设置迈进了更大的一步。比如这一次成立商务部,完全是为了适应内外贸相统一,进口和出口相统一,主要是解决运行体制当中的政府环节问题。
(来源:东方时空,2003.3.7)
张国庆(北京大学教授):
2003年的机构改革,是一个有着深刻制度创新含义的历史改革。如果说98年的改革,是为了全面启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那么这一次改革的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全面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但是确立并不等于完美。在过去的5年当中我们注意到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加入了WTO,我们应该按照国际标准、国际规则来处理很多问题,来看待很多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集中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
换一个角度来讲,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我的理解是它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我想应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就是专业化分工不能太细。另外关于大部的权力是否会过分大了,从中央政府改革的基本思路上讲,即深圳试行的所谓行政三分制,也就是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的分离。
(来源:东方时空,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