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档案学的一般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理论基础是文献学。档案学的内部结构,以三大部类说:(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技术档案学)最为合理。档案学在文献学系统中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有密切关系,此外与史学、文书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也有密切关系,并与之结合产生档案经济学、档案统计学等新学科。档案学有广泛的用途,光辉的前景。
关键词:档案学 理论基础 内部结构 外部联系
以档案学作为研究对象,是档案学中较为人们熟悉的课题。这方面有不少人为它写文章、写专著,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档案专业教育也开设了《档案学概论》这门课。但同时这个课题也属于科学学的范畴,它是以一门科学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科学发展的规律。为此本文从这一角度再对档案学作一些剖析,以就教于同行。
一、档案学的理论基础
档案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具体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此我们可从两方面加以认识:首先,作为一门科学,都不可能不接受哲学的理论指导,问题是接受哪种哲学的指导。我国档案工作的实践证明,对于丰富、普遍而又复杂的档案现象而言,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深刻地概括出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制定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其次,以档案和档案的科学管理作为研究对象的档案学,具有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特点。档案一方面是以物质形态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产生和延续,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管理和利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从总体上看,档案工作必然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利益。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档案学研究的指南,揭示档案和档案管理活动的本质,明确档案工作的方向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我们也可将此理解为档案学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档案学还存在具体理论基础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回顾人类社会档案工作发展的历史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就是文献交流实践发展的历史,档案学理论也是在文献交流的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档案馆(室)的活动是以档案为基础的,没有档案就没有档案馆(室),这是很显然的。而档案是什么?档案是文献存在的一种形式,所以档案也是文献交流的一种工具。档案馆(室)利用档案文献进行工作,所以档案工作发展的历史,基本上是利用档案这个特殊的文献交流工具进行文献交流的历史。档案学的理论也正是对利用档案进行文献交流工作的经验进行概括,并加以理性化而得到的结晶。
“交流”一词在英语中是Communication,也可以译成“传播”,它源于拉丁文Communicare,原意是“使共同”。如今,“交流”一词已经广泛地出现在文化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文献学等学科领域的著作中,并且人们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对它作了多种不同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牛津英语辞典》将“交流”解释成〔借说话、写作或形象〕对观念、知识等的分享、传递或交换,它全面罗列了交流过程的各种形态,可谓精练而通俗易懂。交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力。文献交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文献是这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文献中蕴藏着信息,随着文献的互相传递,信息也因之而互相交流。
文献交流可在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时间距离上的交流,就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另一方面是在空间距离上的交流,就是一地一地地传开去。档案馆(室)通过各种方式把档案收集进来,并保存起来,表面上看是处于一种静态,但从交流观点出发,它是一种时间距离结合空间距离的传递。可以这样认为:在整个信息交流系统中,特别是时间距离上的交流,文献是最基本的工具,档案馆(室)与图书馆(室)、情报所(室)一起构成了文献交流的基本机构。
从形式上看,文献交流可以区分为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交流是文献生产者和文献接收者之间没有第三者介入的交流。间接交流是指文献生产者通过专门的文献工作及机构,也就是通过第三者同文献接收者之间的交流。档案馆(室)及其目前所开展的工作重点都放在间接交流方面,本身的存在就是交流的中介,所使用的工具当然就是档案文献。
档案馆(室)利用档案进行文献交流并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更好地去改造世界。档案记载了人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及结果,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我们都知道,人类通过耳、眼等感官,将外界的音像信息接收进来,然后再经大脑加工。由于人的听力和视力都有一定的限度,我们要认识的对象如果距离太远,耳朵就听不到,眼睛就看不到,这样就不可能被感知。所以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求不段打破自身认识器官的局限,创造出辅助性的认识工具。文献及档案文献自然也包括在内,它提高了人类的听力和视力,无异于认识器官的延长和补充。我们通过档案利用可以认识过去的历史,也可以预测未来的世界。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广泛和深入,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促使文献本身的材料、结构、内容等诸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辅助性认识工具的作用。音像档案、光盘档案、机读档案的出现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可提供你需要的图像、声音,帮你直观地去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
如上所述,文献是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了文献以后,又加强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档案工作通过档案进行文献交流,这种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相互沟通思想、交流信息、提供教育,起到一种社会桥梁的作用。
档案工作的交流性质不仅从整体看是如此,而且每项具体工作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1)档案著录工作,主要是通过描述档案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对档案作模拟显示,能有效地揭示库藏,系统地组织宣传报道,著录内容实际上也就是档案内容的扼要通报。(2)档案标引工作,主要通过标识将档案内容用固定的符号,如主题词、分类号表达出来,从而有利于进行档案文献的交流和传递。(3)档案文摘工作,主要通过压缩档案内容,将最有价值的、利用者最需要的部分进行传递和交流。(4)档案目录工作,把许多档案的记录即一条一条的款目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检索工具,一个数据库,当它发挥作用时,实际上也就是将档案文献进行综合传递,档案馆(室)的库藏得以全面地反映。总之,档案馆(室)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无不与文献交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据此,可以说明档案馆(室)本身就是一个文献交流工具,并且是档案文献这个交流工具的存贮者、组织者和利用者。档案馆(室)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交流作用使得社会更加合理地利用档案文献及其所含情报信息,更加合理地组织和存贮档案文献,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档案利用者的利用需求。
可见,将文献交流作为档案学的理论基础,既有其理论根据,同时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二、档案学的内部结构
研究档案学的内部结构,一方面是要描述档案学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也要说明内部结构各部分的关系。目前我国档案学体系尚不够完善,各个分支学科的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单薄之嫌。为此我国众多的档案学者已对从总体上构建档案学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宝荣教授在《回顾与展望》中所言:“对于档案学的全面建设,必须有个总体设计,才有利于各个分支学科的生长,明确其在档案学中的地位和任务,确定分支学科概念、原则、方法的内容和逻辑系统。”
档案学是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一般说来,档案学所包括的知识内容、档案学的知识范围是没有疑议的,问题在于如何划分众多的分支学科。目前,设想的档案学内部结构主要有三种方案:(1)两大部类说,即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2)三大部类说,即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和技术档案学;(3)多部类说,即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史料档案学、档案历史学、档案技术学、档案法规学等。
确定档案学的内部结构、构建档案学的体系框架,笔者认为应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首先,系统性与简单性相统一。所谓系统性就是区分必要的层次,适当的分类组合,而不要试图一个层次划分就解决问题;所谓简单性就是层次不要太复杂,不一定非要划分到六、七层不可。系统性与简单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质上也就是分类基本原则在档案学学科分类中的具体体现,按此要求部类数与层次数都必须要适中。其次,历史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所谓历史性是指档案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形成过程和现实状况,发展性是指档案学的发展趋势。这条原则体现在档案学的内部结构中,就是既有实设(已有的分支学科),也有虚设(等待建设和必须发展的分支学科),当然应以实设为主,虚设为辅。再次,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设计档案学内部结构时,一方面要注意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还需考虑对分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实际指导性,真正起到完善档案学内部结构、指导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作用。
按照这三条原则,笔者倾向于三大部类说。目前多部类说已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因为在档案学下面只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没有层次之分,实际上违背了系统性与简单性相统一的原则。笔者之所以没有采用两大部类说,而将技术档案学与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并列相称,其原因有五点:第一,对于科学研究,人们一般按其性质和成果类型的不同,划分为其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这样三种类型,显然三大部类说可与之相对应。第二,采用三大部类说不是档案学所特有,以与档案学关系非常密切的图书馆学(人们通常将这两者称为“姊妹学科”)为例,也采用了三大部类说:理论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每种专门图书馆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第三,单独设立技术档案学是档案工作及档案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渐被引进到档案工作领域,使手工的档案管理逐渐向现代化方向过渡,如果说两大部类说是以传统的手工管理为基础,那么三大部类说恰恰是以现代化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代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样以三大部类说来构建档案学也应成为档案学的发展方向。第四,技术档案学带有农厚的技术科学色彩,它是档案学与技术科学交叉形成的产物,而应用档案学则是建立在档案工作具体环节的基础上,研究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制度和方法。尽管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内容上有交叉(如档案的著录标引),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上、下位类的关系。第五,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手段,不仅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图书、情报等整个文献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反映在各科学体系的构成上,都有类似于技术档案学的这一类分支学科,如文献保护技术学、信息传播技术学、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等。单独设立技术档案学,有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减少不必要的劳动,而且这方面很多的课题仅有档案界也是无法单独完成的。
按三大部类说来构建档案学,每一部类都有丰富而具体的内容。在理论档案学中,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专业史两大类。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包括档案学原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术语学、比较档案学这四门分支学科;档案专业史包括中国档案事业史、世界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这三门分支学科。
在应用档案学中,包括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学、档案事业管理学三大类。其中档案管理学包括普通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专门档案管理学、特种档案管理学四门分支学科;档案文献学包括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史料学、档案情报学三门分支学科;档案事业管理学在目前就可作为分支学科。
在技术档案学中,包括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缩微复制技术、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档案管理四门分支学科。
三、档案学的外部联系
研究档案学的外部联系,主要是描述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说明档案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与档案学有密切关系的科学,如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学、文书学、博物馆学等。
2.与档案学结合而产生新学科、新课题的科学,如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与档案学相交结而产生的新学科、新课题,主要有档案社会学、档案经济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者心理学等。
3.档案学只是利用了其中个别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档案学在研究或解决些具体问题时,常常需要应用这些科学技术的相关部分。
本文首重分析档案学与文献学及其子学科的关系,并以此来说明档案学在整个文献学体系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文献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所有文献的科学。具体地讲,就是研究文献特征与规律以及社会文献工作规律的科学。通常文献学有古代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之分。随着现代文献数量的急剧增加,以现代文献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文献学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地位也在迅速提高。
从现代文献学的体系结构上看,它包括文献学基础理论和实用文献学两大类。
文献学基础理论包括文献信息学和文献交流学两门子学科。文献信息学是研究文献信息的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文献信息的概念、属性、本质,文献信息的类型和层次,文献信息和其他形式信息的相互关系,文献信息的形成及转化机制等。文献交流学是研究以文献作为中介的人类社会这种交流的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文献交流的产生、文献交流的渠道、交流的方式、交流的机制、交流的效果、文献交流过程中的技术手段、文献交流中介机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贯穿于文献交流活动中的各种规律等,都是文献交流学的研究内容。
实用文献学从纵向上看,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门子学科。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原因在于它们有共同的研究对象——文献,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理论、材料、方法来推进自己的发展。图书馆学以图书馆馆藏文献及其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档案学以档案及其档案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情报学则是研究“为用户搜集选择提供信息”这一情报活动的规律。
实用文献学从横向上看,包括文献分类学、文献编目学、文献保护技术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研究成果也会充实这些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档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它的内部结构日趋完整和严密,它的外部联系更加广泛与密切。我们深信:经过全体档案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档案学一定会走向成熟,走向辉煌。
注释:
[1]周文骏,概论图书馆学。图书情报研究,1987.
[2]倪波等,文献学概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周文骏、杨晓骏,文献学新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1).
[4]王万宗,论情报学的体系与范围。图书情报研究,1987.
[5]韩玉梅等,外国档案管理概论,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
[6]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回顾与展望,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