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是作文制胜不可或缺的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可或缺论文,素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虚构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点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对其所塑造的人物有过这样的论述: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翻阅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所有阅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农夫和蛇》《愚公移山》《皇帝的新装》等人人皆知的寓言童话,是作者用心虚构的结晶;那些小说、戏剧等作品更是作者虚构的产物;即使是《史记》这样的史传性质的书籍,也有大量虚构的成分存在的。无数意境唯美的经典散文都是作者用心虚构的结晶。事实上,不只是教材,老师讲课时所引用的文本,如莫言的小说;学生作文训练时,如看图作文;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到科幻小说,从《红楼梦》到《百年孤独》,到处存在着虚构之作。 从这个角度看,虚构是客观地存在于中学生写作状态中的一种必然。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十几年阅读的文本,其中绝大部分作品的形象都是作者用诗意的心灵唯美地虚构出来的。学生长期耳濡目染的美文是作家用心血虚构出来的产物,作为教者显然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引领学生从深层次上认识虚构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写作。阿·托尔斯泰认为:生活是分散在平面、表面、空间和时间上的,虚构就是把那分散开来的生活、无数分散开来的物体收集起来,集中起来。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本来是杂乱无章的,美好的东西往往在我们不注意的瞬间显现。我们写作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有用没用,把生活现象一股脑儿塞进作文中;而应该像厨师精心拣菜烹饪一样,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改造,舍弃没用的,改造有用的。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对现实中本来不能成为写作素材的真人真事,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充加工改造,进而形成所需的故事情节,使其更好地成为符合读者口味的甜美之食。根据生活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集中、概括、补充使其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形象体系,这样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就是虚构。 二、“真实”“虚构”“想象”的关系 作文是用文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个性化认识和感受。这种认识和感受可以是从某件事情直接感悟获得,也可以是学生对生活的综合认识感悟。为此,作者必须对获取的已融入自己主观情趣的生活素材进行必要的虚构。显然,对“真实”“虚构”“想象”要有点理性的认识。 第一,真实是作文的第一要诀。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求真、至善、唯美”是照亮创作者心路历程的不灭的恒星。而“至善、唯美”又必须以“求真”为基础的。需要指出的是,作文的真实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材料的真实,一个是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是要求写作者所写的材料与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一致,在人们正常思维推理下所写材料会成为无可厚非的“事实”。表情达意的真实是指作文中的“情”“意”与现实社会中大众化的主流思想感情一致——积极向上的。 当然,这两种真实是有区别的。作文中呈现出来的材料可以不完全照搬照抄生活,写作者笔下的事情、人物、景致是可以嫁接的,甚至可以东拼西凑起来的。但必须给人以真实之感,不能给读者以虚假之嫌,否则就属于虚假之列了。而表情达意的真实是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的,否则就让人产生虚伪之感,进而顿生厌恶之情。 第二,虚构的过程离不开想象。人类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进行着虚构的想象。孩提时代,我们常常与家禽家畜对话,或者拿起板凳甚至扫帚当马骑,拿起枕头当娃娃哄,给萝卜、茄子或者布娃娃打针,有时拿一块瓦片或铁片当作锅,故意调弄几下,就叫小伙伴来吃饭……新鲜动人的事物、有独创性的东西,都在儿童的想象中虚构出来。 显然,虚构的想象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心理学上,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而在这两种想象中,都要凭借虚构去补充未曾经历或无法经历的东西,否则,前者不会具体形象,后者根本无法形成。所以,虚构是想象的翅膀,想象正是凭借虚构而浮想联翩,“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需要指出的是,虚构,不等同于虚假,并非胡编乱造,并非可以不留心观察体验生活。恰恰相反,虚构是以大量的真实生活积累为基础的,为了表达主题而对材料进行加工取舍的过程。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寄希望于写作时的“虚构”,这本身就是对“虚构”的误解。这样“虚假”的材料给人的就是不真实之感,是作文的大忌。 真情实感不等于非写真实的事情。材料的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其实不矛盾,虚构的材料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作品的虚构能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世事深刻的真实认识,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真实”。现在许多的作文题提示学生“文体自选”,显然,虚构在学生作文时是不用回避的,写作者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这与感情真实的要求不矛盾,编写的故事只要表达生活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即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文章的真伪归根结底就在于表情达意是否真实,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要讲真话。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显然,如果感情不真实,那就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最起码的基础。虽然学生通过虚构将平时通过耳眼鼻舌身感受到的一切,放在特定的情景中表现出来,这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强化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夯实文学底蕴,但是无论作者笔下作文材料是完全真实地再现生活,还是源于生活的虚构,有一条准则必须遵循,即“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做出的纲领性规定,也是每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始终践行的一条准则。 三、“虚构”须遵循的原则 阿·托尔斯泰则认为:“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如果你对生活本身和由生活衍生而来的作文有过思考的话,你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笔下呈现出来的生活不应该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显然,作文是一种心悟过程,一个不会想象虚构的学生,是根本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那么学生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在构思和整个写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虚构时应大胆想象,这样就能集中生活素材,选择最佳角度突出中心,反映生活的真实。笔者认为,既然要虚构,就得大胆一些,敢于创设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要积极主动地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笔者曾经以“信任”为话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有位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描述了生活中可能许多人都熟视无睹、作者却翻新出奇的一件事: 公交车上堵得水泄不通,我连自己艰难的呼吸声都能听到,好像连这呼吸的通道都被人占据了,车子不断地停下,有人下,但又有更多的人上。车又停下了,一位男子从我紧挨着的座位上下了车,脸庞黝黑,满嘴络腮胡子。我疲惫的身子敏捷地占据了那个位子,我满足地看着周围站着的一切人,看着他们被挤压得疲惫的神情,我的心头掠过了一丝说不出的幸福。突然,那位接替我站位的女人低下头,在我耳边,用极低的声音嘀咕道:“他是杀人犯!”且嘴巴努力地噘向我身旁那位乘客。我迅速挪动了本来靠他很紧的身体,且顿时变了脸色,看了一眼我旁边这位男人,他也是30岁左右,和那女人年龄相仿,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斯文的。车在继续地前行,我又看了一眼那位给我提醒的女人。我不认识她,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我不懂的神秘,还有…… 挤车这样的事碰到过的人很多,但小作者却大胆地将“信任”这一主题放在这样一个特定情景下表现,确实高人一筹。无论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还是确实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我们无须考证。因为小作者所写的这一幕景象确实给人真实可信之感,有这一点就足矣。 一些学生在作文时无法写出表现主题的真人和真事,于是便用虚构。可虚构过程中又摆脱不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束缚,小心谨慎地写,不敢大胆想象,结果打不开思路。可想而知,这样虚构出来的事件肯定是平铺直叙,毫无曲折生动感人之处,甚至破绽百出;语言平淡枯燥无味,形象缺乏典型意义。这样的作文定然不能获得读者特别是阅卷老师的青睐,作者的初衷也未能实现,可能还会弄巧成拙。 第二,虚构时运用真实的细节,使文章具体形象,血肉丰满。这里的“真实”,就是指你写的人和事让读者一看就是深信不疑的,不能让人看出你是在虚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具有深刻的领悟生活的能力和洞察社会的睿智,能以感同身受的心境体验世间的一切。这样,你在作文时需要运用怎样的生活细节,就能信手拈来。 笔者曾经与学生一起以“感动”为题,进行虚构技法训练。在师生共同完成作文以后,笔者将自己的下水作文用课件投影出来,并且让全体同学思考一下笔者的作文有无虚假的地方。 晚上六点钟,我出发了,路上的行人不多。路灯似乎与黑夜争斗了一天,困乏无力,冷得直打寒战。 当我来到了他们家的时候,一家人如同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一样对待我——一个平凡而并不伟大的老师。她的奶奶将准备过年的各种点心拿出来给老师吃,还主动地帮助我剥糖果,并不时地介绍各种点心的口味;孩子的妈妈忙着倒茶泡咖啡;爸爸在讲述着女儿的许多让他引以为豪的事情;爷爷在一旁指着墙上排成行的奖状,自豪地给我介绍她的孙女在小学是如何的聪明、能干、辉煌。 学生看了以后,都说很受感动,感觉没有虚假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告诉同学们这篇文章是笔者将自己寒假不同的家访细节和春节走亲戚时一些感受深刻的事例进行虚构、组合而成的,且对每一个细节源于怎样的生活真实作了具体分析。 第三,虚构应该浮想联翩,构思故事,表现理想的追求。即使是虚构,也要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生活的可能性,合情合理地虚构,而不能胡编乱造,让人感到虚假不实。 第四,学生作文的虚构应该扣题。作文既要大胆想象,符合情理,更要紧扣命题要求。违背命题要求的作文,无论语言如何优美,情节如何动人,最终定会归于失败,留给作者本不该有的痛。命题要求,如同一个舞台,是有一定限制的,演员必须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作文情节可以虚构,但首要一点就是要符合命题要求。正如笔者前文所用到的两个例子一样,虚构的内容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紧扣命题要求。 四、“虚构”的策略和方法 真情实感是作文成功的基础,而合情入理的“虚构”又是作文的必需。显然,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笔者曾经将自己与学生同题的一篇以“感人”为话题的记叙文印发给全班同学阅读,并且告诉全体同学笔者所写之事并不曾发生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在作文虚构时究竟要注意从哪些方面着手? 学生阅读后,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终的回答主要归结于“事件发生的环境”“事件涉及的人物”“事件感人的情节”等三个方面。由此,我从理论的层面上与学生共同归纳出虚构应该抓好下面的三个关键点。 首先,要学会对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进行虚构。学生初学写作,多从记叙文开始。所写的记叙文,每一篇都至少会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必定在具体特定的环境下才显示其特有的意义和价值,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显然,作者首先要想好自己所写的人和事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呈现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再下笔绘就这一具体环境。像文中敏惠老师的感人故事,笔者就是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定位在大雪纷飞的晚上。而社会环境定位为:一方面她是学生的老师;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的母亲,又是其母之女。这样虚构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使故事感动人心。 必须指出的是,虚构环境时作者的心中一定要有“和谐”和“真实”的谱儿。你在描述环境的时候,语言尽量要客观自然,让环境、人物、情节成为水乳交融的一体,不要给读者虚假做作之感。春夏秋冬,各季有各季的特点,既要写出共性,又要凸显个性;风霜雪雨,每天有每天的景象,既要符合大众化的思维逻辑,又要满足凸显主题的要求。我们所虚构的环境中的每一个构成因素,都要对故事的发展有意义,特别要注意细节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如敏惠的母亲抱着哭喊着的外孙所说的那句话就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一位年轻老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总之,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学会有意识地对事情发生的环境进行描写,并且要努力地使所描写的细节化的环境能更好地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 其次,要善于虚构故事的人物。人本是复杂多变的复合体,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很少有人的感情是单一的、孤立的。除了某些特殊的情况外,人的主导性格特点总是和其他的隐藏不露的丰富的个性复杂地糅合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的人的形象。而初中学生的作文更多是在短小精悍的篇章中凸显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学生在下笔之前要深深认识到精炼的故事中,不能缺少必要的人物,但是也不能有多余的人物;要思考自己记叙的事件中,活动着几个人物,哪些是主要人物,哪些是陪衬角色,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各是什么,且要分配给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人物的性格是靠人物自己独特的言行来表现来完成的。在写作时,作者要努力通过对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精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质,这样让读者感到是人物的性格促使他们在整个事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作者人为记述中主观论断人物的性格,简单地贴上自己喜好或者厌恶的情感标签。为此,我们必须拥有不被生活钝化了的敏感,要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体悟社会,玩味人生,将自己生活世界的一切东西不断地贮存内化为自己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情、写作的思。 最后,要精于虚构事件的情节。故事的真实源于我们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和领悟,情节的感人源于写作者对生活瞬间感动的积累。在作文中,我们有权力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剪裁、加工、组接,大胆地虚构,不必完全拘泥于生活本身的真实;但是,虚构的情节一定要经得起推敲,符合生活的逻辑,一定要更集中,更有表现力,更能产生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当在脑海中以虚构的方式完成了一件事情的情节搭建,你首先要认真反思一下这个故事生动不生动,再加入哪些情节会更生动。学生只有以这样的思维原则要求自己平时的每一次当堂作文,才可以不断积累起关于故事情节虚构的许多理性认识,这样在考场上就能驾轻就熟地完成情真意切的感人的事件创作。 我们知道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形象的鲜明离不开生动的情节;但是情节不是第一位的,它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从这个层面看,又对语文老师特别是中学语文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从低层次的情节鉴赏习惯中走出来,走向高层次的人物性格鉴赏,逐渐实现学生鉴赏水平由少儿向成人的转变。 在具体的作文中,我们使用如下的办法对人物、环境、情节进行虚构,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偷梁换柱”法。即写作文时,对生活中真实的人物、环境、事件进行必要的调换。可以用虚构的人物、环境,换掉现实中的人物、环境,在事件的情节发展变化上也可以作必要调整和改变。这样,虽然虚构了,但更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添枝加叶”法。即对生活中不完整的或过于简单的事例,进行必要的补充。补写出符合情理的结局,补充必要的内容,使并不完整的内容变得完整,使并不具体的事例变得具体,使并不丰满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这样就可以使所表现的内容更真实。 ——“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这对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是有帮助的。 ——“无中生有”法。如果实在找不出与中心和主旨相关的人和事,不如干脆“无中生有”地虚构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再依据这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进行推理。只要该故事中的元素如同生活的真实,这样的虚构就是可行的。 总而言之,虚构得好,可以使故事更集中,事例更典型,人物更形象,主旨更突出。需要指出的是,虚构的事情要与人物身份、性格相符,要符合生活本身的发展规律,具有逻辑性。只有这样,虚构的文章才能具有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到合情合理;否则,就会有胡编乱造之嫌,这是作文所忌讳的。 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有过这样的论述:“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从这个角度看,作文的过程其实是虚构的过程,虚构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性劳动,因为作文是作者用文字的形式将自己心境中的真善美的东西呈现出来。总而言之,虚构不仅涉及学生的作文技能,更与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把握和认识密不可分。教者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虚构,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说:“虚构愈切近真实就愈妙,情节愈逼真,愈有可能性,就愈能使读者喜欢。”显然,虚构能力是写作能力突出的集中体现。学生只要保有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敢于虚构,善于虚构,巧于虚构,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作文精彩纷呈。小说是作文成功不可缺少的成就_文学论文
小说是作文成功不可缺少的成就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